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邵則遂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武漢 430074)
?
楚官職中的“囂類”官職探究
李智,邵則遂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武漢 430074)
論述古楚國的“囂類”官職在周官或者其他國家的官職名稱中都沒有出現,是楚國自己固有的、獨創(chuàng)的一類官職。其權力有升有降,權力最大時超過令尹,以軍事職掌為主。指出楚國歷史上的有名戰(zhàn)將也多出自“囂類”官職的職掌者。對于“莫囂”和“莫敖”二者的寫法,傳統多認為應用“莫敖”,但諸多出土材料和傳世文獻顯示,“莫囂”或許才是古楚國使用的文字形式。
楚國;文化;官職;“囂類”官職
楚國帶有“囂”字的官職并不多,僅:(大莫囂)莫囂、連囂。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職能上都文武兼?zhèn)渚哂熊娛滦再|?!蹲髠鳌せ腹荒辍罚骸俺⒚速E軫,鄖人軍於蒲騷……莫敖患之?!倍蓬A注:“莫敖,楚官名,即屈瑕?!薄稇?zhàn)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乎?’”章炳麟《文學說例》:“楚國以早夭之君為‘敖’,如若敖、郟敖、訾敖是也;以長官為‘敖’,如莫敖、連敖是也?!?/p>
“莫敖”,原為楚國最高官職。楚武王初稱王時猶然,武王嫌其封號太重,始改以令尹為重臣?!蹲髠鳌でf公四年》以令尹與莫敖并提,當處于同等地位。后莫敖廢置不常,地位逐漸降低。[1]《左傳·襄公十五年》敘楚國封官事,列莫敖于令尹、右尹、大司馬、右司馬、左司馬之后。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謂莫敖本相當于大司馬,后降至左司馬之下。“敖”原是部落酋長的稱號,“莫敖”原為屈氏首領,諸敖中唯一成為官名,起初屈氏首領后兼官。[2]42-50春秋時期“莫敖”為屈氏世官,至戰(zhàn)國時期莫敖一官已非屈氏世襲。古文字數據中“莫敖”又作“莫囂”,“囂”可讀為“[hɑu]”,“囂”、“敖”二字本為同音字?!澳獓獭弊钤缭凇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分谐霈F,《漢書·五行志》:“莫囂必敗。”顏注:“囂字或作敖?!薄稘h書·曹參傳》敖作囂。《詩·小雅·十月之交》“讒口敖敖?!敝校⒂校骸皣虈獭?,傲慢的樣子?!对姟ご笱拧ぐ濉罚骸奥犖野桨??!弊⒂校骸皣虈獭?,眾口讒毀的樣子。在《漢語大字典》通假字匯中,明確寫到“敖通熬”。黃靈庚先生在《楚辭與簡帛文獻》中舉例到:囂(熬)雞。目前,我國南方許多地區(qū)還保留有這一讀音,李榮先生的《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中記載:
表1 “囂”在南方部分地區(qū)的讀音
由此可見,南方地區(qū)如柳州、廈門、廣州、南寧平話多將“囂”字讀為類似[hɑu]的音,南方音多保留古音,說明在古代“囂”確實與“敖”同音?!妒辣景朔N·秦嘉謨輯補本·世本卷七下》中有云:“莫氏,其先楚人,以太為莫,故其官謂之莫敖。以官氏。姓氏書辯證十九鐸?!倍诮窈辩娤榈貐^(qū),該地曾傳說為“莫敖”后代,目前還有一個村落以“囂”為姓,而非“敖”。
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莫敖”和“莫囂”是被并用的。但“莫敖”作為楚國僅次于楚王最大的官,其官名應是固定不變的、嚴謹的,一般來說是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故,“莫敖”和“莫囂”中必有一個是楚國正式使用的官名,而另一個或為中原史官因讀音相同或相近而造的假借用法。
(一)傳世文獻
在古代傳世文獻中,“莫囂”這種寫法僅出現過三次,分別為:
(1)《漢書·卷二七·中之上志第七中之上》,還謂其馭曰:“莫囂必敗?!睅煿旁唬骸澳獓蹋倜?。字或作敖,其音同?!?/p>
(2)《漢書·卷三九·列傳第九》:“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p>
(3)《淮南子·修務訓》:“吳與楚戰(zhàn),莫囂大心撫其御之手曰:‘今日距強敵,犯白刃,蒙矢石,戰(zhàn)而身死,卒勝民治,全我社稷,可以庶幾乎!’遂入不返,決腹斷頭,不旋踵運軌而死。申包胥竭筋力以赴嚴敵,伏尸流血,不過一卒之才,不如約身卑辭,求救于諸侯?!?/p>
除這三次外,從先秦到隋唐五代的傳世文獻對于這一官職的記載都是采用“莫敖”的寫法。按照時代順序分別是:
1.先秦(14次):
《春秋左氏傳·桓公》:“莫敖患之?!?;《春秋左氏傳·襄公》:“屈到為莫敖?!保弧洞呵镒笫蟼鳌ふ压罚骸耙郧鸀槟??!保弧洞呵镒笫蟼鳌でf公》:“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墨子間詁·卷四》:“詒讓案:戰(zhàn)國策楚策‘莫敖子華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腰,楚士約食,馮而后能立,式而后能起’?!保弧妒辣景朔N·雷學淇校輯本·世本上》:“瑕。即莫敖也。傳屈重屈完屈蕩。蕩生到。到生建。到建之際。又別有屈蕩生屈申。故魯襄公十五年。楚康王以到為莫敖。蕩為連尹。至襄公二十五年。以建為令尹。蕩為莫敖、春秋分紀引世族譜云。”;《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世本卷六》:“莫敖屈蕩生屈申?!?;《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世本卷七下》:“莫氏。