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笑玲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
民眾觀賞河洛民俗體育技藝活動對其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影響研究*
武笑玲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摘要:本研究以觀賞河洛民俗體育技藝活動的404位民眾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對其進行問卷調研,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SPSS和Amos軟件分析,結果顯示:觀賞認知對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觀賞認知與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及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并建議以教育和政府倡導的途徑,培養(yǎng)民眾的民俗體育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觀賞認知;民俗體育文化體驗;民俗體育文化認同
河洛民俗體育文化具有地域的多樣性特征以及區(qū)域特色,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許多河洛民俗體育文化面臨嚴峻的式微考驗,特別是民間流傳已久的草根傳統(tǒng)體育技藝隨著藝師的凋零而消失,面對河洛民俗體育技藝的生存現(xiàn)狀,洛陽政府采用節(jié)慶活動的形式,以使河洛民俗體育技藝得以開發(fā)成長的機會與空間,因此,研究依觀賞河洛民俗體育技藝活動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是否因由觀賞、體驗的過程,而對于傳統(tǒng)體育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激起其文化認同的意識,是引發(fā)本研究進行的緣由。
民俗體育文化是歷經(jīng)時間洗滌不斷成長與積累的綜合體,如同考古學上的人類遺址,紀錄著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也承載著人類進化的演變。如果以一種生成的觀點看待傳統(tǒng)文化,猶如以一種未來的視角看待考古發(fā)掘的遺址,而大部分年深日久的遺址,都必然有著深淺不同的文化沖積層,銘刻著不同時間性(或特色),所有的地域文化在自然型態(tài)上也都必然如此,換言之,不同時期的文化如同遺址的沖積層,反映人類在不同階段的文明成果,就如同生物一樣,有一定的源頭、一定的存在地域及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歷程[1]。因而,民俗體育文化的形成過程也無例外,是經(jīng)過時間累積先民智慧而流傳下來的,在流傳過程中也會因各種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產(chǎn)生變化,但它記錄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觀賞認知是教育的基礎及重要組成部分,觀賞是有目標性的,能喚起個體的思維,能讓個體產(chǎn)生相應的體驗。顧云飛[2](2009)在人性認知的探求研究中,認為對人性認知的探求可以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人類之所以不斷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既是為了確定自身與外在的各種關系,尋求安身立命之所,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認識使生存獲得明確的意義。詹娜[3](2009)認為,通過觀賞民俗體育項目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華。
體驗由心理學廣義解釋,是主體發(fā)覺自己某種心理情況時的意識過程,目前體驗已延伸到許多不同的方面,Gime[4](2013)認為體驗不僅要給參與者或觀賞者歡樂,更要讓他們互動,例如音樂會的聽眾互動會進一步影響產(chǎn)生體驗結果,再如觀賞運動競賽的人,都會產(chǎn)生沉浸的體驗,進而對該項目產(chǎn)生共鳴。段兆麟[5](2003)指出,體驗是熏陶自己,對一個參與者的性質而言,如果是想學就是教育的體驗,想去做就是跳脫現(xiàn)實的體驗,想去感受就是娛樂的體驗,而心向往之,就是認同的體驗。
文化認同的形成,是一種不斷學習、意義追求的形成過程,由于現(xiàn)代社會文化互動交流多元而頻繁,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或多或少遭受沖擊,文化認同過程不再是穩(wěn)定地、集體地、儀式地形成,而是趨向于更多元的形式和層次進行,于每一次具體互動中產(chǎn)生,因此,文化認同可被解釋為自我定義與世界觀之間的聯(lián)系。吳有凱[6](2011)認為文化認同是個人接受某一特定族群文化的態(tài)度與行為,并且不斷將該文化價值體系與行為規(guī)范內(nèi)化至心中的過程,文化認同的取向可能是同一族群的人,對其族群文化的一種接受與內(nèi)化的過程,也可能是某一民族對其它族群文化的接受態(tài)度。族群認同往往取決于文化認同,因為文化的取向影響了個人對族群的態(tài)度,而族群認同的結果則相對地決定了文化價值觀。
2.1調研對象
參與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民俗節(jié)、關林廟會、蘇羊跑竹馬表演現(xiàn)場的觀眾(年齡為16~78歲,女性為200人,男性為204人)
2.2問卷制定、內(nèi)容效度及研究框架
研究問卷《民眾觀賞河洛民俗體育活動對其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影響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依據(jù)文獻回顧所整理研究資料融合而出,包括觀賞認知、民俗體育文化體驗、民俗體育文化認同三個部分。觀賞認知包涵觀賞動機、觀賞態(tài)度、觀賞感覺、觀賞積極性4個構面,每個構面有3個條目組成,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包涵內(nèi)心感受、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3個構面,每個構面有3個條目組成,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包涵文化傳承、文化推展、文化認知、感受技藝文化4個構面,每個構面有3個條目組成。
