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麗 圖/翟超
虢國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前朝美玉后世藏
文/李清麗 圖/翟超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一處諸侯邦國公墓,先后經過兩次大規(guī)??脊虐l(fā)掘,20世紀50年代末原黃河水庫考古隊曾發(fā)掘了20余座墓葬與車馬坑,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 并編寫出版了《上村嶺虢國墓地》一書;1990年2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與三門峽市文物隊聯合對被盜殘墓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工作。虢國墓地出土各類文物3萬余件(顆),其中以青銅器和玉器為大宗。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掘的18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玉質上乘,造型多樣,紋飾優(yōu)美,工藝精湛。雖然虢國墓地屬于周代的墓葬,但出土的玉器中除了周代早中晚各個時期的,還出現數量不菲的前朝玉器,如紅山玉器、商代玉器等。特別是一批商代玉器,幾乎占據虢國墓地出土玉器的20%之多。
虢國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主要集中在M2009虢仲墓中,M2001虢季墓、M2012虢季夫人墓、M2011虢國太子墓、M2006貴族夫人墓中也有零星發(fā)現。種類涉及禮玉、佩玉、葬玉、用具、飾件等各個類型,器型囊括玉璧、玉琮、玉戈、玉斧等禮儀性玉器、形象迥異的象生動物玉雕以及玉握、玉飾件等等。
“小臣系”玉璧 出土于M2009墓主右股骨之上。器身外邊緣刻有銘文“小臣”?!靶〕肌币话闶侵干檀墓俾殻蛘f是官員的謙稱?!啊弊轴尀椤跋怠保侨嗣?。據文獻記載,“小臣系”是晚商的貴族,地位顯赫?!啊弊轴尀椤昂Α?,但在銘文中的意思有三種說法:一說讀作“獻”,進獻之意;二說讀作“謁”,拜見之意;三說是傷害之意。相比較第二種解釋較為合理,此器應是小臣系謁見商王時所帶的禮物。
虢國墓地M2009外棺玉器清理現場
M2009墓底隨葬器物
“小臣妥”玉琮 出土于M2009外棺蓋板上。射一端平面呈順時針方向陰刻銘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見”。“小臣妥”也是晚商的貴族。“見”有兩種解釋:一是“覲見”,即小臣朝見君王;二是古時祭祀中的“見”禮,即小臣主持或參與了祭祀中的“見”禮。在這里解釋為“覲見”更為合適,即該琮是名叫“妥”的臣下覲見君王時帶的禮物。這件器物和“小臣系”玉璧性質相同,均為商代的官吏拜謁商王時所帶的禮物。器身上的半圓孔非常罕見,設計也很巧妙,里外均很平滑,可能是先由外向內鏤一橢圓孔,孔壁上斜,使里面上部不出現明顯棱邊,再從外刻一凹槽,打去外棱刃,反映了玉雕匠人的高超技藝。
“小臣系”玉璧:直徑14.9厘米、孔徑7.1厘米、厚0.6厘米。器身有一處較長的裂痕。青玉。豆青色,局部因受沁略泛棕黃色,間雜少許白色斑點和黑色沁斑。玉質細膩,微透明。圓形,中間有孔,體較厚。
“ 小臣系” 玉璧銘文
“小臣妥”玉琮:通高12厘米、截面邊長5厘米、射高2.1厘米、孔徑4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局部受沁有黃色或棕色斑點或斑紋。玉質溫潤晶瑩,微透明??v長形,內圓外方,射較高。
“ 小臣妥” 玉琮銘文
龍鳳紋玉戈:通長36.6厘米、援寬6.9厘米、內長8.5厘米、寬6.7厘米、最厚處0.5厘米。青玉。冰青色,部分受沁呈棕黃色。玉質細膩,晶瑩溫潤,微透明。
獸面紋玉斧:通長15.6厘米、寬2.5厘米、厚1.5厘米、銎孔長1.5厘米、寬0.7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玉質溫潤細膩,微透明。
龍鳳紋玉戈 出土于M2009墓主左側腰部之下。偏鋒呈柳葉形,刃較鈍厚,援中部有脊,邊緣有刃,援內寬窄相差無幾,援本部與內部結合處中部有一圓形穿孔,近長方形內的末端有鋸齒形裝飾。內端的正面用陰線雕出龍鳳紋飾。戈本來是用于刺殺的武器,但玉戈已不再當作武器使用了,只是在特定的重要場合使用的儀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玉戈的使用范圍比玉戚廣得多,凡是王室貴族可能都可以用玉戈。