其先楚人。以太為莫。故其官謂之莫敖。以官氏。姓氏書辯證十九鐸。”;《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世本卷五》:“五十一令尹斗祈莫敖屈重?!?;《世本八種·王梓才撰本·世本集覽第六冊》:“屈氏亦稱莫敖氏別為息氏邢氏?!保弧妒辣景朔N·王梓才撰本·世本集覽通論》:“又莫敖為官名。而皆以屈氏為之。不可解也?!?;《世本八種·張澍集補注本·世本卷第五》:“康王以屈到為莫敖。蕩為連尹。到卒。以建為令尹。蕩為莫敖。蕩生申。申亦為莫敖。事靈王。”;《戰(zhàn)國策附錄》:“楚一·威王問于莫敖子華子?!?;《戰(zhàn)國策·卷十四》:“威王問于莫敖子華?!?/p>
2.秦漢(11次):
《法言義疏》十七:“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保弧稘h書·卷二十·表第八》:“莫敖大心?!保弧稘h書·卷三九·列傳第九》:“張晏曰:‘莫敖,楚卿號也。時近六國,故有令尹、莫敖之官。’”;《漢書·卷一六·表第四》:“如淳曰:‘連敖,楚官?!蹲髠鳌烦羞B尹、莫敖,其后合為一官號。’”;《后漢書·卷八六·列傳第七六》:“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后漢書·卷一一二·志第二二》:“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列女傳·卷之三》:“屈瑕號莫敖,與群帥悉楚師以行。斗伯比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潛夫論箋校正·卷三》:“莫敖子華曰:‘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潛夫論箋校正·卷一》:“莫敖子華曰:‘令尹子文,朝不謀夕。’”;《史記·卷九五·列傳第三五》:“《左傳》:‘莫敖、連尹、宮廄尹’?!?;《史記·卷五四·世家第二四》:“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保弧稘h書音義》曰:“楚之卿號?!笨な?、司馬、候、御史各一人?!?/p>
3.南北朝(11次):
《全陳文·卷十四》:“去莫敖之所縊,過臨江之軌折。”;《全后魏文·卷五十》:“以驕將御惰卒,不思長久之計,務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guī)?!?;《全后周文·卷八》:“荒谷縊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帥?!保弧端涀ⅰぞ矶恕罚骸啊洞呵铩纺阶粤_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保弧端涀ⅰぞ砣弧罚骸皽阉謻|南逕隨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隨,謂此水也?!?;《水經注疏·卷二十八》:“《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保弧端涀⑹琛ぞ砣弧罚骸岸菲?、莫敖屈重,除道梁溠。”;《魏書·卷七一·列傳第五九》:“以驕將御惰卒,不思長久之計,務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guī)?!?;《文選·卷第九》:“斗伯比曰:莫敖舉趾高?!?;《玉臺新詠·卷七》:“誰言連伊屈,更是莫敖通。”;《周書·卷四一·列傳第三三》:“谷縊于莫敖,冶浦囚乎群帥?!?/p>
4.隋唐五代(4次):
《長短經·卷九·兵權》:“昔楚莫敖將盟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以隨、絞、州、蓼伐楚師?!?;《舊唐書·卷九八·列傳第四八》:“莫敖敗于蒲騷之役,舉趾稍高,《春秋》書之為懲誡?!保弧独盍x山詩集·卷三》:“朝爭屈原草,廟餒莫敖魂?!保弧度圃姟さ谖逅囊痪怼罚骸俺癄幥?,廟餒莫敖魂?!?/p>
(二)出土文獻
“莫囂”在出土文獻中出現的次數相對頻繁,包山簡中出現16次,曾侯乙簡中出現1次,長沙銅量中出現1次,璽匯中出現1次,新甲中出現1次:
表2 “囂”在出土文獻中出現的次數統計
在這些出土文獻中,“囂”字在包山簡中出現最為頻繁,在其他各簡中略有出現,歸納起來“囂”字的寫法主要有三種寫法,即“囂”、“”、“”。其中,“囂”最為常見,包山簡中僅出現一例“”,這類寫法尚有待考。而曾侯乙墓出土的是楚國的附屬國曾國的重要文化遺產,其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受到楚國的影響,在文字和官職方面也不例外,其出土的簡帛中,記錄“莫囂”時采用的是自己的專造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凡從“戈”者34例,無一例不是與軍事有關的,由此,曾國在用“莫”表示“莫囂”時,主要是為了體現出其軍事方面的職能。[3]而在出土的楚系簡帛中,尚未發(fā)現有“莫敖”這種寫法。
另外,在楚國帶有“囂”職官名稱中,還有一個叫“連囂”的官職,在楚系出土簡帛中,也都是用的“囂”字,而不是“敖”。
表3 出土文獻中出現的“連囂”
據《左傳》,楚國有連尹、莫囂,后合并為一官號,稱連敖?!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靶磐龀w漢,未得知名,為連敖?!迸狁椉庖鞆V曰:“典客也?!彼抉R貞索隱引張晏曰:“司馬也?!币姟稘h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連敖入漢?!鳖亷煿抛???梢?,“連囂”可能也是一個具有武官性質的官職。
