王 亮,范玉梅
(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貴州 貴陽 550018)
?
利用區(qū)域物化探資料圈定黔東南金礦成礦遠景區(qū)
王亮,范玉梅
(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貴州貴陽550018)
重磁異常;地球化學;斷裂;金礦;成礦遠景區(qū);黔東南
P542;P618.51;P631
A
1000-5943(2016)02-0117-09
研究區(qū)天柱—錦屏—黎平(簡稱:天錦黎)金礦區(qū)與丹寨—三都金礦區(qū)及從江地虎、榕江寨篙等金礦產地,地表地質找礦工作程度低,深部地質找礦研究程度低。為之筆者通過解譯區(qū)域重磁資料,圈定了區(qū)內深部構造及隱伏巖體,據(jù)化探異常主線這一特征,同物探、地質資料有機結合,圈定區(qū)內金礦成礦遠景區(qū),為地質找礦提供目標方向,期待實現(xiàn)找礦有較大突破,發(fā)現(xiàn)金礦的新礦床、新類型和新礦區(qū),解決金礦開采目前處于停滯狀況的尷尬局面,延伸金礦產業(yè)鏈和提升金礦附加值,擴大金礦資源量和找礦空間拓展。
研究區(qū)地處揚子地塊與江南造山帶之過渡帶,位于我國東部地區(qū)著名的“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級帶南延地區(qū),天錦黎地區(qū)金礦密集區(qū),位于湘西鄂西黔東成礦區(qū)帶三級成礦單元內,陳毓川認為屬于湘中陸內斷陷邊緣與燕山期花崗巖有關的金、鎢、銻(銅、鉛、鋅)礦床成礦系列。區(qū)內新元古宇青白口系下江群淺變質巖系地層廣布,巖漿作用相對較弱,斷裂構造北東向發(fā)育。研度較高的湖南境內發(fā)現(xiàn)了一批大中型金礦床,典型礦床有會同的沃溪、漠濱、黃金洞等,礦化以含金石英脈為主,鎢、銻是特征性共(伴)生元素,多數(shù)礦床遠離巖體,部分礦床產于巖體附近,平面上有一定分帶性[1]。
研究區(qū)以區(qū)域變質巖大面積分布為特色,以淺變質的巖石構成本區(qū)新元古代地層主體。區(qū)內發(fā)育了眾多的北東向褶皺及構造。出露地層有青白口系、南華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及第四系。容礦地層為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組、番召組、隆里組、平略組、甲路組、拱洞組等,系變質的濱海—淺海相砂頁巖、復理石和火山碎屑巖建造[2-7]。
區(qū)內巖漿活動較弱,巖體分布零星、面積小,但種類較多,有產于青白口系近底部的基性火山巖,有基性巖—超基性巖、花崗巖、偏堿性超基性脈巖。其中鉀鎂煌斑巖成群帶分布在北部施秉—鎮(zhèn)遠一帶,部分零星出露于中部雷公山南牛及高巖、劍河岑松、榕江平陽和西側麻江隆昌一帶,南部從江縣省界一帶分布有雪峰期殼源S型花崗巖、輝綠巖及基性—超基性巖[8]。區(qū)內花崗巖主體呈巖基分布在廣西境內摩天嶺及元寶山,巖體為前寒武紀強過鋁花崗巖,地質時代>542.0 Ma,形成時期為新元古代[9]。
天錦黎、從江以南、榕江以北及丹寨—三都等地為金礦床(點)分布區(qū),其中以天錦黎地區(qū)金礦產地最多,規(guī)模及產量也最大。區(qū)內金礦產出類型多,有石英脈型、蝕變巖型[10-11]和微細粒侵染型,金礦地域性分布特征明顯,石英脈型分布于天錦黎地區(qū)黎平以北,蝕變巖型分布于天錦黎地區(qū)黎平以南,微細粒侵染型分布于西部(區(qū)外)丹寨—三都,而南部從江翁浪、地虎、九星等地為金銅多金屬礦產出。黔東南及貴州目前未見與花崗巖有成因聯(lián)系的金礦報道,在毗鄰區(qū)廣西則有相關報道,如順本區(qū)南下桂東南一帶有平南縣三門、昭平縣古袍、賀縣張公嶺、博白縣金山、北流縣大肚塘及望天洞等金礦,前兩縣、后三縣金礦分別與加里東期、燕山期的花崗巖類有關[1]。
本區(qū)為湘黔桂接邊區(qū),同湘西南會同、新晃、靖州與桂東北河池、柳州、桂林等縣市接壤,屬湘西—黔東成礦區(qū)帶,基于陳氏對金礦產的成礦理論觀點,在該區(qū)應關注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床研究和圈定花崗巖侵入體。