玉鸮:高5.8厘米、寬4.5厘米、厚3.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全部受沁呈黃褐色或棕褐色。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龜:長6厘米、寬5.1厘米、高3.8厘米。青玉。青灰色,局部受沁呈棕褐色或黃白色。玉質較差,不透明。
玉鱉:長5.7厘米、寬4厘米、高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色斑。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象:高3.1厘米、長5.8厘米、厚2.2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鵝:高3.6厘米、長4.3厘米、厚1.5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色或黃白色斑紋。玉質細膩,微透明。
玉鴿:高2.7厘米、長4.7厘米、寬2.8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牛:高2.6厘米、長5.4厘米、厚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受沁有少許黃褐色或灰白色斑點。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羊:高3.6厘米、長5.3厘米、寬2.4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黃褐色,或有黃白斑。玉質較粗,透明度較差。圓雕。
玉虎:長5.3厘米、寬2.4厘米、厚1.1厘米。出土時虎的右前肢和右后肢及短尾略殘。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色斑紋或斑塊。玉質較細,微透明。圓雕。
玉人:高5厘米、寬1.8厘米、厚1厘米。白玉。乳白色。玉質細膩,溫潤透明。
玉獸面:高4.1厘米、寬4.6厘米、厚2.9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黃褐色斑紋或斑點。玉質細膩,微透明。圓雕。
玉蛇:長9.4厘米、寬1.7厘米、厚0.7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斑。玉質溫潤,半透明。
獸面紋玉斧 出土于M2009槨室的西側北部。整體似斧形,正背面略鼓,上端有長方形柄,上端一角有一個小“V”形缺口;兩側有橢長方形銎孔,下端為雙面鈍刃。柄部飾“∩”形紋;體上部正背面均飾獸面紋,寶瓶角,臣字目,額頭有菱形紋;下部飾豎向相平行的細線紋。玉斧是從銅斧演化而來的,但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使用功能,化身為特殊場合的儀仗之器。獸面紋秉承了商代獸面的特點,威嚴神秘,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玉鸮 出土于M2009內棺蓋板上。鸮作直立狀,喙前伸,圓目微凸,盤角后卷,頭頂有冠,雙翅收斂,雙爪蹲伏,爪上陰刻線紋。冠部有一小圓穿。這只玉鸮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鸮十分相似,只是個頭稍小了些。鸮,即貓頭鷹,一種猛禽,給人以勇猛、威嚴之印象,商代的青銅器上有大量鸮的形象或紋飾出現,最為著名的是“婦好”鸮尊,玉佩也有做成鸮形的。這說明在上古時期鸮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鳥。
玉龜 出土于M2009內棺蓋板上。體形較另外出土的2件玉龜大些。造型簡潔明快,線條深刻有力。背中部飾菱形回字紋,周圍飾菱形紋,外邊輪廓飾較密集的陰刻細短斜線紋,腹部飾陰刻線紋。
玉鱉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背部略鼓,頭外伸且向右彎曲,雙目側視,圓睛微凸,四爪著地,短尾。頸部飾水波紋和雙細線紋,背部飾卷云紋。腹下有一對鉆穿孔。此件鱉抬頭側望,似乎在看什么東西,造型生動傳神。
