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雪 (延安大學 716000)
由雙人舞作品《親兒呀呆》分析山西民間舞踢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
趙瑞雪 (延安大學 716000)
人們經(jīng)常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使得山西的民間舞蹈內(nèi)容較為豐富,形式多種多樣。晉北踢鼓子秧歌是山西民間舞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通過研究踢鼓子秧歌可以更好的反映出當?shù)厝藗兊纳顮顟B(tài)。
漢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山西民間舞;踢鼓子秧歌;人物扮相;繼承發(fā)展
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的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為山西的舞蹈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門類,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山西舞蹈記載著山西傳統(tǒng)的歷史和文化,也是山西人民生活的生動反映。按照羅雄巖先生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五種文化類型的劃分,山西民間舞屬于農(nóng)耕文化型1。按照于平先生《舞蹈形態(tài)學》四大色塊的劃分,山西民間舞屬于漢語色塊。
原創(chuàng)雙人舞作品《親呀呆》是以山西民間舞踢鼓子秧歌為元素來表現(xiàn)男女戀人的愛情。踢鼓子秧歌在山西北部地區(qū)廣泛流行,是一項深為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在朔縣、平魯、懷仁、大同、應縣、神池等縣的鄉(xiāng)鎮(zhèn)最為流行。那些地區(qū)的大秧歌隊都會跳踢鼓子秧歌。踢鼓子秧歌最早起源于土著居民慶豐收和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活動。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到漢唐時期以廣場和街頭表演的民間娛樂活動。宋代,由于戰(zhàn)爭南北經(jīng)濟中心的遷移,數(shù)多梁山好漢流動到朔州一代和當?shù)氐奈璺灰黄鹁幣诺摹榜R戰(zhàn)”“劍四門”等故事。時間的變遷,形成了踢鼓秧歌,并廣為傳播。踢鼓秧歌經(jīng)常在春節(jié)、燈節(jié)、祝壽、拜女婿等活動中表演。那么說到“踢鼓”,必定和“鼓”有關,民間俗語也常說:“踢鼓大鼓,有鼓,不玩不叫踢鼓秧歌”。最初的原舞蹈形式就是以腳踢鼓為主要姿態(tài),手中的鼓為中間小,兩頭大,腳踢手打。由于歷史發(fā)展的需要,最后演變成了脫鼓而舞,動作卻依然保持著踢鼓的原生態(tài)風貌和動作的風格特征。舞蹈時多以“踢、擊、翻跳為主要動作。有時候剛健剽悍,有時候卻是優(yōu)美文靜。本作品《親呀呆》就體現(xiàn)了“瀟灑大度、文靜優(yōu)美”的藝術風格。踢鼓子秧歌的每一個舞蹈動作都反映了人們生存的狀態(tài),比如體現(xiàn)生產(chǎn)勞動的有:“順水推舟、大挖步、割草、拔陷泥、左右倒踩步”等。這些動作都具有很獨特的風格,也都是其他民族民間舞中所沒有的,是獨一無二的。
本男女雙人舞作品《親呀呆》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山西民間舞踢鼓子秧歌:1.作品中部分動作采用踢鼓子秧歌的原動作,分別在舞段的開端,發(fā)展和高潮中都有體現(xiàn)。如在男子的“拔泥步”“大小挖步”“拔莜麥”“左右倒踩步”“獅子大抖毛”等。女子的“吃驚閃腰”“小女跑”“匡胤送燈”“繡女紉針”“十字扭步”等。運用這些原動作更好的把握山西民間舞的風格特色,使得整個作品具有了很強的感染力。而且這些動作都來自于民間生產(chǎn)勞動,經(jīng)過美化、提煉加工形成了舞蹈動作,容易被觀眾看懂和接受,產(chǎn)生共鳴。這些動作都是具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喜慶、興奮、得意。有了這些原舞蹈動作,也很好的表現(xiàn)了整個作品的感情色調(diào),男歡女愛之間的挑逗,對愛情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2.男子的體態(tài)比本上是前挺后撅,女子主要體態(tài)強調(diào)三道彎。該作品中男子多以“屈膝前點步”為基本腳位。女子多以“正步位”和“踏步位”為基本腳位。男子的體態(tài)為前傾和上揚體態(tài),女子的體態(tài)為前傾和三道彎體態(tài)。男子多用“陰陽掌”和“虎爪’為基本手形,女子多用“脫腮位”和“平開手位”為基本手形。在該作品中男女都用到的一個動作就是“前勾后撓”,這也是踢鼓子秧歌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在很多民間舞中,前后動律的舞蹈動作頗為少見,這個動作就是強調(diào)以前后動律的訓練為主,動作開始時,左腳起,從地面勾腳直膝向身體的前方向踢出45度,同時上身塌腰撅臀,左右手撓手勾手來回交替,形成了一個前挺后撅的三道彎姿勢。給人是一種梗閃的動作特征。同時也要配合得當呼吸。這也體現(xiàn)出了山西民間舞中“怪”的特點。北方漢子憨厚的性格。3.該作品中采用山西風格特有的民間小調(diào)“打酸棗”為舞蹈音樂,2/4的節(jié)奏鼓點。音樂的結構是先緩慢,再快速激烈,最后又回到抒情。該舞蹈作品的結構也是慢—快—慢的形式來變現(xiàn)男女相知相戀相互終身依靠的感情變化。在踢鼓子秧歌中的音樂主要是鼓、镲、鑼、缽等。一般是先由鼓的散板碎打為叫鼓,提示著舞者開始準備跳舞,節(jié)奏上由緩到急,由弱到強。有時也選用當?shù)氐拿耖g音樂和戲曲音樂來作為舞蹈的伴奏。4.該作品中女子巧用道具“荷包”,在舞段剛開始由女子一人表演,臥魚兒盤腿坐,雙手穿針繡荷包配合體態(tài)的三道彎來完成。,更加表達出繡女等待心上人溫柔、羞澀的性格特征。在踢鼓子秧歌舞蹈當中,女子拉花的道具一般是雙扇,或者一巾一扇。
通過以上的論述,結合自己的作品。總結出踢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粗狂樸實、豪放瀟灑、健美文靜。踢鼓子秧歌舞蹈的表演力是非常強烈的,在《山西民間舞》一書中對踢鼓子秧歌的表演風格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踢的猛”“拔的狠”“扭的酸”“笑的憨”。強調(diào)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先了解清楚踢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牢牢把握踢鼓秧歌所表達的情感,舞者才能跳出味兒來,才能讓群眾獲得更高的藝術享受。舞者也要認真學習踢鼓秧歌,這樣才會使它不斷地繼承發(fā)展下去。
山西作為一個舞蹈文化大省,又被稱為“民間舞蹈之鄉(xiāng)”。很多歷史遺留壁畫,在山西有大量的保存。踢鼓子秧歌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舞蹈,它是最樸實的,是最純真的,表達感情也是最直接的。它沒有復雜的故事背景,也沒有多高超的技巧,由當?shù)貏趧尤罕娭苯觿?chuàng)作,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娛樂身心,又能強身健體。跳的人高興,看著人也跟著高興。它是粗狂的,是豪放的,又是健美的。我相信,在歷代相傳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會愛護它,尊重它。
[1]羅雄巖 .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趙林春. 山西民間舞 [M].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2 .
趙瑞雪,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藝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