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喜章
摘要:蒲松齡與高鳳翰屬忘年之交,兩人相識的時間不長,見面的機會也不多,蒲松齡的才華、際遇卻給高鳳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為蒲松齡的懷才不遇而抱不平,對《聊齋志異》贊嘆不已,因同樣坎坷的命運,惺惺相惜,感同身受。
關(guān)鍵詞:蒲松齡;高鳳翰;忘年交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biāo)識碼:A
在蒲松齡所交往的朋友中,高鳳翰是最年輕的一位,他們屬忘年之交。兩人雖然相識的時間不長,見面的機會也不多,但初見蒲松齡時的情形,在以后的日子,卻時時浮現(xiàn)在高鳳翰的腦海里,他為蒲松齡的懷才不遇而抱不平。
高鳳翰(1683-1749),清代著名書畫家,字西園,號南村,亦稱“南阜山人”, 出生在山東萊州府膠縣城西南三里河村一個書香門第。乾隆二年丁巳(1737)病廢右臂,諸事皆用左手,感元人鄭遂昌尚左故事,更號“后尚左生”,自制印曰“丁巳殘人”。其父高曰恭,康熙年間舉人,曾任諸城和淄川縣儒學(xué)教諭,在詩文方面造詣很高,對高鳳翰一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蹲痛h志·儒學(xué)教諭》中曰:“高曰恭,膠州人,舉人??滴跞迥辏?696)任。文學(xué)儒雅,諸生晉謁,論文亹亹不倦,詩歌、文詞、書法、畫意無不精到。學(xué)者得其片紙,珍若拱壁。四十年致仕?!笔妨嫌涊d,高鳳翰“自幼隨父讀書,不具異才”,九歲已能作詩及小詞?!巴陼r代就從家中藏書中學(xué)到不少東西。后來受當(dāng)?shù)孛謇钍厘a的指教,奠定了國學(xué)基礎(chǔ),對其后來在藝術(shù)方面的造就有很大的幫助?!备咴还г谧痛ㄈ稳鍖W(xué)教諭期間,蒲松齡已五十七、八歲,但仍未逾越鄉(xiāng)試這一關(guān),每年都要接受教諭的考核。當(dāng)時縣里的儒學(xué)教諭,主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所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諸城某甲》篇中稱康熙四年(1665)在淄川任儒學(xué)教諭的孫景夏為“學(xué)師”。隨父在教諭衙內(nèi)讀書的高鳳翰時已十五、六歲,在其父對生員考核時見到過蒲松齡。高鳳翰為什么要見蒲松齡?是碰巧了么?不是,是高鳳翰有意要結(jié)識蒲松齡。原因很簡單,蒲松齡這時已是詩文俱佳,名氣較大,高珩、唐夢賚、王士禛均已為《聊齋志異》寫序和題詩評點。蒲箬《祭父文》中曰:“高司寇、唐太史兩先生序傳于首,漁洋先生評跋于后?!边@時的《聊齋志異》不僅傳播于民間,而且在上層文人中也已傳播開來??滴跞辏?694)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時維豫在淄川任知縣,他曾通過唐夢賚向蒲松齡借閱過《聊齋志異》手稿本。之后,蒲松齡怕書稿遺失,曾致函唐夢賚望及早取回。《上唐太史濟武夢賚先生》中說:“叨承大德,感不去心。前因鴻便,未蒙手教,前字疑有沉浮。其中雖無要緊之事,然所呈司內(nèi)之書,無有副本,不討之,恐歸烏有耳。”說的就是《聊齋志異》手稿。這時高鳳翰就在衙內(nèi),可能通過時婦人,借閱過《聊齋志異》,讀后頗有所感,想與蒲松齡相識。李既陶著《清代山東書畫家高鳳翰年譜》載:“清康熙三十六年秋(1697),先生隨父赴淄川教官任,淄川讀書人很多,先生與地方文士李堯臣(希梅)、張殿傳(元)等訂交,詩文倡和,互相砥礪。并獲交于文學(xué)家蒲松齡。”這次有意識的接觸,蒲松齡給高鳳翰的觸動較大,印像較深,過了二十余年,高鳳翰仍記憶憂新。其《題蒲柳泉先生〈聊齋志異〉》詩曰:
庭梧葉老秋聲乾,庭花月黑秋陰寒。
《聊齋》一卷破岑寂,燈光變綠秋窗前。
《搜神》《洞冥》常慣見,胡為對此生辛酸?
嗚呼!今乃知先生生抱奇才不見用,雕空鏤影摧心肝。
不堪悲憤向人說,呵壁自問靈均天。
不然盧家塚內(nèi)黃金碗,鄰舍桑根白玉環(huán),
亦復(fù)何與君家事,長篇短札勞千言?
憶昔見君正寥落,豐頤雖好多愁顏。
彈指響終二十載,亦與異物成周旋。
不知相逢九地下,新鬼舊鬼誰煩冤?
須臾月墜風(fēng)生樹,一杯酹君如有悟。
投枕滅燭與君別,黑塞青林君何處?