玉象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象作站立狀,長鼻上揚后又下卷,口微張,臣字目,圓睛微凸,菱形大耳聳立于頭部兩側,耳上有一“山”字,四肢扁平,短尾下垂。鼻有一圓穿,背部有一斜對穿。身兩面飾云紋,背飾水波紋,尾飾草穗紋。此玉象也類同與殷墟婦好墓的玉象,造型逼真,憨態(tài)可掬。
玉鵝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玉鵝造型曲頸回首,低頭,尖喙內勾,圓目微凸,雙翅收斂,短尾下垂分叉。雙翅表面陰刻細線紋。腹下部有一未鉆穿的孔洞,胸部有一細小對穿,最下端有榫,應該是插在某個物件上的裝飾品。
玉鴿 出土于M2009內棺蓋板上。造型昂首前視,短尖喙,圓眼微凸,斂翅,短尾收斂,尾端分叉,曲足附地。雙翅飾淺浮雕狀羽毛紋樣。胸部有一小斜穿。典型的剔地陽線使其羽毛更加立體逼真,形象生動。
圖① 圓錐狀玉柄形器:長20.1厘米、最粗處直徑1.7厘米。羊脂白玉。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斑紋。玉質溫潤,微透明。
圖② 獸面紋玉杖頭:高3.9厘米、斷面長徑5.9厘米、短徑5.2厘米、孔徑1.92厘米。青玉。豆青色,受沁處有黃褐色斑。玉質較細,不透明。
玉牛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玉牛作臥姿,平首前視,口微張,臣字目,尖耳,牛尖角向后彎曲,短尾貼于兩臀之間。玉工用簡單的造型手法將牛的健壯表現得淋漓盡致,形象生動,簡潔明快。
玉羊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羊呈臥姿,仰首,張口,近長方形目,細線睫毛,羊角彎曲盤起,兩旁有雙尖耳呈凹面狀,前肢向前爬伏,后肢收于臀下,尾下垂貼于臀部。身飾卷云紋。前腿之間有一圓穿。整體造型古樸,形神俱佳。
玉人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正背兩面紋樣相同,頭上有冠,臣字目,鼻微凸,口微張,雙臂趨于胸前,下肢呈跽坐式,臀部刻有“⊕”符號,足下有短榫,榫上有一小穿,應是嵌插在某物件上的。
玉虎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整體作匍匐狀,臣字目,云紋雙耳貼于頭部兩側,背部飾虎斑紋,左側有一
短刺,腹部飾數條等距離水波紋,短粗尾。嘴下部有一圓穿。
玉蛇 出土于M2009內棺蓋板上。器呈圓弧形,正面略鼓,背面平??谕律咝荆瑱E圓目微凸,蛇尾向內卷曲。正面縱向刻出三行平行的鱗紋。蛇芯與背中部各有一個小圓穿,背面有切割的痕跡。紋飾采用剔地陽線紋表現蛇的背部鱗紋,形象生動逼真。
玉獸面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整體近四棱錐體,大于90°的兩面分別飾紋樣相同的獸面紋,犄角向內卷曲,雙角之間有鬃毛,倒八字形眉,臣字眼帶勾,直鼻梁,闊鼻。從頭上端到下貫穿一圓孔。拋磨光潔,制作規(guī)整。
圓錐狀玉柄形器 出土于M2009槨室的西南角。上端頂部為半球形,末端錐尖呈三棱形。器身飾五組十周凸弦紋,每組紋樣間飾螺旋紋。這件玉器的玉質是難得的羊脂白玉,也是虢國墓地出土的少見的羊脂白玉作品之一。
獸面紋玉杖頭 出土于M2009槨室的北端銅戈之下。整體似琮形,無射中空,斷面呈橢圓形。正背兩面紋樣相同,均飾一獸面紋,兩側界以一豎向淺凹槽。獸的頭上有云紋角,額中部飾棱形回字紋,倒八字眉,臣字目,圓眼微凸,寬鼻,在器底部刻出獸的圓鼻孔和牙齒。
人面紋玉箍形飾 出土于M2009內棺蓋板上,出土時已多處殘損,并斷裂為兩塊。整體近半橢圓形,上端稍粗,下端略細,兩端呈圓弧形,一側邊有三個小圓穿(其中粗端一圓穿殘損)。器身外表面飾一人面紋,圓眼微凸,直鼻梁,鼻端較大,方闊口;其上、下兩端各飾二周凹弦紋。
“王白”玉管 出土于M2009棺內的殮衾之上。玉管一端細直,另一端略粗,中部略束腰,兩端中心對鉆穿孔,孔徑兩端大小相同,中部較細,穿孔內有一近方形碎玉塊。管表面飾陰線弦紋四周,將表面分為三段,兩端弦紋間飾云雷紋,中部弦紋間飾陰線雙排人字紋四組。粗端平面豎刻“王白”二字。“王白”可作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王”是商王,“王白”即“商王之伯”,指商代的方國首領;另一種認為“王”是部落王,“白”為名字,但具體指哪個部落的王不清楚。我認為在這里第一種解釋較為合理,“王白”就是商王之方國首領,有可能就是“周方白”,即周朝的先王季歷或者周文王。
