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給漢英翻譯工作帶來了難題。一般來說,處理翻譯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和歸化。本文以《紅樓夢》的兩個(gè)流傳較廣的譯本,即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譯本為例,來探討漢英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
【關(guān)鍵詞】《紅樓夢》 歸化 異化 文化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bring difficulties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views, the so-call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two wide-spread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namely Yang Hsien-yis version and Hawkes versio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Hongloumeng;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factors
在信息全球化大語境的影響下,信息的傳播和大眾傳媒的崛起使得翻譯成為信息傳播的工具,在國際交往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過去我們要學(xué)習(xí)西方先進(jìn)的思想和文化,于是大量地把英語翻譯成中文,現(xiàn)在隨著英語的普及,很多人已經(jīng)可以直接閱讀英文文獻(xiàn)了。而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中國文學(xué)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國外的讀者卻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把漢語翻譯出去,尤其是沒有把中國文化翻譯出去。那么,接下來翻譯的重點(diǎn)就應(yīng)該從英譯漢變成漢譯英了,要把中國的文學(xué)經(jīng)典著作和中國的文化精品,翻譯成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英文,使它在世界上享有更廣大的讀者,使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陳宏薇女士認(rèn)為“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huì)的交際活動(dòng)。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zhuǎn)換過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會(huì)特征的文化轉(zhuǎn)換過程”。語言是文化內(nèi)涵的載體。只有在文化的視角下,才能探究翻譯的真諦。眾多學(xué)者、專家均強(qiáng)調(diào)要高度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那么如何處理翻譯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呢?一般來說, 可以分成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和歸化。德國古典語言學(xué)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他的《論翻譯的方法》一書中提到:“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dòng),而引導(dǎo)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dòng),而引導(dǎo)作者去接近讀者”。1995 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將前者定義為“異化法”;后者為“歸化法”。異化法認(rèn)為翻譯應(yīng)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歸化法則主張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借用韋努蒂的話:“異化翻譯就是要偏離本土主流價(jià)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而歸化翻譯則是采用透明的、流暢的風(fēng)格為譯文讀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瑰寶,代表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蘊(yùn)涵了豐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紅樓夢》的兩個(gè)流傳較廣的譯本,即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譯本為例,來探討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
例1:“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第九回)
楊譯:“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
霍譯: “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ass the exam for the highest degree in order to climb up to exalted position!”
神話傳說中月宮有一只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后人用蟾宮指月宮??婆e時(shí)代用攀折月宮桂花比喻應(yīng)考得中。楊憲益的譯法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和源語的生動(dòng)形象,但是外國的讀者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僅僅通過上下文很難理解作者意圖。霍克斯采用目的語的表達(dá)習(xí)慣,棄除中國典故的文化形象,將之意譯為更容易讓讀者理解的表達(dá)方式。兩種翻譯方法各有優(yōu)劣,楊的譯法保留了中國文化形象,但現(xiàn)代的中國人對“蟾宮折桂”這一成語都有些陌生,更何況是外國讀者?;糇g通俗易懂,但失去了中國特色,未免遺憾。作者認(rèn)為,最好的翻譯方法是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翻譯成楊的譯法,然后以霍譯作解釋,既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易于國外讀者理解。
例2:“自古天網(wǎng)恢恢, 疏而不漏”(第六十三回)
楊譯: “No one, since time immemorial, has escaped Heavens far flung net”
霍譯: “The mills of God slowly but surely”
楊譯和霍譯都傳達(dá)了原文的寓意,但是中國文化中的“天”屬于佛教和道教范疇,而“ God”則出自西方基督教。楊氏夫婦的譯法符合中國文化,中國人習(xí)慣無能為力時(shí)求助老天,他們堅(jiān)信老天是萬能的,掌控著一切。霍克斯的譯法能為西方讀者帶來親切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他把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中國人變成了西方基督徒,不符合社會(huì)事實(shí),也會(huì)讓西方讀者產(chǎn)生誤解,認(rèn)為中國人也和他們一樣信奉基督教。因此,楊氏夫婦的翻譯在形象和內(nèi)容的表達(dá)上都更完美,較霍克斯的翻譯更勝一籌。
