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艷
摘 要: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對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否則將難以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需求和教育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老師可以通過畫圖書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圖畫書 小學低年級 寫話能力培養(yǎng)
低年級學生的寫作方式通常是以寫話為主,學生在寫作初始階段,老師需要引導學生處于放松的寫作環(huán)境當中,讓學生隨心所欲地寫作,盡量做到鼓勵學生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老師需要在學生低年級時就對其進行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并適當采用圖畫書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態(tài)度,圖畫書是結合圖文的一種文學形式,是為兒童和低年級學生專門設計的一種閱讀圖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
一、低年級學生的寫作現狀
圖畫書是一種以配圖為主的藝術讀物,學生的寫話課程可以簡單地說成是對學生看圖說話技巧的鍛煉,圖畫書的內容較為細致豐富,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圖畫書的文字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具有簡潔、生動的特點,可有效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國和歐美等國家已經將圖畫書列為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課程。根據認知發(fā)展理論,小學生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學生的認知體系由圖表式演變?yōu)檫\算式。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寫作思維的想象階段,不僅喜歡聽故事,還喜歡編故事,但是認知水平和能力有限,無法進行獨立閱讀和編寫,因此,模仿是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當今時代,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提供正確、合理的寫話典例是寫話教學的首要任務。新課程教學標準對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課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低年級學生處于語言和智力尚未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堂寫話能力的訓練課堂中,需要老師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閱讀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寫話能力培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巧用圖畫培養(yǎng)學生的寫話能力
(一)利用圖文分開的寫話形式
圖畫書的內容通常具有各自獨立的特點,通常情況是圖畫占據全書的大部分,文字只是處于全書的邊角處,還有的圖畫書具有圖文對開的排版形式。以上的圖畫書排版形式,給低年級學生看圖說話提供較大的發(fā)揮空間。簡單來說,圖畫書是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好材料。學生在閱讀圖畫書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圖畫書中的圖畫進行仔細觀察,甚至對文字都不具備一定的關注,這樣的閱讀特點和成年人的閱讀特點截然不同,老師在進行寫話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其進行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對圖畫書中的圖片進行仔細的觀察,看懂圖畫想要表達的含義,并在發(fā)現細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想象。例如,在《野獸出現的區(qū)域》一書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幅畫只配上一行文字:“那夜,麥克斯將狼外套穿在身上狂歡?!眻D畫的具體內容較為豐富和生動:一個小男孩將媽媽臥室內的一根繩子向外拉,媽媽的床單被懸掛在繩子上,布娃娃被吊起來。這個男孩則穿著狼外套站在一堆書上,正試圖將釘子釘進墻壁中。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將看到的圖畫信息編寫成一個故事:一天夜里,名字叫做麥克斯的小男孩在媽媽的房間里玩耍,他將掛了床單的繩子釘在了墻壁中,并搭建了一個帳篷等,老師也可以指導低年級學生學習對圖片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一個叫麥克斯的小男孩穿著狼外套,身后拖著長長的尾巴,手中拿著錘子,正將釘子釘進墻壁中等,因為圖片生動和形象地呈現出故事情節(jié),可以使學生對圖畫進行簡單的敘述和描寫。
(二)利用間隔翻頁的模仿形式
圖畫書全書大部分是由不同圖畫構成的,圖畫與圖畫之間存在不同的故事間隔,這一構成特點能夠引發(fā)低年級學生對圖畫所表達故事的期待。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經常會利用這樣的間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故事的講述中,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寫話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進行寫話課程的練習。例如,在《逃跑的兔子》一書中,這個故事是講述小兔子和兔媽媽在想象中的追趕游戲,故事由對話構成,充滿童趣和歡樂,備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故事中利用反復的對話方式,使學生已經熟悉了這種描寫方法,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走入游戲中,用兔媽媽和小兔子的對話方式進行故事的預測和想象。此時,老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對故事層次性的注意,可以先對圖畫進行詳細的描述,再對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聯想和預測。
(三)利用圖文相悖的補寫形式
大部分圖畫書中的文字和圖畫是擔任不同任務的,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補充,起到共同構成一個精彩故事的作用,如上文中提到的《野獸出現的區(qū)域》一書中。具有圖畫和文字分別講述故事內容的圖畫書,但是整體是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就是圖文相悖的表現形式,例如,在《母雞去散步》一文中,此書對故事的文字敘述很簡單:母雞在院中散步,它走過草堆、繞過水池、經過蜂房、穿過柵欄,按時回去吃飯。圖畫中卻多講述了一個故事:母雞在散步時,身后跟著一只想吃掉母雞的狐貍,但是狐貍不僅沒有吃掉母雞,反而出盡洋相。低年級學生在這幅圖畫中主要看到的是狐貍出丑,學生們捧腹大笑。故事采用反復的描述結構,文字卻是講述母雞散步的故事,老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狐貍的故事進行補充和聯想。如:母雞走出院子去散步,身后一只狐貍悄悄跟了上來,狐貍走過院子撲向母雞,卻不小心踩到了一根釘子,狠狠叫了起來。這個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對多幅圖的訓練,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會跟著故事情節(jié)開心大笑。
利用圖畫書對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進行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是寫話教學的重要途徑。將對學生看圖說話的技能培養(yǎng)融入圖畫書的趣味故事中,不但降低了低年級學生的寫作難度,還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發(fā)展了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丹.淺談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J].學周刊,2012(12).
[2]董麗芬.讓我們靠圖畫書更近些[J].才智,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