為了測得受訪者對問卷的同意或支持的程度,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點尺度量表做為問卷的測量方式,對于問項同意或支持的程度分別為: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無意見(3)、同意(4)、非常同意(5)。
內(nèi)容效度采用5名專家審核制,皆認為問卷內(nèi)容符合研究內(nèi)容,因此內(nèi)容效度較高。以前人的研究基礎制定研究框架,對其進行回歸預測和路徑分析。
2.3問卷分析
采取便利取樣法進行問卷調研,對參與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民俗節(jié)、關林廟會、蘇羊跑竹馬表演現(xiàn)場的觀眾調研,發(fā)放問卷501份,收回450份,有效問卷404份。問卷的信度、效度運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檢驗,各構面的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均在0.82~0.86以上,進行主成分因素分析,觀察變項的KMO值介于0.71~0.85,且所有題目的因素負荷量皆高于0.52,其他統(tǒng)計指標也達到調研要求。
2.4研究工具
問卷調研數(shù)據(jù)通過SPSS和Amos軟件進行回歸預測和路徑分析
3.1觀賞認知影響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回歸分析
表1 觀賞認知影響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回歸分析一覽表
觀賞認知的各構面納入對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回歸預測方程,可知,觀賞認知各個構面與民俗體育文化驗皆達顯著水平(p<0.05),由各構面β系數(shù)值可知,可推測觀賞民眾對河洛民俗體育節(jié)目活動表演的觀賞動機、觀賞態(tài)度、觀賞感覺、觀賞積極性程度越高,其對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感受也隨之增加。各構面影響程度依序為觀賞積極性(0.248)、觀賞動機(0.155)、觀賞感覺(0.138)、觀賞態(tài)度(0.125),觀賞認知的各構面能聯(lián)合預測民俗體育文化體驗整體層面的33.6%。其中觀賞積極性、觀賞動機、觀賞感覺、觀賞態(tài)度變量層面可解釋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變異量分別是27.3%、4.1%、1.4%、0.7% 3.2觀賞認知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觀賞認知的各構面納入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回歸預測方程,可知觀賞認知的觀賞動機、觀賞態(tài)度、觀賞積極性構面與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皆達顯著水平(p<0.05),由各構面β系數(shù)值可知,可推測觀賞民眾對河洛民俗體育節(jié)目活動的觀賞動機、觀賞態(tài)度、觀賞積極性程度越高,其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感受也隨之增加。各構面影響程度依序為觀賞動機(0.303)、觀賞態(tài)度(0.197)觀賞積極性(0.159),觀賞認知的3
表2 觀賞認知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一覽表
個構面能聯(lián)合預測民俗體育文化認同整體層面的33.8%。其中觀賞動機、觀賞態(tài)度、觀賞積極性變量層面可解釋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變異量分別是29%、3.5%、1.3%。
3.3觀賞認知與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
表3 觀賞認知與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一覽表
觀賞認知與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各個構面納入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預測方程,可知觀賞動機、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觀賞態(tài)度與文化認同皆達顯著水平(p<0.05),由各構面β系數(shù)值可知,可推測被調研的民眾對河洛民俗體育節(jié)目活動的觀賞動機、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觀賞態(tài)度程度越高,其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感受也隨之增加。各構面影響程度依序為觀賞動機(0.263)、文化啟發(fā)(0.206)、文化脈絡(0.194)、觀賞態(tài)度(0.162),各構面能聯(lián)合預測民俗體育文化認同整體層面的43%。其中觀賞動機、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觀賞態(tài)度變量可解釋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變異量分別是29%、10.5%、2%、1.4%。
3.4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
表4 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回歸分析一覽表
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各構面納入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回歸預測方程,可知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各個構面與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皆達顯著水平(p<0.05),由各構面β系數(shù)值可知,可推測觀賞的民眾對河洛民俗體育節(jié)目活動的內(nèi)心感受、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程度越高,其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感受也隨之增加。各構面影響程度依序為內(nèi)心感受(0.245)、文化啟發(fā)(0.222)、文化脈絡(0.186),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各構面能聯(lián)合預測民俗體育文化認同整體層面的34.1%。其中內(nèi)心感受、文化啟發(fā)、文化脈絡變量層面可解釋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變異量分別是27.7%、5.1%、1.3%。
