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芳香,王桂忠,胡永紅,吳建遜,陳劍昌
(韶關學院 體育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
普通高校排舞課程化設計與實踐研究
傅芳香,王桂忠,胡永紅,吳建遜,陳劍昌
(韶關學院 體育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摘要:在普通高校大學體育中開設排舞課程,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本文以韶關學院大學體育排舞課程為例,分析了普通高校排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設計及教學實踐,提出了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專項師資培訓、盡快開設排舞專項選修課、成立高校排舞協(xié)會、完善教學設施的課程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普通高校;排舞;課程設計;課程實踐
排舞是一項以有氧運動為基礎,舞者排成一排或多排,依據(jù)一段完整的音樂或歌曲所編排的具有重復性的舞步及順序進行舞動的一項全球化、新興時尚的大眾健身項目[1].《全國排舞比賽評分規(guī)則》也指出:“排舞是一項通過豐富的舞步變化和段落循環(huán)將舞蹈、音樂、體育、藝術有機結合、用以詮釋風格各異的舞蹈形式和音樂元素,從而娛樂身心的健身運動[2].”其英文為“l(fā)ine dance”,理解為人們站成一排排跳的集體舞蹈,簡單易學,因此排舞被稱作“能走路就能跳的舞蹈”.2004年,排舞傳入我國,初期僅在國內(nèi)沿海和部分大中城市流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逐步為人所知,并逐漸進入學校體育系統(tǒng).2014年,全國排舞運動推廣中心開展了陽光排舞進校園系列活動,專門為各級學校頒布了排舞規(guī)定動作,但排舞項目如何進入校園?在學校如何開展?開展形式又有哪些?這些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課題組從2012年初啟動了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和教改研究,2013年在大學體育選修課中開設了“排舞”課程,至2015年12月止,已有12個教學班共400多人完成了排舞課程的學習.在分析、總結韶關學院開展排舞課程實踐的基礎上,探討高校排舞課程化的構建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設計,為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高校排舞課程提供參考.
1.1 符合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精神
2002年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根據(jù)《決定》和國務院批準發(fā)布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在總結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學校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nèi)容,課程內(nèi)容應力求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nèi)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3].”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無疑與排舞課程的設計與開展達成了天然的契合.高校開設排舞課程符合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精神,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1.2 學校陽光體育的需要
近年來學生的體質(zhì)與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學生體質(zhì)與健康狀況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4].其中2005年與1995年的監(jiān)測結果比較,學生在柔韌性、爆發(fā)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方面都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而體能素質(zhì)中的速度素質(zhì)和力量素質(zhì)為連續(xù)10年下降,耐力素質(zhì)則連續(xù)20年下降[5].針對這種情況,國務院下達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的意見》,把健康素質(zhì)作為評價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等.排舞運動是一項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簡單快樂、互動性強的健身項目,必將受到大學生的喜愛,非常適合在高校普及和推廣,這與陽光體育運動的實質(zhì)不謀而合.
1.3 終身體育的需要
學校體育課程及課外體育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健康干預的重要途徑.很多國家或地區(qū)已將排舞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一項內(nèi)容,其價值不僅在于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發(fā)展和體育文化傳承,同時對學生健康促進也有著重要的意義[1].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是形成學生終身體育的關鍵階段.我國高校為滿足體育課多樣化目標的要求,促進陽光體育的蓬勃發(fā)展,迎合現(xiàn)代大學生生理、心理的需求,一些高校紛紛將排舞列入公共體育課教學,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姿態(tài)和良好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體質(zhì)都有很好的作用,并且逐步得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認可和青睞,參與排舞運動的人數(shù)也在逐漸增加,從學齡前兒童到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進行排舞的練習.因此,排舞項目可以作為終身體育項目之一.
1.4 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zhì)不容樂觀,他們學習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社會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社會交往能力弱.經(jīng)常進行排舞鍛煉可使人最大限度地放松心情,舒緩情緒、緩解壓力、消除疲勞、陶冶心靈、娛樂身心,并給人以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可見排舞運動是最理想的緩解心理壓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高校普及推廣排舞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圖1 排舞課程總體框架
普通高校排舞課程包括3個教學層次、7個教學板塊和5個具體操作要素(見圖1).3個教學層次分別是初級水平和中級水平兩個主要教學層次和一個健康教育輔助教學層次;7個教學板塊分別是初級和中級水平教學層次的理論和實踐4個主要教學板塊以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3個輔助教學板塊;5個具體操作要素分別是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初級和中級水平教學層次包含排舞理論、排舞創(chuàng)編和排舞規(guī)定動作等內(nèi)容.初級水平教學層次側重于打好基礎,學好技術動作,掌握單曲排舞的創(chuàng)編方法.中級水平教學層次是初級水平教學層次的延續(xù)、提高和深入,側重于更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排舞的競賽規(guī)則和串聯(lián)排舞的創(chuàng)編方法.健康教育層次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3個板塊,這一輔助教學層次的內(nèi)容貫穿于教學始終,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排舞課程化設計框架圖中的5個具體操作要素是實現(xiàn)排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推動整個教學運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實施排舞教學和促進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3.1 排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開發(fā)的教育價值,不僅有助于明確課程與培養(yǎng)目標的關系,從而明確課程編制工作的方向,而且還有助于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和組織,并可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jù)和課程評價的標準[6,7].根據(jù)《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所制定的課程總目標,課題組擬定了普通高校排舞課程教學的5個基本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激發(fā)學生參與排舞運動的興趣和愛好,養(yǎng)成持續(xù)鍛煉的習慣,把排舞當成終身體育項目之一.
