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園
摘要:本文就元代趙孟頫的書法對章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及元代書法發(fā)展中的重要書家、作品對于章草的繼承和發(fā)展幾方面進行闡釋,并探討章草是否真正意義上的“復興”。首先是以趙孟頫書法“復古”的思想為主干線研究元代章草的發(fā)展趨勢;其次是元代中期康里巎巎繼承元初趙孟頫的復古思想,在繼承上創(chuàng)新并延續(xù)發(fā)展為今草;最后是元末明初書家宋克,為章草書的發(fā)展做出貢獻。本文旨在將趙孟頫“一脈”的書家在元代“復古”之風影響下對于章草繼承與發(fā)展做類比,來看章草在元代的“發(fā)展”。
關鍵詞:趙孟頫;章草;《急就章》;康里巎巎;宋克
元代書法時興的復古主義與其歷史息息相關,此時的書家上溯魏晉以矯時弊。趙孟頫的遠大見識,大力倡導書風“復古”,還提倡重拾漢代章草,使其在元代一定程度上繼續(xù)發(fā)展壯大。趙孟頫的這個提議對整個元代書壇乃至以后書風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章今融合的書法創(chuàng)作路徑也在元代書壇逐漸蔓延開來。
到了唐宋時期楷書、行書兩體占據(jù)書壇主位,致使章草由于不夠?qū)嵱枚饾u在人們的選擇中“隱退”。張懷灌《書斷》云:“張芝草圣,皇象八絕,并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羲之與從弟洽變?yōu)榻癫?,韻媚婉轉(zhuǎn),大行于世,章草幾將絕矣。”[1]北宋黃伯思亦云:“(章草)至唐絕罕為之,近世遂窈然無聞”。[2]但趙孟頫與他人不同,善于發(fā)前人所遺忘的“珍寶”,在實行全面復古書風的同時,關注到了章草一體,其提倡重拾章草的思想影響了元代諸多書家,一時間興起了一陣對于章草書風學習的潮流。單看元代傳世的章草《急就章》,書其的書家就有鄧文原、趙孟頫、俞和、宋克四人,可謂元代章草一大觀。
一、趙孟頫的復古主張與章草實踐
趙孟頫的書學思想多授之于趙構,在入仕元前學書便直接從趙構的書法著手。趙構的書法師承黃、米,后又轉(zhuǎn)研“二王”,極力推崇王羲之,他說:“至若《契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tài)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彼f:“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是以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書法以用筆位置,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3]這段話應該說是代表趙孟頫書學主張最合適不過的論述,他認為用筆千古不易,推崇王羲之用筆所具備的“雄秀之氣”,至于“齊梁間人難有古意”,但終究不夠那種俊逸之感,故其強調(diào)“古法終不可失也”。是以“崇古學古”的主張貫穿的書學思想。他認為“學書須學古人,不然禿筆撐傘,亦為俗筆”。
陸友仁《硯北雜志》謂:“趙子昂學士,嘗以皇象章草與王右軍參考,十得八九,蓋右軍草書,本出于此”。[4]在元代章草大家趙孟頫的影響下,引領了不少書家對章草的臨習,形成了自唐宋以來第一次的章草復古風潮,而此一章草“復興”,并非魏晉章草抑漢代簡牘章草的復制或翻版,而是具有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新型章草,具有承先啟后的書史意義。
二、章草“復興”對元代書風的影響
趙孟頫學書力主古法,又很重用筆及結構,他在《松雪齋書論》中強調(diào):“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已”。[5]他所謂的筆法、字形,結合他的復古思想,可以將學書概括為:以魏晉、二王的筆法字形為師法對象,追求的是精熟的境界。同時他也認為:“凡作字雖戲?qū)?,亦如欲刻金石”。[6]
元代章草書風的興起,除趙孟頫的主張以外,康里巎巎的推波助瀾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康里氏的章草書在元中期頗受關注、追捧,其書與趙孟頫齊名,世稱“北巎南趙”。但兩人相比之下,趙孟頫依舊是“首席復古師”,而對康里巎巎章草書的的研究和評價就略顯微薄??道飵j巎與趙孟頫二人的書學淵源很相似,其目的都可謂借古開今,以力矯宋人之弊為己任,真正追尋的是推陳出新、自辟蹊經(jīng)的書學精神。概覽康里巎巎的章草書法藝術,在元代中期書壇領異標新,不愧為“以皇象而下與諸君相比肩”者,顯然他的影響也不亞于趙孟頫。
