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北京 100070)
?
論雷峰塔“倒塌-重建”的“真實性”
張祖群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北京 100070)
摘 要:在遺產(chǎn)旅游的真實性評判基礎上,對于復原雷峰塔學術界分為支持和反對兩派,根據(jù)對各方觀點的研究,認為:雷峰塔是中國遺產(chǎn)旅游案例中貫穿“文化遺產(chǎn)概念+遺產(chǎn)重建原真性+破碎學科與多種視角看待遺產(chǎn)修復運動+平衡旅游發(fā)展與遺產(chǎn)保護”的最好學術標本。雷峰塔重建案例表明:對遺產(chǎn)重建原真性需要認真把握,要區(qū)分不同學科、不同利益主體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現(xiàn)和價值觀,不能僅以自己的立場“主觀”評判其他學科的取向。最后討論原真性學理與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體制問題。
關鍵詞:雷峰塔;重建;學術標本;原真性;文化遺產(chǎn)
自從McConnell以社會人類學者的角度提出舞臺化真實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論后[1],引發(fā)了旅游學界對真實性許多探討。然而,真實性的定義一直無定論,最為代表性的定義有:客觀性真實性、建構(gòu)性真實性、自然生成的真實性以及存在性真實性(表1)。
表1 旅游研究領域的真實性觀點[2]
第一,客觀性真實性是指一個物品的原本性,而此種真實性是能透過一種固定標準與知識的事實來判斷的[3],即一事物若為假,盡管外人感覺是真實的,也是假的。它強調(diào)的是客體的真實性。(bruner)[4]真實性需要的是:①逼真地呈現(xiàn);②真正不假的;③原本的??陀^性真實性的代表人物主要是Mc Cannel和Boors tin[5]。
第二,社會建構(gòu)性真實性是由游客或旅游參與者的期待、偏好、信念與力量所同“投射”出的產(chǎn)物。同一件物品有可能“投射”多種不同的“真實性”。旅游的主觀性經(jīng)驗與游覽的客觀性真實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影響,使得真實性更具有象征性意義[3]。真實性是由旅游主體與客體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因此Cohen[6]認為,真實性因人而異,人們不同的疏離感產(chǎn)生不同層次的追求真實性強度。例如,博物館館長和普通的游客對一文物的真實性要求強度有巨大差別。同時,當Mc Cannel認為對象為真即是真實的時侯,Cohen還考慮到人們對事物真實的不同感覺。Cohen認為風景的自然性可分為真的和舞臺化的,而游客對風景真實的感知也分為真的和舞臺化的。顯然Mc Cannel忽略了人們既有可能拒絕真實的事物,也可能把舞臺化的事物“信以為真”。
第三,Cohen把時間因素加入到判別真實性中[3]。事物真實性與否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例如,一明朝仿宋官窯的贗品在現(xiàn)代人眼里即為真品,至少它是明朝的真品,而實際上明朝人必定不這么認為。正如Greenwood[7]所認為的——所有存活的文化都一直處在杜撰自己的狀態(tài)中。
第四,Wang提出的存在性真實性是指一個生命潛在的狀態(tài)可能因旅游而被激發(fā)出來[3],所以人們參與旅游主要是想借旅游活動激發(fā)出此種存在的狀態(tài),因此,存在性真實性與旅游地事物的真實性無關。這一真實性觀點更為注重旅游主體的感受,主體感受為真即為真,即使感受對象是假的。
(1)事物的真實性應基于情境考慮。對于事物的真實性,應把它置于一定的環(huán)境中。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事物的主要價值何在?例如雷峰塔,它最主要是作為“博物館”文物存在,還是作為旅游文化存在?
(2)大眾主體審判真實性。事物的真實性感受因人而異,任何人都做不到令所有人有同樣的真實感受。所以基于普通者角度出發(fā),大眾的感受應為事物被感受的主線。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大眾主體的感受如何?而不是以博物館館長的角度苛求真實。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在大眾看來,它是真實的嗎?