(2)運動技能目標.掌握有關排舞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創(chuàng)新編排簡單的排舞曲目.
(3)身體健康目標.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能,重點提高學生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敏性和柔韌性,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的目的.
(4)心理健康目標.通過參與排舞運動改善心理狀態(tài),克服心理障礙,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能在排舞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
(5)社會適應目標.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與責任感.
3.2 排舞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
圖2 排舞課程教學內(nèi)容
排舞課程教學內(nèi)容包括初級水平教學層次和中級水平教學層次,每一層次又分為理論、規(guī)定動作、曲目編排和考核4個教學內(nèi)容(見圖2).每學期34學時,其中基礎理論2學時,規(guī)定動作教學20學時,創(chuàng)新編排和考核各6學時.本課程以全健排舞和全國排舞運動推廣中心的教材為教學內(nèi)容,每學期根據(jù)難易程度教授5~7支排舞曲目,根據(jù)每個曲目的難易程度和長短教授2~6學時,教學內(nèi)容采取滾動的形式替換,每學期可酌情刪掉一兩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排舞曲目,用效果好的或最新頒布的排舞曲目進行替換,比如《舞動中國》和《莉塔恰》就是最新添加的教學內(nèi)容.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排舞的基礎理論只作介紹,排舞編排實踐是次重點教學內(nèi)容,而排舞的規(guī)定動作和考核是重點教學內(nèi)容.
3.3 排舞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法主要采取組織、幫助、啟發(fā)、引導、誘導、管理等形式,學法主要采取觀察、閱讀、模仿、練習、探究、合作等形式[8].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法包括指導創(chuàng)新、引導創(chuàng)新和答疑創(chuàng)新(見圖3).其中,第一階段是基礎教學模塊,以指導創(chuàng)新為主,教師占主導地位,起講解、示范和傳授和糾錯的作用;第二階段是能力教學模塊,以引導創(chuàng)新為主,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起引導、啟發(fā)、組織和管理的作用,而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上升;第三階段是拓展教學模塊,以答疑創(chuàng)新為主,教師的主導地位降至最低,對學生采取開放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輔導答疑,為編排、表演和競賽提供幫助.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法包括創(chuàng)新學習、創(chuàng)新練習和創(chuàng)新實踐.其中,第一階段是學生被動接受階段,以創(chuàng)新學習為主,學生聆聽和觀察教師的講解與示范,模仿和熟練技術動作,接受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第二階段是學生思考、研究和提高階段,以創(chuàng)新練習為主,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小組輪流、隊形變化等練習活動;第三階段是學生自主練習、編排創(chuàng)新和向課外延伸的階段,以創(chuàng)新實踐為主,每次課、每組都由一名學生輪流扮演小老師,帶領和組織小組練習已學的排舞曲目,并對已學曲目進行創(chuàng)新編排.此時教師只是解答學生的疑問,并從旁協(xié)助、組織學生參加校內(nèi)排舞表演和比賽,為學生提供課外展示的平臺,使得課內(nèi)教學向課外延伸,課內(nèi)外教學融為一體,這恰與陽光排舞進校園的宗旨不謀而合.
圖3 排舞課程教學方法
3.4 排舞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
排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進步幅度、學習態(tài)度、紀律和出勤情況的評價,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排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縱向包括耐力素質(zhì)、技術動作、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過程5項評價指標,其中技術動作包括必考、選考和曲目編排3項(見表1);學習能力包括帶練能力、編排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能力3項;學習態(tài)度包括出勤情況和課堂紀律兩項,共10個小項,所有小項指標的權重均為10%.排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橫向包括評價指標、評價內(nèi)容、評價形式、評價依據(jù)、評價權重和評價主體6方面.其中,評價形式有小組、個人、平時考核和小組合作等;評價主體有教師、小組、小組和自己以及教師、小組和自己三者的綜合.該評價體系不僅注重絕對評價,而且重視相對評價,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了評價方法、評價內(nèi)容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
表1 排舞課程教學評價
4.1 結論
(1)普通高校開設排舞課程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精神,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內(nèi)涵.排舞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可以成為實現(xiàn)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可以成為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
(2)普通高校排舞課程由兩個主要教學層次,一個輔助教學層次,7個教學板塊和五個具體操作要素組成,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促使排舞教學朝著健康、合理、優(yōu)化和有序的方向運行.