2.1重磁異常分布特征
布格重力異常是地殼內部密度橫向不均勻的綜合反映。磁異常是地下居里深度以上磁性不均勻的綜合反映[12]。莫霍面起伏(地殼厚度的變化),可較好反映深部構造的基本特征。剩余重力異常,反映淺表蓋層的地層褶皺、基底隆凹、沉積盆地、侵入巖體等地質特征變化。
圖1將以上四種異常聯(lián)組,進行深部(莫霍面)、淺部(基底)物探異常分布特征比較。由于F1、F2的相互分割作用,區(qū)內重磁異常表現(xiàn)為分區(qū)分帶呈“十”字型的分布格局。整體上,A區(qū)反映為北東向扭曲的線性異常及梯度帶;B區(qū)異常特征表現(xiàn)較復雜,可分為3個異常小區(qū),北部為北東向延展的高值異常帶(區(qū)),中偏東部為北東向的帶狀異常,南部為北西西向的面狀或線狀異常區(qū);C區(qū)表現(xiàn)為北東向分布的低值帶狀異常,D區(qū)分為兩個異常小區(qū),北部為北北東向分布的低值圈閉異常,南部為北西向延伸的低值舌狀異常區(qū)(帶)。重磁場的分區(qū)帶特征,可能代表著過去特定時期的地質事件產物,主要表現(xiàn)為A區(qū)的變質基底隆起及局部凹陷,B區(qū)的變質基底隆起,C區(qū)的變質基底凹陷及局部隆起,D區(qū)的變質基底凹陷[13-14],可能揭示了不同地史不同地域的不同地質找礦意義。
2.2化探異常分布特征
金化探表生異常(元素、塊體)的分布,具有同重磁異常相似的分布特征(圖1)。其中,金元素異常受構造影響有序分布于全區(qū),金塊體異常集中分布于東部。
2.3化探異常與重磁異常的有機聯(lián)系
圖1中,金化探(元素、塊體)異常、金礦床(點),同重磁異常的平面分布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金異常及金礦床(點)集中分布于F1以東的A、B兩區(qū),即4圖反映的異常線性梯級帶上的密集區(qū)及同向扭曲的收斂部位。在A區(qū),高度分布于天柱以東、錦屏以西及零星分布于玉屏—桐林物探異常的線性密集區(qū)和收斂區(qū),量產石英脈型金礦;在B區(qū),以榕江—黎平為界,金異常濃集于北側的南加—孟彥附近的線性密集區(qū)和同向扭曲帶,主產石英脈型金礦,且在南側的洪州—水口—貫洞、從江的物探異常舒緩區(qū)同向扭曲部位富集,水口一帶較為集中,產有蝕變巖型金礦。金異常稀散分布于F1以西的C、D兩區(qū),即4圖反映的異常大幅組合區(qū)上,局部聚斂于等量線密集區(qū)及同向扭曲的部位,在金異常出現(xiàn)地段未發(fā)現(xiàn)有工業(yè)價值的金礦床(點),僅在D區(qū)的宰便—地虎—烏牙一帶的花崗巖和基性火山巖出露區(qū),見地虎—翁浪—烏牙的金銅多金屬礦帶及翁浪金礦,而翁浪金礦是否為花崗巖型金礦與巖漿作用有關?至今沒有學者對深部地質成因進行探索,尚需深入研究。在西面外緣的丹寨—三都,金異常及金礦床(點)有相當富集,沿重磁異常反映的軸緣異常帶的弧形扭曲部位分布,有難選冶的微細粒侵染型金礦產出。
3.1成礦遠景區(qū)劃分原則
圖1 重力布格(a)、莫霍面(b)、航磁(c)、重力剩余(d)四異常與金化探異常關系平面
成礦遠景區(qū)具體劃分原則:①同一區(qū)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球化學特征,各異常的主要成礦元素分布、分配規(guī)律和元素組合相同或相似。②同一區(qū)內地質背景及其地層展布基本一致,已知礦床(點)的礦種、類型及巖體分布大體相同或相關。③同一區(qū)內重磁異常布局特征基本一致。④相似類比的原則[18]。⑤總體布局與重磁場分區(qū)帶特征基本對應。⑥以化探異常為主線、重磁異常為補充的原則。
產于地殼上部的各類礦產,既受地殼淺部沉積建造、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及后期構造、熱液作用等因素影響,又受深部構造控制。加強重磁資料研究分析,密切結合化探成果,對區(qū)內成礦遠景區(qū)圈定是非常必要的,可為今后深部找礦提供基礎資料。