(3)真實性是時間發(fā)展中的真實性。世間萬物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追求某一時點停滯的真實性顯然不切實際,是在幻想搭建“空中樓閣”。發(fā)展的真實性才是最真實的,是一種真正的“原真”。
筆者認為,對歷史建筑的整體復原并不符合文物建筑保護基本規(guī)則。只有在分析區(qū)域文化地理時空進程中,雷峰塔正是在重修和破壞而產(chǎn)生不同空間形態(tài)的基礎上,才能搞清楚雷峰塔1924年倒塌的“真實”原因,獲取其倒掉機制,這樣從學理上總結(jié)文化遺產(chǎn)復原“原真性”才有可能。在倒塌與重建之間考察西湖風景區(qū)雷峰塔,以文化自覺來看待遺產(chǎn)的文化記憶。筆者選擇舞臺化真實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論為研究的基礎和視角,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雷峰塔重建問題爭論進行跨學科探討。這里不僅僅是在表述“爭論”問題,每一種爭論觀點都是學科破碎化的產(chǎn)物,都是多棱鏡的一個側(cè)面。因此,對各種觀點進行“非黑即白”明確評判是片面的,這種評判可能根本就無法得出一種客觀的、準確的結(jié)論。關鍵在于:通過思辨的過程和列舉,區(qū)分不同學科、不同利益主體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現(xiàn)和價值觀,最后從綜合角度看待這個案例和案例啟示。
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寫到:凡看一部縣志,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我們中國的許多人——我在此特別鄭重聲明:并不包括四萬萬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的時候大概在清朝。
時至今日,這個觀點的也需要與時俱進了,若清朝時期,國人的“十景病”“八景病”算是沉重,那么今朝13億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則已經(jīng)病入膏肓。魯迅將國人自戀自大、貪大求全、外強中干的傳統(tǒng)觀念和思維模式,凝練概括為“十景病”三字,這在舊中國,曾經(jīng)有過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擱在今日,對今人,仍然是響亮的一巴掌。
雷峰塔倒掉幾乎是在頃刻之間,而雷峰塔的重建卻經(jīng)歷了多半個世紀,在一片爭論和罵聲中拔地而起。新中國成立前,國人忙于救亡圖存,象征舊制度的雷峰塔倒掉從某種意義上增強了人們創(chuàng)建新制度的信心,所以,在那種情況下,有關部門不可能考慮重建雷峰塔;改革開放前,受“西湖與鬼為鄰”思想的影響,以致“西子羞于半面妝”。在西湖進行“掃此荒唐”的文化大掃除的政治背景下,重建也是不可想象的;改革開放后,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日益增強,為了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旅游文化需求,更為彌補西湖十景的缺憾,重建雷峰塔的呼聲逐漸高漲,最終提上議事日程。對于雷峰塔重建的爭議伴隨著重建工程的實施而愈演愈烈,而這番爭議卻并未隨著新雷峰塔的落成而平息。對于雷峰塔到底該不該重建,對立的雙方各執(zhí)一詞,但其中又都不乏幾分道理。
試點地區(qū)率先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制度,落實水資源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7個省級試點全部建立了由省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為具體責任人、水利廳(局)長任聯(lián)絡員的水資源管理責任制并逐級落實管理責任。山東省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jié)果作為各市水利工作的總體評價依據(jù),并與各市科學發(fā)展綜合考核掛鉤。深圳市在對各區(qū)政府考核的同時,將市發(fā)改委、財政局、國土規(guī)劃局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納入考核范圍,促進各部門協(xié)調(diào)配合。
2.1支持派
