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杭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研究性教學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其教學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優(yōu)劣,因此,如何利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理論變革高校體育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如何讓“教師研究性教”與“學生研究性學”這兩方面有機結合,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先從理論方面對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利用實際案例說明,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建構。
關鍵詞:高校體育;研究性教學;理論建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44-02
研究性體育教學是體育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體育教學改革角度看,研究性教學是對傳統(tǒng)“接受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做出的必要補充與變革;從綜合性人才培養(yǎng)角度看,當前社會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教育的本質看,研究性學習是將知識獲取的方式與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性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由此可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是實現創(chuàng)新教學的必然選擇。
一、高校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
1.研究性教學模式形成的原因
一種新的理論的產生必然是因為客觀世界出現了新的變化,而研究性教學模式形成的原因,則是因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之間出現了錯位,其主要體現在:第一,高校的教學計劃是一個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理論知識傳授體系,而對于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則被限制在理論知識解題運算能力的訓練等方面;第二,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經基本實現了普及,但是課堂組織形式仍然沒有跳出教師學生、課本內容這三個要素,同時整齊劃一的管理原則也讓學生的個性淹沒在集體中;第三,教學內容與實踐內容相脫節(jié),與社會現實相脫節(jié)的現象非常嚴重,而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這樣陳舊、龐雜、空泛的教學內容中被抹殺;第四,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被許多教師所青睞,而學生的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一個“知識容器”般的存在,毫無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知識的空間與時間;第五,師生關系基本處于教學分離的狀態(tài),即師生的交流僅限于課堂的傳授于接受,而對于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學問探討、情感交流則嚴重缺乏;第六,教學考核過分注重結果,即在考核中,學生的任務就是根據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將答案完整地呈現出來,至于學生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在知識獲取中又經過了哪些思考與實踐則完全不在考核的范圍之內。
2.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研究性體育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綜合條件,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設一種講授、學習、研究體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教學情境,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然后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學生獨立或合作學習、練習、展示最終學習成果,并在多元評價體系中對體育理論與實踐的建構過程進行研究,進而實現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從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內涵上來看,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該模式實現了幾大轉變:
首先,從學習目的上看,實現了從掌握知識向解決實際問題的轉變。在傳統(tǒng)教學中,體育教學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能,而沒有教授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從而導致了學生知識儲備與實際能力的失衡,而研究性教學模式則將教學的中心放在問題解決上,即以任務為動力,將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過程用任務進行串聯,并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則是學生實現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
其次,從體育教學內容上看實現了從單一、封閉性知識到向綜合、開放性知識的轉變。雖然體育課程多以實踐為主,但是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實踐內容的設置仍然沒有突破單一、封閉的內容界限,而研究性教學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將多樣、生動的教學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研究性籃球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專業(yè)的籃球賽,然后與學生一起研究籃球場上的配合戰(zhàn)術,并將這種戰(zhàn)術應用到現實中來,以提高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
再次,從學習過程上來看,實現了從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的轉變,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師做,學生模仿”是教學的主要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牢牢控制著知識的“所有權”,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接受,而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自作主張”,即根據體育課堂教學目標進行課題選擇、收集資料、組織討論、實踐練習、最后展示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無論是思想還是行動都是自由,而也正是這種自由的氛圍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意愿。
最后,從學習形式上來看,實現了從規(guī)定性學習向靈活性學習的轉變。研究性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的,而根據教學情境的推進,每個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都是靈活的,而這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規(guī)定動作”而言,更加人性化,也更能夠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高校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實踐建構中主要分為以下步驟:提出問題、明確目標、資源收集、實踐設計、綜合評估等,而為了具體說明,筆者現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對其進行分析。
1.課題名稱:有趣的足球游戲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次課題實踐活動要達到以下目標: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即讓學生在詳細了解足球的顛球技術、傳球技術、過人技術、射門技術、停球技術和搶球技術這6項基本專項技術的基礎上,至少掌握一項技術,并能夠根據其擅長的技術設計出有效的足球訓練游戲;第二,情感目標,即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探索足球知識,探究練習方法,進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然后在興趣的指引下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足球運動和足球游戲設計中去,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認識到集體的價值,并樹立集體主義精神。
3.資源準備
第一,安排足球場地,準備相關體育器材;第二,準備世界杯、歐洲杯、美洲杯等聯賽的視頻,以及與足球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第三,學校圖書館里的相關圖書以及網絡資源。
4.階段設計
(1)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為研究性教學的預熱階段,該階段的時間限制在一周左右,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了解本次活動的學習目的、步驟、方法以及要求,并做好整體規(guī)劃的心理準備;而教師的活動則主要為:播放之前準備好的視頻資料,并與學生們討論歷史上優(yōu)秀的足球明星以激起學生對足球的興趣,然后利用教學課件引入課題內容,介紹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2)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是研究性課題的準備階段,該階段的時間通常被控制在一周左右,師生在這一階段應該完成以下任務:
第一,提出和選擇課題。根據第一階段教師的引導,學生應根據興趣點從不同角度提出課題,如足球的魅力、足球場上的規(guī)則、足球的技術、校園足球等,而教師則組織學生針對相關的題目進行討論,最后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了“有趣的足球游戲”這一研究課題。
第二,確定研究小組。在完成選題后,學生根據自身所長以及興趣愛好成立小組,并利用民主推選的方式選出組長,然后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確定各成員的分工任務;而教師在這一期間的職責是平衡、協(xié)調各小組以及各組組員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制定小組管理規(guī)則,監(jiān)督、組織、指導各小組進行討論,以確保課題討論的方向和效率。
第三,形成研究方案。經過交流討論,各小組確定研究計劃,合理規(guī)劃研究實踐,明確研究內容,制定相關調查表,并預測研究成果,而教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研究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在指導中教師不僅要指出方案中的問題,還要幫助各小組不斷完善方案。
(3)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是整個研究過程的重心,該階段的時間貫穿整個學期。各小組在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有:一、通過教材或網絡資源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討論課題,并對校園足球形成初步認識;二、由組長組織成員針對某一足球專項技術進行訓練,并對成員的訓練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總結、糾正,實現技術的熟練、提高,然后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進行游戲設計;三、利用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對已經形成的研究內容以及游戲方案形成書面報告,并做好幻燈片進行展示。教師在這一階段也不能放松對學生的組織和指導,而其主要的工作如下:利用實踐教學,組織各小組學習足球基本技術;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并幫助組長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通過觀察挖掘有足球潛質的學生,并向學校的足球隊進行推薦;聽取學生的研究報告,并采取多元方式對學生的游戲設計進行評析,以保證學生能夠鼓勵中形成繼續(xù)探索的愿望。
5.教學總結
足球一直是我國體育運動中的短板,而要想搞好足球,就應該從足球教育入手,將足球引進校園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足球的認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振興國足的責任感。本次研究性足球教學,讓更多學生了解了足球,并體會到了足球的魅力,同時也在研究、探索、相互幫助中增加了學生踢好足球的信心。
三、結語
總之,研究性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一種以學生為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開展體育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與研究,養(yǎng)成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學習的良好習慣;為了建立以學生體育實踐研究過程為主的考核體系,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并通過科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走出一條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林,徐元玉,倪志榮,孫鄉(xiāng).高校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建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01):83-84.
[2]李峰.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知識經濟,2015,(16):119.
[3]羅江波.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03):75+77.
[4]李大偉.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優(yōu)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08):161-162.
[5]王武年.高校開展網絡研究性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04):52-5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