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霞 楊晨霽
【摘 要】本文從實際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缺失的現(xiàn)實狀況,討論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滲透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辦法,以便更好地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大學英語 文化傳播 中國文化失語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75-02
近年來,我國物質硬實力的增長令人欣慰,但文化軟實力仍然是一條短腿。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充滿信心。
“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是不可分的。”語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語言教學中文化的重要地位。一門外語的學習,是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學習,其核心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目的語言,更要能夠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外語語言能力,也要培養(yǎng)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肩負起作為中華文化承傳者的歷史使命,傳承并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承擔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任。
一 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
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把英語作為向其他國家表達與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媒介,進行跨文化交流。但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有關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是集中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鮮有涉及,這使得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與實際應用中處于尷尬的境地,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被忽視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許多學者針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受試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1.過分重視英美文化而忽視本國文化
許多英語學習者過分模仿和尊崇西方文化,忽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沉淀,在西方文化輸入上大做文章的同時,忽視了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背離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初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他們能夠對柏拉圖、莫扎特侃侃而談,但不知道中國四大名著的英文名稱;他們能夠對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的典故娓娓道來,卻很難把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記在心上。
2.忽視我國國情而單純討論英語問題
掌握英語基本技巧要求我們對目的語國家的基本國情有足夠的了解,但歸根結底,我們面對的是中國的國情,需要結合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改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根本目標實現(xiàn)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英語課程要“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那么這個需要指的是什么呢?一方面,國家急需增強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的傳播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承擔的義務,英語作為國際語言,使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國情與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存在誤會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要滿足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們的誤解,除了官方的宣傳介紹之外,更要依靠國人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不僅增加了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時也促進了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2.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國際化人才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水平的定位是綜合應用能力,要能夠聽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文廣播,要能讀懂China Daily和專業(yè)綜述文章,要能表述中國國情和文化。英語教學雖然是在學習外國的語言,但是同時也不應忽視我們的母語。在與外國語言的比較中,更能感受到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從而發(fā)現(xiàn)影響交際的主要因素,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是促進學生進行跨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3.提高大學生對中西文化辯證認識水平的需要
大學生大多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是又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在學習英語文化的過程中如果不善加引導,他們很容易疏遠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辯證認識。另外,文化鑒別能力也是英語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罢{查對象在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了自己突出的揚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而且對于整個人格的完善也有著積極的作用?!?/p>
4.提高語言學習興趣的需要
據(jù)調查顯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入一些時下熱議的話題進行討論,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而且還會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了解一些新興詞匯如何用英語表達。將與自己生活貼近的母語文化與抽象的英語語言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無形中促進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5.適應四、六級考試改革的需要
2013年8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做了局部調整。翻譯部分“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迫使教育者與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三 將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建議
1.在詞匯和翻譯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詞匯和翻譯在語言教學中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和翻譯可以作為很好的切入點。選擇詞匯作為切入點,在于很多詞匯都有著濃郁的本土文化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些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相去甚遠。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應一味迎合,拋棄傳統(tǒng),而應該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知道如何用英語去表達我們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清晰地傳遞中國文化內涵,消除外國人對我國文化的偏見和誤解,將中國文明推向世界。選擇翻譯作為切入點,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更多地強調漢譯英的學習和訓練。選擇優(yōu)秀典型的中國文化材料進行翻譯,無形中向學生灌輸了中國文化,提高了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擴大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
2.在教材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教材是教學的依托和基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以教材為切入點。目前高校采用的英語教材多強調文化輸入,所選文章都體現(xiàn)原汁原味的英語國家文化,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極少,老師只能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文化積累向學生傳遞信息,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嚴重缺乏。因此,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內容已是刻不容緩。
3.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
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效果。英語教師在有深厚語言功底的基礎上,更需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傳播意識。除此之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也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識,避免崇洋媚外,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使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前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四 結束語
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語言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先決條件。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不僅是以一門語言的形式而存在,它更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不僅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滿足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當代大學生應當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
[2]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
[3]尹彬.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途徑與意義[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1)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