(1)基本觀點如下:雷峰塔是一部歷史,也是一種見證,更是一個縮影。89年前,雷峰塔倒了,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在那個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人們忙于生計,無暇考慮一座古塔倒塌所帶來的影響與損失。如今,雷峰塔修復了,在這個政通人和、萬象俱新的時代,人們開始重視歷史,重視文化。如今的雷峰塔,金碧雄芒,玲瓏靚妝。西湖因為雷峰塔而顯得壯美,雷峰塔因為這個時代而格外生輝。雷峰塔在倒坍79年之后,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它將因延續(xù)杭州的歷史文脈,提升西湖的文化品位而魅力四射。
(2)支持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雜文家王若谷。他認為在原址上重建的雷峰塔聳立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頂,“一湖映雙塔”和“雷峰夕照”景觀在消失近80年后重現(xiàn),西湖中軸線上的五大著名景觀因此不再殘缺,此舉“標志著偉大文明的再造和中興”。這是“法德并治,天下無敵”的盛世時代(圖1、圖2)。
圖1 新雷峰塔的豐滿美姿
圖2 保叔塔的纖細美姿
2.2反對派
(1)基本觀點如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首先要強調(diào)它們是歷史留存給全世界、全人類的財富,而不只是本國的財富。歷史文化遺產(chǎn)分為自然類與人文類遺產(chǎn)2個部分,不可偏廢。即使恢復了遺產(chǎn)也再不是原來的東西了。學術界對建筑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有古建筑、傳統(tǒng)建筑的稱呼,也有鄉(xiāng)土建筑、文物建筑的稱呼,不論哪種說法它們都是構(gòu)成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大遺址、國家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基本要素之一。要討論遺產(chǎn)真實性和修復的問題,需要嚴格區(qū)分古建筑古跡、傳統(tǒng)建筑、鄉(xiāng)土建筑、文物建筑、名勝和游樂場所的概念。像滕王閣從唐代到1989年修了26次,只有名勝才值得修。黃鶴樓在歷代重建時形式也各不相同。名勝重建的背后,有中國文化傳承的理念作為支撐,這是和時代理念和脈搏是一致的。文物的可看性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文物的原來的真實性質(zhì)。
(2)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可以看作反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古跡保護與修復 拆真造偽何時休?》[8]的訪談中提到,現(xiàn)在復原某一個著名的雷峰塔歷史景點,商業(yè)行為遠遠大于文化行為。他尖銳地批評到,如果修繕、復原有價值的歷史建筑不考慮“原真性”,就等于丟掉了建筑的靈魂[9]。試想,一個沒有靈魂的建筑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2.3爭論與分歧
在新雷峰塔對游客的宣傳資料中說它具有4個天下第一:①塔類建筑采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筑支撐、承重主體為天下第一;②塔類建筑中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為天下第一;③塔類建筑內(nèi)部活動空間最寬敞為天下第一;④塔類建筑內(nèi)部文化陳設最豐富為天下第一。重建雷峰塔的爭論與分歧由來已久,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兩大爭論性派別:不同時期支持或反對重建的學者很多,梁思成(1935年)、黃炎培(1950年)、陳從周、單士元、劉開渠(1980年)等諸位先生都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有贊成重建者,也有激烈反對重建者。
那么,是否應該重建?為什么要重建?在何地重建?試想,西湖邊上熙熙攘攘的游客,面對這樣一座書寫盛世“社會文化”的新景觀建筑,他們會作何感想?人們不得不問,僅僅為了體現(xiàn)當代文化而不是傳承歷史的重建工作還有多大學術意義?許多案例已經(jīng)表明,越來越多的歷史名樓、古建筑重建陷入一個尷尬境地,進退兩難[10]。內(nèi)部富麗堂皇與外部的雄偉高大能夠說明足夠的文化嗎?2000年,國家文物局對此認為“不宜在遺址范圍內(nèi)重建雷峰塔”;而杭州市申請重建的理由是“在遺址上建設一座防護性能良好的、獨立的保護罩”,保護遺址便極其具有分量。這個爭論牽扯到雷峰塔是否移到遺址附近重建,以及文保原則與軸線原則的平衡。
