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告草
摘要:“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關注小學語文的學習和教育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關鍵詞:學校教育;語文學習;學習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56-01
小學語文的教育,應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為培養(yǎng)方向,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活力的現(xiàn)代課堂教學。語文課堂要煥發(fā)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
1.讓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
1.1 教師的課前準備。有目的性地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在教學《群鳥學藝》一課時,預先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采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鳥朋友,然后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1.2 學習來源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生活本身是豐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觀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對小學生來說,則主要是內(nèi)心世界的種種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學生作文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小學作文教學應著力促進兒童的自覺表象活動的發(fā)展,使他們能逐步獲得盡可能穩(wěn)定、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兒童記憶庫中表象的穩(wěn)定度、鮮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維就越活躍,就越具有創(chuàng)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寫出內(nèi)容真實、形象具體的好文章。因此筆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學生學會去"愛"。愛山,愛水,愛名勝古跡;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愛植物,愛動物,愛小物件;愛看書,愛收集,愛手工制作;還有愛種植,愛采摘,愛參觀訪問等等。正是由于這些愛,孩子們的情感更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他們會隨筆寫下這樣的精彩段落:"摘高處的葡萄時,我踮起腳尖伸直胳膊,左手輕輕地捏住葡萄的莖,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個葡萄珠,剝?nèi)テ?,放到嘴里,?。≌媸侵辔短?,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可見,生活正是廣闊的海洋,要教育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積極地投入生活的懷抱,才能從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
2.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和技能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讀書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讀死書,需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這是所有教師所期望的。教師都要把學習方法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對于語文課程而言,會讀會寫會說,能讀能寫能說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師講幾節(jié)課就能實現(xiàn)的,還需要學生在課下自己下工夫。語文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jié)合的關系,一虛一實,緊密相連。學生要懂得讀書要有感情,能夠動情地去讀書;學生會默讀,能夠不動聲地抓住文章的核心;能具備快速閱讀和略讀的技能;讀書的同時能夠思考,能概括能質(zhì)疑。筆者認為語文教學通過閱讀要培養(yǎng)學生語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如果學生并沒有完成所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課上也沒有很好地去進行語文閱讀,那么語感的培養(yǎng)就很難形成,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學好語文不論虛實都得抓,而且兩手都得硬。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兩者千萬不能割裂開來,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沒有走出來,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作為小學生,基礎是根本,全面是發(fā)展方向,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發(fā)展來看,培養(yǎng)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成為未來祖國需要的人才,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接班人。
3.以學生為主
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jīng)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jù)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yè)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yè)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在課改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zhuǎn)變觀念、轉(zhuǎn)變角色、轉(zhuǎn)變行為,豐富知識結(jié)構(gòu)、提高綜合素質(zhì),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化發(fā)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還小學語文教學真實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