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舉
摘 要:隨著輸血法律糾紛問題的日益突出,采供血行業(yè)業(yè)務檔案的保密工作在糾紛中如何運用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采供血行業(yè)在內部規(guī)范建立血站業(yè)務檔案,同時由專職人員在法律糾紛中正確使用業(yè)務檔案與涉案律師和法官合理解釋,既能保證血站和受血者的利益,保護獻血者的個人隱私,又能最終體現法律的公平原則,為受血者提供人道主義補償,保證采供血行業(yè)的無償獻血工作順利進行。
關鍵詞:獻血者檔案;保密工作;法律糾紛;合理運用
近年來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逐年劇增,患者起訴要求醫(yī)療機構予以賠償,血站被牽涉其中的案例不斷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輸血者懷疑因術前、術中、術后輸血導致感染乙肝、丙肝或艾滋病,還因為經血傳播疾病的傳統(tǒng)印象將輸血糾紛追訴時間不斷延長,類似案件最長追訴時間可以到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早年的檢測體系和檔案體系不盡完整,為法庭舉證和質證帶來不少困難。最為典型的是福建女童手術輸血感染艾滋病獲77萬元補償案例,受害人律師吳武萍表示,要求血液中心提供所有的程序性文件,包括從抽血到輸血整個過程記錄,相關醫(yī)務人員和工作人員是否具備資質[1],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整個行為是沒有過錯的。福建省血液中心重申系“無過錯醫(yī)療意外事件”。此事件將從事血液采集、制備、檢驗任務的采供血行業(yè)再度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涉及輸血感染疾病的問題凸顯出來。
血站在為法律糾紛舉證時需要證實自身行為符合法律、規(guī)范,是完全無責的。其主要依據是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規(guī)范的條款要求,完整的檔案記錄(獻血證、健康征詢表、獻血記錄、檢驗報告、試劑批檢合格報告)。發(fā)血、取血記錄及用血記錄由醫(yī)院方提供。同時血站還要依據國家正式印發(fā)的教科書,如流行病學、輸血檢驗學等提醒法官和原告,不排除通過其他途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1 獻血者檔案的內容 是人們在血站獻血后血站建立起來的獻血者個人信息,其中包括身份證、體檢、血液檢驗、血液制備、用血者、還血報銷等記錄,上述記錄經收集、分類、編號、歸檔保管,成為采供血機構的法定檔案[2]。檔案作為一種信息資源,作為血站采供血活動的真實記錄和一項基礎性工作,作為血站的一種無形的寶貴資產,在血站業(yè)務工作開展及管理等各個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 獻血者檔案作用如下:①證實作用。檔案具有很強的法律憑證力。在醫(yī)療糾紛訴訟案中,這些記錄具有真實性和原始性,它闡明了血站相關作業(yè)活動所取得的結果,并提供了活動完成的依據,形成了完整鏈條,可以證實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作,血液質量達到相關規(guī)范要求。此外,當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需要用血時,可以憑記錄檔案信息,按規(guī)定給予報銷。因此,記錄是保證血液安全和服務質量并提供重要證據的資源。②追溯作用。建立健全獻血者檔案數據庫,將獻血者姓名、獻血時間、間隔、檢驗結果、血液使用情況、聯(lián)系方式、住址情況全部輸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建立數據庫,讓在整個采供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相關數據和觀測值在形成時就被真實、完整、清晰地記錄下來,使采供血機構更好地為用血醫(yī)院和患者服務。如稀有血型患者急需輸血時,可通過查詢記錄檔案在最短時間內尋找相應獻血者,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搶救患者生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獻血者個人原因造成獻血證丟失,血站可根據業(yè)務檔案進行查詢、核實其采血記錄為其補辦獻血證,這既保證了獻血者權利,又給了獻血者安全感,提高了他們對血站服務的滿意率,認為血站工作誠信可靠。我國提倡“無償獻血,免費用血”,安陽血站每年依據檔案核實獻血者獻血記錄為獻血者及其家屬符合免費用血政策的用血者報銷200多萬元,此舉社會意義巨大,有力地促進了無償獻血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③統(tǒng)計分析作用。檔案是一種數據庫,它以多種形式承載采供血活動中的重要信息并提供科學依據。有效開發(fā)和利用檔案,向醫(yī)院提供檔案信息,滿足市直各醫(yī)院臨床、輸血科研及社會廣大無償獻血者對獻血者檔案信息實體利用的需求,對促進我國輸血研究、提高血站行業(yè)業(yè)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3 隱私權保護 獻血者檔案對于血站來說是可利用的重要信息資源,同時又是獻血者的個人隱私,對于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來說,還是管理及研究的依據之一。