上述傳世文獻多為中原地區(qū)的文人史官所做,其寫法雖然一致,但楚系文獻如《淮南子·修務訓》選擇了收錄“莫囂”這種寫法而不是“莫敖”。而在大量的楚系出土文獻中,“囂”字頻繁出現,因此“囂”更可能是其官職名稱的正體。
“莫囂”并非楚國建立之初所設立的官職,目前大多學者認為“莫囂”是楚國諸敖稱呼消失后唯一遺留下來,并成功轉變?yōu)楣俾毭Q的稱呼。楚有諸敖:莫敖、若敖、郟敖等,皆為楚國地位顯赫的王族人。關于諸敖稱呼的消失和“莫敖”的延續(xù)使用問題,眾專家學者莫衷一是。就諸敖而言,目前史學界大致觀點主要是:楚官名、未成君、楚先君、葬某地為某敖、酋豪等諸多說法。
莫敖、閻敖、蒍敖等。原為楚早期宗族的尊稱,后演變成官名。其中閻敖為楚大夫,莫敖是霄敖的后代相當于左司馬職。[4]后閻敖氏早衰,蒍敖氏成為楚國的望族。此外,戰(zhàn)國時代還有“連敖”。堵敖、郟敖、訾敖。王逸《楚辭章句·天問》謂:“楚人稱未成君者為敖?!倍蓬A亦主此說。此說遭孔穎達懷疑,云若敖、蚡冒(即莫敖)、霄敖都是在位多年的國君,而且訾敖、堵敖也曾登上國君的寶座,“未成君說”顯然難以成立。張正明則認為敖實為未繼國君之位的楚人部落聯盟首領,受封后,“敖”即稱為“子、公、侯、伯”。堵敖、郟敖、訾敖,均為楚國短命國君,既無號謚,又無后代。以葬地冠名敖的有莊(堵)敖熊艱(前675—672年在位),葬康王子員于郟,謂之郟敖(前545—541年在位);葬初王比(子干)于訾,謂之訾敖(前529.4—529.5在位)。[2]120-127若敖、霄敖、蚡冒、莫敖等。楚建國前既是氏族制部落聯盟的首領或酋長,建國后他們的后代又演變成為宗族。換句話說若敖、莫敖既是宗族名稱,又是宗族首領,霄敖的后代更演變成莫敖氏。此外,共敖是楚國滅亡后,秦漢之際楚人共同擁戴的西楚將領。本文不討論諸敖究竟為何要取名為“敖”。只就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來看,諸敖所用之字確實為“敖”,而諸敖之名停用后,單“莫敖”一詞演變?yōu)楣俾毭?,古今學者多詫異。但,從目前的資料來看,“莫敖”只是諸敖中的一員,而執(zhí)掌國家重要軍事等職能的職官名為“莫囂”,二者僅僅是因為“囂”、“敖”二字同音而被混淆,筆者認為“莫囂”并非“莫敖”之異體或其延續(xù),而是獨立的官職名。
[1]張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75-77.
[2]譚黎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42-50,120-127.
[3]譚黎明.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官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7):157-160.
[4]張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與中原諸國官制的比較[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139-141.
The study of one special official name “Xiao” in Chu State
LI Zhi,et al.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Ancient Chu State’s “clamor class” didn’t appear in the official names of other countries at same time,it is exclusive inherently owned by Chu,a unique class of office.Its powers rise and fall,when the maximum power exceeds Yoshitad,a particular portfolio military dominated.Chu famous historical warriors are mostly from the “clamor class” office of those particular portfolios.For official writing of the “clamor Mo” and “Mo Ao”,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of more “Mo Ao”,were showed in a lot of excavated materi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Mo clamors” is the word used in the form of the ancient state of Chu.
Chu state;cultural;official position;one special official name “xiao”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2.023
2016-04-01
李智(1991—),女(漢),湖北竹山,碩士
K877
A
1009-8976(2016)02-0080-04
主要研究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