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昭
摘 要:拒絕表達是一種回絕對方請求、違背對方意愿,有可能損傷對方面子、破壞人際關系的語言行為。不同的社會、文化和語言背景下,以及根據(jù)不同的場合、說話雙方不同的關系,拒絕表達的方式會出現(xiàn)語用論上的差異。在網(wǎng)絡通訊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基于郵件和網(wǎng)上社交平臺的交流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談話方式,尤其成為大學生之間交際交流的主要手段。由于在寫電子郵件時,思考時間比較充分,遣詞造句可以斟酌,所以在拒絕表達方面,會有不同于說話行為的書面語特點。本文以中日大學生各30名為研究對象,設置不同場景和人物關系,對雙方在郵件中使用的拒絕表達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國大學生都重點根據(jù)與對方上下關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策略。在對方是自己上級的場景中,相比于日本人大學生更傾向使用“道歉+理由”的公式組合,中國大學生更多地使用“理由+道歉”的組合方式;而當對方為自己的下級時,中日大學生采用的策略沒有明顯不同。
關鍵詞:拒絕表達;語用論;郵件場景;中日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6-0223-03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拒絕表達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行為,因其回絕對方請求或邀請,有損傷對方面子,破壞人際關系的危險性,對語用論能力有較高要求。從語用論角度來看,拒絕表達的方式、策略,以及拒絕表達中各種語義公式的使用和組合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說話人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特征的影響。尤其日語作為一種比較模糊曖昧的語言,日本人在進行拒絕表達時,和中國人使用的漢語有著較大的差異,有鮮明的文化特點。正確理解和使用日語中的拒絕表達,既是日語學習者的難點,也是中日跨文化交際的重點。從語用論的角度出發(fā),究明中日對拒絕表達使用策略的不同,會對學習者正確理解日本文化以及促進日語教學產(chǎn)生積極影響。
隨著網(wǎng)絡通訊的高速發(fā)展,電子郵件和各類網(wǎng)絡社交平臺在人們?nèi)粘=浑H中的影響力逐漸加深,在日常交流著越發(fā)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在寫郵件時,與面對面談話相比,思考時間比較充分,遣詞造句可以斟酌,在拒絕表達的策略上,也有明顯的不同。尤其在郵件交往成為當今大學生交際交流主要手段的今天,對中日兩國大學生在郵件中使用拒絕表達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對消除文化隔閡,促進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郵件場景中的曖昧表達為研究主題,以中日兩國大學生各30名為調(diào)查對象,根據(jù)語用論的相關理論,按照上下級關系的不同等因素設置8個不同的郵件場景,要求60名學生針對每一場景用郵件進行拒絕回復,進而通過分析兩組學生使用的語義公式,究明中日大學生在郵件中進行拒絕表達時策略的不同。
2.先行研究
文鐘蓮(2004)對比分析了中國人和日本人分別對待上級、親友和普通朋友的請求時,拒絕表達所使用語義公式的頻率特征;施信余(2004)收集了日本和臺灣大學生的電話會話資料,分析了雙方拒絕策略的異同;賈麗(2005)著眼于對方社會地位的不同,用談話完成測試,分析了中日兩國對待不同上下級關系的對方,所使用的語義公式順序和頻率的不同。
以上先行研究,都是使用了談話完成測試的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拒絕表達的語義公式展開語義公式分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中日兩國在面對面會話時所使用拒絕策略的不同,但語用論上的差異除了跟兩國社會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之外,與調(diào)查對象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和社會階層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并且郵件往來場景中因為雙方不會直接面對對方,所使用的拒絕表達方式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本文將調(diào)查對象限定為性別比例均衡的中日兩國大學生,在郵件場景中,使用語義公式分析的方法,考察雙方拒絕策略的不同。
3.研究方法
(1)調(diào)查對象的組成
本文隨機選取中國、日本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各30名。為了避免性別差可能帶來的影響,每組的男女比例均為1:1;為了盡可能縮小外語學習對語言使用策略的干擾,60名學生均來自非外語專業(yè);為了避免方言因素對調(diào)查結果的影響,選取調(diào)查對象時確保了60名學生的家鄉(xiāng)所在地隨機分布;為了減小年齡差的影響,選取調(diào)查對象時保證了60名大學生之間的最大年齡差不超過3歲。
(2)場景的設定
本文基于Brown和Levinson于1987年提出的Politeness理論(面子理論),將拒絕主題與拒絕對象的等級關系(P)分為上級和下級兩個等級(分別為調(diào)查對象的教授和后輩);將心理距離(D)分為熟悉、不熟悉兩個等級;將負擔的程度(R)分為輕和重兩個等級(分別為“去郵局寄信”和“翻譯1000字”的資料)。綜合各項參數(shù),總共生成如下表所示的8個場景。
(3)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語義公式分析方法,將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按照語義公式的分類逐項抽出,進行頻數(shù)和出現(xiàn)順序的考察和分析。
Beebe等(1900)為了考察日本人用英語進行拒絕表達時所受母語的轉移,總結提出了拒絕表達的語義公式。之后根據(jù)Beebe等人的分類,藤森(1994)根據(jù)自身研究數(shù)據(jù)的特點進行了修正。蒙韞(2008)總結了各種不同版本的語義公式的問題,并翻譯成了漢語。
本文在參考上述現(xiàn)有各種版本的語義公式的基礎上,結合調(diào)查所得的郵件場景中出現(xiàn)的拒絕表達的特點,將拒絕表達的語義公式按如下分類進行使用(日語版和漢語版內(nèi)容統(tǒng)一):①結論;②中止;③理由;④道歉;⑤替代方案;⑥維護關系;⑦體諒對方;⑧感謝;⑨詢問信息;⑩提出條件;承諾;感嘆詞;隨聲附和;稱謂;責備;夸贊;其他。
4.語義公式的結果和分析
正式調(diào)查階段,將3.2中設定的8個場景的日語版和漢語版隨機提示給日本、中國兩組大學生,并要求對方用電子郵件進行拒絕,回復至指定郵箱。將收集到的資料,按照3.3中的語義公式進行抽出、統(tǒng)計,并計算各組之間,以及每組各場景之間所使用不同語義公式次數(shù)的相關系數(shù)。
(1)出現(xiàn)次數(shù)的結果和分析
中國人和日本人各自在不同場景使用的各語義公式次數(shù)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如下兩表所示。
表4.1.1 中國人在8個不同場景下使用各語義公式次數(shù)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
