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四川 成都 610000)
戰(zhàn)爭背景下的封鎖情結
——以張愛玲創(chuàng)作為例
王丹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四川 成都 610000)
張愛玲的一生都在戰(zhàn)亂中度過,因為戰(zhàn)爭,她的一生被封鎖,因此,在她戰(zhàn)爭時期的作品中,突出表現(xiàn)出了一種封鎖情結。本文從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將從家庭的封鎖、愛情的封鎖和社會的封鎖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張愛玲;封鎖
柯靈說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蘇,上海的陷落則成全了張愛玲,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雹俚拇_,生活在上海孤島的張愛玲,戰(zhàn)爭的封鎖給了她無限的靈感,她比較有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上海這座孤島給了她寫作與成名的契機。讀張愛玲的作品,我們總會有壓抑和荒涼的感覺,她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市井小民,她總是把他們設定在被封鎖的境地,任他們在封鎖中掙扎與反抗,最終還是回歸到封鎖中去,演繹出一場場具有荒涼美學的愛情悲劇。
家是溫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家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是心靈的歸宿。但在張愛玲看來,家卻是另一種形態(tài),家是牢籠,它具有一種限制作用,給家庭成員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家庭成員依附于家,被家所封鎖,受到家庭倫理的限制,缺乏自我意識。家之所以由溫暖的港灣變成了冰冷的牢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當時的中國正承受著戰(zhàn)爭之痛,處在新與舊的變革之中,在舊的家庭倫理與新的社會思潮的劇烈沖擊下,舊的封建大家庭變成了新的社會形態(tài)下的畸形兒,成為了封鎖自由、扼殺人性的封建大牢籠。而張愛玲正生活在這一時期,在她的觀念里,家自然成為了牢籠,這些在她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更明顯。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難以忍受丈夫的毆打,選擇與丈夫離婚,這可以算作是她的第一次突圍。她回到娘家生活,卻遭到了眾人的譏笑嘲諷,封建大家庭容不下她這個離經叛道之人,她再次回歸到家庭的封鎖中,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變成了冷冰冰的牢籠,難以忍受的譏笑嘲諷使她再一次尋求突圍。徐太太將瀟灑多金的港商范柳原介紹給白流蘇的妹妹寶絡,娘家人欣喜釣上了金龜婿,傾盡一家力量打扮寶絡,范柳原卻看上了陪同相親的白流蘇。于是,白流蘇賭上自己的未來,來到了香港,和范柳原開始了一場上層社會的愛情故事。由于雙方都太過于自私和精明,互相利用著對方,范柳原想把白流蘇作為情人相處,白流蘇則想利用范柳原逃離娘家,雙方都不愿妥協(xié),白流蘇又一次陷入了被封鎖的境地。兩方對峙過后,終有一方熬不住了,白流蘇放棄了抵抗,甘心淪為范柳原的情婦,重新把自己置于封鎖的境地。但隨后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兩人共同經歷生死的考驗,卻意外成全了白流蘇,范柳原重拾對平實婚姻的信任,與白流蘇成婚。白流蘇一次次在家的封鎖中突圍又回歸,最終還是回歸了家庭。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和向往,是男女之間情感共鳴的結果,是世間最美的事物。它能夠煥發(fā)人的生命活力和心理能量,所以說愛情是圣潔的、不可褻瀆的情感。唯有珍惜,才會持續(xù)。但在張愛玲的筆下,愛情或是短暫的美好,轉瞬即逝;或是拘于現(xiàn)實的利益而被無情拋擲;或是彼此捉弄后的假戲真做;或是男女之間并無感情,有的只是互相的折磨。愛情不再是美好的,更像是一種枷鎖,這樣的愛情給予人的也只有荒涼。
《半生緣》中,雖然故事中的主人公最后都走進了各自的婚姻,這看似是一個美滿的結局,但他們結婚的對象都不是自己所愛的人,沒有愛情做基礎的婚姻是多么的可悲,此時的婚姻只會為他們套上沉重的枷鎖?!都t玫瑰與白玫瑰》中,溫情面紗下是對金錢、權勢的爭奪,親情與愛情也不過是對某種欲望的掩蓋。佟振保出生寒微,但他“決心要創(chuàng)造一個‘對’的世界,隨身帶著。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絕對的主人?!雹谒麨榱俗约旱那巴?,不惜傷害一個個真心愛他的女人。佟振保的第一個女人是玫瑰,玫瑰真切地愛著他,但他畢業(yè)前便接到了國內紡織廠的聘書,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欲,理智地拒絕了玫瑰。在回國后,佟振保又遇到了第二個女人王嬌蕊,王嬌蕊愛他愛得熱烈,但在王嬌蕊把他們之間的事敗露后,因怕毀了自己的前途,他毫不猶豫的拋棄了王嬌蕊,立即找母親托人介紹,娶了并不喜歡的煙鸝。佟振保的第三個女人煙鸝對他始終有種敬畏感,但佟振保對她卻感到乏味,于是升起了強烈的破壞欲,他想從這場婚姻中突圍出去。但在第二天起床后,他又重新做回了好人。佟振保在前面兩段感情中,始終處在名利和良心構筑的封鎖中。而在與煙鸝的婚姻中,他選擇了突圍,但是最終失敗了,重新回到自己構筑的封鎖中?;蛟S,佟振保早已失去了突圍的勇氣和信心。
戰(zhàn)爭的封鎖帶來社會的蕭條,而社會的荒蕪則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思想當中。許多人原本都是被封鎖在社會秩序下,他們沒有勇氣去突破社會秩序的桎梏,但在切斷了時間和空間的封鎖中,他們選擇了突圍,而當這種封鎖解除,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各自的社會秩序中去。不可否認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夾雜在社會中的悲劇。正是由于當時的環(huán)境才造就了這么多封鎖式的人物,同樣這么多相似的人物類型又編織成一張牢牢的社會網(wǎng),既封鎖了自己也束縛了別人?!斗怄i》中,張愛玲把故事發(fā)生的場景設定在因戰(zhàn)爭封鎖而停止運行的電車上,電車內外都十分寂靜,整個上海因戰(zhàn)爭的封鎖仿佛睡著了一樣??梢韵胂髴?zhàn)爭封鎖下的環(huán)境是多么的壓抑。故事主人公吳翠遠和呂宗楨,他們本像電車一樣,在各自的生活軌道運行,毫無交集。但是在戰(zhàn)爭構筑的封鎖中,他們放縱了自己的欲望,還原成了“一個單純的男子”和“一個可愛的女人”。翠遠想借此向家里那些老古板復仇,和一個有妻子的男人發(fā)生了感情,宗楨想借此向平庸鄙陋的妻子表達不滿,另娶一個“新式”的妻子。但是隨著鈴聲的響起,封鎖開放了,翠遠和宗楨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愛情也隨著封鎖的解除而結束。這場由封鎖而起也因封鎖而結束的愛情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說是對戰(zhàn)爭封鎖下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是家庭的封鎖還是愛情的封鎖,亦或是社會的封鎖,都最客觀真實的向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生態(tài)。通過張愛玲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在戰(zhàn)爭封鎖下,國民劣根性的顯現(xiàn),以及處在封鎖中的俗世男女痛苦的掙扎與反抗。
注解:
①柯靈.遙寄張愛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54.
②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101.
C912
A
1671-864X(2016)07-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