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萬鮮廣西平南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西貴港 537300
糖尿病足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韋萬鮮
廣西平南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西貴港537300
該文通過對實驗研究數(shù)據(jù)的分析,探討了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感染中耐藥菌的種類及其耐藥性,以及糖尿病足患者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最終分析結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居于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藥菌的前三位;入院前因同一傷口住院的次數(shù)、潰瘍的類型、大小及骨髓炎是會產(chǎn)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均會導致糖尿病足截肢的風險加大。
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多重耐藥菌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0.110
據(jù)統(tǒng)計,大約有25%的糖尿病患者會發(fā)生糖尿病足潰瘍,其中40%~80%的出現(xiàn)糖尿病足潰瘍的患者會發(fā)生合并感染。世界上每30 s就會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足的感染而失去一條腿[1]。近年來,多重耐藥菌更是不斷增多,使得糖尿病足因為感染而難以愈合,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糖尿病足感染多重耐藥菌而使得感染難以控制,最終不得不面臨截肢[2]。介于目前多重耐藥菌感染已經(jīng)成為糖尿病患者住院乃至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我們對于分析糖尿病足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就有了繼續(xù)深入的必要,而這項危險因素的分析對于降低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的感染及治療預后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基本病理特點是為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或外周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引起糖代謝、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的并發(fā)癥有大血管并發(fā)癥、微血管并發(fā)癥、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和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而這些并發(fā)癥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如糖尿病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膚感染及接下來要討論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以下的累及全層皮膚的創(chuàng)面,而與這種創(chuàng)面的病程無關,即可定義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按照病因分為神經(jīng)性、缺血性和混合性。按照嚴重程度分類,執(zhí)行Wagner分級法,分為0-5級,0級是有發(fā)生潰瘍的危險,但目前無潰瘍;1級有表淺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有較深的潰瘍,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和骨的感染;3級有深度感染,并伴有骨組織病變和膿腫;4級有局限性壞疽;5級發(fā)生全足壞疽。
多重耐藥菌是指有多重耐藥性的病原菌,是一種微生物對三類(例如氨基糖苷類、紅霉素類、B-內(nèi)酰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藥,而不是同一類三種。如果對幾乎所有種類抗菌素耐藥即成為泛耐菌株[3]。現(xiàn)在通過分析患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討論糖尿病足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間在該院內(nèi)分泌科和骨科住院治療的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2分組
每一位患者的菌種采集均于患者入院一周內(nèi),并未接受任何抗菌治療的情況下采集完畢,分離出耐藥菌的患者定義為病例組,如果患者存在兩處及兩處以上傷口,同時出現(xiàn)耐藥菌與敏感菌,患者也視為病例組;其余歸為對照組。
1.3方法
通過詢問及查詢患者既往病史,了解患者糖尿病足的病程,治療手段及治療效果等既往資料,同時需要配合一定的檢查手段對患者相關生理指標進行檢查,例如通過神經(jīng)肌電圖的檢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情況、通過測定尿微量蛋白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腎病的病變、通過對下肢血管彩超檢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血管的病變,通過拍X線片,了解患者是否有骨髓炎。
2.1一般資料的分析
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間,共采集了96例患者資料,其中32例分離出耐藥菌,15例未分離出病原菌,49例分離出敏感菌。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一般資料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2.2多重耐藥菌的種類及構成
