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 要:在小學數(shù)學知識體系中,“圖形與幾何”是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學生認識、描述空間的重要工具。因而怎樣科學地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從實驗操作的角度分析了“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最終為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供更加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實驗操作;思維能力
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與幾何”主要是針對現(xiàn)實中的物體、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形狀、大小、位置變化等引導學生對空間進行認識和描述。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提高他們對“圖形與幾何”的認知,就需要通過加強他們的動手實驗操作能力來加深印象,強化其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實驗操作在學生思維提升中應注意的問題
“圖形與幾何”的數(shù)學學習更加注重的是對空間觀念形成、思維能力發(fā)展的一種訓練。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在運用好實驗操作活動,通過實驗操作將“圖形與幾何”中的抽象知識轉變成具體而直觀的內容,這也符合小學生的身心及年齡特點。盡管實驗操作活動的優(yōu)勢很多,不過并非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在有的教學中,常用的操作活動盡管設計得很好,但是卻在實際運用中無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另外的一些教學中實驗操作目標設計出來并不能在實踐中看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時候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思維與操作不能統(tǒng)一,操作實踐不能發(fā)展思維能力。這樣來看,實驗操作的設計比知識體系的規(guī)劃更有難度。而原因就在于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必須一直堅持下去,做到循序漸進。在實驗操作教學中不斷完善、總結、反思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規(guī)范實驗操作,引導學生在長期積累中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
二、如何通過實驗操作提升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1.在實驗中進行操作
空間觀念只根據(jù)觀察是很難形成的,教師應該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學生動手剪、拼、畫、折。在實驗中,動手操作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思維直觀性,讓他們在實驗操作進行觀察、比較、想象,在操作中成功形成空間觀念。比如,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學習中,為了讓學生以分類、比較、辨析等方法對直線、射線、線段、平行線以及各種角的相關知識有深入的了解,教師如果直接講解,可能學生因為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差問題,難以很好地思考。所以,教師需要以實驗的方式,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抽象數(shù)學概念。以“線段”的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桌上的毛線讓學生觀察怎樣把彎曲的毛線變直。并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彎曲的毛線變直,很多學生將它拉直,并因此明白了“直”是線段的基本特征,然后讓學生摸摸線段,找找并說出線段端點。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深深明白,線段只存在兩個端點,直直的就是線段。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折長方形紙,并根據(jù)折痕看線段,然后要求學生利用各種折法折出各種長度的線段,以此了解線段長短不一的特征。通過這樣的動手實驗,學生在操作中以拉、折、摸、找、指等操作活動讓學生邊玩邊學,認真地鉆入新知識的實驗操作中去,在學習活動的反復體驗中對知識的了解從直觀轉變到抽象、從感性轉變?yōu)槔硇裕瑢λ麄兘窈蟮臄?shù)學能力發(fā)展大有裨益。
2.在實驗中進行探究
在數(shù)學教育中,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活動探索才能形成。所以,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讓學生進行探究、感悟。教師設計的實驗探究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知知識體系,在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的活動中,必須多讓他們交流,學會在具體的探索中積極操作嘗試,以自主探索來全面了解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及數(shù)學方法,并由此在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實驗活動中以實踐探究的方式拓展空間觀念。比如,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關于“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復習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平面圖形的面積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先追問學生: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最基本的是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都知道是長方形,然后讓學生思考:長方形面積公式能夠推導出哪些圖形的面積公式?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擺出6種圖形,在白紙上貼一貼、連一連,引導他們研究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要求他們小組合作,教師通過巡視進行指導。最后以集體交流的方式展示部分學生作品,要求他們說出思考過程,在反思交流和學習整理中最終明白: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基礎。通過實驗探究與集體交流、反思的方式,幫助一些思路不對的學生對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了正確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指導,學生既能在自主探究中學會運用面積計算公式,又加深了對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知識的了解。學生的潛能被釋放出來,這種有效的探索也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中不同學生在數(shù)學上能夠得到不同發(fā)展的新理念。
3.在實驗中進行估測
在小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中,估測活動是一個重要載體,更是形成良好空間思維的不錯方式。所以,在教學平面與幾何這類知識時,尤其應該重視他們的實際估測能力。但是,學生的估測不是胡亂猜測,而是有根據(jù)地進行判斷。尤其是那些低年級的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能力較好,但是觀察、推理、估算等方面的能力則比較弱。教師必須明白這一點,在教學中需有目的地引導,幫助他們將思維過程徹底暴露出來,對他們的思維走勢應隨時予以關注,讓他們反思估計結果,然后根據(jù)學過的知識、已知生活經(jīng)驗進行合理調整。通過反復交流、討論尋找科學而有效的估計方法,通過方法的不斷完善來提高估計的準確性,從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如,學生學習了厘米以后,要求學生通過對中指長度、文具盒長度、書籍封面各邊長度等進行估計,然后再通過測量檢驗估計的結果。比如,學習了米的知識以后,可以讓學生估計教室的高度,然后測量。利用類似的估計、測量,使學生能夠形成自覺對物體長度進行估測的思維,并在這個過程中深刻了解估測的意義,漸漸積累估測經(jīng)驗,在提升估測能力的同時,更好地發(fā)展空間觀念。
總的來說,在小學“圖形與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加強實驗操作,多動手、多探究,不斷在實踐、探索、估計、反思中強化對空間圖形的認識,深入了解圖形特征,并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及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慧.小學生操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2]蘇美玲.怎樣“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J].小學教學參考,2007(3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