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玲
(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骨2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
多模式疼痛控制對骨折患者的影響
武玲
(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骨2科, 湖北 十堰442000)
目的:探討多模式疼痛控制對骨折患者圍術期疼痛、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184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采用多模式疼痛護理方案。比較2組圍術期疼痛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睡眠質(zhì)量評分差異,記錄護理滿意度。結果:(1)護理后,2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結果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各指標降幅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2)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3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87%(P<0.01)。結論:對骨折患者予以多模式疼痛控制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緩解其疼痛癥狀及不良情緒,改善睡眠質(zhì)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多模式疼痛控制;骨折;圍術期疼痛;心理狀態(tài);護理滿意度
優(yōu)先數(shù)字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60628.1944.016.html
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之一,各個年齡階段均存在骨折風險,以幼兒及老年發(fā)病率較高,多數(shù)患者可經(jīng)及時、恰當?shù)奶幚砣?,少?shù)存在繼發(fā)后遺癥風險。疼痛是伴隨骨折發(fā)生的常見癥狀,根據(jù)耐受程度不同,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若不積極予以有效的疼痛干預措施,可增加睡眠障礙、不良情緒等發(fā)生概率[1],輕則影響治療依從性,增加護患糾紛風險;重則影響治療效果,不利于骨折斷端恢復。本研究探討多模式疼痛控制對骨折患者圍術期疼痛、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4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相關骨折診斷標準[2]。將受試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2例。觀察組中:男50例,女42例;年齡18~70歲,平均41.2±3.5歲;骨折至就診時間13.6±3.9 h;骨折類型中橈骨遠端骨折30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4例,肱骨髁上骨折20例,大趾骨15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43例;年齡18~70歲,平均41.5±3.3歲;骨折至就診時間13.5±3.8 h;骨折類型中橈骨遠端骨折3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19例,大趾骨1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相關骨折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3)骨折至治療時間間隔<24 h;(4)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5)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1)未成年或年齡超過75歲者;(2)孕期或哺乳期婦女;(3)合并精神疾病、聽力障礙、語言障礙或意識不清者;(4)合并其他嚴重骨科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者;(5)相關治療禁忌證者;(6)治療及護理依從性不足者;(7)中途轉院、死亡、更改護理方案、隨訪期失聯(lián)者。
1.4多模式疼痛控制方法患者入院后均參考《實用骨科學》[2]中相關標準及要求行外科手術及功能鍛煉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按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藥物、醫(yī)囑傳達、病歷記錄、體征監(jiān)測、營養(yǎng)支持、飲食指導、睡眠指導、運動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則在上述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聯(lián)合多模式疼痛控制護理措施。(1)心理干預疼痛控制模式:通過聊天等方式同患者建立和諧互信的護患關系,通過知識宣傳冊、分析歷年典型成功案例等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詳細告知術前、術后注意事項,為其預留心理建設時間,同時借助家屬的力量,叮囑家屬給予患者關懷、鼓勵與安慰,盡可能為其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必要時可通過注意力轉移法及音樂舒緩法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積極配合治療;(2)規(guī)范化疼痛教育模式[3]:詳細告知患者疼痛對預后改善及治療效果的不良影響,加深其對疼痛的認知;根據(jù)患者文化程度或年齡選擇一種疼痛評分方法并指導其使用,成年患者以疼痛數(shù)字評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或語言描述評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為主,嬰幼兒因缺乏表達能力則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評分法或改良面部表情評分法(the modified faces,legs,activity,cry and consolability scale,F(xiàn)LACC)評估,以便患者將疼痛情況準確傳達給醫(yī)護人員,為修訂或擬定后續(xù)治療護理措施提供依據(jù);詳細介紹鎮(zhèn)痛治療內(nèi)容,對采用藥物鎮(zhèn)痛患者予以用藥劑量、方法指導,叮囑其按時、按量用藥;對采用紅外線、冷敷、按摩、中頻等物理方案鎮(zhèn)痛者予以操作指導[4]。
1.5評估標準
1.5.1疼痛評分標準[5]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疼痛評分依據(jù):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為<3分,疼痛并影響睡眠為4~6分,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為7~10分。