綜合康里巎巎的草書,其最大特點就是今草與章草書風之雜糅,在借鑒趙孟頫的書學思想的基礎上追溯皇象,并使古雅、高古的風蘊上增加了洋溢活波的生命力,其神情超邁,點畫干脆利落、態(tài)度鮮明,展示了自己獨到的書學造詣。他繼承并延續(xù)前代的章草高古之風,獨辟蹊徑,開拓創(chuàng)新,為章草在元代的中興提供了契機。由于限于時代及其文化背景的影響,其章草書沒能形成有別于趙孟頫之外更為鮮明的審美系統(tǒng),而未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宏逸。但他的書法風味對元末明初的書壇產(chǎn)生了影響,尤其對宋克書風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宋克的書法,從淵源上說是取法魏晉,吳寬《跋宋仲溫墨跡》中說其:“書出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故筆墨精妙,而風度翩翩可愛”。[7]黃惇于《明初書壇的三宋與陳壁》一文中論述了宋克這種書風的來源與特征:”宋克以章草揉入狂草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個性鮮明的書風,雖然也來自元人,尤其是收到其師祖康里巎巎的影響”。劉彥濤《草書通論》中說:“自宋克以顛素之法入章草,雄撥激蕩,快人心目,一時風起云涌,名家輩出,能草書者,幾無不通章”。[8]黃惇則認為:如果說趙氏是元代復興章草的第一人,宋克則可謂是這種復興以后將章草寫的更好的一位,當然,宋克章草對書史最大的貢獻還在于結合章草、今草、狂草、行書、楷書為一體,創(chuàng)下有史以來章草融合最多書體的記錄,如《書孫過庭書譜》即是以上述書體寫成,在體勢上與前人大相徑庭,風格迥異,但在書體融合的表現(xiàn)上欲可謂一大創(chuàng)發(fā)。
三、結語
元代章草書風的發(fā)展亦有其歷史局限性。趙孟頫、康里巎巎、宋克學習章草書皆以楷法為根基,最多也只是以右軍今草作為體參考來逆推章草筆法,即他們的根基已然是今體了,雖然也能做到古為今用,但事實上他們的筆法跟漢代人書寫的狀況已截然不同。倘若站在大的歷史角度來客觀評價元代章草書的貢獻,那么“古”和“今”的融合則是那個時代的先鋒,他們?nèi)牍派钊攵鴦e開生面。而他們的局限性就在于“今草”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這樣的基礎上去探求沒有真正古體做參照的“古體”,這種局限就是整個元代學習古體章草的根基。其后,王蘧常、高二適等近代章草名家的涌現(xiàn),使得章草一體的傳承在青黃不接之時再一次振興??傊?,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藝術風尚和審美趨好造成藝術風格的差異。元代諸多書家在復興章草書上的努力,使章草藝術得以薪火相傳。而真正能夠宏章草之路,確需一股腦的“偏執(zhí)”罷!
【參考文獻】
[1]張懷瓘.書斷[A].書論[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62.
[2]宋黃伯思.東觀余論[M].北京:中國美術論著出版社,2010.
[3]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之《第六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4]陸友.研北雜志卷上(一)[M].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華民國75年(1986) 版,2014.
[5]趙孟頫.松雪齋書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6]趙孟頫.松雪齋書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7]吳寬.跋宋仲溫墨跡[M].上海:上海股古籍出版社,1991年:13.
[8]劉彥濤.草書通論[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