通過對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間住院的96例糖尿病患足患者創(chuàng)面分泌物標本采集,共采集標本128例,采集到致病菌143株,其中多重耐藥菌96株。在96株多重致病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 41株,占42.71%;大腸埃希菌 21株,占21.88%;銅綠假單胞菌15株,占15.62%;溶血葡萄球菌11株,占11.46%;不動桿菌6株,占6.25%;表皮葡萄球菌2株,占2.08%,其中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在患足分離出的耐藥菌株中,比例在前三位,是主要的多重耐藥菌。
2.3耐藥菌的耐藥性
我們主要針對主要的三種耐藥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從表2中數(shù)據(jù)可以分析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于苯唑西林、氨芐西林、頭孢唑啉、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都有很強的耐藥性,只對萬古霉素敏感;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頭孢曲松、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有耐藥性、對美羅培南較敏感,銅綠假單跑菌的耐藥性與大腸埃希菌相似。
表2 主要多重耐藥菌的耐藥性
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防御機制弱,容易發(fā)生并發(fā)感染,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住院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在9.68%~11.25%之間,經(jīng)過分析排查各個可能發(fā)生耐藥菌感染的原因,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組和對照組在患足年齡、性別、高血壓、潰瘍首/復發(fā)、入院前潰瘍病程、Wagner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最終確認不正確使用抗菌藥物、同一傷口多次入院、合并骨髓炎并發(fā)癥、神經(jīng)缺血性傷口等因素構成了多重耐藥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以看出入院次數(shù)、入院前抗生素使用時長、潰瘍類型、潰瘍大小、骨髓炎是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颊咭驗橥患膊《啻稳朐?,一方面增加了在住院期間感染多重耐藥菌的幾率,另一方面因為同一疾病反復多次使用抗生素可以刺激細菌耐藥基因的產(chǎn)生。
糖尿病患者因為機體處于代謝紊亂狀態(tài),血液狀態(tài)具有多度粘稠和高凝狀態(tài),同時患者的下肢血管內(nèi)皮細胞多出現(xiàn)功能障礙,綜合以上原因糖尿病患者易出現(xiàn)血管病變[4],此時,在潰瘍局部抗菌藥物難以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能有效殺死細菌,不僅需要延長應用抗生素的時間,也會因為長期的低濃度抗生素誘導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此項研究表明,潰瘍的類型是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獨立因素。
糖尿病足骨髓炎的治療主要以抗生素治療為主,而骨髓炎的主要癥狀就是在局部軟組織間存在纖維瘢痕、缺血、死骨、死腔,抗生素難以到達患處,因此就需要長期應用抗生素。有報道稱,臨床針對糖尿病足骨髓炎的治療主要為抗生素口服是,治療時長一般在61 d[5],這種長期的用藥,無疑增加了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風險。從該次研究可以看出,如果患者入院前合并骨髓炎,通過抗生素療法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幾率就會遠高于無骨髓炎患者,經(jīng)分析顯示,骨髓炎是對重耐藥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有研究報道稱,有大約20%的糖尿病足患者因為多重耐藥菌感染入院接受治療,而這其中有50%~70%的患者最終不得不選擇截肢[6]。因為多重耐藥菌感染而截肢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未感染耐藥菌的患者。通過這次調查研究,入院前因同一傷口住院的次數(shù)、潰瘍的類型、大小及骨髓炎是會產(chǎn)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多重耐藥菌感染又會影響潰瘍的愈合,使截肢的風險大大增加,本項調查不僅患者及醫(yī)療工作者了解的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更可以使大家有針對性的加以防范,更好的控制多重耐藥菌的感染,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的風險。
[1]冀笑燕,王鵬華,褚月頡,等.糖尿病足潰瘍感染多重耐藥菌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薈萃,2014,29(2):134-137.
[2]周利希,周秋紅,陳玉華,等.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感染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4,24(21):80-83.
[3]楊沁彤,趙普慶,方豫東.糖尿病足發(fā)生泛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刊,2013,48(6).
[4]王濤,曹萌,李拉克,等.糖尿病足感染多藥耐藥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與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 (2):52-53.
[5]宋丹,王鵬華.糖尿病足潰瘍病原菌種類及感染特征[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8,28(3):180-182.
[6]杜艷梅.預防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因素調查[J].醫(yī)學信息,2013(27).
R587.1
A
1672-4062(2016)05(b)-0110-02
韋萬鮮(1968.4-),男,壯族,廣西羅城人,本科,主管藥師,研究方向:醫(yī)院藥學。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