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箐蓮
摘 要:高中歷史中蘊含的古今道德觀、以及世界豐富的人文觀,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水準起著引導和“準則”的作用,學生有可能因為一起歷史事件而改變自己本性善良的認識。高中歷史教學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廣泛的源泉,只要我們老師有心和下功夫鉆研,積極開拓、努力創(chuàng)新,能夠用作道德教育的歷史題材比比皆是。
關鍵詞:提高境界;滲透內容;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15-01
高中階段,是學生品德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他們基本具備了區(qū)分美、丑、惡的能力,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修養(yǎng)因其具備了一定區(qū)別能力而大受影響。高中歷史中蘊含的古今道德觀、以及世界豐富的人文觀,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水準起著引導和“準則”的作用,學生有可能因為一起歷史事件而改變自己本性善良的認識。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疏導和誘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認知水平。
一、從教師身上著手:提高歷史教師的精神境界
“獨善其身”,“正人先正己”?,F(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的殘酷,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似乎也以金錢作為等量。作為教師的我們,面對滾滾的經(jīng)濟大潮,絕不能趕時尚地將一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拋之腦后。我們選擇的職業(yè)是教書,這就注定了我們與金錢無緣,注定了我們要甘于清貧——一句話,我們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職業(yè),不艷羨社會上的一些暴發(fā)戶,不參與社會上的不良活動,言行上,也要站得高看得遠,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高中歷史教師,只有自身提高了自己的精神認識,才可能去教育學生愛黨愛國和無私奉獻。高中學生,他們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一代,社會不良風氣已經(jīng)間或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意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不勞而獲的主義,在一些學生身上已經(jīng)有了萌發(fā)的兆頭。這就需要我們去扭轉,需要教師以崇高的師德風范去修正。試想,一個學風不正的老師,學生能聽他的嗎?也許他們會照貓畫虎,我們的老師都那樣了,我們還正什么。這種不良風氣一旦傳染開來,對我們的整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一種災難。從這點上講,高中歷史教師精神境界的提高,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教學應滲透的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仔細研究,課本內容基本上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所有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jié)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的修身之道;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風尚。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就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把學生的思想意識導向到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tǒng)美德上來。以岳飛、戚繼光,鄧世昌為例:岳飛展示的是一種“精忠報國”精神,岳母刺字的歷史故事感人至深;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其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流傳千古;甲午海戰(zhàn)中的鄧世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開足馬力向日艦撞去,其愛國氣概大義凜然可歌可泣。再如奉獻精神,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為人民服務”,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又如大愛精神,名醫(y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高中歷史教師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還得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只有教學方法先進了,學生才會融入歷史教學中,與歷史人物同悲喜,從他們身上吸取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1、高中歷史教師,要拓寬自己的學科知識,更新知識觀念?,F(xiàn)代知識信息瞬息萬變,我們原先所擁有的那一桶水也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如果我們老是躺在那一桶水上睡覺,不思進取,那么,那一桶水也就變成了死水。新課程改革從課程目標,教材內容的選取、以及呈現(xiàn)方式,課程評價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顛覆以往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學科知識,做到不論是橫向的聯(lián)系還是縱向的聯(lián)系,我們都能游刃有余寬泛而談。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這個展現(xiàn)過程中,知識的結構是復雜的,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橫向縱向的知識結構,紛繁的歷史事件就不能簡單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望史生畏。以“古代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個專題為例,這個專題的目的是要學生分析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分析中,就涉及到了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為了把問題講得透徹和好理解,這就要求老師要有全新的知識觀念和視角,否則,就很枯燥,學生就會聽得打瞌睡。2、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一言堂,滿堂灌?,F(xiàn)代的高中生,已經(jīng)是具備了一定思維和判斷能力的學生。我們的好些老師,就想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去敷衍他們,這,已經(jīng)行不通了,也許,他們會把你轟下臺。要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教師必須具備古代辯論家的大家風范,縱橫捭闔,講究談話的方式。談話方式,要能引起學生的質疑,讓他們產(chǎn)生深究的興趣和欲望。例如關于戊戌變法的性質,在教學中就可跳出教材觀點的束縛,設置新的問題情境“有人認為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對此你有何看法?”如此逆轉,學生興趣大增!3、利用多媒體滲透德育。多媒體作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工具,已經(jīng)無可避免地走入了高中歷史教學課堂。譬如鴉片戰(zhàn)爭中的虎門銷煙,通過多媒體展示當時硝煙的情景,就能激起學生不甘外辱和強我中華的愛國情緒。又如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一些故事,也可通過多媒體再現(xiàn)當時情景,從而讓學生的精神受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戰(zhàn)士的感染。
高中歷史教學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廣泛的源泉,只要我們老師有心和下功夫鉆研,積極開拓、努力創(chuàng)新,能夠用作道德教育的歷史題材比比皆是。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本著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負責,必須要借助歷史課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