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貴州經歷了多次板塊拉張與聚集活動的轉換,多期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在區(qū)內形成了多階段、多類型的成礦遠景區(qū)。
3.2巖體圈定方法
3.3重磁異常解譯成果
運用重磁資料聯(lián)合,依據(jù)異常的解譯標志及異常的提取原則,對區(qū)內深大斷裂及隱伏巖體圈定[20-22]。
區(qū)內深大斷裂,限于本文主題不再一一贅述,其中北東向斷裂最為發(fā)育,且大多與地表出露斷裂有較好的對應分布。區(qū)內金礦產在北東向的背斜構造上及北東向斷裂控礦已得到地質人員的共識,研究還發(fā)現(xiàn)重磁推斷的東西向基底斷裂同北東向兩組斷裂,對區(qū)內礦產分布及控制起到有效作用,基于前者隱伏的原因,控礦作用和地位逐漸顯現(xiàn),如東西向的天柱下達—高釀斷裂帶,分布著下達—金井金礦田[26]。斷裂和巖體的圈定,對區(qū)內區(qū)域地質構造演化和成礦構造環(huán)境與擴大找礦方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大量巖體的圈定,表明湘西黔東成礦區(qū)帶的黔東南一帶存在較強的巖漿熱液活動事件,為區(qū)內尋找金、錳、銅、銻等多金屬礦提供了重要線索。重磁場有規(guī)律的分區(qū)帶特征,預示區(qū)內地下隱伏地質體(密度體、磁性體)的分布是有規(guī)律的,揭示了富集于相應地質構造體上的區(qū)域礦產分布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以物化探異常分布為主要線索,結合區(qū)內已有的地質和礦產資料,劃分了F1分界的東、西部兩大金礦成礦遠景區(qū),圖2b圈定了15個金礦成礦亞區(qū)(不含丹寨—三都金礦區(qū)),其重力、航磁、化探、地質、礦產等特征簡述于后。
3.4三穗─劍河─榕江以東的金礦成礦遠景區(qū)
位于區(qū)內中央的深大斷裂F1,對金礦的控制作用是相當顯著的,F(xiàn)1東邊的斷盤處于抬升狀態(tài),使天錦黎地區(qū)的金礦隱伏淺,眾多的金礦床(點)被及早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西邊相對來說處于F1的下盤,所富集金礦等礦產可能隱伏較深較難發(fā)現(xiàn),僅于宰便—地虎—烏牙一帶的花崗巖出露區(qū)邊緣,有翁浪金礦床(點)出現(xiàn),前述在雷山西外側三都苗龍一帶產微細粒侵染型金礦。在F1東邊的宰麻—黎平以北地區(qū),盛產石英脈型金礦,已是不爭的事實,代表性礦床是天柱辣子坪及油麻坳、錦屏平秋及同古金礦等。宰麻—黎平以南地區(qū),已見洪州—水口一帶產蝕變巖型金礦。根據(jù)物化探異常、地質情況等,在F1東側圈定了10個金礦成礦遠景區(qū)。
3.4.1天柱─白市─遠口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
位于研究區(qū)東北,受控于F2、F1B,分布面積較大,長60 km寬40 km面積約2 400 km2。異常體隱伏淺。異常區(qū)布格重力場為近北北西向兼北東向局部“S”型扭曲的重力梯度帶,剩余重力場為北北東向條帶狀正向圈閉帶,航磁場為北北東向條帶狀弱負向圈閉帶。地表地質呈北東向下江群清水江組等變質巖地層分布見凝灰?guī)r,推斷有4處基性巖類、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金化探異常(元素、塊體)高度云集,于本區(qū)金塊體異常分布面積最大(>1 000 km2)、異常強度最高(36×10-9),元素異常6處密集出現(xiàn)、強度高達46×10-9之上,呈北西兼北東東向的帶狀分布。區(qū)內清水江組地層盛產石英脈型金礦、金礦化普遍,區(qū)內北東向斷褶束、北東向斷裂構造發(fā)育,部分地段具韌性剪切帶特征,是主要的導礦、容礦構造。在磨山—下達成礦帶東段,金異常成帶及金礦成群分布,金井、辣子坪、主山沖、金良沖等小—中型金礦床(點)若干處沿該構造帶展布;在辣子坪—金井韌性剪切帶和相應背斜的有利構造部位聚集形成金礦床,礦床類型為產于清水江組凝灰質板巖、變余砂巖層間斷裂中的熱液石英脈型金礦,天柱素有貴州高原黃金城之稱,西側是全國儲量居首的大河邊重晶石產地,東側是湖南會同境內的金礦集區(qū)。故推測為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是最有找金潛力的地區(qū)。
