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太 杰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清代山左學人的深度研究
——《桂馥與<說文解字義證>》
劉 太 杰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桂馥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說文四大家”之一,以《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以下簡稱《說文義證》)享譽學壇。事實上,桂馥不僅長于《說文》與文字訓詁之學,還兼工書法篆刻、詩文戲曲等,既是功力深厚的學者,又是成績非凡的書法家、篆刻家、詩人和戲曲家。有鑒于此,丁秀菊教授在搜集、掌握豐贍資料的基礎上,對桂馥的學術、藝文與生平事跡等作了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撰著了《桂馥與<說文解字義證>》(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桂馥與<說文解字義證>》一書計30余萬字,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對桂馥其人其事進行了梳理與描寫,包括桂馥家世與生平、學術交游、詩文與戲曲、書法與篆刻等內容;下編是對桂馥文字訓詁成就的探討與分析,包括桂馥《說文》學研究、桂馥《說文義證》及其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等。該書對桂馥的生活交友、治學創(chuàng)作等內容的爬梳細致而全面、研究深入而系統(tǒng),更難得的是將其置于中國文字訓詁、書法篆刻、詩文戲曲發(fā)展的歷史鏈條中作了縱橫比較、多維考察,從而全面客觀地展現(xiàn)了桂馥《說文》研究、書法篆刻與詩文戲曲創(chuàng)作的突出成就與重要地位。該書資料翔實,考據嚴謹,述評結合,取舍精當,脈絡清晰,體系完整,既有生動描繪又有深度剖析,是一部研究清代山左學人的上乘力作。具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桂馥著有《說文義證》五十卷,以“說文四大家”享譽清代學壇。事實上,他不僅在文字訓詁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在金石碑版、書法篆刻、詩文戲曲方面也表現(xiàn)不俗。對這樣一位集文字訓詁、書法篆刻與詩文戲曲創(chuàng)作于一身的大家,目前除文獻學角度的爬梳外,更多的是單方面的研究,或僅僅探討其文字訓詁成就,或僅僅探討其書法創(chuàng)作特色,或僅僅探討其詩歌、戲曲創(chuàng)作等,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研究少之又少。鑒于此,丁秀菊教授對桂馥的家世生平、學術交游活動及其詩文戲曲、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和文字訓詁研究等作了詳盡考證、深入發(fā)掘,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仁厚儒雅、多情多義、博學通識、多才多藝的桂馥:他事親至孝,友善他人,視童仆如家人;他待友至善,情深意重,視友朋如兄弟;他忍辱負重,寧愿孤獨落寞也不為五斗米折腰;他恪盡職守,勤政為民,盡心盡力而鞠躬盡瘁;他專注執(zhí)著,不懼勞苦而遍搜天下金石碑版;他持之以恒,研治《說文》四十年如一日;他嚴謹認真,以《說文》帶動文字、訓詁研究,持之有故,言出有據;他融會貫通,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書法篆刻獨具匠心,其隸書與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并駕齊驅;他坦蕩直率又多愁善感,給后世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詩歌戲曲。對桂馥作這樣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學界尚屬首次。
史學研究,重在邏輯實證。對桂馥這樣一位清代著名學者進行全面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資料要豐贍翔實、考證要縝密完善。為此,丁秀菊教授廣泛查找、大量搜集了與桂馥相關的文獻記載和歷史記錄。如在桂馥年譜輯錄其人其事的基礎上,作者另外查閱了清代大量的歷史文獻,有當時的金石碑版、書法篆刻、詩文戲曲、文字訓詁等相關資料;有當時官宦名流——翁方綱、阮元、紀曉嵐、周永年、畢沅、武億、伊秉綬、張問陶、吳錫麒、顏崇椝等的年譜及其與桂馥的往來書信、題寫的詩文等;有后人對他們的學術活動、學術交游所作的研究探討等等。在桂馥學術交游部分,作者對桂馥與翁方綱、阮元、周永年、顏崇椝、張問陶的往來情況梳理、掌握得尤其仔細與豐富,這在作者先期撰著、發(fā)表的系列論文——《桂馥與翁方綱交游考論》、《桂馥與阮元交游述論》、《桂馥與周永年交游考論》、《桂馥與顏崇椝交游考述》中有集中體現(xiàn)。關于桂馥與翁方綱的交游,作者運用豐贍資料,細細梳理了二人的相識、相知過程,從金石賞訂到書藝切磋,從《說文》研治到詩文題寫,條分縷析,周密詳實;關于桂馥與周永年的交游,作者細細梳理了二人亦師亦友的關系,將他們從切磋問學到纂修《四庫全書》、從共同創(chuàng)辦借書園到相知相惜的過程娓娓道來,條理有序。作者對桂馥與阮元、戴震、紀曉嵐、顏崇椝、張問陶、伊秉綬、武億、吳錫麒等交游的描述,均縝密扎實,為我們研究清代學術提供了寶貴資料與借鑒。