例3: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回)
楊譯: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例3和例2有異曲同工之處,楊譯再現(xiàn)了中國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英語讀者。而霍譯本則直接借用了英語諺語“Man proposes, God dispose”,把源語里的佛教和道教變成了基督,雖然自然流暢易被譯文讀者接受,但對譯文讀者有一定的欺騙性,影響文化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且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讓讀者誤以為世界文化是一樣的,忽略文化差異。
例4:“令郎真乃‘龍駒鳳雛”。(第十四回)
楊譯:“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霍譯:“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在中西方文化中,“鳳”都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鳳是古代鳥圖騰的融合與神化,被看作是鳥中之王,是仁、義、禮、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寧的象征。在西方傳說中,鳳是一種“不死鳥”。此鳥每活500年,便集香木營巢,自焚化為灰燼,然后由灰中復(fù)生,輪回不已。西方文化便取鳳凰長生不死的神性,成了復(fù)活、再生的代名詞。而 “龍”的寓意在中西方文化中卻大不相同。“龍”在中國是尊貴和皇權(quán)的象征,有吉祥之意。楊憲益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將“龍”直譯為“dragon”,讓西方讀者了解最本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征,為了避免讓西方讀者產(chǎn)生誤解,霍克斯去掉了“龍”的文化意象,保留了中西方具有相近文化意象的“鳳”。實(shí)際上,兩種譯本均被讀者所接受。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龍”在中國的象征意義已被西方讀者廣泛接受。
例5:清明涕送江邊望. (第五回)
楊譯: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fif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ir family graves.
霍譯: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該節(jié)日是中國所獨(dú)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現(xiàn)了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艨怂箤⒅唵蔚刈g作“Spring( 春天) ”丟棄了中國文化特色。楊憲益則直譯為“the Clear and Bright Day”,然后添加腳注作出了解釋。通過楊氏夫婦的譯文,西方讀者能夠知曉中國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能了解它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例6: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隴望蜀”的……(第八十回)
楊譯: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saucer “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霍譯:Xue Pan was in some respects like the general of old in whom ‘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quest...
楊氏夫婦直譯中國古代地名,同時(shí)在地名前加上了“the land of”和“the region of”,利于譯文讀者理解,并借譯作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學(xué)典故,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與文化。而霍譯則套用英語習(xí)語,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卻失去了中國文化特色。
從以上例子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楊氏夫婦多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保留原語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走進(jìn)西方。霍譯多歸化,語言形式和文化形象更接近譯入語文化,方便讀者理解和接受。作為譯者,楊憲益夫婦的目的是傳播中國的文學(xué)經(jīng)典,弘揚(yáng)民族文化?;艨怂沟姆g目的則是為了方便外國讀者的理解,顯然更多地考慮了譯文讀者。
筆者認(rèn)為,翻譯應(yīng)該在保證譯文具有可讀性的前提下,盡量保存原作的文化因素,盡可能多傳達(dá)一些源語的語言文化特色。結(jié)合歸化與異化策略,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廣泛地傳播給更多的國外讀者。做到既“求其易解”,又“保留原作豐姿”,以求得文化間的溝通交流。將漢語中深邃的中國文化介紹給英語讀者。
正如王寧等人所呼吁: “我們目前的任務(wù)應(yīng)該是注重于把中國的文學(xué)和文化介紹到國外去?!弊鳛樽g者,在漢英翻譯中應(yīng)盡量采用異化策略,適當(dāng)結(jié)合歸化的翻譯方法,像楊憲益夫婦那樣具有強(qiáng)烈的民族文化意識(shí),讓更多的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將之發(fā)揚(yáng)光大。
參考文獻(xiàn):
[1]David Hawkers&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England:The Penguin Group,1977.
[2]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Huhehao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8.
[3]Venuti ·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utledge.1995.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5]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7]黃靜芬.從歸化異化看《紅樓夢》兩英譯本對比[J].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10(6).
[8]李衛(wèi)麗.謙語的英譯研究—以楊憲益《紅樓夢》英譯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6(9).
[9]馬愛英.中英文化翻譯[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
[10]馬小紅.淺析《紅樓夢》英譯本中典故的處理[J].上海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5.
[11]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J].中國翻譯,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