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
摘 要:文天祥《過零丁洋》和夏完淳《別云間》雖時代各異,然氣概相同,充滿凜然正氣;也因時代各異,襟懷有別,所以兩詩氣勢有別,各有千秋。
關鍵詞:氣概;凜然正氣;比照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6-0034-01
熱愛自己的民族,為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甘作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歷史長河中那些為民族利益國家命運奔走呼告,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值得人們崇敬;而他們身陷敵手、身赴國難之際的吟詠,大多慷慨激烈,充滿正氣,在歷史的天空久久回蕩。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過零丁洋》和《別云間》,就是英雄赴難之際以死明志,抒發(fā)襟抱的好詩。
《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學家,一生為抗元而奔走,被俘就義,留《過零丁洋》《正氣歌》等詩作彪炳史冊?!秳e云間》作者夏完淳,一位頗有才華的少年詩人,南明抗清英雄,14歲隨父起兵抗清,歷經(jīng)三載,舍生忘死,一往無前。17歲在家鄉(xiāng)被捕,英勇就義,留《南冠草》《獄中草》等詩作輝耀千秋。
兩詩作者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不同,人生經(jīng)歷各異,但是透過歷史縹緲的雨煙,不難看出兩詩的作者都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當時的進步事業(yè)。元滅宋,清替明,都是歷史上典型的外族文化入主中原。所以生活在宋末和明末的文天祥和夏完淳,思想上都打上傳統(tǒng)的民族統(tǒng)一、中原一統(tǒng)的烙印,他們勢必為自己那個時代衰危的國勢而奔走。表現(xiàn)在詩中,便是相同的民族氣節(jié)民族情感下的悲壯慷慨,剛勁有力,以死明志,大義凜然。兩詩都是發(fā)自肺腑的詠志詩,也是血淚凝成的訣別詩。兩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正氣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愛國,愛自己的民族的最高表現(xiàn)。具體地說來,兩詩有以下共同點:
其一, 壯志未酬身赴國難的處境奠定兩詩感情基調(diào)的沉雄悲憤?!哆^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押經(jīng)零丁洋時所作,全詩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體現(xiàn)出他為祖國為民族視死如歸的大義大勇精神,沉雄而不痛楚?!秳e云間》是夏完淳被捕后押離故鄉(xiāng)時所作,表達了作者對故土對親人的深深的眷戀,表明誓死不屈的決心,悲涼而不凄苦??梢哉f,兩詩都是字字血淚的訣別詩,因境遇一致,其感情基調(diào)也跨越數(shù)百年時空而相似。
其二 ,千古同源的民族氣節(jié)鑄就兩詩愛國情感上的慷慨激昂。同樣歷經(jīng)戰(zhàn)斗的洗禮,同樣面對死亡的威脅,文天祥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生死觀;年輕的夏完淳眷戀故土,于悲憤中忽見慷慨,心中有悲而不源于兒女私情,巨大悲痛來自報國無日的公心。兩首詩都不愧為民族氣節(jié)愛國情感的絕唱,也是詩人的人生絕唱,唱出了民族大義,民族氣節(jié),唱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其三,對經(jīng)歷的回顧勾起詩人悲壯情感,對國勢和個人命運的反思激勵著詩人的殉國之志?!哆^零丁洋》用首聯(lián)回顧的經(jīng)歷,“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中融入了多少人生感嘆,“干戈寥落四周星”中又飽含幾多世事辛酸?而《別云間》的“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更是對個人身世對抗清歷程的悲苦總結?;貞洺錆M苦澀,而當回憶的盡頭是衰微的國勢是多難的民族命運,他們都自然地心系民族安危。身世與民族危機相浮沉,感情與國家命運共休戚。以死殉國,這是他們情感和意志的必然選擇。
當然,因閱歷不同,氣象便各有千秋;襟懷各異,內(nèi)容深淺便各有不同;雖有相同的英雄氣概和民族氣節(jié),但詩人情感的渲泄和表達又有懸殊。
首先,慷慨有別,心境各異。文詩慷慨悲壯,正氣凜然;夏詩沉郁悲涼,雄渾激越。雖都是人生絕唱,《過零丁洋》通篇洋溢著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感,連頸聯(lián)里兩個頗帶感情色彩的地名“惶恐灘”“零丁洋”都只為表達為國奔走的生路之艱。全詩充溢著英雄氣概,剛勁豪邁,毫無遺憾,大義赴死,以身殉國。而《別云間》出自17歲年輕詩人之手,其被押解離鄉(xiāng)時父亡母單,妻有身孕,其萬千思緒,怎一個“難”字能容?這“難”,包含了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包含了對懷有身孕的妻子的不舍,包含了對未來的兒子的期待,包含了對故鄉(xiāng)山山水水的無限眷戀……正是這份“難”,讓我們看到其內(nèi)心的真實的悲憤、悲涼,這些對生活充滿熱愛的情感,正是詩人面對死亡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原因。
其次,閱歷不同,境界各異,胸襟懸殊,表達有異。文天祥是南宋名臣,大文學家,其詩含蓄雋永,氣勢充沛;夏詩思緒萬千,自然流露,真摯直白。文天祥的民族氣節(jié)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是用尾聯(lián)自然托舉出的?!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光耀千古的人生誓言,這是來自詩人內(nèi)心的吶喊。明人稱“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此詩的尾聯(lián),是全詩的精彩收場,也是作者情感的高度升華。夏完淳在詩里,毫不隱諱地展示自己內(nèi)在情感的復雜,一個“難”字,包含了斗爭之艱,思鄉(xiāng)之苦,離親之痛……思緒萬千,滿紙血淚。蘇轍云:“文者,氣之所形”,從人生閱歷上不難看出兩詩表達力度的差異。
綜上所述,兩詩雖題材相類處境相近主題相似,但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表現(xiàn)等都有區(qū)別。正所謂:千古英雄同氣概,一脈正氣共凜然。同入誓死不歸路,胸中丘壑自有殊。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衛(wèi)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