圖2推測巖體、莫霍面斷裂與化探異常關系(a)及金找礦遠景區(qū)劃分(b)平面
Fig.2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prospecting anomaly and inferred rockmass,Moho fracture,division of gold prospecting area
1—重磁聯(lián)合推測的花崗巖;2—重磁聯(lián)合推測的基性─超基性巖類;3—出露花崗巖(基)分布區(qū);4—出露輝綠巖分布區(qū);5—出露基性─超基性巖類分布區(qū);6—推測花崗巖(基)分布區(qū);7—金元素化學異常等值線,數(shù)值為2.0(2.8、4.2、7.8、46)×10-9;8—金塊體化學異常等值線,數(shù)值為2.4(3.2、4.0、4.2、6.5、36)×10-9;9—金(金多金屬)礦床(點);10—重磁推測火山構造;11—推測莫霍面斷裂;12—與變質碎屑巖(基性巖類參與)有關的金找礦遠景區(qū);13—與變質碎屑巖、花崗巖類有關的金找礦遠景區(qū)
3.4.2黎平─敦寨金礦成礦遠景區(qū)(2)
3.4.3洪州─水口金礦成礦遠景區(qū)(3)
3.4.4從江─下江金礦成礦遠景區(qū)(4)
位于研究區(qū)南部及岀露吉羊花崗巖體北緣,位于F4一帶、F1C以東,長60 km寬20 km面積約1 200 km2。分布面積較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航磁場呈北西向正圈閉,布格重力場為北西向扭曲帶及密集帶。岀露地層為下江群番召組及上覆地層。有金元素化探弱異常極小圈閉稀散呈現(xiàn),未見金礦產分布,推測有北西向基性巖類帶2條、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赡苁菍ふ易冑|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3.4.5榕江─宰麻金礦成礦遠景區(qū)(5)
位于研究區(qū)南部,大致由F1A、F1C、F4、F9管控,長55 km寬30 km面積約1 550 km2。分布面積較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航磁場呈北北東向正、負條帶狀圈閉及東南的東西向負圈閉,布格重力場為北北西向密集帶。岀露地層為下江群平略組及上覆地層。處于天華山—羅里金礦帶南東段、同古—三什江金礦帶的南西段,有金元素化探弱異常極小圈閉呈現(xiàn),未見金化探異常及金礦顯示,從江岜扒見錳礦,區(qū)內推測有基性巖類多處、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赡苁菍ふ易冑|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3.4.6孟彥─寨篙金礦成礦遠景區(qū)(6)
位于研究區(qū)中偏南部,大致由F1、F1A、F1B、F9、F11控制,長30 km寬25 km面積約750 km2。分布面積不大,異常體隱伏稍深。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航磁場呈北東向正條帶狀圈閉,北東區(qū)與大型圓狀異常中心部位疊合,布格重力場為北北東向密集帶及部分弧形區(qū)。岀露地層為北東向下江群平略組及上覆地層。處于天華山—羅里金礦帶南西段,有高強度金化探異常于東北地區(qū)濃集,于本區(qū)金塊體面積分布次之(>500 km2)、異常強度高36×10-9,有1處金元素異常密集分布、強度高達46×10-9,并見金礦產地2處,即榕江純厚堡金礦、平堡金礦。區(qū)內推測有北東向基性巖類帶2條、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這里可能是尋找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且有較大潛力的金成礦遠景區(qū)之一。
