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本文以圖式理論為視角,從擴充語言圖式、完善內容圖式以及鞏固形式圖式三方面對聽力教學進行探討,旨在將圖式理論運用到聽力教學中去,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聽力水平。
關鍵詞:聽力教學 ;圖式理論;教學效果
圖式理論一直以來被許多學者用于英語閱讀和翻譯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基于圖式理論的分析,探討了將其運用到英語聽力教學的可行性,指出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構建圖式、激活圖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即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網(wǎng)絡。圖式理論則由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提出,他把圖式定義為圍繞某一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表征和記憶貯存方式,是“各種過去反應、過去經(jīng)歷的動態(tài)組合體”。隨著20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的興起,圖式理論逐漸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F(xiàn)代圖式理論專家魯梅爾哈特認為,“圖式是人們通過各種渠道所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等的集合,并以抽象的構架形式有條不紊地儲存在大腦的長期記憶中,構成一個龐大的網(wǎng)絡圖”。他將圖式分為三類,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學習者對構成篇章語言和結構的運用程度,內容圖式是指學習者對構成篇章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學習者對文章體裁、寫作結構、語言風格的理解程度。
二、圖式理論視角下的聽力理解過程
圖式理論認為,個體解讀信息的能力與其大腦中存儲的圖式密切相關。根據(jù)圖式理論,聽力理解的過程是將輸入信息和聽者頭腦中已有的圖式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若聽者獲取的信息與頭腦中已有的圖式相匹配,那么這些圖式就會被成功激活,聽力理解就會順暢;反之,獲取的信息與圖式不匹配,聽力理解就會受阻。此時,聽者需要對不匹配的信息重新進行加工處理,甚至構建新的圖式,使之吻合。由此可見,圖式理論視角下的聽力理解過程是一個“建立圖式—激活圖式—建立新圖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聽者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調動大腦中已有的圖式,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互動,驗證圖式,重組信息并不斷擴充圖式。
三、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1.擴充語言圖式
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構建并擴充語言圖式,主要包括詞匯的積累、語法結構的掌握、習慣用語的理解等。詞匯是語言的基石,沒有詞匯,語言圖式的構建就無從談起。聽力篇章的構成往往以場景主題為依據(jù),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聽力場景詞匯庫,場景詞匯庫的搭建應遵循一定的邏輯,如將詞匯按語篇中事態(tài)發(fā)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在語法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句子主干,特別是學術性題材聽力中常出現(xiàn)的長句難句,學生掌握較差的倒裝結構、虛擬語氣等。這些語法知識往往影響到聽力理解,涉及答題要點,需要在平時的聽力練習中搭建圖式,在聽力實戰(zhàn)過程中只要通過激活已有圖式便可大大降低聽力難度。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在慣用語圖式的搭建上,教師可以用原版電影作為語料庫,將電影中的慣用語與對應的場景建立聯(lián)系,使慣用語的用法形象化,從而在學生頭腦中搭建起圖式。
2.完善內容圖式
內容圖式主要指語言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在聽力中表現(xiàn)為聽者對主題及其相關背景的熟悉程度。研究顯示,聽者的主題背景知識越豐富,聽力理解就越容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完善學生的內容圖式。具體而言,在聽力播放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預覽和預測,通過瀏覽分析題干中的已知信息對聽力內容進行預測,將大腦中的已有內容圖式和聽力任務聯(lián)系起來,激活圖式,充分利用背景知識幫助聽力理解。
3.鞏固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包括文章體裁、寫作結構、語言風格等。以改革后的四級新聞聽力為例,教師應帶領學生熟悉新聞的結構、語言風格和考點,從而構建形式圖式。新聞報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結構”,即將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內容置于全篇開頭,細節(jié)及次要內容居后。而新聞聽力的設問方式通常為主題內容加一到兩個細節(jié)題。熟悉新聞的結構和考法之后,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有意識地重點理解主題句和關鍵詞,抓住答題要點,有選擇性地對所聽信息進行加工,既降低了冗余信息帶來的壓力,又提高了答題的準確度。
圖式理論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教師應引導學生擴充語言圖式、完善內容圖式、鞏固形式圖式,并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激發(fā)已有圖式,擴充并構建新的圖式,從而逐漸將以往被動的聽力過程變?yōu)榉e極主動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2]徐英輝.圖式理論及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