1.5.2不良情緒評分標準[6]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為評估依據(jù):HAMD≥35分為嚴重抑郁,20~34分為中輕度抑郁,8~19分為可能抑郁,<8分為無抑郁;HAMA≥29分為嚴重焦慮,21~28分為明顯焦慮,14~20分為焦慮,7~13分為可能焦慮,<7分為無焦慮。
1.5.3睡眠質(zhì)量評分標準[7]以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為睡眠質(zhì)量評分依據(jù)。由19個自評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均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法評估,總分范圍為0~2l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zhì)量越差。
1.5.4護理滿意度評估標準以我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為評估依據(jù),問卷包括疼痛減輕、受到關注、醫(yī)護人員對疼痛的處理、對疼痛受到的照料、護士對患者主訴的反應速度、鼓勵患者家屬幫助控制疼痛等6項內(nèi)容,均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法評估,得分越高則護理滿意度越高。16~18分為非常滿意,12~15分為滿意,9~11分為一般,0~8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包括非常滿意率加滿意率。
1.5.5觀察指標觀察2組圍術期疼痛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睡眠質(zhì)量評分,記錄其護理滿意度。
1.6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2組圍術期疼痛、睡眠質(zhì)量及不良情緒評分比較結果詳見表1。
表1 2組圍術期VAS、PSQI、HAMD、HAMA評分比較
注:1)與護理前比較P<0.05;2)與對照組比較P<0.05
護理后,2組VAS評分、PSQI評分、HAMD和HAMA評分結果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各指標降幅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2.2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結果詳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相關研究表明,疼痛作為骨折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對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改善具有不良影響,可能因此增加肺炎、壓瘡、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直等情況發(fā)生風險,對提高食欲及睡眠質(zhì)量、促進骨折斷端愈合及關節(jié)功能恢復等不利。
本研究探討多模式疼痛控制對骨折患者圍術期疼痛、心理狀態(tài)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發(fā)現(xiàn)予以多模式疼痛控制干預方案的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癥狀、不良情緒等均較護理前明顯緩解,睡眠質(zhì)量也顯著提升,同李鳳蘭等[7]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聯(lián)合多模式疼痛控制護理措施,能通過心理干預、注意力轉移、音樂舒緩、家屬支持、規(guī)范化疼痛教育等方式全面提升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從而改善疼痛癥狀和預后。包良笑等[8]也在研究中得到類似結論。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行自我疼痛測評,能準確掌握其疼痛程度,并予以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構建和諧互信的醫(yī)患關系,全面提升護理滿意度,降低醫(yī)患糾紛發(fā)生風險。
此外,相關研究還證實,骨折患者常因疾病本身、行動不便、疼痛反應等致不良情緒產(chǎn)生,于其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因此,本研究還將心理干預疼痛控制模式納入探究范圍,發(fā)現(xiàn)在予以該護理措施后,患者不良情緒較護理前明顯緩解,護理依從性較前
明顯提升。說明規(guī)范化疼痛教育配合心理干預模式,能達到理想的疼痛控制效果,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骨折患者予以多模式疼痛控制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緩解其疼痛癥狀及不良情緒,改善睡眠質(zhì)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何丹,胡三蓮,周玲,等.圍術期疼痛教育對跟骨骨折患者疼痛認知及疼痛控制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30):3653-3656.
[2]季新民,胥少汀.實用骨科學[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5,22(7):1476-1479.
[3]鄒燕蕾,文平清,張繼翠,等.冰敷在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0,36(1):73-74.
[4]曲美巖.疾病管理護理模式在提高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舒適度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4):871-872, 873.
[5]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3-153.
[6]路桃影,李艷,夏萍,等.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22(3):260-263.
[7]李鳳蘭,廖燈彬,劉曉艷,等.系統(tǒng)規(guī)范疼痛管理對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的影響[J].四川醫(yī)學,2014,35(1):145-146.
[8]包良笑,李秋紅,趙亮,等.規(guī)范化疼痛教育在髖膝關節(jié)置換圍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3):324-327.
2015-09-30)
R473.6
B
10.11851/j.issn.1673-1557.2016.04.022
E-mail:caoguojiu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