3.4.7錦屏─平秋─南加金礦成礦遠景區(qū)(7)
位于研究區(qū)中部,受F1、F2、F1B及F11控制,長56 km寬25 km面積約2 200 km2。分布面積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為北東向正條帶狀圈閉,航磁場為兩個方向的正條帶狀膨突,東段北東向、西段北西向展示,布格重力場呈向南西局突的弧形扭曲及等值線疏密變化帶。岀露地層為北東向下江群清水江組及上覆地層。與南加—洞口金礦帶范圍吻合,有高強度金化探異常于東北地區(qū)濃集,于本區(qū)金塊體面積分布較小(>500 km2)、異常強度最低6.5×10-9,金元素異常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強度高達46×10-9之上,并見多處金礦產地,有平秋、南加、烏坡、歸旁、塘倫、地婁等金礦。區(qū)內推測有北東向基性巖類帶2條[27]、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這里可能是尋找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且有重大潛力的金成礦遠景區(qū)之一,是黔東南金礦(含金剛石)找礦突破的首選靶區(qū)及重點部位。
3.4.8劍河─順洞金礦成礦遠景區(qū)(8)
位于研究區(qū)中北部,由F1、F2、F3、F1A控制,長35 km寬30 km面積約1 050 km2。分布面積較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為北東向正條帶狀圈閉兼東西向突出,航磁場為東西向負突出加北東向負條帶狀分布,布格重力場為東西向分布且向西扭曲兼北東向密集帶。岀露地層下江群清水江組,沒有金元素異常及金礦分布有劍河溫泉熱海,推測有基性巖類及花崗巖、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劍河岑松見偏堿性超基性巖小露頭(可能為鉀鎂煌斑巖),應是尋找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有成生關系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3.4.9三穗─桐林金礦成礦遠景區(qū)(9)
3.4.10坪地─都嶺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1)
位于研究區(qū)北部,由F2、F3、F1A、F1B控制,長50 km寬30 km面積約1 500 km2。分布面積較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為向北東突的面狀負圈閉,航磁場為多個北東向的負圈閉異常組合區(qū),布格重力場為向東突出的弧線異常密集帶。地層為北東向的下江群清水江組及上覆地層與寒武系地層等。區(qū)內有高強度金化探異常出現(xiàn),于本區(qū)金塊體面積分布最小(>500 km2)、異常強度最低6.5×10-9,金元素異常呈北東向弧帶斷續(xù)分布、強度高,有1處異常密集出現(xiàn)高達46×10-9、兩處弱異常分布分別為2×10-9,有全國資源儲量最大的天柱大河邊重晶石礦,推測有花崗巖、對應隱伏花崗巖基異常區(qū),可能為花崗巖類與變質碎屑巖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3.5三穗─劍河─榕江以西的金礦成礦遠景區(qū)
