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力
摘要: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和經濟都帶來了變化。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商標權,一方面因環(huán)境對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廣泛擴大了知名度,為企業(yè)帶來利益。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特有的商標侵權形式,引發(fā)諸多新型商標侵權等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商標權利人和使用人的沖突,引發(fā)一系列新的商標權糾紛。本文就網絡服務提供商以攔截、屏蔽和斷開鏈接的方式對侵害商標權網站,保護商標權的做法,探討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商標權保護;網站攔截;法律問題
一、 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侵權概述
傳統(tǒng)意義的商標侵權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相同或相似商品上使用與商標權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或者干涉、妨礙商標權人使用注冊商標,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侵權行為。而網絡商標侵權行為與傳統(tǒng)商標侵權行為的不同點在于,第一,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由現(xiàn)實領域擴大到網絡領域。第二,傳統(tǒng)商標侵權行為有具體的明文規(guī)定,而網絡商標侵權的行為方式更為抽象虛擬的。網絡商標侵權的對象無法具體確定,具有隱蔽性和無形性。對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侵權可作如下定義:是未經權利人許可或授權,缺乏相應合理使用法律依據,利用網絡或者與網絡相關的技術手段進行的侵犯商標權的行為。①
二、 網絡商標侵權的行為方式
(一)隱形商標侵權
常見的侵權形式為隱形商標侵權,指的是自身的網頁源代碼中被放置了別人的商標,在這網頁當中并不能直接看到該商標,但經過搜索之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該商標出現(xiàn)在搜索網頁的前列,網絡用戶在這種不知不覺的情況訪問侵權人的網站,增加了網頁的訪問點,間接損害了實際商標權人的利益。這類商標侵權方式主要就是指的其隱蔽性較高,只有通過搜索引擎才能夠發(fā)現(xiàn)。②
(二)域名侵權
用商標英文拼寫表示的域名也是默示的網上商標表現(xiàn)形式,這成為網絡用戶識別網站的重要方式。這種侵權行為方式表現(xiàn)為注冊的域名或主要部分與其他商標權人注冊域名相同或相似,進而引起公眾的混淆。其以下有兩種類別,一種為搶注域名,一種是將他人注冊商標內包含的英文拼寫或字母注冊在自己的網站域名內。從域名非善意搶注這一方面看,表現(xiàn)在知道是他人域名注冊的時候依然將其注冊名稱改換為自己注冊,從而靠此獲取非法利益。③
(三)網頁鏈接侵權
鏈接侵權是當網絡用戶點擊他人的商標鏈接時,在沒有頁面自動轉換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是侵權人的網絡界面。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侵權人將自己的網頁地址鏈接到他人的商標鏈接地址上,當用戶點擊他人商標時,使得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打開到侵權人的網頁,于是導致網絡用戶對商標的所有權人產生了誤判。④一般情況下在網絡鏈接中,將他人的商標、商品(服務)名稱、字號作鏈接標志都屬于侵犯商標權的行為。
(四)電子商務中的其他侵權方式
電子商務是指利用微電腦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開展的在線產品和勞務的銷售服務活動。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為侵權行為人通過在網絡交易平臺上放置他人的注冊商標吸引網絡用戶的注意,進而與網絡用戶交易自己的商品與服務,導致網絡用戶因混淆購買了并不合意的商品和服務。這類假冒、盜用他人注冊商標等行為嚴重侵犯了商標權人的商標信譽和利益。
三、 網絡商標侵權的侵權主體認定
網絡商標侵權主體隱藏在數(shù)字化操作背后,涉及主體復雜。根據2009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明確了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兩類侵權主體以及具體應承擔的侵權責任。其中接受網絡服務的用戶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內容和服務侵害他人商標權的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另一類即為網絡服務提供商,有直接和間接兩種侵權方式。直接侵權指的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利用自身的網絡便利條件直接侵害商標權人的利益,較為普遍的是間接侵害商標權人的利益,即網絡用戶利用信息通道服務或者信息平臺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此時網絡服務提供商對侵害商標權的行為提供了間接幫助的作用。在實踐中,通常商標權人無法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找到直接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其根本原因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絡用戶進行注冊登記時并沒有硬性要求用戶提交真實信息。
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完成不單是一個侵權主體,通常有第三人參與和支持的作用在其中。另外網絡商標侵權行為較容易發(fā)生,并且實施成本較低,侵權人比較分散。權利人主張權利,能得到的賠償也彌補不了自身龐大的損失。尚且起訴也可能請求被駁回。
四、 網站攔截對商標權保護的合理分析
網絡商標侵權事件發(fā)生后,可依據2009年實施《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向網絡服務提供商主張權利請求。該三十六條第二款實際上是借鑒版權制度中的“避風港規(guī)則”為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了“避風港”和責任限制。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應承擔責任關鍵在于被商標侵權人向網絡服務提供商出示侵權證據和線索后,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這種網站攔截的方式在實踐中是否具有保護商標權的合理性?