資料豐富、考證嚴謹的特點,不僅體現(xiàn)在作者對桂馥學術交游的研究上,而且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或者說貫穿全書。如作者對桂馥學術思想的概括、對桂馥隸書創(chuàng)作歷史文化背景及其隸書藝術的成因等分析、對桂馥文字訓詁成就以及《說文義證》的內容、特色等的探討,無不如此。作者在論述桂馥的治學態(tài)度時,詳細征引了桂馥對漯水的考證、干首非劍的考證、對印章“屠各”錯誤認識的糾正等。桂馥治學嚴謹,《桂馥與<說文解字義證>》的作者也是如此,這一點在她對漯水的細密考證可得到充分印證。在《漯水考》中,桂馥從字體演變角度分析了人們對“”、“濕”二字的錯誤認識,通過實地考察與博引經籍澄清了漯水的有關問題,而作者則通過查考《說文》、《說文解字注》、《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等佐證桂馥觀點的正確并有所補充,指出:“濕水與水均是古黃河的支流,濕水位上游,漯水居下游,二者是一水兩稱。濕水變?yōu)殇鹚?,與‘濕水,出累山頭’有關?!邸蜃骼n、絫,‘濕’或作、溼,濕是漯的本字,后以漯為濕,又轉以濕為干溼之溼?!狈治?、考證之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桂馥生活的乾嘉時期,學術研究風氣濃厚,學術交流活動頻繁,學術成果數不勝數,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繁盛期。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的學者,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工于書法,擅長詩文,所以作者沒有孤立地分析、論述桂馥的各項成就,而是將其置于中國書法篆刻、詩文戲曲、文字訓詁發(fā)展的歷史鏈條中予以縱橫比較、多維考察。如桂馥書法以隸書見長,作者不是孤立地予以分析、論述,而是將其與擅長小隸的陸紹曾與擅長大隸的伊秉綬進行了比較,認為桂馥綜合了二人之長,學漢隸而能大能小,尤擅“星陳如布”“其大如斗”的指頭分書,絕對“詩才隸筆,同時無偶”。又如桂馥戲曲,其雜劇《后四聲猿》系模仿明代徐渭《四聲猿》而成,作者將它們進行了細致比較,認為二者在組劇形式、取材、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以及寓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但桂馥的《后四聲猿》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劇附小引,自喻性強;感情真摯,富有藝術感染力;短小精悍,長于刻畫人物內心活動;語言優(yōu)美,富有雅趣詩意等,由此突出了桂馥雜劇的藝術成就。又如桂馥的《說文》研究,作者將其與同時代的段玉裁、王筠、朱駿聲進行了簡略比較,認為他們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特色的研究,共同創(chuàng)造了清代《說文》研究的輝煌?!墩f文》四大家的研究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桂馥篤守許說,注重義證,以征引宏富見長;段氏注重形音義三位一體,強調以聲求義;王氏更重視字形,說解簡明扼要;朱氏側重于字的音義研究,對假借與轉注的認識尤為出色。通過比較彰顯特色,通過比較凸顯價值??傊?,作者認為,桂馥是乾嘉著名學者,對繁榮清代學術作出了獨特貢獻,這體現(xiàn)在桂馥《說文義證》的洋洋大觀、獨樹一幟,也體現(xiàn)在他對金石碑版、文字訓詁的深入研究,還體現(xiàn)在他書法篆刻、詩文戲曲創(chuàng)作的突出成就。在清代如林的文字學、《說文》學研究者中,桂馥是最擅長隸書創(chuàng)作的;在高手如云的書法創(chuàng)作者中,桂馥則是最精通文字學的。桂馥是乾嘉時期工于書法篆刻、長于詩文戲曲的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是乾嘉時期精于金石文字、工于書法篆刻的著名學者,是乾嘉時期精通金石文字又擅長詩文戲曲的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在清代書法篆刻史、文字訓詁學史、詩文戲曲史上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結論是客觀公允的。
作為清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桂馥留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我們應深入探討他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成就,探討他對清代學術、對中國文化傳承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探討他對當今學界的積極影響?!豆痧ヅc<說文解字義證>》一書就是這樣一部用心之作,一部深度研究清代文化名人的上乘力作。我們由衷希望,更多學人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孤獨與寂寞,認認真真搞研究,踏踏實實做學問,為中國的文化事業(yè)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陳 忻]
2015-12-04
劉太杰,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