F1以西的地區(qū),南部有從江宰便—地虎—九星金銅多金屬成礦區(qū),位于摩天嶺出露花崗巖西側翁浪金礦產于附近;貴州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采測金礦巖石標本其密度為2.66×103kg / m3,事后也未作相關成因研究。中部有榕江八蒙等地產有銻礦,北部有雷山—凱里為鉛鋅礦成礦帶,區(qū)外有丹寨—三都金礦帶。綜合分析區(qū)內存在金礦產出的地質背景,并可能與花崗巖有成生作用,這源于本區(qū)金元素異常,與東部地區(qū)一樣也呈帶狀分布,異常強度也不低有的還相當,兩地區(qū)所處地質構造環(huán)境基本一致。F1分界的東部地區(qū)量產石英脈型金礦,西部地區(qū)外圍(丹寨—三都)主產微細粒侵染型金礦,不排除本區(qū)沒有金礦產出的可能性。據(jù)物化探異常分布特征,在F1西側及外圍圈定了6個金礦成礦遠景區(qū)(含區(qū)外1個)。
3.5.1施秉─鎮(zhèn)遠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2)
3.5.2臺江─西江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0)
位于研究區(qū)西部與推測的F1、F2、F3、F12的匯合區(qū)域,長50 km寬30 km面積約1 500 km2。分布面積小,異常體隱伏較深。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大部被圓狀正異常及東西向突出區(qū)占據(jù)(東部地帶)、西部是北東向負剩余重力異常與正異常的交接地區(qū)(圖區(qū)外);航磁場東部地帶圖像與剩余場相似反映為負值異常,西部為北東向多條帶狀負值帶及1條正值異常帶分布區(qū);布格重力場東部為向西突出的較大型扭曲帶及密集帶,西部為復雜異常組合區(qū)(帶);地層主要為北東向分布的下江群清水江組及寒武系地層,在凱里旁海有鎢礦重砂異常、臺江臺拱發(fā)現(xiàn)輝石—霓石異常。區(qū)內有高強度的金化探元素異常1處,異常強度達6.5×10-9,推測有基性巖類、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應是尋找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有成因聯(lián)系的金成礦遠景區(qū),也是找金剛石的突破地帶。
3.5.3雷山─都江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3)
位于研究區(qū)西部與推測的F1、F2及F9的相交區(qū)域,長60 km寬60 km面積約3 600 km2。分布面積大,異常體隱伏較深。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主要為北北東分布的負正異常交替出現(xiàn)的組合區(qū)(帶);航磁場大體分為三段,北段為負異常的背景上,由一系列短軸雜亂負異常組成,中段為近南北的正長軸異常為主及部分伴生負值異常,南段為多條北西向負的短軸異常;布格重力場為東部的向東突出的弧線密集帶和西部北北東向半圈閉重力低。地層是北北東向的下江群清水江組及上覆相關本群地層,有金元素異常2處密集分布,雷山北東達46×10-9、都江西南7.8×10-9、另兩處零散分布其值為2×10-9,有金礦床(點)、銻礦、鎢礦出現(xiàn),西側圖區(qū)外見微細粒侵染型金礦(或汞金礦),并推測有花崗巖及基性—超基性巖分布、對應隱伏花崗巖基異常區(qū),有偏堿性超基性巖岀露,推測為花崗巖類與變質碎屑巖作用的金(銻)成礦遠景區(qū)。
3.5.4宰便─烏牙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4)
