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映芳(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教育理念的沉思
——以快樂教育思想為例
羅映芳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歷來都崇尚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方法,并長期認為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美國人早在一百年前就開始鉆研“快樂教育”的方法。當我看到《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時,我明白真正的有成效的“快樂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他明確指出,“我倡議孩子快樂地寫作,就與倡導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那樣,皆是源于孩子自然屬性所提出來的。以我來看,沒有一種教育方法能超過順應孩子自然的興趣更有益、更有效了”。在他看來“凡天然的生物,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需要的滿足,必生愉快;而使這種愉快又成為求得滿足的刺激。”這一規(guī)律運用于教育,“就是在每一年齡階段,凡兒童所愛好的求知活動,都是健康的;反之則否。所以幼兒教育當使其愉快,而一切教育當使其有趣?!彼官e塞說:“我始終認為,快樂的方法和氛圍,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保?]對此,《快樂教育書》有著詳細介紹,這里簡要選取其中幾條:
1.“和善友好的鼓勵是快樂教育的最好辦法”,所以教師要喜愛、尊重和公正對待所有兒童,注重營造鼓勵兒童的氛圍,以激發(fā)其自信心和使命感,進而使其有自我成就感和實現(xiàn)感。[4]
2.“引導孩子獲得‘有目標的快樂’。”雖然兒童的興趣快樂各式各樣,但多數(shù)沒有目的特別是社會目標,所以“應先使孩子們快樂起來,接著再給出具備可行性的目標”,因為“一有目標,孩子的興趣就更濃了。假如說一開始孩子僅僅感到好玩,那么,現(xiàn)在孩子還感到有意義有價值了”。[4]
3.“一切快樂都只有付出勞動才能獲得”,“沒有任何快樂可以比得上孩子通過自己努力而證明的哪怕是只是一點的能力?!保?]
4.“孩子每天都應當有一些快樂的運動”,并且也有利于快樂學習,這“被我看作快樂教育的一部分”。[4]
以上選取的是斯賓塞《快樂教育書》的部分內(nèi)容,每一條都簡明扼要的指出了要想真正的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來指引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在做的過程中就會覺得有樂趣,覺得很快樂,進而慢慢的探索,這種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慢慢的就變成了有價值的東西,這個過程也慢慢的變成了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相對于快樂教育的思想,我國就需反思中國的教育理念到底是怎樣的。從以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來看,我國學校教育觀念存在很多問題,例如:
中國基礎教育的特點是進度快、難度高、知識點多。在同樣的教學時間里,我國學校教的知識快于、難于、多于美國,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必然省略了很多東西。正是由于進度快,所以課程內(nèi)講授的知識點多,但我們的快進度是有代價的,即我們省略了動手制作的全過程,。這樣學到的原理,就只是書本上的抽象定義,很少混雜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真實體驗的生活道理。當遇到實際難題的時候,就會顯得手足無措。
創(chuàng)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獨特性,而獨特性基于個體的差異性。我們的教育重共性而輕個性,反映在教學上,學校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學生們被動地適應老師。學得快、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只好“等”,還要強迫自己繼續(xù)聽已經(jīng)明白的課堂內(nèi)容。反映在考試上,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區(qū)、一個市采取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一張試卷。在考試形式上比較單一,即閉卷筆試的考試方法。在學校統(tǒng)一的尺度下,學生被剝奪了合理、有效發(fā)揮個人潛能的機會,同時對知識的好奇心、新奇感、自發(fā)的學習動力也會蕩然無存。所以,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最薄弱之處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斯賓塞“基于兒童自發(fā)活動的樂趣興趣”和“更多通過發(fā)現(xiàn)來學習的快樂方法”,他倡導快樂教育、快樂學習,主要針對“在青少年和兒童中確實存在過度教育及學習的問題。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是學生刻苦、積極、努力學習,課程時間安排嚴肅、緊張,還有仿佛永遠也完不成的課堂與課堂之外的作業(yè)。然而,不管對青少年還是兒童,不管對孩子早期教育還是后期的升學,都未出現(xiàn)好效果,反而效果很差”。
運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提出幾條建議:
(一)新知識觀的學習。
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在1996年發(fā)布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報告,其中對知識的形態(tài)作出了新界定。知識可簡稱四大類: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為什么(know-why),知道怎樣做(knowhow),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前兩類知識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而后兩類知識則是我們的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內(nèi)容。新知識觀告誡我們,教育的重點應該由傳授現(xiàn)成的知識轉(zhuǎn)變?yōu)榕囵B(yǎng)學習的能力,吸收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要對其有所突破,就有必要對基礎的教育理念加以完善與創(chuàng)新,即鼓勵個性,鼓勵創(chuàng)新。
(二)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能力差異,學校的教學制度應有靈活性,如同樣的課程安排不同的教學進度,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進度;;班級的設置不要過于死板,可自由流動;還可以考慮在各年級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跳級制和降級制,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學校留作業(yè)應當適時適量,針對性強并按學生的能力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yè)形式和作業(yè)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作業(yè)。
(三)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說“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和諧的氣氛?!泵裰骱椭C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了自由、輕松,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在廣大人民心中有其崇高的地位,但在一朝為人師的同時,更應為其朋為之友。
這些年來國家雖一再強調(diào)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行啟發(fā)式教學,但觀察整個社會的課堂教學面貌,基本上是維持著傳統(tǒng)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解難,教師提問后留下充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耐心等待他們的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激勵他們尋找問題答案,如能通過觀察,學生能直接獲取答案的,教師一定提供觀察機會。所以要真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改變課堂教學面貌,,就要拋開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真正的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發(fā)展,尊重教育理念,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真正快樂的學習知識,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
[1]敖芬.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及其啟示[J].中國教師.2007(S2)
[2]任國榮.論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試[J].教學與管理.2007(27)
[3]詹啟生.快樂教育理念的要素分析及實踐探索[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02).
[4]斯賓塞.斯賓塞快樂教育書[M].張建威,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
[5]郭戈.愉快教育思想的開端——重讀夸美紐斯的教育名著[J].蘭州: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2).
[6]斯賓塞.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胡毅,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G641
A
1671-864X(2016)07-0115-01
羅映芳(1989.10-),女,漢族,重慶,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比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