若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接到通知后及時更正,避免權利人損失的擴大,可以適當免除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信息通道服務或者信息平臺服務,雖然網絡平臺可選擇傳輸和公布網絡用戶發(fā)布的信息,但網絡信息過于龐大,將篩選和甄別所傳播的信息的義務加諸于網絡服務提供商之上,顯得并不公平,這無疑是犧牲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利益來保護商標權人的利益。這種過重的責任承擔也必然會影響到正常的網絡傳播,不利于發(fā)揮網絡自由以及便捷的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為網絡服務提供商設定事后網絡攔截的義務,為阻止侵權損害進一步擴大具有遏制作用,具有商標權保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五、 對網絡服務提供商行為規(guī)范的建議
目前我國沒有出臺關于如何規(guī)范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對以上提到的隱形商標侵權、域名侵權、網頁鏈接侵權和電子商務侵權的法律問題均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作為指引,而抽象而概括的法律條文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了司法實踐中面對此類糾紛法律適用的空白。⑤
對于通過網站攔截的方式以保護商標權,筆者認為首先應建立并完善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間接侵權制度。筆者認為應該明確網絡服務者的責任,建立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服務者的間接侵權制度。在制定規(guī)范的時候,應確定兩個基本出發(fā)點,第一,確保廣大網絡用戶的利益,因為維持網絡用戶的大量存在是互聯(lián)網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第二,規(guī)范網絡提供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法律為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避風港規(guī)則”, 雖沒有設立網絡服務提供商需事前審查的義務,但建議參考版權注意義務,建立商標侵權注意義務。雖然要求給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嚴格意義的監(jiān)控審查義務是不公平的,但完全不為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一定程度上審查其發(fā)送或存儲的信息的基本義務,這無疑是為侵權行為的擴大提供了有利條件。對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審查義務可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事前審查,由網絡服務提供商主動審查網絡平臺內儲存的已發(fā)送信息的合法性,包括對網絡用戶注冊身份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必要的形式審查;對網絡用戶展示的商品與服務是否合法進行事前監(jiān)督;對網絡交易平臺內的交易證據與資料備份以供查閱與監(jiān)督;其二是事后控制,在商標權人告知侵權行為事件后,積極采取措施,刪除侵權通知列明的特定鏈接、全站檢索、逐條比對、移除內容、屏蔽關鍵詞、封停賬號,如實告知商標權人要求主張取得侵權人的身份信息,以便于商標權人主張權利,盡一切可能阻止侵權行為的進一步擴大。
六、結語
由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壯大,傳統(tǒng)中的侵權問題擴大到虛擬的網絡世界,因互聯(lián)網所具有的虛擬性、隱蔽性和開放性等原因導致侵權問題凸顯得越發(fā)嚴重,而在當前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下對商標權保護能適用的法律屈指可數(shù)。
本文以網站攔截的角度對網絡服務提供商應履行的義務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明確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義務與責任來平衡侵權人、商標權人、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利益關系。因網絡服務提供商是信息儲存和傳輸?shù)钠脚_,很多都是免費提供服務的,若苛以嚴重責任,將不利于互聯(lián)網的健康發(fā)展。囿于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審查監(jiān)控能力有限,建議為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立事前審查和事后控制的義務。至于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過錯責任認定問題,可以參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設立主觀明知和應知的認定形式。(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注解:
① 史超:《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侵權l(xiāng)律保護間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頁
② 薛虹:《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頁
③ 吳夢冰、計方晨:《關于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權的保護》[J],商界論壇
④ 白華飛:《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權的保護》,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第19頁
⑤ 徐家力:《知識產權法律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頁。
參考文獻:
[1]史超:《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侵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頁
[2]薛虹:《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頁
[3]吳夢冰、計方晨:《關于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權的保護》[J],商界論壇
[4]白華飛:《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權的保護》,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第19頁
[5]徐家力:《知識產權法律實務》[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頁。
[6]高榮林:《版權與表達自由沖突毛反思與重構》[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3.
[7]賀桂華:《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理論導刊,2007.
[8]申柳華:《網絡環(huán)境下版權保護體系的構筑》[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
[9]張序九主編:《商標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2年.
[10]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