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紋身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從古至今被人類追崇,紋身歷史源遠流長,其產生、演變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它的美學價值更是不容小覷的。我們應該在欣賞的同時挖掘紋身的藝術美,保護這一原始而又現(xiàn)代的紋身藝術。
關鍵詞:紋身藝術;圖案;美學價值;形式美
作者簡介:耿相(1989-),女,漢族,河北邯鄲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蔡元培先生曾在《裝飾》這篇文章中寫道“身體之裝飾,一曰紋身,二曰虧體。紋身之飾,或繪或刺,為開化所常有”[1]。的確,紋身不僅是追求時尚的代名詞,更是一種真正的裝飾藝術。
直到20世紀中期,大洋洲原始部族仍處于史前的石器時代。不論怪誕離奇的毛利木雕和富有神秘色彩的復活節(jié)石雕像[2],還是獨特的面具和裝飾圖案的紋身,都證明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藝術遍布的地區(qū)之一。
一.關于大洋洲的紋身藝術
紋身在大洋洲尤其太平洋島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不管是波利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還是美拉尼西亞人均有紋身的傳統(tǒng)。了解太平洋地區(qū)紋身的起源,發(fā)展,沒落和復興的過程將有助于理解植根于太平洋島國各民族深處的文化,宗教和傳統(tǒng)。
紋身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就是神話傳說,通過這一傳說我們可以知道紋身藝術由來已久。紋身作為當?shù)鼐用褡诮绦叛龊惋L俗習慣的載體,象征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他們不僅把紋身看作增加男性性感的標志和生命里一種新的開始的象征,更代表著個人的價值品位和階級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紋身經歷了沒落與復興的過程??傮w來說,太平洋地區(qū)紋身的沒落和西方傳教士有一定的關系,對傳教士來說,紋身是一種異教的風俗,1879年傳教士終于說服酋長們從法律上禁止紋身的行為。雖然紋身藝術得以保留下來,但一直被視為邊緣性行為。直到上世紀初庫克群島人才再次開始從文化和社會意義上接受和容忍紋身行為。其他太平洋島國的紋身藝術家參加了1992年在拉羅湯加島舉辦的南太平洋藝術節(jié),紋身這一行為也由此在庫克群島合法化。
二.紋身的美學價值
紋身不僅可以看作是裝飾圖案的一種,而且從美學角度來看紋身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現(xiàn)象,與其說紋身是一種民族習俗,不如說是人類追求美的產物。在對紋身歷史的追溯和源起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紋身實際上已經逐漸遠離功用色彩,而發(fā)展成為人類彰顯個性,美化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身體裝飾藝術。綜觀一些民族紋身藝術的裝飾圖案,發(fā)現(xiàn)其共同的審美意蘊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圖案美。紋身的圖案并不是隨意創(chuàng)造的,它具備了一定的美學價值。紋身的圖案多種多樣,大多是具象的圖騰或動植物,還有一些幾何圖形。這些各式各樣的圖案運用了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的表達形式?;蚴强坍嫷膭又参镎w栩栩如生的寫實形象,或是抽象的點線面的肌肉好人。無論是哪種表現(xiàn)形式,我們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沖擊力。
2.構成美。我們可以從大洋洲的紋身案例中看出,紋身的構成絕不是死板僵硬的,它很有樂感和動感。我們知道紋身的雕刻范圍是不同的,可以是很精致的小圖案,只出現(xiàn)在身體的一角,可以是大面積的全身或全背。紋身的范圍造就了它構成的靈活性,它的整個構成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一個圓形或一個方形,而是根據(jù)所選的身體部位的特征創(chuàng)造它獨特的構成方式,點線面的關系、虛實關系、塊面關系、對稱關系和重復構成的關系在紋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功能美。紋身不僅僅是為了一種美觀一種欣賞,更多的是發(fā)生于成人禮、圖騰崇拜、戰(zhàn)爭標識、宗教信仰等。紋身對于其身份的確定和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歸屬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紋身也成為了一種標志,只有你擁有這種標志,才是美的。作為身體裝飾藝術,紋身在工藝上也表現(xiàn)出人類精湛的藝術性。
小結:
紋身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紋身不斷傳承,不斷完美。所以與其說它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不如說它是一種藝術,一種雕刻在身上的藝術。紋身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無論把紋身看成原始的神秘,還是看成當今另類的時尚,我們不可否認,對這一古老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隱藏在它背后的是人類對生命奇跡的禮贊和對大自然的崇拜。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紋身作為一種身體裝飾的獨特藝術,有著自身的美學價值。然而現(xiàn)在隨著人類觀念的轉變,人們把紋身看成“黑社會、吸毒者和不良青年”的標志,忽略了紋身的傳統(tǒng)意義,忽略了紋身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這一裝飾藝術,保護原始藝術。
參考文獻:
[1]奚傳績 編著.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M].南京:東南大學大學出版社2002.9.
[2]張榮生 編著.大洋洲藝術[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