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
【摘要】做一名首席導師,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挑戰(zhàn)。很多首導把班級工作重點放在學校的量化管理上面,學校在哪些方面加分扣分,首導工作就向哪些方面傾斜,結果經常手忙腳亂,甚至沒有正常的作息時間。這樣的首導很悲哀。怎樣把自己從繁瑣的管理泥潭解脫出來,做快樂的首席導師呢?
【關鍵詞】教育 首席導師 管理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08-02
真正做到教學相長的首導是快樂的首導,更是偉大的人生導師。
首導,首在追求。
我把首導分為六種境界:丘處機教授楊康,只教武功,在道德方面只做粗暴的呵斥,根本不能深入學生內心。事實證明這是最失敗的教育。江南七怪武功不高,教育方法更是“滿堂灌”,所以效果不佳。馬鈺教授郭靖氣功,卻不告訴對方這是練功,似乎只是玩耍,效果便不一樣。洪七公因材施教,點石成金,使郭大傻變成郭大俠。風清揚是一個更好的老師,他不僅懂“獨孤九劍”,更懂得獨孤九劍的精神,即自由與自主的精神。在教育方法上,他不是壓抑而是解放令狐沖的個性與才智,從而將獨孤九劍的自由精神真正展現(xiàn)出來。最高境界則屬傳授張無忌太極拳的張三豐了。得意忘形,洞透精髓,忘了,又有何妨?
由此不難看出師傅的高明程度與自身的能力呈正比。對號入座,不敢說遍地丘處機,滿眼江南七怪,但充其量我們不過是馬鈺。我們痛恨丘處機,鄙視江南七怪,正在做著馬鈺,爭取成為洪七公,憧憬風清揚,夢想張三豐。
追求張三豐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就是從教書匠成長為教育家的過程。
首導,重在境界。
《道德經》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意思是說,最高明的統(tǒng)治者,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統(tǒng)治者,百姓親近他稱贊他;再次的統(tǒng)治者,百姓害怕他;更次的統(tǒng)治者,百姓輕視他。最高明的統(tǒng)治者多么悠閑,他很少發(fā)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p>
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最低下的境界是侮之。師生相輕,相看兩厭。原因有二。一是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能在學生仰望的高度,課業(yè)平平,聊無意趣。二是由愛生怨。老師愛心泛濫,從一開始就一味妥協(xié)迎合學生,沒有原則。等到實在看不過眼想管的時候,已經無人肯聽,于是,老師看學生橫豎不順眼,輕則冷淡,重則喝斥。學生也不把老師放在心上,輕則詆毀,重則當面頂撞,最惡劣的師生關系產生了。這樣的首導生涯,宛在煉獄。
第二重境界是畏之。學生畏懼老師的嚴厲,深怕越雷池一步,戰(zhàn)站競競,惟命是從。長此以往,失去自我,失去成長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老師悲慘的命運也由此注定,比三陪更嚴重,只能淪為全陪。不間斷,全天候。而一旦沒有老師,學生便無所適從,亂作一團。這樣的教師,只適合改行做保姆。
第三重境界是親而譽之。教師不僅是老師,更是父母兄弟朋友,沒有上下尊卑,只有商討、啟發(fā)、平等的交流和自由的表達。老師不只關注成績,更關注心靈成長和良知喚醒。師生相互關愛,整個班級就像一個溫暖的家。這樣的首導,工作即是生活,敬業(yè)奉獻又不容易倦怠。
第四重境界是不知有之。并不需要老師在身邊,學生就能將學習進行的井井有條。老師講最少的話,做最少的事,干預最少的過程,將大部分時間都交給學生自己去支配,而能各司其職,一絲不茍。就像《在與眾不同的教室里》描述的那樣:在雷夫不在的情況下,學生自發(fā)組織,布置教室,排演莎據(jù),開展思維訓練。這一切淡出的是雷夫的身影,烙印的是雷夫的智慧和精神。這樣的首導只有生活,哪有工作?
首導,貴在文化。
一個書香氣很濃的班級令班主任頭疼的事情一定很少。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興教強國。如何強國?不在于培養(yǎng)了多少科學家,而在于讓每一個國民從小就浸潤在文化的熏染中,形成卓拔的思想,高尚的靈魂,從而凝聚民族的力量,這樣的崛起才稱得上偉大的復興。民族的崛起歸根結底只能是文化的崛起,而不是武力的崛起和金錢的崛起。我不否認,歷史上更多地存在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但是,正是在血泊邊上的點滴善良,使人類沒有退進叢林變?yōu)閯游?,這就是動物所沒有的文化。就如德國發(fā)動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本來國際形象很不好,但是,當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斷感動世人,情況也就發(fā)生了改觀??梢?,最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暴力,而是文化;最能穩(wěn)定人心的,不是專制,而是民主。我們班級也是如此,民主、和諧的氛圍里才能孕育積極向上的學習激情,專制和粗暴只能滋生叛逆和反抗。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文化浸潤成一種空氣。就好比體會愛情,當你覺察到愛情的時候,真的不是由于眼神,不是由于表白,也不是由于擁抱,而是由于包括這一切在內的環(huán)境,包括空氣都給了你那樣一個頓悟。當你愛的人問你為什么愛她或愛她什么的時候,你只能說不出來。是……也不是……對,就是那種感覺。不是情感或是量的演化,而是一種很突然的感覺,一種突然的開朗,一種無燈自明,無聲自響的境界。同理,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不能遲到,而是我當然不能遲到。不是我不應該談戀愛,而是我怎么會談戀愛呢!不是因為班規(guī),不是因為校紀,不是因為首導或是任何人,就是我自然。
首導,應以慈悲為懷。
學校就是孩子犯錯誤的地方,需要首導慈悲為懷。教師是普度眾生、萬家生佛的菩薩,要有佛祖的慈悲。慈悲就是仁慈悲憫,寬容成全,不拋棄、不放棄。佛祖的慈悲就是一種博愛的情懷。教育是百年大計,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急功近利者搞不好教育,只會破壞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中的最微妙的接觸?!焙⒆幽挲g雖小,但也是一個個有感情有靈性的人,有著同成年人一樣的情感世界,懂得快樂與痛苦、羞愧與恐懼,有自尊心和榮譽感。成人和孩子的世界觀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認識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不一樣,感情指向也不一樣。這么多的不一樣,首導要是拿自己的觀點來約束孩子,只能是師生之間產生隔閡。在不和諧的氛圍里生活和學習,既不利于孩子成長,也不利首導的工作,這種雙輸?shù)木置?,我們一定要盡力避免。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讓我們用全身心的智慧去引領每一個孩子自由快樂的發(fā)現(xiàn)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吧。
參考文獻:
[1]《何謂文化》 余秋雨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道德經》北方出版社
[3]《論語通譯》 張志鋼 光明日報出版社
[4]《金庸小說研究史略》(《南京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