(2)重建哪個時代的雷峰塔?文物保護部門堅決不同意重建,旅游開發(fā)部門堅決支持重建。對于同一個客觀對象,在同一種政治體制下卻有兩個完全不同的部門從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角度看問題。文物保護部門和旅游開發(fā)部門經(jīng)?!按蚣堋?,這成為遺產(chǎn)旅游部門的中國特色結(jié)癥。這實際上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區(qū)域經(jīng)濟之間兩種學科、兩種價值趨向的慘烈博弈(表2)。同時,建筑學內(nèi)部對于此問題也有嚴重分歧,特別是在宋代——五層樓閣飛檐磚塔形式寶塔,還是在弧線收分,須彌座的雕飾上引起強烈的爭議。
(3)對于雷峰塔重建的爭議主要出現(xiàn)在重建的雷峰塔是否還具有之前的文化象征意義。支持派認為,雖然重建的雷峰塔在很多方面都和之前的雷峰塔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重建的雷峰塔卻依然保留了之前建筑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重建的雷峰塔傳承了其文脈而不是破壞了其文脈。為避免被人扣上“假古董”的帽子,現(xiàn)今雷峰塔的設計者表明自己設計的是個“新”的景觀建筑,這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背景中新建的景觀建筑,絕不等同于對已經(jīng)倒掉的雷峰塔的“復原”[12]。這到底是在為自己開脫,還是設計的本意所在?反對派的觀點則恰恰相反:“新建”絕不是簡單地恢復歷史建筑原貌,而是要基于現(xiàn)代人的物質(zhì)功能要求和審美能力去建造“新”的建筑。正是由于重建的雷峰塔有著太多的推陳出新,它也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代表意義,喪失了“原真性”的旅游文化遺產(chǎn),則不可再被標榜為文化的代表作。
表2 兩種不同的學科趨向[11]
(4)雷峰塔的重建掀起了各方討論的熱潮,同時引發(fā)了又一次學術界的激烈爭執(zhí)。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明確規(guī)定原真性是檢驗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條最為重要標準和原則,也是歷史性建筑保護中最重要原則之一[13]。修繕歷史建筑,要體現(xiàn)“原真性”,其主要表現(xiàn)不僅在于修復建筑外在形式外觀,也包括挖掘建筑本身文化淵源,保護建筑歷史環(huán)境,甚至運用傳統(tǒng)建筑結(jié)構(gòu)及材料,使修復后建筑具有恰當?shù)氖褂霉δ艿?。到底雷峰塔的重建是保留了旅游文化遺產(chǎn)的“原真性”,還是恰恰破壞了其“原真性”,多方各執(zhí)一詞。其中,有雷峰塔重建的支持派,認為其做法沿襲了旅游文化遺產(chǎn)中的文化底蘊,是對文化更好的傳承;而反對派對此卻極力反對,認為重建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破壞了旅游遺產(chǎn)應有的“原真性”。這種現(xiàn)象不禁會引起人們新一輪的思考,那就是,到底該如何去定義以及詮釋旅游文化遺產(chǎn)的“原真性”。 原真性概念在旅游研究領域出現(xiàn)之初,就沒有局限在文化遺產(chǎn)范圍,而是以旅游者體驗為中心延伸到其他旅游客體對象引起廣泛討論。如近年來以“真山真水”為宣傳口號的“尋真”之旅日益盛行,旅游經(jīng)營者以“真”的口號,行“假”的線路,旅游需求者明知有“假”,但是“假”中求“真”,最后真假難分[11]。
在雷峰塔重建物案例中,各方分歧點主要如下:第一,重建物沒有在中軸線上,這樣并不能復原“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空間格局。為遵中軸線而重建呢?還是為保護遺址本身?第二,重建物在原址重建呢還是非原址重建?到底允許不允許原址重建?重建是否偏離了文化遺產(chǎn)的“原真性”?如何把握文保原則與軸線原則的平衡?第三,重建時代不明朗。它不是歷史時期任何一個版本的雷峰塔,而是建筑師電腦里想象的雷峰塔,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重建時代是依據(jù)歷史年代最近原則還是最遠原則?抑或是鼎盛時代?還是資料最豐富原則?第四,重建物運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學術界需要深思:仿古建筑到底仿古到什么程度?仿古的如何度量?到底有沒有底線,如何判別假斗拱還是純粹力學-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第五,重建物安裝電梯。古塔重建中修筑電梯是否失去塔本身的遺產(chǎn)意義?第六,重建物的過度旅游趨向。是因旅游修筑雷峰塔還是文化自覺后的歷史遺跡修復,該如何尋找歷史文脈?如何控制過度旅游趨向?
