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揚
摘 要:地面訓練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練習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知,地面訓練不牢靠、打不實,其他的訓練更是難以開展、無法推進。本文從“勾、繃腳”訓練、“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訓練兩個方面各自的基本形態(tài)、發(fā)展與變化形態(tài)、與其他搭配訓練的關系、動作的節(jié)奏處理進行較深入的論述,以期讓讀者掌握其訓練中的一些基本原則。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地面訓練 舞蹈教學 教學方法
“舞蹈的地面訓練,是舞蹈基本訓練的一種空間占有形式”。①中國古典舞的地面訓練,主要包含“基礎訓練”、“能力訓練”和“技術技巧訓練”三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內容。所謂地面訓練中的“基礎訓練”,主要是指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處于基本地位的動作,它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指舞蹈訓練中所涉及的身體各部位的基本位置和基本用力方法、用力意識。如腿部的外開位置,“勾、繃腳”的位置和正確的用力方法及其動作方式,再如“吸腿(前、旁)”的位置及其正確的用力方法和正確的經過路線,腿部“環(huán)動”的用力方法和動作路線、位置等,均屬于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系統(tǒng)中最為基本也是極為重要的訓練內容。二是,指舞蹈訓練中,特別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所關系到的柔韌度訓練(俗稱“軟開度”訓練)。由于中國古典舞在藝術的表現(xiàn)上,對舞者的關節(jié)活動幅度、韌帶、肌腱的幅度與伸展性要求很高,它常常要求舞者的關節(jié)活動幅度超過90度,前、旁腿幅度要踢扳到180度,女性的后腿幅度要踢扳到180度,形成“后腿紫金冠”等動作形態(tài)。因此,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來講,對人體的關節(jié)活動幅度增大以及韌帶、肌腱的伸展性而言,就必然會涉及對人體的頸、肩、胸、腰、髖、膝、踝、腳趾等關節(jié)韌帶和肌肉的彈性、伸展性訓練上,而這些就構成了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柔韌度訓練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的地面訓練,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成為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結構性組成部分。這一結構性組成,根據不同的教學時段和不同的訓練階段,呈現(xiàn)出在訓練內容和訓練形式上比重不同的特點。一般來講,地面訓練的內容和形式,在低年級段的訓練和課堂教學中占據的比重較大,在恢復性的訓練中比正常訓練的比重要大。這是由地面訓練的基礎性地位所決定的。地面訓練對提高舞者的肢體柔韌度,培養(yǎng)舞者正確的動作意識與能力起著獨特的、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訓練時間較長,一般需安排45分鐘左右來進行。在這一階段,地面訓練的內容和要求是:第一,肢體柔韌度的解放、解決是訓練的重點之一。第二,腿部正確而良好的動作意識、用力方法的培養(yǎng)與腿部動作的正確位置、清晰的運行路線的培養(yǎng)和確立,是訓練的基礎。第三,腰、腹部肌肉力量、腿部肌肉力量的增強,肌肉力量增長和柔韌度提高要相統(tǒng)一,是此階段訓練需要高度重視的內容。第四,在柔韌度、力量、動作位置與用力方法訓練的同時,強調與中國古典舞身法韻律元素的結合,以突出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風格性,進一步培養(yǎng)舞者良好的“舞”的意識,是該階段練、教學的重點要求。第五,此訓練階段在教學形式上,一般以訓練內容單純而集中組合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