蟬紋玉握 出土于M2009墓主左手中。玉握作圓角方形管狀,兩端大小略不同,雙向鉆孔。周身飾七組凹弦紋,近兩端處分別飾四只示意性蟬紋。上端頂部有一道豁口,兩側有一對穿圓孔。這件玉握是用絲織物和絲帶將其一同捆扎起來,握在死者左手的。
玉握,也叫手握玉, 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根據考古發(fā)現, 新石器時代的“握”多是獸牙或貝;殷商時代, 用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玉質圓管形器物者比較多, 另外還有一些玉質殘器;漢代開始雖有玉璜, 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豬。我國古代以玉豚作為隨葬的握玉, 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禮記》云“羔豚而祭, 百官皆足”。讓死者握著玉豚離開這個世界, 正包含了祈禱他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蟬寓高潔, 玉豚寓富足,兩者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精神和物質的追求。
人面紋玉箍形飾:高14.5厘米、上端長徑10.2厘米、短徑8.2厘米、下端長徑7.8厘米、短徑6.5厘米、厚0.2~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受沁局部呈黃褐色或黑褐色。玉質細膩,透明度好。
“王白”玉管:長5.6厘米、細端直徑1.8厘米、粗端直徑2.2厘米、孔徑0.6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棕褐色斑。玉質細膩,微透明。
玉管上的“ 王白” 二字
蟬紋玉握:長11厘米、寬2.3厘米、厚2厘米、孔徑0.9厘米。出土時器身有數道裂紋。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色斑紋或斑點。玉質細膩,微透明。
M2009出土玉鳥
雖然后代墓葬中出現前朝的玉器并不為怪,比如商代晚期的婦好墓中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鳳、龍山文化的玉璜等,但在數量上只是少數,而虢國墓地為何會出土如此之多的商代玉器呢?
虢國墓地出土如此多的商代玉器,應該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虢國的重要地位,二是虢人的治玉理念。
據史料記載,虢國的開國國君虢仲、虢叔是周文王的弟弟,在周文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蹲髠鳌焚夜迥辏骸半街?、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薄秶Z?晉語》載:“(文王)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及其即位也,詢于‘八虞’,而諮于‘二虢’。”后來的虢國雖然分封到不同的地方,但世代國君也多在周王朝中任卿士、師等重要職務。如成王時的虢叔;康昭之世的六卿之一虢成公;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虢季家族祖孫六代;夷王時期伐太原之戎凱旋而歸的虢公;厲王時期的“天尹”虢公長父;宣王時期“諫宣王不籍千畝”的虢文公;幽王時期的卿士虢石父。東周桓王時,“周人將畀虢公政”,先后有虢公忌父、虢公林父任周卿士;周惠王時有“為王宮于,王與之酒泉”的虢公丑,也是虢國的最后一代國君。
由此可見,虢國自始封到滅亡,在周王朝中的地位一直都十分顯赫。周武王在滅商建立周朝后,為了鞏固姬周王朝的統(tǒng)治,大肆分封諸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逸周書?世俘解》中記載:“凡武王俘商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睖缟毯螳@得的珠玉寶石之類,周王也按照等級和軍功賞賜給有功之臣和王室貴族。作為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王室貴族,虢國國君自然得到周王的賞賜,這些玉器世代傳承,就會有部分出現在后代虢國國君的墓葬中。不僅如此,后代的虢國國君也因為自己的功勞獲得周王的賞賜和獎賞,比如虢仲是周厲王的卿士,執(zhí)掌朝中大權,在征伐淮夷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后漢書?東夷傳》),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賞賜品可能也包含有前朝的珍貴玉器。