本區(qū)所產的金礦及金銅多金屬礦,有的認為與基性火山巖有關,但從金礦產出的地質環(huán)境看,位于黔桂交界摩天嶺出露花崗巖的西面,重磁資料推測這里為花崗巖基異常區(qū),且延至雷公山一帶,鉆探也證實宰便一帶深523 m處遇花崗巖,且花崗巖基帶夾于深大斷裂F1、F1A之間,巨量的酸性巖漿熱源物質理應對金礦的成生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故應該考慮花崗巖類的直觀作用較為合理。現(xiàn)在雖未發(fā)現(xiàn)此類金礦類型,但花崗巖類的作用機制是客觀存在的,且奠定了金礦產生的物源和熱源基礎。研究該花崗巖基異常區(qū)及延伸區(qū)分布的金化探異常是極有必要的,也為預測和尋找酸性巖漿作用下區(qū)內乃至全省花崗巖型金礦,與圈定金礦成礦遠景區(qū),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3.5.5九阡─茂蘭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5)
位于研究區(qū)西南角與推測的F0、F8斷裂有關,長30 km寬20 km面積約600 km2,圖區(qū)未閉合。分布面積不大,異常體隱伏較淺。異常區(qū)剩余重力場為北北西向正半圈閉,航磁場為北北西向負異常及密集帶,布格重力場為北西向線性密集帶。地表為北西向分布的寒武系及以上地層。見金小塊體化探異常1處,推測有基性巖類1處、對應隱伏變基異常區(qū),應是尋找變質碎屑巖與部分基性巖類參與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3.5.6都勻牛角塘─丹寨─三都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6)
位于研究區(qū)外,即雷山西面都勻以東、丹寨—三都以西地區(qū)。沿地表出露軸緣帶與推測深部軸緣帶區(qū)間,為三都苗龍一帶產出的微細粒侵染型金礦。此處為北西向雷公山—摩天嶺隱伏花崗巖基異常區(qū)的東西向膨突部位,對金礦和其他礦產賦集非常有利。鄰近都勻的麻江隆昌露天有鉀鎂煌斑巖出現(xiàn),金化探異常多處濃集分布,極大顯示出較好的找金潛力,故推測為與花崗巖類作用的金成礦遠景區(qū)。
一個典型的特征現(xiàn)象,是金異常多分布于F1東西部地區(qū)物探異常的線性梯級帶與零值線附近或異常變異帶上,已知的金礦床(點)分布于北東向的背斜構造與順背斜軸的斷層部位。
產于黔東南東部地區(qū)(F1分界)天錦黎的石英脈型金礦及成礦遠景區(qū),是以加里東期為主成礦期的低溫熱液型金礦,與區(qū)內推斷的隱伏巖漿巖體及深部斷裂構造可能有一定的關系。西部地區(qū)可能存在花崗巖型金礦及成礦遠景區(qū),也與區(qū)內推斷的雪峰期隱伏花崗巖體及深部斷裂構造有一定的關系。它們很大程度上與基底的熱液變質作用及巖漿侵入活動有關,成礦物質來源與隱伏侵入的花崗巖體、基性巖類密切相關。
物探異常與化探異常的分區(qū)帶及其平面變化特征,存在著較好的對應關系,在兩類異常典型變化的復合部位和相應的地質層位為金礦產出密集區(qū),從而揭示出地質各類專業(yè)學科資料,都能客觀反映同一的地質現(xiàn)象及其相似變化規(guī)律。
區(qū)內金礦成礦遠景區(qū)劃分了16個,其中圈定了與變質碎屑巖及基性巖類相關的金礦成礦遠景區(qū)10個,對應重力高、磁力高區(qū),位于區(qū)域重磁場的線性密集帶和局部異常變異區(qū)帶,并見出露的和推測的基性巖體多處。圈定了與花崗巖類及變質碎屑巖相關的金礦成礦遠景區(qū)6個,對應重力低、磁力低區(qū),位于區(qū)域重磁場的線性密集帶和局部異常變異區(qū)帶,并見出露和推測花崗巖體多處。
區(qū)內不同的金礦成礦遠景區(qū)圈定,反映出不同地史期不同地域區(qū)具有不同的地質找礦意義。
[1]陳毓川,李兆鼎,母瑞身,等.中國金礦床及其成礦規(guī)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2]陳蒙,陳族.磁法勘探在尋找玄武巖蓋層下鐵礦的應用[J].吉林地質,2009,28(2):96-98.
[3]余大龍,周珍國,陶紅.黔東金頭金礦礦床地質及包裹體特征初探[J].貴州地質,1991,8(3):241-251.
[4]吳文明,鄭杰,齊領弟,余大龍.黔東平秋金礦含金石英脈包裹體地球化學[J].貴州地質,2011,28(3):194-199.
[5]余大龍,吳攀.錦屏花橋金礦床地質特征[J].貴州地質,1998,15(3):254-258.
[6]吳攀,余大龍.錦屏鐘林斷層帶石英脈型金礦包裹體特征研究[J].貴州地質,1997,14(4):321-326.