一、“勾、繃腳”訓練
1.“勾、繃腳”的基本形態(tài)
“勾、繃腳”的形態(tài)以坐姿、雙并腿繃腳直伸為其基本。同時,對于“勾腳”,要求在坐姿、雙并腿繃腳直伸于地面的基礎上,分為“勾腳趾”和“勾腳腕(踝)”兩個動作步驟。強調“勾腳”形態(tài)形成后,一是,在形態(tài)上正對前方,防止歪倒;二是,腳腕(踝)處用力和腳后跟部位向前、向遠處的蹬伸;三是,軀干要保持直立,氣息要保持順暢與松弛,這一點對初學者尤為重要。以上的教學要求均構成“勾腳”這一動作的基本教學要求。同樣,“繃腳”的形態(tài)構成也是采用坐姿和雙并腿直伸于地面為其基本?!翱嚹_”是在“勾腳”的形態(tài)上,以腳弓(背)向前推、繃,導引至腳趾向斜下方的遠處用力繃伸的一種用力過程,并形成其“繃”的形態(tài)。在“繃腳”的教學要求上,“繃腳”形成過程中的正確形態(tài)和用力方法是其重點。它要求“繃腳”是自腳弓(背)到腳趾依次推動用力的,在“繃腳”形態(tài)形成中,腳趾是向地面的斜下方遠處伸展用力的。一定要注意避免在這一過程中腳趾的內蜷曲這一錯誤的用力方式和形態(tài)。在地面訓練中,“勾腳”與“繃腳”一般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完成的。練習“勾、繃腳”,是對腳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的掌握和對這一動作過程用力方法的掌握。這一切均看作是“勾、繃腳”這一動作的基本形態(tài)。
2.“勾、繃腳”的發(fā)展與變化形態(tài)
“勾、繃腳”的發(fā)展、變化形態(tài),是指在地面訓練這一特定的空間占有形式上,身體支撐方式由坐姿變?yōu)檠雠P姿勢,單腿或雙腿以離開地面25度、15度、90度的高度完成“勾、繃腳”。伴隨著腿部的抬高和幅度增大,伴隨著腿部在正、外開,尤其是外開形態(tài)上的要求和腿部向前、旁、后以及身體在仰臥、側臥或俯臥時的變化,“勾、繃腳”這一動作更體現(xiàn)出它的訓練難度。
3.“勾、繃腳”與其他搭配訓練的關系
“勾、繃腳”與其他搭配訓練實質上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其訓練功效?!肮础⒖嚹_”的訓練功效,首先是體現(xiàn)在正確的形態(tài)形成上,其次是體現(xiàn)在正確的用力方法上,再次是體現(xiàn)在對韌帶、肌腱的伸展、拉伸的積極作用上。因此,從發(fā)揮它的積極功效著眼,“勾、繃腳”在地面訓練中與其他的搭配訓練,就可以放置在與“直伸腿”類動作、“吸伸腿”類動作和腿部的環(huán)動類動作的搭配上。這一搭配的特質是將“勾、繃腳”放在動作的最后成形上,而非動作的過程中。如直抬腿90度(正、外開)上的“勾、繃腳”,吸伸腿90度(前、外開)旁90度上的“勾、繃腳”等。
4.“勾、繃腳”動作的節(jié)奏處理
從“勾、繃腳”的基本形態(tài)規(guī)范與作用認識,此動作是習舞者最初接觸的一類動作,因此,反映在節(jié)奏處理上就必然相對緩慢一些。一般來說,采用四四拍,以每小節(jié)四拍完成一次“勾腳”或“繃腳”較為適宜。從“勾、繃腳”的訓練應用看,“勾、繃腳”的應用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單就地面訓練的范圍而言,涉及以單腳完成、雙腳完成、雙腳交替完成等幾種主要形式。在這些主要形式中,“勾、繃腳”的動作節(jié)奏處理形式有如下規(guī)律可循:第一,“勾、繃腳”的動作訓練節(jié)奏應以舒緩為主。一般以四四拍中的一小節(jié)一次或以一小節(jié)完成一個完整的“勾、繃腳”為宜。第二,“勾、繃腳”在雙腿交替完成時,節(jié)奏、速度不宜過快,如一拍一次則不大適宜;而且這種交替練習在節(jié)奏處理上.不宜次數過多,一般以左、右交替各兩次為基本限度。第三,“勾、繃腳”如果著力于功能訓練,則可以在某一形態(tài)上較長時間的停頓或保持,如進行壓腿;若用于表現(xiàn)性,則往往以短暫的停頓處理為最佳,尤以“勾腳”最為明顯。
二、“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訓練
在地面訓練中,“踢前腿180 度”與“踢扳前腿180度”是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動作,它們既著力于柔韌度增長的訓練.又著力于力量尤其是爆發(fā)力提高的訓練。如將兩者進行比較,“踢前腿180度”更重于力量的增長,而“踢扳前腿180度”則更側重于柔韌度的提高。