虢國墓地出土如此多商代玉器也與虢人的治玉理念密切相關。虢國墓地除了出土完整的玉器外,還有很多殘缺不全的玉器和玉料,比如M2009出土玉鳥,正面的紋飾顯示它是西周的作品,但看背面就會發(fā)現紋樣完全是商代的風格,這說明這件玉器應該是某件商代的玉器,在其損壞后虢人沒有將其拋棄,而是對其進行了改制,做成了另外一件完美的玉器。還有一些組佩,其組件有西周時期的,也有商代的,這也反映了虢人善于舊物利用,將前朝玉器改變使用方式,再次發(fā)揮其價值。虢人利用前朝玉器的方式方法體現了古人的治玉理念,即前朝舊玉是當時玉料不可或缺的重要來源,能利用的一定盡量利用,不能隨便拋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玉料的來之不易。
當然,虢人墓葬中的商代玉器也有部分可能是通過邦國之間的饋贈,或是商代貴族的貢獻,再或者是對戰(zhàn)敗地的掠奪等方式得來的。但無論怎樣,虢人因為對玉器的喜愛,才會刻意的尋找、收藏前代的玉器,才使得這些前世玉器流傳到現在,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商代和周代都是青銅文明社會生產力蓬勃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商代是中國古代玉器發(fā)展的第二個鼎盛階段,不僅和田玉數量增多,禮器、儀仗、裝飾玉、工具、生活用具等玉器種類多種多樣,而且出現了許多圓雕作品,甚至還出現了巧色玉。周代玉器在繼承商玉的基礎上,也創(chuàng)新了大型組合玉佩、一面坡勾勒和細陰線鏤刻的琢玉工藝,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從玉材上看,商代玉器與西周玉器大多采用質地上乘的軟玉玉料,尤其是和田玉,玉質細膩,結構致密,晶瑩剔透,溫潤光滑,是王室貴族用玉的主流。如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經鑒定90%以上的制品均屬于軟玉類,尤其是禮玉與裝飾品、佩飾及用具類。
從造型上看,商代玉器多圓雕,器形多厚重大氣,而西周的玉器多片雕,器形較小巧精致。如在虢國墓地動物玉雕中,90%的圓雕作品都是商代的,只有一小部分屬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幾乎沒有,即便有也都屬于形體不大小巧玲瓏型的,如M2009出土的玉龜、玉鼠等。商代的圓雕玉器形體敦厚,雕工簡潔,如M2009出土的玉鸮、玉龜等,尺寸都在5厘米以上。此外,西周出現的大型組玉佩是商代所沒有的,不僅營造了華麗的氣場,而且代表著禮制規(guī)范。
從紋飾上看,商代流行的典型紋樣有獸面紋、云紋等,繼承著新石器時代以來玉器的神秘詭譎之風,象征著神權的至高無上;而西周的典型紋樣是龍紋、鳳鳥紋等,用古代的祥瑞預示著周王受命于天的思想,代表了周代王權的威嚴。
從工藝上說,商代玉器和西周玉器的紋飾都有單陰線、雙陰線等形式,但在雕琢工藝上存在不同之處。商代玉器的雙陰線法是沿紋樣兩側邊沿先刻出兩條陰線,然后將陰線兩側邊沿磨去,突出中間的陽線,形成淺浮雕的效果;或者將兩側陰線加寬,形成陰陽交錯的藝術效果。西周繼承了此種雕琢技法,但有所改變,即雙陰線中內側的陰線不變,將外側的陰線加寬呈大斜坡狀,大弧度轉彎,不僅富有立體感,而且還使紋飾增添了韻味。此外,在線條轉角處商玉多采用方折,稍顯生硬,如M2012出土玉臥牛;而周玉多采用圓滑的弧線,流暢自然,如M2012出土鳳鳥紋玉柄形器??偟膩碚f,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顯得有點呆板,過于規(guī)矩,這可能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有關。
(作者為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副研究員)
M2009出土玉龜
M2009出土玉鼠
M2012出土玉臥牛
M2012出土鳳鳥紋玉柄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