2.4評價與總結(jié)
對重建的自我評價與他者評價:①呂舟先生(2000年)自我評價雷峰塔的重建則是一種當代的建筑物建造,已不屬于文物保護的范疇。②郭黛姮,李華東先生(2003年)認為在諸多條件制約下完成的新塔是新建景觀建筑而非文物建筑的復原。③楊鴻勛先生(2002年)聽說設計者聲明此塔可稱作“雷峰新塔”,即僅僅是借用“雷峰塔”的名稱,認為它是一個新創(chuàng)作。雷峰塔的復建,是世人關注的嚴肅課題,設計單位是按照標書和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復建要求參加投標的,中標拿出的設計卻沒能做到科學復原,而是改為“戲說”了。這不能不令人倍感遺憾。④阮儀三先生(2003年)說,現(xiàn)在新修的雷峰塔和原來歷史上的塔完全不一樣,失去了原真性,不是大家記憶中只有塔芯的那座雷峰塔。⑤宋云鶴先生(2003年)更加干脆,他說:很遺憾,此塔不是雷峰塔。
筆者試圖總結(jié)重建雷峰塔的爭論與分歧:①雷峰塔是中國遺產(chǎn)旅游案例中貫穿“文化遺產(chǎn)概念+遺產(chǎn)重建原真性+破碎學科與多種視角看待遺產(chǎn)修復運動+平衡旅游發(fā)展與遺產(chǎn)保護”的最好學術標本。②這種重建對遺產(chǎn)重建原真性需要認真把握,要區(qū)分不同學科、不同利益主體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現(xiàn)和價值觀,不要以自己的立場“主觀”評判其他學科的取向。③需要引進知識考古學到遺產(chǎn)旅游研究之中,并且通過歷史地理學駕馭遺產(chǎn)旅游,把握遺產(chǎn)的時空進程。
3.1原真性學理討論
我國的多個旅游文化遺產(chǎn)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某些種類的原真性損傷是普遍存在的。這些傷害不止是對文化遺產(chǎn)的美學價值來說的,類似現(xiàn)象也對遺產(chǎn)中的歷史成分、文化內(nèi)涵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傷。由此可以反映出,對于我們僅有的、幸存的、不可復制的旅游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已經(jīng)迫在眉睫。我們需要認真且嚴格地以原真性思想解決我國遺產(chǎn)旅游管理中的3大難題:①景區(qū)建設中的修復、重建、改建、新建;②旅游活動中的“觀賞型”項目與“體驗型”項目的設置;③通過遺產(chǎn)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開發(fā)旅游商品[14]。對于重建的雷峰塔來說,它重建的地理位置、建筑風格、細節(jié)設置自重建之初就飽受爭議,它是否就是當年的雷峰塔的復原體還很難下定論。特別是,重建的雷峰塔融入的現(xiàn)在元素以及過于商業(yè)化的運作模式是否符合相關對于遺產(chǎn)旅游原真性的保護原則的要求,這是落實原真性保護的關鍵。
筆者曾經(jīng)撰文,雷峰塔絕對不是一個死去的靜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標本,而是具有歷史生命力的鮮活文本?;谥亟ǚ桨傅挠懻摵汀霸嫘浴备拍畹挠懻撌茄芯康膶W理基礎[15]。通過本文的繼續(xù)討論,對于雷峰塔的重建探討引起的爭議,啟示我們應深入思考:怎樣的維修或者重建才是符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真性”的原則?筆者認為應堅持以下3條方法:①搜集、整理文化遺產(chǎn)有關歷史檔案、文獻資料、歷史地圖、存檔燙樣、口述史料等作為復原歷史的文本依據(jù)。②尊重歷史,復原必須在原有遺址范圍之內(nèi),因此可能涉及遺址區(qū)居民全部搬遷到預留用地,需要配合區(qū)域經(jīng)濟(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國家重大工程選址除外)。這是一個不容易把握的偽命題。例如,陜西省周至隋朝塔仙游寺法王塔因為黑河水庫興建而異地重建,從河谷搬到山麓,官方、學術界和民間一致許可。為三峽工程讓路的3大文保工程中,石寶寨實行圍堰保護,白鶴梁在水底實行玻璃罩保護,張飛廟拆除后搬遷到山腰原樣重建,這迥異的三者竟然成為3個文?!皹吮尽保嫉玫揭恢沦澛?。如果回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初衷,當初全世界的力量關注,阿斯旺水壩興建后即將沉入水底的埃及菲萊神廟,于是測繪、編號、拆除、移位后,抬高在山麓重建了另外一個新的神廟,取名“飛來神廟”,其實它就是原來的神廟。③重建時必須盡量使用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藝、方法。文化遺產(chǎn)考古清理所得原建筑材料,經(jīng)選擇后應當盡量用上。使之達到“整舊如舊”和“新舊并存”的效果[16]。
3.2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與體制
遺產(chǎn)保護的客體,是社會共同的文化財產(chǎn)。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不僅是關于客觀的遺產(chǎn)地(或單體文物)的事業(yè),同時也是關于主觀的人的事業(yè),是真正充滿人情味的以人為本的大事業(yè)。遺產(chǎn)保護不僅僅是少數(shù)專家的案頭工作,也不僅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門的唯一性權(quán)責。民眾應該參與到遺產(chǎn)信息的搜集、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維護、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中來。所有與遺產(chǎn)相關聯(lián)的利益主體,都應該具有遺產(chǎn)的知情權(quán)與參與權(quán),特別是應該有機會參與到遺產(chǎn)價值評估、保護方案設計、管理制度制定、保護方案實施等全過程中,都應該分享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的潛在福利。政府應該保證利益各方在遺產(chǎn)保護實踐中的各項權(quán)利。筆者呼吁,學術界、商界需要摒棄以往狹隘保守的文物觀念和單一的文物視角,人們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發(fā)現(xiàn)、認識、欣賞、保護并利用世界范圍內(nèi)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chǎn),去分享保護文化遺產(chǎn)帶來的福利和快樂,增加個人事業(yè)和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文化自信。文化遺產(chǎn)保護,早應走出少數(shù)人決定一切、政府包攬一切的單一模式,走向基于遺產(chǎn)特質(zhì)的多元參與、互動共享模式。各國的文化遺產(chǎn)大多集合了全人類文化遺產(chǎn)保護實踐工作的積淀,集合了世界范圍內(nèi)多學科、多領域的智慧,現(xiàn)在成為全球共享恒久文明,分享文化多樣性,保護各自國家或民族文化的一種可靠途徑和標尺。它指導人們努力追尋和認識各自本土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在價值,條理清晰、細致嚴謹和踏實向前引導遺產(chǎn)認證與保護工作。以國家力量為主導基礎的文化遺產(chǎn)行政管理體系,不可忽視來自民間和第三方的文化遺產(chǎn)力量,尊重其話語權(quán)。多元力量為多樣化的文化遺產(chǎn)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護,也為遺產(chǎn)管理體制多元化發(fā)展提供討論的學術空間和實踐余地。筆者認為,雷峰塔的重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實踐案例。既要尊重具有原真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管理體制,也應該培育多層次的開放式遺產(chǎn)保護體系和格局。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除文化遺產(chǎn)本體以外,文化遺產(chǎn)環(huán)境當然應該高度重視,遺產(chǎn)管理制度的原真性更是一個特別需要引起國人重視的原真性組分。當然從遺產(chǎn)“本體—環(huán)境—制度”三維框架分析中國情景下文化遺產(chǎn)運動是否合適,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的討論和批評。
