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枚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預設發(fā)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預設基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即預設沒有基于學情。當課前的預設出現(xiàn)偏差后,教師應該依據(jù)課堂上掌握的學情及時對教學作出調整。
關鍵詞:預設;生成;閱讀教學
“預設”與“生成”,是閱讀教學的一對矛盾體。教學既需要教師的預設,也不能忽略生成。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認為:“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比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多極度認真負責的教師,可精彩的課堂仍然很少。所以,讓預設與生成產(chǎn)生和諧的關系,依然是當前的語文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下筆者試以本校一教師的《蘭亭集序》公開課教學為例,對這一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課前預設為何會出現(xiàn)偏差?
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往往是感性的、瑣碎的,這要求教師在教學前必須預設一個清晰的教學框架,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教師以馮友蘭先生對魏晉風流的解釋(妙賞,玄心、洞見,深情)貫穿教學,用三個問題建構起了課堂框架。
作者的“妙賞在哪里”?
作者的“玄心”表現(xiàn)在何處,有何“洞見”?
他的深情根植于哪里?
教師頗用心思地將三個問題對應文章的三個段落,課堂內容完整,教學流程清晰,完成了預設的相關問題。但如此精心的設計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精彩的課堂。原因何在?
從這三個問題的預設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的預設建立在《蘭亭集序》與王羲之的人格之美、魏晉風流之美的制高點上,而學生對王羲之的人格、對魏晉風流的理解顯然還沒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對這篇千古美文的理解不深,尤其是對魏晉風流的歷史背景知之甚少,所以,這樣的預設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短m亭集序》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字燦爛,字字珠璣,文章思路清晰,作者情感變化明顯,且文筆跌宕起伏,哲言警句甚多,其深刻的內涵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方可作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在預設三個大問題的前提下,教師帶領學生沿著預設的軌道深入學習,但教學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課程的再創(chuàng)造和生成開發(fā)的過程,學生的想法不可能總是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例如,在“妙賞”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教學預設是這樣的:
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良辰)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景)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樂事)
仰觀,俯察,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賞心)
不僅賞諸事風雅,而且也妙在表現(xiàn)雅的文字,兩者相得益彰,駢偶對仗,又錯落有致。
妙賞,賞的是什么?妙在哪里?教師在課堂上給足了時間讓學生思考,但筆者以為,“賞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的預設指向不夠具體明確。
常人對“賞”的理解一般為“欣賞”。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往往只從這個解釋出發(fā),思維很容易受到限制,所以,幾個學生站起來回答都說王羲之“妙賞中‘賞的是風景”。顯然,學生的回答并沒有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預設之所以會發(fā)生偏差,最大的原因是教師的預設基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即預設沒有基于學情。為了完成某個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會認真準備大量的相關資料,正是大量資料的查閱幫助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但學生對相關問題的了解其實是欠缺的。因此,如果教師期望自己的預設能順利開展,則要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相關背景知識。如果教師對學情沒有充分的把握,預設最好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因為文本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最重要的媒介。如《蘭亭集序》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是需要學生把握的關鍵,也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就此入手設計教學,而不能為了突出預設的新穎性而導致學生無所適從。
二、預設出現(xiàn)偏差后,怎么辦?
真正的課堂不應該只遵循教師的課前預設軌道進行。只有預設的課堂,是教師單方面固執(zhí)地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以完成任務的課堂,會限制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創(chuàng)造性。所以,當課前預設出現(xiàn)偏差后,教師應該依據(jù)課堂上掌握的學情及時對教學作出調整。仍然以《蘭亭集序》的教學為例,教師對“賞”的預設是“賞心悅目”,即“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有哪些內容可以讓作者賞心悅目”(這正是作者“信可樂也”的具體原因),而學生對“賞”的理解卻局限在了“欣賞(風景)”。此時,教師可以直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哪些文字洋溢著‘信可樂?”這個正是學生可以從文本中了解到的信息。
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預設的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想要獲得的結果,而生成則是在教學必須經(jīng)歷的活動中產(chǎn)生的。教師在“妙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對第二個問題“妙在哪里”的預設為:
妙,不僅妙在諸般事物皆風雅,而且也妙在表現(xiàn)雅的文字,兩者相得益彰,駢偶對仗,又錯落有致。
這是一個富有彈性的、內涵豐富的高質量的預設。《蘭亭集序》為何能成為千年美文?其文字美在哪里?筆者以為,教師如果能夠帶領學生走入這個預設的問題,一定會有精彩的見解出現(xiàn)??上У氖?,該教師直接把結論告訴了學生,忽略了過程,使這個精彩的預設缺少了生成的機會。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jīng)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學生就難以獲得結論,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知識,也難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
葉瀾教授曾提出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fā)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薄罢n堂教學生成”的主導思想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石,通過課堂教學設計的變革,促進教學要素組合、教學形態(tài)展現(xiàn)等方面的徹底改變。[1]我們應提倡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哪怕這節(jié)課沒有完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讓預設與生成相統(tǒng)一,需要理性對待預設與生成:一方面,預設應為生成留出空間,對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生成,教師要因勢利導,使之成為課堂的閃光點;另一方面,當課堂出現(xiàn)一些消極甚至是負面的內容時,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應機智地采取方法,回到預設上來。[2]這樣的課堂才是既有精心預設又有精彩生成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魏軍,姜秀琴.解讀課堂的預設與生成[J].教學與管理,2005(2):47-49.
[2]余文森.論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7(7):17-20.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