3.5觀賞認知、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路徑關系
路徑關系圖
觀賞認知對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呈顯著正向影響(徑系數(shù)為0.72),表示民眾的觀賞認知度愈高,其對于對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的感受則愈強;觀賞認知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呈顯著正向影響(徑系數(shù)為0.41),表示民眾的觀賞認知度愈高,其對于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感受則愈強;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呈顯著正向影響(徑系數(shù)為0.38),表示民眾的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度愈高,其對于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感受則愈強;觀賞認知通過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對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具顯著正向影響(徑系數(shù)為0.27),表明民俗體育文化體驗為中介變量。
強化民眾對于民俗體育技藝活動的觀賞認知,有助于其對民俗體育文化更好的體驗及有助于其對傳統(tǒng)民俗體育文化的認同。觀賞認知也會通過民俗體育文化體驗影響民俗體育文化認同;強化民眾對于民俗體育文化體驗,也有助于其對傳統(tǒng)民俗體育文化的認同。
針對具有歷史淵源或特殊民俗體育技藝的地區(qū),應該有效結合該區(qū)資源,計劃性定期舉辦民俗體育技藝文化教育講座,或舉辦民俗體育技藝文化活動;面對民俗體育技藝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已瀕臨失傳的困境,無論是傳統(tǒng)民俗體育技藝融入社會、生活中保有傳統(tǒng),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互生共存,只有當三者相互接納、產(chǎn)生關系、相互影響,傳統(tǒng)才有再創(chuàng)的機會;通過政府的政策機制,將民俗體育技藝發(fā)展當成一項使命性、計劃性和實踐性的工作,讓民眾多接觸、更多了解,達到認同自己本土的文化。
參考文獻
[1]維克多·特納,莊孔韶.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202.
[2]顧云飛.觀賞,凝視,解剖——西方文學作品中對人性認知的探求歷程[J].語文學刊,2009(12):140-442.
[3詹娜.農(nóng)耕技術民俗的傳承與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52-282.
[4]Gime.Emergency Movement[M].Massachusetts:Quincy, NFPA,2013.
[5]段兆麟.體驗經(jīng)濟與休閑農(nóng)業(yè)[J].臺灣農(nóng)業(yè)探索,2003 (3):24-25.
[6]吳有凱,劉昆,郭瓊珠.對一個村落傳統(tǒng)武術流變的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12):92-95.
Influence of People Watching Folk Sports Activities on the Art of Heluo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WU Xiao-ling
(Henan Un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Henan,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taking 404 people watching the Heluo folk sports art activities as the main object,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m and research dat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namental cogni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olk sport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ornamental cognition and folk sport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folk spo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folk sport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of folk spo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folk sports culture identit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people's folk sports culture identity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the way of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 advocacy.
Keywords:ornamental cognition;folk sports culture experience;folk sports culture identity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BTY010)。
作者簡介:武笑玲(1964 -),河南偃師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