參考文獻
[1]MCCO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2]COHEN E.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5):18-35.
[3]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
[4]BRUNER Em.1994 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9,96(2):397-415.
[5]BOORS TIN D 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Athenaeum,1964.
[6]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371-386.
[7]GREENWOOD D J.Cultural authenticity[J].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1982,6(3):27-28.
[8]肖建莉.古跡保護與修復 拆真造偽何時休?[N].文匯報,2003-04-06(8).
[9]阮儀三,林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5.
[10]俞偉,唐曉嵐.從黃鶴樓到雷峰新塔:對風景名勝區(qū)歷史名樓重建的回顧與反思[J].古建園林技術,2010(1):23-26.
[11]張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與遺產(chǎn)保護視角的演變與差異[J].旅游科學,2008(1):1-8.
[12]楊向榮.歷史建筑修繕過程中的“原真性”保護問題淺議:以杭州“富義倉”修繕為例[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13(21):41-43.
[13]曹娟.原真性概念與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關于“佘家守護袁崇煥墓”案例的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
[14]張成渝.〈世界遺產(chǎn)公約〉中兩個重要概念的解析與引申:論世界遺產(chǎn)的“真實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29-137.
[15]張祖群.基于原真性的雷峰塔的遺產(chǎn)形制初步探索[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2(12):9-11.
[16]張祖群.基于真實性評判的雷峰塔重建爭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9(3):98-103.
Based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valuation about 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 with Collapse-Reconstruction Debate
ZHANG Zuqu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about 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through the recovery reconstruction supporters and opposition arguments on the difference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t is thought that:Leifeng Pagoda is China's typical heritage tourism cases through“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 + heritage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true + crushing discipline and a variety of Angle of view heritage repairmovement + balanc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which is the best academic specimen.The re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true need earnestly to grasp,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ifferent subjects of interests in this case about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nd values.It doesn'tmake your own position subjectively by judging other subject orientation.At the end it is discussed about the original true the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reer,system in the paper.
Key words: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reconstruction;academic specimen;the original true;cultural heritage
中圖分類號:K825.4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張祖群(1980-),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博士后(優(yōu)秀博士后出站),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遺產(chǎn)旅游與文化產(chǎn)業(yè)(地理)。E-mail:zhangzuqun@126.com.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遺產(chǎn)地銘刻時代痕跡與旅游發(fā)展研究”(12CJY08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二五”時期中國遺產(chǎn)旅游資源管理戰(zhàn)略研究”(10BGL049)、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提升我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水平及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BG125Y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