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杰
摘 要:幼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正是對幼兒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階段,將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我認為要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教師的言傳身教、多樣活動、角色體驗、常識激勵這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關鍵詞:幼兒養(yǎng)成教育;言傳身教;角色體驗;賞識激勵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5-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149
習慣決定人的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的重要體現,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幼兒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正是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在幼兒階段加強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那么在幼兒階段如何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言傳身教,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教師在對幼兒的教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模仿性,外界或好或壞的行為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作為與孩子接觸最為直接和密切的教師更是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注意言傳,更要發(fā)揮身教作用,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令幼兒耳濡目染,在無形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只重視言傳,只是從理論層面告訴幼兒要如何做,自己并不這樣做,幼兒就會產生認知沖突,缺乏判斷力而陷入迷茫之中。只有言行統一才能讓幼兒在模仿中不斷強化,以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如要讓幼兒養(yǎng)成文明禮貌習慣,教師就要首先成為幼兒的榜樣,當幼兒早上來園時主動與幼兒打招呼,離園時和幼兒說再見,這樣幼兒在來園與離園時自然也會主動和老師、家長打招呼,在其他場合也會主動與人打招呼。
二、多樣活動,激發(fā)幼兒的參與動機
幼兒年齡小,單純的說教不僅不能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利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還會適得其反,使得幼兒滋生一系列的消極厭倦情緒,甚至會對幼兒園失去興趣。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以多樣的活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強烈的參與動機。幼兒的認知與思維處于形象階段,畫面、色彩比起文字與語言更有吸引力。為此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視頻短片,讓幼兒在觀看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身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要讓幼兒學會基本的禮貌用語,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我們可以為幼兒播放影像資料《來客人了》,這樣比起教師的講解更有吸引力,更能讓幼兒進入特定的場景中,通過認真觀察,明白如何接待客人,要做哪些事,說哪些話,進而使幼兒學會禮貌用語、文明待人。同時教師還可以拍攝幼兒在幼兒園和家中的照片與視頻,熟悉的人物與畫面更能引發(fā)幼兒的關注,增強教學的真實性與熟悉感,更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其中,更加利于幼兒對文明禮貌的理解與運用。
三、角色體驗,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來自于親身體驗的感受更為直接和深刻,因此要想讓幼兒深刻地理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幼兒進入特定的角色與真實的場景,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而且更能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進行內化與提升,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讓幼兒來玩過家家的游戲,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再現父母工作與做家務的場景,帶領孩子一起出游,等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熱愛,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從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更可以讓幼兒體會到家人該如何相處。這樣的活動集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于一體,所取得的效果比起教師單純的講解要好。
四、家園合作,筑造良好的教育平臺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學校與家庭是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兩個主要場所。要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筑造家校一體化教育平臺,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1.向家長宣傳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F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盡最大的可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許多家長也非常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fā),買智力玩具、參加各種體驗運動,等等。但往往忽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此,幼兒園要加強對幼兒進行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向家長推薦相關的網站、名師講座等,讓家長意識到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長的認同,這樣家長與學校才能積極配合,有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互動溝通。家長與教師不能各自為戰(zhàn),而要加強交流與互動,老師將幼兒在園表現及時告知家長,家長將幼兒在家的表現及時告知老師,家長與教師共同關注幼兒的發(fā)育與成長,共同制訂教育方案,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賞識激勵,不斷強化幼兒的動機
要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具體行為表現,更加重視評價。賞識可以讓幼兒看到自己的進步,強化幼兒的榮譽感,從而激起幼兒更大的熱情與動機。但許多教師片面地認為賞識就是對孩子進行一味的表揚與鼓勵,不適當的表揚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還會使勁兒滋長驕傲情緒。教師要正確地認識賞識教育不是單純的表揚加鼓勵,而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與行為過程。因此教師要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關注幼兒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善于發(fā)現,能夠以最真摯的語言、最豐富的情感、最溫暖的眼神來給予幼兒真實具體的表揚與鼓勵,這樣才能強化孩子的行為與動機,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如幼兒學會了扣紐扣、系鞋帶、學會了自己吃飯,教師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樹立幼兒的榜樣,這樣才能促進全體幼兒的共同進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好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绷晳T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我們要重視幼兒階段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讓幼兒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使幼兒更加健康和諧地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
[2] 孫艷.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1).
[3] 吳蕾.淺談幼教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新課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