從詩中內(nèi)容看,高鳳翰回憶當(dāng)年見到蒲松齡時,“憶昔見君正寥落,豐頤雖好多愁顏”。蒲松齡自十九歲考中秀才,次年去濟南參加鄉(xiāng)試,后又兩度赴省,但卻屢試不中。高鳳翰這時也因科考失利,受人冷落,閑居家中郁郁不樂,以《聊齋志異》來消愁解悶,“庭梧葉老秋聲乾,庭花月黑秋陰寒。《聊齋》一卷破岑寂,燈光變綠秋窗前”。通過讀《聊齋》知先生“抱奇才不見用”,才把心中不平,憤怒“長篇短札勞千言”,抒寫在《聊齋》之中。此時高鳳翰的詩、文已具有一定水平,作畫相當(dāng)不錯了。他的詩作也受到了當(dāng)時文壇領(lǐng)袖、刑部尚書王士禛的稱贊。淄川名人張篤慶也曾稱贊云:“佳兒落冠弄柔翰,筆陣橫掃千人軍?!笨滴跛氖辏?701)其父高曰恭秩滿回籍,他隨父離開了淄川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
雍正元年(1723)秋,高鳳翰步入中年,他到濟南參加這一年的優(yōu)試,因與張元有舊交,而此時張元正在朱緗家坐館,于是便住在朱緗家中。據(jù)《歷城縣志》卷四十《朱緗小傳》末云:“子崇勛,字彝存……延淄川張元教子弟三十余年?!备啉P翰與張元也是在其父高曰恭任淄川縣教諭時認(rèn)識的。張元有《歷下與高南村話舊》其詩中曰:“昨因文戰(zhàn)來濟上,與我抵足談寒溫,憶昔吾師在般水,君才束發(fā)我初婚。謔浪跳蕩絕拘忌,總角之交良所敦。彈指光陰三十載,相看白發(fā)驚心魂?!睆脑娭锌梢钥闯鏊麄儺?dāng)年初次相識時高鳳翰十五、六歲,而張元已經(jīng)二十余歲,并已結(jié)婚了,詩中的“吾師”指高曰恭。當(dāng)高鳳翰看到朱家借抄的《聊齋志異》時,對其中《張貢士》一篇做了一些說明,說:“向讀漁洋先生《池北偶談》,見有記心頭小人者,為安丘張某事,余素善安丘張卯君,意必其宗屬也。一日,晤間問及,始知即卯君事?!币馑际钦f,從前讀過王漁洋先生的《池北偶談》,看見其中記載著心頭小人的事情,說的是安丘人張某人的事,我向來與安丘張卯君很要好,猜那張某一定是他的本家。有一天,見面問及其事,才知道是卯君自己的事。由此不難看出,高鳳翰以前就讀過《聊齋志異》,對《聊齋志異》中各篇的內(nèi)容都十分熟悉,并對蒲松齡坎坷的一生寄予無限的同情,大為蒲松齡窮愁潦倒、懷才不遇憤感不平。推案起立,浩然而嘆,曰:
嗟呼!文人之不可窮有如是夫!聊齋少負(fù)艷才,牢落名場無所遇,胸填氣結(jié),不得己為是書。
余觀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何其悲以深也!向使聊齋早脫韝去,奮筆石渠、天祿間,為一代史局大作手,豈暇作此郁郁語,托街談巷議,以自寫其胸中磊塊詼奇哉!
文士失職而志不平,毋亦當(dāng)事者之責(zé)也。后有讀者,茍具心眼,當(dāng)與予同概矣。
這一番話說,在當(dāng)時文人中沒有如蒲松齡貧窮的,他雖然少年聰慧,但終究沒有逾越鄉(xiāng)試這一關(guān),因而胸中氣憤,不得不把自己對當(dāng)時社會的憤懣之情寄托在《聊齋志異》之中。我看他的寓意,十之八九都深刻寄托他的悲憤之情。假如聊齋早就考取了功名,他必定能奮筆于石渠、天祿之間,成為一代史筆大手,哪有時間寫這些不愉快的事,借助街談巷語,抒寫胸中憤懣呢?文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社會不公,這應(yīng)該是當(dāng)朝者的責(zé)任吧!以后有讀到《聊齋志異》的人,獨具慧眼,與我有同樣的感慨。
高鳳翰寫這段文字時,蒲松齡已逝世八年有余,這何嘗不是高鳳翰對蒲松齡當(dāng)年懷才不遇、命運多舛的深切同情與緬懷。
蒲松齡一生命運多舛,為科舉所累。雖在十幾歲時就考取秀才,文名籍甚,但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成為歲貢生。由于家境窘迫,一度當(dāng)過幕客,又在“縉紳先生家”做過幾十年的塾師,終生郁郁不得志。從自身遭遇中,他深深感到世俗的偏見、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像他這種政治地位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官府豪紳的欺凌,從而不止一次地發(fā)出過“糶谷賣絲,以辦太平之稅,按限比銷,懼逢官怒”之類的感嘆。他更明確地認(rèn)識到像他這種經(jīng)濟地位的人,在政治上是很難得到進身的機會,故又提出“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于圣明,真令人憤氣填胸”的控訴。因此蒲松齡把對當(dāng)時黑暗社會的憤怒之情,寫進了《聊齋志異》里。在《聊齋自志》中感嘆:“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高鳳翰的一生也令人唏噓,他雖曾出仕為官,卻中年喪子,乾隆二年(1737)又被誣陷入獄,同年冤案平反后,高鳳翰得以官復(fù)原職,誰料突得風(fēng)痹,右手病廢,遂以左手寫詩作畫,重新開始了藝術(shù)生涯。
蒲松齡與高鳳翰的年齡雖懸殊較大,見面的機會也不多,但同樣坎坷的命運卻讓他們惺惺相惜,蒲松齡的才華和際遇都給高鳳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責(zé)任編輯: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