(3)教學內(nèi)容采取滾動的形式替換,每學期可酌情刪掉一兩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排舞曲目,用效果好的或最新頒布的排舞曲目進行替換.
(4)教師把傳統(tǒng)的教法和學法融入“創(chuàng)新式”的教法和學法之中.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法分為指導創(chuàng)新、引導創(chuàng)新和答疑創(chuàng)新;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法分為創(chuàng)新學習、創(chuàng)新練習和創(chuàng)新實踐.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5)排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進步幅度、學習態(tài)度、紀律和出勤情況的評價,實現(xiàn)了評價方法、評價內(nèi)容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
(6)排舞課程的設計與實踐注重素質(zhì)教育,重視教學的過程,采取探究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開放的教學形式,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良好.
4.2 建議
(1)加強高校排舞的宣傳推廣力度.可以通過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開展排舞培訓、比賽和表演等途徑進行宣傳,籍此營造良好的排舞健身氛圍,使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排舞運動,激發(fā)他們學習排舞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自覺地加入排舞健身的行列.
(2)加強高校排舞師資隊伍建設.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開設排舞師資培訓班,選派教師參加各種排舞培訓班和專題研討會,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和動態(tài),學習最新的排舞推廣曲目,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高校也可從當?shù)氐呐盼鑵f(xié)會邀請經(jīng)驗豐富的排舞教練員參與課程策劃與教學工作,緩解高校排舞師資暫缺的現(xiàn)狀.
(3)加強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排舞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有條件的體育院校應該在體育教育專業(yè)和社會體育專業(yè)中開設排舞課程,并對排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進行合理的設計,系統(tǒng)地開設排舞普修課和專項選修課,盡快培養(yǎng)出專業(yè)水平高的排舞教師,為學校和社區(qū)輸送專業(yè)技術過硬的排舞專業(yè)教師或社區(qū)指導員,逐步解決排舞師資緊缺的局面.
(4)加強高校排舞社團的指導和建設.高校應該成立排舞協(xié)會或社團,聘請學校的排舞教師對骨干會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他們再對會員進行長期的教學和培訓.同時建立排舞課程網(wǎng)絡平臺,如高校排舞QQ群,在群里發(fā)布活動信息、比賽信息、排舞的教學視頻、規(guī)定動作的音樂和比賽的評分規(guī)則等,從而方便技術交流、組織活動和開展比賽.
(5)加強高校開展排舞運動的組織管理與保障.高校領導應重視排舞運動的開展,加大經(jīng)費投入,完善和改造適合排舞教學的場館,添加排舞教學所必須的教學設備,為排舞運動在高校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參考文獻:
[1]唐曉義,劉鐵軍.國外基于排舞的健康促進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1):111-116.
[2]全國排舞運動推廣中心.全國排舞競賽規(guī)則(2015)[EB/OL].(2013-04-17)[2015-06-16].http://www.linedancechina.com/info/event/ rule/detail/13.htm.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02-08-06)[2015-03-22].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 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
[4]樊蓮香,張德新,李靜波.學生體質(zhì)與健康事關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與存亡——對學生體質(zhì)與健康狀況下降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61-1662.
[5]伍天花.學生體質(zhì)下降與學校體育目標達成的辯證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0,31(4):97-100.
[6]黃漢升,季克異.《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解讀[J].體育學刊,2005,12(6):1-5.
[7]王桂忠,邱世亮,賈龍,等. 高校體育專業(y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探索[J]. 體育學刊,2008,15(2):53-56.
[8]趙立功,白素萍,劉志紅.對當前中小學體育教法與學法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1(10):126-127.
(責任編輯:歐 愷)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348(2016)02-0098-06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第十五批教改資助項目(SYJY20141539).
[作者簡介]傅芳香(1977-),女,湖南衡陽人,韶關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Line Dance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 Fang-xiang, WANG Gui-zhong, HU Yong-hong, WU Jian-xun, CHEN Jian-ch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pening the line dance cours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e outline for P.E Curriculum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tak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line dance course practical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Shaogu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s well as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such measure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increasing publicity effor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event specific teachers, developing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of line danc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s quickly, establishing association of line dance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facilities.
Key words: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e danc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