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飛燕,金海,徐志,邵水兒,范賢斌,王振華,顧曉琳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在體表淋巴結腫大中的應用
虞飛燕,金海,徐志,邵水兒,范賢斌,王振華,顧曉琳
目的探討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在淋巴結腫大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126例淺表淋巴結腫大患者的FNAC資料,并與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比較。結果126例淋巴結中,F(xiàn)NAC診斷為惡性的69例(54.76%),可疑惡性7例(5.56%),良性50例(39.68%)。經(jīng)手術病例證實惡性淋巴結80例(63.49%),良性淋巴結46例(36.51%),F(xiàn)NAC診斷的敏感性92.50%,特異性96.65%,誤診率4.35%,漏診率為7.50%。結論FNAC為淋巴結腫大患者提供安全、快速、準確的診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淋巴結;腫大;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淋巴結腫大臨床常見,原因多為炎癥、原發(fā)或轉(zhuǎn)移性腫瘤,淋巴結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是腫瘤診斷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具有準確、便捷、快速和經(jīng)濟安全等優(yōu)點,能在短時間內(nèi)提供較為準確的細胞學診斷,從而明確疾病性質(zhì),指導臨床治療,判斷預后,并可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活檢[1]。現(xiàn)回顧性總結126例淺表淋巴結腫大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FNAC和組織學診斷結果符合情況,以探討FNAC在淋巴結腫大患者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人民醫(yī)院門診和住院行淋巴結FNAC的126例患者,均經(jīng)淋巴結活檢確診,其中男80例,女46例;年齡12~80歲,平均(61.5±8.7)歲;住院患者86例,門診患者40例;淋巴結直徑1.2~7.5 cm;頸部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96例,腋窩淋巴結腫大12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18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超聲檢查明確為淋巴結腫大。
1.2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選擇淋巴結暴露較好、活動度差、質(zhì)地硬且直徑相對偏小、無液化、壞死或繼發(fā)感染的淋巴結,避開重要神經(jīng)、血管。表面皮膚常規(guī)用碘酒、酒精依次消毒,左手固定淋巴結,右手持5 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穿刺針用7號針頭)、持針與體表垂直或呈45°角進入淋巴結內(nèi),抽吸注射器針芯使注射器保持2~3 ml的負壓,不同方向抽吸2~3次,解除負壓退針。局部穿刺點按壓,將針吸物均勻涂薄片2~4張,晾干后行瑞氏-姬姆薩染色,鏡檢,作細胞學診斷。
1.3病理學檢查對腫大淋巴結活檢,行快速石蠟切片或快速冰凍切片,觀察組織切片,作組織學診斷。
1.4診斷標準以手術病理結果為診斷標準,分別計算出FNAC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誤診率及漏診率。
2.1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經(jīng)手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診斷,良性淋巴結46例(63.49%),其中非特異性炎癥與反應性增生45例,結核1例,惡性淋巴結80例(63.49%),其中轉(zhuǎn)移性腫瘤68例,惡性淋巴瘤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1例。見表1。2.2FNAC在惡性腫瘤診斷中,126例淋巴結中,F(xiàn)NAC診斷為惡性的69例(54.76%),可疑惡性的7例(5.56%),良性的50例(39.68%)。穿刺診斷為癌細胞或可疑癌細胞的76例,病理活檢最后2例為良性非特異性炎癥。穿刺診斷為陰性(非惡性)的50例中,最后病理診斷有6例惡性腫瘤,F(xiàn)NAC診斷的敏感性為92.50%,特異性為96.65%,誤差率為4.35%,漏診率為7.50%。
表1FNAC與臨床及組織學診斷對照 例