一旦出現輸血糾紛事件,需提供獻血者個人信息及健康信息時,獻血者檔案就成為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獻血者檔案的泄露也會造成各種糾紛,影響采供血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血站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獻血者檔案的保密問題,充分重視血站獻血者檔案信息的保密工作,保護獻血者的個人隱私。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起草《醫(yī)療質量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規(guī)定,醫(yī)護人員由于不負責任延誤急?;颊邠尵群驮\治造成嚴重后果、泄露患者隱私、開展醫(yī)療活動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則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依據檔案法與保密法規(guī)定,具有醫(yī)療糾紛爭議,涉及患者隱私如艾滋病、性病、生理上的缺陷、心理疾病信息為四級保密。
4 法律糾紛現實
輸血感染艾滋病事件頻發(fā),凸顯了加強輸血管理的緊迫性。對血站來說,要避免類似事件頻繁發(fā)生,就需要從血液的采集、加工、貯存到使用的各環(huán)節(jié),建立嚴格的血液質量追溯機制,使用減少窗口期感染風險更為先進的核酸檢測手段。但從輸血角度看,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到血液中產生足夠量的、能用檢測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體之間的這段時間稱為“窗口期”。采用核酸技術縮短窗口期會使感染艾滋病概率降低,但依靠現有的檢驗手段的確無法規(guī)避。
4.1 輸血糾紛案例1。本案原告身為70歲的老人,從常理上講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的途徑應當排除,血液傳播作為丙肝傳播的第一途徑,在對留存血鑒定不能的情況下,被告血液中心亦不同意對獻血者血液進行復檢。也就是說被告血液中心無充分有效證據證明其提供血液是合格的,故其應承擔賠償原告因此患丙型肝炎而產生的相關費用。此案例中提及“無充分有效證據”即獻血者檔案中涉及的獻血者歷次獻血后的檢驗數據、個人資料信息電子檔案,或由檔案追溯到獻血者的本人,由獻血者提供再次血液檢驗合格與否的檢驗結果,而且血液中心提供的結果法院認為是不充分的無效證據。
4.2 輸血糾紛案例2。福建女童輸注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病毒事件,福建省血液中心在提供獻血者檔案信息并對獻血者的血液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及時與受血者家屬及法院進行溝通,5歲女童在患病期間輸注了在窗口期的血液而感染艾滋病,血液中心和醫(yī)院方均無過錯,女童最終因“無過錯醫(yī)療意外”獲賠77萬元。此案例中獻血者檔案在血站、醫(yī)院、患者及法官之間的合理運用既符合了法理,又符合了情理,使此案例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得以解決。
5 獻血者檔案在法律糾紛中的運用
獻血者檔案在法律糾紛中因其重要的個人資料信息和檢驗、制備和血液發(fā)放信息具有重要的證據價值。但因獻血者檔案涉及個人信息,在提供信息資料時,如處置不當,會造成獻血者個人信息的泄露。
5.1 轉變觀念,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強對獻血者檔案保密工作的宣傳和學習,切實樹立防范和責任意識。使醫(yī)務人員、檔案管理人員了解獻血者檔案泄密的危害性、嚴重性。要讓有較高責任心和業(yè)務能力的檔案工作人員重點把關,準確判斷利用者的合法性、嚴格辨別利用者的有效身份,科學判定獻血者檔案的開放范圍,以確定其取舍,對不能確定的報科主任及單位領導決定。加強血站檔案相關制度建設,建立獻血者檔案集中管理部門,建立嚴格的查閱制度及一套嚴格的審批查閱程序。
5.2 如果血站的獻血者個人歷次獻血信息均正常,而獻血者現在血液檢驗結果仍然合格,血站可在獻血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以檔案保密為原則,由專人負責審核、監(jiān)督檔案的利用,同時與法官及時溝通提供獻血者血液在采集、制備、檢驗、發(fā)血環(huán)節(jié)的檔案記錄,達到既能保護獻血者隱私,又能向法官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自己是無過錯方。
5.3 如果獻血者歷次獻血信息正常,而其本人隨后不再獻血,并且本人也不愿再次配合提供血液檢驗信息,同時也不愿將自己的信息提供給任何一方,血站就應在與法官就“窗口期”充分溝通的情況下講明不能提供充分有效證據的理由,同時和醫(yī)療機構要在第一時間積極妥善處置,按無過錯原則給予受血方人道主義補償。補償金額由血站、醫(yī)療機構和患者三方在合理范圍內共同協(xié)商確定。
獻血者檔案在法律糾紛中的運用,既要考慮到保護獻血者個人隱私,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糾紛,不能影響到無償獻血工作的正常開展,還要在獻血者個人血液檢驗再次合格的前提下與法官進行合理溝通,提供采供血檔案,證明自己為無過錯方。當與獻血者溝通后,獻血者不愿配合時,應與法官溝通提供現有的合格采供血記錄,講明“窗口期”道理,在定性為無過錯醫(yī)療意外事件后,為受血者提供人道主義補償。
參考文獻:
[1]余晉林,朱業(yè)華,田兆嵩.血站質量管理培訓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血站質量管理規(guī)范[S].2006-04-25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中心血站
來稿日期: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