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園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高中數(shù)學學習而言,這句話準確地點明了學習方法對于學習效果的重要性.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習方法如同工具和武器,無形中指引、推動著知識學習的過程.掌握方法,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看待知識,統(tǒng)領內(nèi)容,而若沒有方法,則只能埋頭于一個個零散的具體知識點上逐個擊破,既浪費精力,又沒有效果.因此,要想實現(xiàn)高效的高中數(shù)學學習,總結并掌握學習方法至關重要.下面通過分析高中數(shù)學內(nèi)容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幾種典型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闡述.
一、加強課前預習,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于高中數(shù)學來講,課前預習不僅是學習過程展開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更是一個學習方法.有些學生將預習視為一個程式化的規(guī)定動作,隨便看看教材,劃劃重點,擺擺樣子,表面看是預習了,卻沒有達到應有的預習效果,不僅對接下來的主體學習毫無幫助,反而造成課外學習時間的浪費.因此,對于課前預習的內(nèi)容與方式,教師有必要對之進行總結,并傳遞給學生.
例如,“映射”是學生進入高中數(shù)學學習之后接觸到的第一個重要概念,教材上將其表述為:設A、B是兩個集合,如果按照某種映射法則f,對于集合A中的任一個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對應,則這樣的對應(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對應法則f)叫作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記作f:A→B.在平常的預習中,學生往往只是將“任一個”、“唯一”等重要詞語標出來,卻沒有嘗試弄懂它的確切含義.我為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將判斷映射的方法總結為一句話.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思考概念的含義.最終,學生得出“多對一”的猜想,并通過課堂學習得到印證.
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并找到有效預習的方法.高質量的預習,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開始之前便可以提前感悟知識,并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讓課堂學習更有針對性,并能夠提早一步讓思考走向深入,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
二、強調(diào)主體地位,促進主動思考
在學習過程中,筆者一直向學生強調(diào)“以我為主”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在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學生要時刻將自己作為知識研究的主體,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還要依靠自己的思維力量進行自主思考,將知識學習視為自己的事.
例如,在講“拋物線”時,我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過拋物線y2=2px(p>0)的焦點的一條直線與這條拋物線相交,兩交點分別為P1(x1,y1)、P2(x2,y2),其中,p為常數(shù),能否求出x1x2、x1+x2、y1y2、y1+y2的值?在解答過程中,我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完全由學生自主討論,互相啟發(fā),得出答案.緊接著,我請學生繼續(xù)求解弦P1P2的長度以及弦P1P2的中點軌跡方程.在問題內(nèi)容不斷深入以及思考空間不斷擴大之下,學生逐漸站在研究思考的主動地位,敢于并樂于接受挑戰(zhàn).
對于這一學習方法進行強調(diào)之后,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逐漸地化被動為主動.以往來自教師的不斷督促和要求,被現(xiàn)在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和思考所替代,課堂學習氣氛活躍,知識掌握效果甚佳.學生能否以主動思考為學習方法,直接關系到高中數(shù)學教學效果.
三、完善思維習慣,總結思想方法
每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相應的科學方法予以支撐.因此,當知識教學完成后,教師不能滿足于此,而是要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溫,并立足于更高的角度對之進行總結提煉,從中發(fā)現(xiàn)思想方法,以指導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復習“三角函數(shù)”時,學生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已知sin4α+cos4α=1,則sinα+cosα的值是多少?在這個問題的解答中,我不僅帶領學生對已知條件進行(sin2α+cos2α)2-2sin2αcos2α=1的變形,通過求出sinαcosα的值得出最后結果,還對整個思維過程進行總結,即“配方法”的應用.如此一來,這種思想方法便不只是適用于這個問題,而被拓展到更多類似問題的解答中.
當學生經(jīng)常性地運用總結的學習方法之后,一個成熟化、邏輯化的思維習慣也隨之形成.高中階段是數(shù)學學習的深層次發(fā)展時期,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掌握具體知識,更需要讓學生在這個時期形成有效的數(shù)學思維習慣.
總之,方法作為具有普適性的指導性思維方式,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掌握來講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對于高中數(shù)學知識進行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適合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教師在對于典型學習方法進行總結的同時,還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與學生的能力需求,找準方法總結的側重,力爭使之成為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強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