淺表淋巴結腫大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也是重要的診斷線索,其病因多種多樣,既可以因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某些化學藥物、毒素、機體自身的代謝產(chǎn)物等因素的刺激,導致淋巴結內(nèi)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迅速增加,淋巴結充血滲出、炎癥浸潤,從而出現(xiàn)腫大;也可以因原發(fā)于淋巴造血組織或轉(zhuǎn)移到淋巴結的惡性腫瘤細胞大量增殖、纖維組織增生及炎癥細胞浸潤而導致淋巴結腫大[2]。因此,對淋巴結腫大的病因早期準確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淋巴結細胞學診斷包括以下幾點:(1)非特異性炎癥:主要見到成熟的淋巴細胞背景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蛻變細胞;(2)特異性炎癥:常表現(xiàn)為肉芽腫性炎,包括含凝固性壞死樣伴類上皮細胞,多核巨細胞及郎罕氏細胞的結核性肉芽腫;(3)轉(zhuǎn)移性淋巴結癌:癌細胞核大、畸形,核仁色深明顯,成塊、成堆排列;(4)惡性淋巴瘤:可見到彌散分布的異形細胞,核膜較厚,染色質(zhì)粗,霍奇金淋巴瘤涂片中,背景細胞主要為腫瘤反應性細胞,可找到典型的R-S細胞及不典型的R-S細胞。
對于淋巴結腫大,單從臨床征象上較難鑒別,淋巴結活檢病理對診斷可提供重要依據(jù),但其創(chuàng)傷大,操作復雜,不易被患者接受,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心肺等嚴重基礎疾病者及經(jīng)濟條件相對較差的患者。FNAC是一種簡便、快捷、經(jīng)濟和準確性較高的診斷技術,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大力推廣[3]。
本組資料中,F(xiàn)NAC的惡性符合率為86.2%(69/80),良性符合率95.7% (44/46),總符合率89.7%,與以往臨床研究相仿[4]。本組資料中,轉(zhuǎn)移性惡性腫瘤比例較高,占54%(68/126),而非特異性炎癥與反應性增生比例相對較低,占35.7%(45/126),較以往研究有統(tǒng)計學差異[5]。本組資料中,患者已經(jīng)過初步的篩選,以高度懷疑惡性淋巴結腫大的患者作為行FNAC的主要對象,且本組資料中,老年患者多,平均年齡61.5歲;住院患者多,占68.3%(86/126),而門診患者相對較少,占31.7%(40/126)。上述均為惡性淋巴結檢出率高的因素。
本組 FNAC診斷的誤診率為4.35%,漏診率為7.50%,與文獻報道相符[6]。原因有:(1)穿刺部位不準確,取材不佳,未取到病變部位有價值的標本;(2)雖為惡性腫瘤,但因繼發(fā)感染而被炎癥細胞掩蓋;(3)癌腫體積大,且轉(zhuǎn)移性癌在淋巴組織中呈灶性分布,穿刺不一定能到達轉(zhuǎn)移灶而造成假陰性;(4)癌腫發(fā)生水腫、出血壞死及纖維化時穿刺也不易取到病變組織;(5)穿刺者人為的原因,大意或經(jīng)驗不足;(6)病理醫(yī)師的制片、閱片經(jīng)驗不足。因此,當遇到臨床高度懷疑惡性腫瘤的病例,F(xiàn)NAC檢查陰性時,需行手術活檢確診。
有文獻報道,進行細針穿刺會發(fā)生出血、皮下血腫、繼發(fā)感染、氣胸、腫瘤擴散等并發(fā)癥。本組126例病例中無一例發(fā)生并發(fā)癥,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原因在于穿刺針沒有刺中淋巴結,或者穿過淋巴結到達附近的組織所致,要避免這一點。本研究的穿刺中,均選用7號針頭的穿刺針,且多方向穿刺不超過3次,對于淋巴結難以固定及位置較深的患者,均由經(jīng)驗相對豐富的醫(yī)生進行,穿刺后做好局部消毒包扎和壓迫,避免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F(xiàn)NAC方法簡單、安全可靠、經(jīng)濟實惠,是對腫大淋巴結進行定性分析的重要診斷方法,能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活檢,值得臨床推廣。
[1] KooV,LioeTF,SpenceRA.Fine needieaspirationcytologyinthediagnosisofgranulomatouslymphadenitis[J].UlsterMedJ,2006, 75(1):5964.
[2]梁艷,高清平.210例淺表淋巴結腫大病因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23 (1):129-132.
[3]許良中.臨床腫瘤細胞學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癌癥,2004,23(12):1717-1720.
[4]熊陽瓊.針吸細胞學檢查對腫大的淋巴結定性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28):115-116.
[5]萬宇,萬禮儀,陸忠鳴.淋巴結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的臨床病理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1,23(12):2425-2428.
[6]邵萍.淋巴結病變細針吸取細胞學診斷分析[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3,32(32):94.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7.055
R361;R654.7
A
1671-0800(2016)07-0947-03
316100浙江省舟山,舟山市普陀區(qū)人民醫(yī)院
虞飛燕,Email:180580 29807@163.com
2016-01-10(本文編輯:陳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