1.“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的基本形態(tài)
在地面訓練中,“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均以身體仰臥平展于地面。雙腿外開(或正)伸直作為準備姿態(tài),踢前腿時(以左腿為例)腿部在“繃腳”或“勾腳”的形態(tài)上以腳趾為集中發(fā)力點,引導與帶動整條腿快速地向上、向軀干方向踢起至180度后,有控制地、輕緩地落回準備姿態(tài)。對這一基本形態(tài)的要求是,當動作腿踢起時,非動作腿和身體軀干一定要保持平直與松弛,防止歪斜,特別要防止非動作腿的晃動、彎曲。
2.“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的發(fā)展與變化形態(tài)
對限定于地面訓練中的“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而言,它們的發(fā)展變化形態(tài)可確定為“交替腿踢前180度”、“交叉腿踢前180度”及“踢前扳180度”和在此形態(tài)上的“連續(xù)滾又”。對于這兩個既相對獨立又有關聯(lián)的動作的發(fā)展變化形態(tài),仍然需堅持以教學訓練體系中的訓練功效為著眼點。柔韌度、爆發(fā)力增強是上述動作所追求的訓練功效所在。因此,在形態(tài)上的發(fā)展和變化仍需緊緊圍繞這一基本功效去進行。離開了這一點,其動作的發(fā)展與變化就喪失了基本目的,徒然成為形式,是不可取的。
3.“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與其他的搭配訓練
搭配的訓練有兩條原則:一是,同類性質、同一屬性、同一力度走向間的搭配;二是,不同性質、反向類別間的搭配。這種搭配原則,運用于同一風格屬性中,著重于功能訓練的類別中,因為它更符合人體運動科學的基本原則,“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正是如此。按照此原則,可以與“吸撩腿”、“吸伸扳腿”搭配,而以上兩個動作自身也形成順承的搭配關系。
4.“踢前腿180度”與“踢扳前腿180度”動作的節(jié)奏處理
對于“踢前腿180度”而言,由于其速度快、爆發(fā)力大,因此,就會要求節(jié)奏快。而由于其幅度大,其動作需處在一個適當的頻率中,一般來講,“踢前腿180度”的節(jié)奏處理以四二拍,一小節(jié)完成為宜。而初學者往往需要更緩慢一些,以兩小節(jié)完成為宜?!疤咔巴?80度”的節(jié)奏處理常以快、慢交替為其特點。因為它符合力量訓練中爆發(fā)力增強的要求。但對于所謂“快”節(jié)奏的處理,要注意兩點:一是,在頻率上不可過高;二是,在速度上要處理得當?!疤甙馇巴?80度”是著眼于拉伸韌帶,提高柔韌性的練習。因此,要在節(jié)奏處理上需要伴隨四小節(jié)甚至是八小節(jié)的停頓,即所謂“靜力性拉伸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與教師的具體把握。
總之,在地面訓練中,無論是基礎訓練中的“勾、繃腳”,還是能力訓練中的“踢前腿”、“踢扳前旁腿”,都要在遵循上述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夠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否則會南轅北轍甚至造成學生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注釋:
① 曾一冰.中國古典舞[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P139.
參考文獻:
[1]顧順喜.中國古典舞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欣.中國古典舞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曾一冰.中國古典舞[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4]李成忠.舞蹈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趙柯.中國古典舞教學[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