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大學階段是人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很多貧困高職生卻在個人理想和現(xiàn)實矛盾中心理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壓力,使他們?nèi)狈ψ孕?,變得敏感自卑,主觀幸福感降低。本文分析了貧困生幸福感缺失的主客觀因素,并且從四方面探討了增強貧困生幸福感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生貧困;主觀幸福感;原因分析;相應對策
貧困高職生一直以來是高職院校一個特殊的群體,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明顯低于非貧困的高職學生,他們的存在已引起學校學生管理部門以及心理健康教師的重視。這些貧困生因為家庭困難,導致主觀幸福感缺失,在校期間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卑和抑郁,人際關系緊張、防御心重、甚至有敵對傾向。為了使貧困高職生從思想上真正的解困,高職院校必須根據(jù)貧困生的實際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建議,有針對地提升高職貧困生幸福感。
1 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
貧困高職生因家庭貧困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變化,比如自卑、敏感、敵對、攻擊等特點。很多資料表明,貧困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很低,在個性上也存在某些缺陷。
(一)心理方面
1.自卑心理
貧困高職生家庭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往往讓他們覺得會低人一等,他們大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子女多、父母體弱多病、家中缺少勞力等使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由于個人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進人大學后,好多貧困生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如別人,就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人,繼而產(chǎn)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
2.敏感多疑
有些貧困學生因為自卑心理,對周圍的人和事防御意識很強,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導致內(nèi)心極為敏感,一丁點小的刺激就會讓他們與自己的事產(chǎn)生聯(lián)想,同時引發(fā)強烈的情緒變化。由于敏感多疑,他們往往在人際關系上出現(xiàn)障礙,變得退縮和孤僻。
3.低自尊水平
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貧困高職明顯比非貧困高職的自尊水平要低。貧困高職生由于自卑,疑心重,便顯現(xiàn)了低自尊的的典型特點,如有嚴重的自我批評和不滿,悲觀主義嚴重,常常放大失敗的后果,做事猶豫不決,害怕犯錯,對別人的批評十分介意,并對批評者有攻擊和敵對傾向。
(二)行為方面
1.應對方式消極
很多貧困大學生在遇到各種社會生活事件時,不會主動尋求有效的幫助,往往出現(xiàn)攻擊或逃避等消極的應對模式,甚至會出抑郁癥狀。很少使用尋求幫助、積極面對問題等這樣積極的應對方式,這與貧困生自我評價低,不夠自信有很大關系。
2.孤僻不合群
很多貧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不愿和同學主動交往,表現(xiàn)出孤僻內(nèi)向、不合群的特點,有的甚至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
3.社會支持系統(tǒng)差
由于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性格和心理差異,決定了他們對“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感受度和利用度上存在著差異。貧困高職生天性自卑,一方面由于愛面子、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放棄尋求一些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另一方面由于人際交往能力弱,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情感支持。
2 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缺乏的成因
1.家庭經(jīng)濟原因
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好壞,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影響。也就是說,低收人家庭的高職生的主觀幸福感低于高收入家庭的高職生,同樣,貧困高職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也明顯低于非貧困高職生。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
由于生活貧困,父母忙于為生計奔波,忽視孩子幼年時期的情感需求,使這些貧困生童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安全感差,使他們成年以后也會變得敏感多疑。在人格的緯度上,形成了內(nèi)向孤僻不會表達的個性。有研究顯示,外向性格與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呈顯著的正相關,反之亦然。
3.自尊水平
自尊是指一個人喜歡、贊賞、重視自己的程度,是對自己的優(yōu)點、個人價值、重要性等情感上的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貧困學生從小到大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他們更努力的想證明自己,但自尊感和自卑感卻是貧困家庭學生的一對矛盾心理。自卑心理使他們變得內(nèi)向孤僻,自尊心理又讓他們更加要強、好勝、不甘落后,在面對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時,也相當敏感多疑。
4.社會支持少
貧困生往往是社會最底層,由于基礎物資匱乏,個人的人力資源短缺,很難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社會支持,也正是因為這些,導致在應激狀態(tài)下,貧困生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以致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明顯偏低。
除了上述這幾個主要影響因素外,學習情況、身體健康、就業(yè)壓力等等都會影響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
3 提升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的途徑
積極心理學指出,具有積極心態(tài)的人更能夠發(fā)掘自身潛能,更容易形成自我認同,才會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為提升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1.提供相應的物質支持
當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收入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時,學校要提供必要的財力幫助、物質資源或所需服務,盡可能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yè)。可以通過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助學金、獎學金、臨時困難補助、減免學雜費等形式,為貧困學生解決經(jīng)濟上的困難。同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他們完成學業(yè)做相應的保障。
2.給予貧困生更多的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指的是個人的價值受到他人的稱贊、尊重和接納,又稱為自尊支持。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在校大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的發(fā)放比例,各高校也都有相應的獎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金計劃。但實際上,勤工助學更有助于助心。很多貧困高職生要面對的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壓力,還有心理上的壓力,也就是說除了經(jīng)濟困難外,還有的是心理貧困。所以,為了提升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我們資助的理念應該從重視經(jīng)濟上的資助轉向重視情感上資助。在貧困生的大學期間,除了物質上的資助外,更要重視在精神上幫扶,不僅從生活上關心他們,還要從思想上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家庭的經(jīng)濟貧困是暫時的,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卓越的個人素質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3.在貧困生遇到壓力時提供心要的信息支持
所謂的信息支持指的是幫助貧困高職生理解、界定和應對問題。當他們面對壓力表現(xiàn)出焦慮或無助時,由高校的輔導員、學生管理人員或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老師來給予他們一些建議、忠告、評價或認知上的指導。使他們有能力應對壓力,來有效地解決問題。
4.為貧困生提供“友誼支持”是高校人文精神應有的體現(xiàn)
友誼支持是指與人交往的能力,高校要幫助這些貧困的學生實現(xiàn)與他人合群與交往的需要,使他們能夠從生活困境中解脫出來,保持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高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講座、培訓或團體輔導,讓貧困生在學習和鍛煉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團隊協(xié)作精神,通過參與各種活動,讓周圍的學生多與他們交朋友,讓貧困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貴,團隊的溫暖。同時,定期組織貧困學生相互交流,自我成長,能他盡快地擺脫自卑感,從而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提升他們自尊水平,最終達到提升主觀幸福感的目的。
終上所述,學校和社會都要為貧困生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同時貧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從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參考文獻
[1] 孔德生 . 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研究 [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5,(2) .
[2]張雯 鄭日昌 .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 [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