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漢陽區(qū)教育局教科中心 廖生凱
關于開展有效小組討論的一點思考
■武漢市漢陽區(qū)教育局教科中心廖生凱
課程改革推進多年,新的教學理念已被廣泛接受和實施。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多了,小組討論多了,學生展示多了,學生動手多了,呈現出師生積極互動的良好場面。但是最近到學校聽課,感覺很多老師在對小組討論的理解和操作上還沒有完全抓住要領,或重形式輕實質、或重數量輕質量、或急于求成、或效率低下??磥?,“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華東師大吳亞萍教授很形象地提煉出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的某些現象及誤區(qū),即:簡單問題對對答案,復雜問題抄抄答案,開放問題湊湊答案。本文就小組討論中的一些現象加以分析,試圖提供些解決的策略和措施。
部分教師組織討論只是為了體現師生互動,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不是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不斷開展小組討論,滿堂論滿堂議,課堂熱熱鬧鬧,但是往往重點不突出,時間不夠用。導致課堂討論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從而使課堂討論效率降低。
課堂討論質量的高低,對內容的選擇是第一道關。正如,地下有了礦產,才有開采的價值。那么,什么樣的內容才適合討論呢?一是探究性的內容,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一眼看不出結果,但有想法,也許不完整,思維碰撞有助于探究的深入。二是容易產生分歧的內容,教師可以借此充分暴露學生的問題。分歧在討論中越辯越明,能加深理解。三是需要觀察歸納的內容,觀察歸納本身就是歸納不同的角度產生的不同結果,所以只有多人參與才能更完整。如方法提煉、規(guī)律的發(fā)現、共性的歸納。四是方法多樣性的問題,學生針對同一個問題,采取自己更為擅長的辦法解決,通過討論,能夠獲取更多的思維角度和更佳的解決策略。
學生本來是可以“張口就來”的問題,教師偏偏追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開展偽討論,如教材上已有的公式、定理、性質等,在預習環(huán)節(jié)都已經基本了解;而一些難度過大、過于開放的問題,學生往往討論無果,浪費許多時間,最后仍然是教師個人表演完成或與個別優(yōu)生共同完成。
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在討論內容的價值確定后,教師還需要合理選擇和設計討論內容的難度。過于簡單的問題完全沒有討論的必要,可以采取學生直接個體回答或者教師直接講解的形式。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化大為小,將難點進行必要的分解,或者進行必要的鋪墊和啟發(fā),循序漸進,然后再開展討論。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學生的討論是漫無目的的,你給他三分鐘不嫌短,十分鐘不嫌多。反正,老師不說停止,討論就不休。這就說明,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沒有給定明確的任務,或者任務較多,沒有重點。學生往往就某一話題隨機展開,很多時候就天馬行空了。
教師應該在備課時認真研究,每一次討論,想解決什么問題?想達到什么目的?不能在討論前隨意安排,更不宜在討論中不斷添加新的任務。討論的時間長度也不宜隨意變更,要讓學生有任務意識和效率意識。很多教師在學生討論前將討論的目標展示在黑板或白板上就是很好的做法。
教師在課堂討論時,往往缺乏耐心,表現1:一出示問題就馬上組織討論,有時學生甚至未能很好地明白教師意圖;表現2:不待學生討論完畢就匆忙結束,因為他已在優(yōu)秀學生個體中找到了答案。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能討論出什么呢?沒有思考的討論,學生很難有自己的見解,討論就會陷入膚淺。學生討論完畢后,修正自己,借鑒他人都需要時間來思考和消化。
所以,提出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初步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樣,學生才有參與討論的動力、能力和積極性,討論時才會出現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和觀點。而且,討論完畢,交流點評后,需要留時間給學生消化整理、加深鞏固。
教師一宣布討論開始,學生們馬上開始討論,好像每個學生都在發(fā)言、都在參與,場面熱鬧以至于混亂,甚至不時有學生的喧鬧聲。仔細觀察會發(fā)現,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討論;有的學生眉飛色舞在交談,但顯然不是在討論教師交代的問題;還有的學生顯得百無聊賴,顯然他已經走到了其他同學的前面。
這種討論,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討論時,教師可以干什么?巡堂!一是調控,調控課堂氣氛,營造積極思考、低聲交流的氛圍。二是指導,指導相對弱的組和弱的學生。由于學生的程度不一,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水平有差異,在課堂討論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思維水平加以點撥和指導。三是了解,了解學生討論的進展、遇到的主要困難,為點評提供參考,讓點評更加有的放矢。
小組合作討論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發(fā)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個性得到張揚。分組時一般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每一個小組,肯定是在學習能力和成績上相互平衡。但組內差異較為明顯,所以討論的主體更多的是優(yōu)等生,在課堂中一部分不愛發(fā)言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缺乏參與討論的勇氣,容易成為旁觀者。
兼顧全體,既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進一步推進小組學習的需要。如何兼顧?首先要從機制上采取小組捆綁制,一人好不叫好,小組好才是真的好。組內要優(yōu)生幫學困生,先學幫后學。對學困生回答問題給予更大的權重,小組得分會更高。也可以限制優(yōu)生回答問題次數,轉而要求他們指導學困生回答。其次,教師一定要分層設計問題,給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參與的機會。最后,教師巡堂幫扶;教師在巡堂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困生進行面輔,或者指定優(yōu)生進行幫助,為他們的參與搭建平臺。
每一個學生都非常在乎教師的評價,學生參與討論也是如此。討論后一定會有小組展示,大多數教師都會對展示的結果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很多教師還會以積分的形式進行記載。但往往會忽視對討論過程進行評價。課堂討論應重視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還應對討論過程中學生參與程度、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等進行評價,使評價成為課堂討論的助推器。
所以,教師在巡堂中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及時捕捉學生中的閃光點。要讓評價和激勵成為習慣。
鑒于教師個體的思考力、調控力及感染力差異明顯,同樣的方式也可能帶來不同的討論效果。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加強反思,既要讓討論常態(tài)化,又不能讓討論一成不變,也不能為討論而討論,要不斷借鑒學習和創(chuàng)新,讓討論受歡迎、有實效。
責任編輯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