[7]王世杭.從江縣翁浪金礦床容礦巖石與圍巖蝕變及其找礦標志[J].貴州地質,2003,20(1):41-49.
[8]貴州省地質局.貴州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9]孫濤.新編華南花崗巖分布圖及其說明[J].地質通報,2006,25(3):332-335.
[10]余超,余大龍.黔東南羅里金礦包裹體特征及成因探討[J].地質與勘探,2011,47(5):856-864.
[11]陳佑德,余大龍.湘西黔東脈型金礦包裹體研究及其找礦意義[J].貴州地質,1994,11(4):280-286.
[12]程建華,尹秉喜.寧夏月亮山西麓找礦遠景預測中的重磁資料應用研究[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1,33(1):45-50.
[14]王亮.黔東南地區(qū)Au、Sb、Pn、Zn礦床分布與重力場關系的初步分析[J].貴州地質,2004,21(2):76-80.
[13]王亮,張應文,劉盛光.貴州重磁異常分區(qū)特征與區(qū)域成礦區(qū)(帶)分布特色[J].物探與化探,2009,33(5):487-492.
[15]馮濟舟.貴州省地球化學圖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8.
[16]陳智.貴州省地球化學塊體內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報告[R].貴州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2001.
[17]楊建輝,王亮,張家德,等.黔東南重磁異常與金異常特征及找礦意義[J].物探與化探,2013,37(5):794-799.
[18]地礦部華南地區(qū)物探化探遙感編圖委員會黔桂滇重點片綜合解釋組.華南地區(qū)1∶100萬物探化探遙感成果編圖-黔桂滇重點片綜合解釋成果報告[R].黔桂滇重點片綜合解釋組,1995.
[19]王亮,龍超林,劉義.黔西南隱伏巖體圈定與金礦物源探討[J].現(xiàn)代地質,2015,29(5):742-751.
[20]曾華寧.重力場與重力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21]張明華,喬計花,劉寬厚,等.重力資料解釋應用技術要求[ 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10.
[22]范正國,黃旭釗,熊盛青,等.磁測資料應用技術要求[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23]王亮,陶平.貴州東南部含金剛石鉀鎂煌斑巖找礦遠景區(qū)預測[J].地質與勘探,2012,48(4):775-783.
[24]王亮,陶平.利用區(qū)域物探重磁資料圈定黔東金剛石母巖(鉀鎂煌斑巖)的嘗試[J].貴州地質,2011,28(4):252-258.
[25]王亮,李汝建,敖懷歡,等.貴州東南部深部構造對金礦分布的影響[J].貴州地質,2013,30(1):65-70.
[26]陶平,姚書振,王亮,等.黔東南天錦黎地區(qū)金礦成礦單元劃分及其控礦因素探討[J].貴州地質,2012,29(4):241-248.
[27]王亮,陶平.應用1∶20萬區(qū)域重磁資料推斷貴州東部地區(qū)隱伏巖體[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2,34(3):300-307.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ization Prospecting Area in Southeast Guizhou by Region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Information
WANG Liang,F(xiàn)AN Yu-mei
(GuizhouAcademyofGeologicSurvey,Guiyang550005,Guizhou,China)
In the gold concentration area of Tianzhu-Jinpin-Liping,the exploration degree is low and has no breakthrough in the deep area.The deep study shows linear fracture structure and magmatic-hydrothermal activities in this area,it’s found gold element anomaly distribution has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 with it,16 gold mineralization prospecting areas are determined.It’s predicted the east of F1 is quartz vein gold area,granite gold discovery between F1 and F0,Jiangnan axis margin area is microscopic disseminated gold studying area.The occurrence of gold has deep relation with metallographic clastic rock and relative stratum,or deep magmatic activity.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y;Geochemistry;Fracture;Gold deposit;Mineralization prospecting area;Southeast Guizhou
2016-01-10
中國地質調查局基金項目(編號:[2014]03-003-017)“貴州省礦產地質與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綜合研究”資助。
王亮(1962—),男,侗族,貴州天柱人,研究員,主要從事物探勘查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