通過上述兩個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場面1234之間和場面5678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很大(接近于1),而場面1234和5678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相對較小。表明在等級關系(P)確定的情況下,心理距離(D)和負擔程度(R)對中國人和日本人拒絕策略的影響均很小,而當?shù)燃夑P系的上下改變時,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會改變拒絕策略。
從語義公式的具體使用情況來看:在面對上級拒絕對象(教授)的時候,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傾向于更多地使用稱謂語,而且道歉的使用次數(shù)相比面對下級拒絕對象(后輩)時較多,并且傾向于在敘述結論之后提出替代方案;當拒絕對象為下級關系(后輩)的時候,中日兩國大學生很少使用稱謂語,而更多地傾向于直接敘述結論,并且很少提出替代方案。
(2)出現(xiàn)順序的結果和分析
考察各名大學生所使用的語義公式的出現(xiàn)順序時,參考先行研究的考察方法,根據(jù)“道歉”和“理由”哪一項出現(xiàn)在前面,將語義公式的組合分為“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兩種類型。中日兩組大學生對兩種語義公式組合類型的使用情況如下表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在場景5、6、7、8中,中日兩組大學生對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兩種組合的使用情況相仿,出現(xiàn)次數(shù)都比較少(不超過5次),而且在數(shù)量方面,理由先行略大于道歉先行,兩組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
在場景1、2、3、4中,中日兩組大學生對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總使用次數(shù)類似,都在25-35之間,但使用情況呈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1.日本大學生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數(shù)遠大于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數(shù),平均約為理由先行使用次數(shù)的3.4倍;2.中國大學生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數(shù)遠大于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數(shù),平均約為道歉先行使用次數(shù)的3.28倍。也就是說,在使用道歉先行還是理由先行的策略上,日本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呈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規(guī)律。
5.原因和總結
通過4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中日兩國的大學生都在拒絕對象與自己的等級關系發(fā)生上下變化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拒絕策略,并且從兩組學生對各語義公式的使用次數(shù)來看,使用傾向沒有大的差異。但是在拒絕對象為自己的上級(教授)時,兩組學生在語義公式的使用組合方面,尤其是對“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選擇,呈現(xiàn)出了較大的差異。
(1)從兩組學生對各語義公式的使用次數(shù)來看:1.當拒絕對象為自己的上級(教授)的時候(場景1、2、3、4),中日兩組學生都傾向于更多地使用稱謂語,而且道歉的使用次數(shù)相比面對下級拒絕對象(后輩)時較多,并且傾向于在敘述結論之后提出替代方案;2.當拒絕對象為自己的下級(后輩)時,中日兩國大學生則很少使用稱謂語,而更多地傾向于直接敘述結論,并且很少提出替代方案。
語用論的觀點強調(diào)說話雙方年齡差、性別差、職業(yè)差和階級差等對談話策略帶來的影響。從本文的調(diào)查結果來看,相比談話雙方的心理距離(熟悉與不熟悉)和負擔程度,中日兩國大學生都更大地收到自己與對方等級關系(上級還是下級)的影響,根據(jù)等級關系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拒絕策略。
(2)從兩組學生對基于產(chǎn)出順序的語義公式組合的使用情況來看,雙方仍收到等級關系的影響,在面對下級(后輩)的時候,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使用次數(shù)都很少,而當拒絕對象為上級(教授)時:1. 日本大學生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數(shù)遠大于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數(shù),平均約為理由先行使用次數(shù)的3.4倍;2.中國大學生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數(shù)遠大于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數(shù),平均約為道歉先行使用次數(shù)的3.28倍。也就是說,在使用道歉先行還是理由先行的策略上,日本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呈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規(guī)律。
中日兩國大學生在對“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選擇策略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源于中日兩國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日本人經(jīng)常“道歉”的特點在很多人心中印象很深,而中國人面對問題時更傾向于強調(diào)邏輯性和前后因果關系。這也是造成本次調(diào)查中兩國大學生對“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傾向程度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的原因。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文鐘蓮.「斷り表現(xiàn)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人間文化論叢』,2004(7):123-133.
[2]施信余.「依頼に対する「斷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臺灣人の大學生の比較-」『早稲田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2004(6):45-61.
[3]賈麗.「中日“拒絕請求”表達的異同」『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S1,53-61.
[4]藤森弘子.「日本語學習者に見られるプラグマティック トランスファー―『斷り』行為の場合―」『名古屋學院大學日本語學 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1):1-19.
[5]蒙韞.「中國人日本語上級學習者の語用論的転移の一考察―依頼に対する斷り表現(xiàn)のポライトネスの表し方から―」『國際開発研究フォーラム』2008(36):241-254.
[6]Beebe,L.M.,Takahashi,T.and Uliss-Weltz,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