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華
藝術是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它通過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媒介作用,表現(xiàn)人類對自然及社會的探索和認知,同時表現(xiàn)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
所有的藝術,作為一種視覺文化,一種文明的視覺展示樣式,都是一個國家、地區(qū)、民族美學精神的物化,是其美學理想、精神在不同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和延伸。
造型藝術是人類諸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它通過特定材料、工具和藝術手法的使用,創(chuàng)造具有特定空間形式的藝術作品一繪畫、雕塑、建筑等一,表現(xiàn)藝術家特定的藝術觀念、理想,同時也展示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審視,它是不同歷史階段、不同人類群體的集體心理的凝固碎片,包含人類特定階段社會生活,尤其是審美生活的豐富信息。
不同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風格、載體、樣式迥異的視覺審美文化。這些視覺審美文化形式內部,可能隱藏著不同民族瑰麗多姿的文明發(fā)展歷史。
在中國眾多視覺審美藝術載體中,書法可以說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中國本土文化代表性的藝術。
一、中國書法以實用文字為藝術表現(xiàn)載體,在世界藝術史上以獨特的方式塑造了中華美學的文化形象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通過具有特殊筆墨情韻的漢字書法形象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思想情感和美學理想的藝術。
書法藝術的美學拓展,寓形式于社會生活的實用工具——文字,這一獨特的組合,使書法藝術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藝術都不能比擬的特點。即:它的『藝術形態(tài)』和『生活形態(tài)』,完全同體、同形、并行。
在國際學術視野中,幾乎沒有可以和中國書法相類比的藝術。
按近代哲學家給藝術下的定義:真正的藝術,是專門服務于人們的審美需要的,它和生活實際需要是分離的。
德國近代哲學家康德(l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O四)認為,藝術應該是『無用的』。換言之,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與直接服務于生活的『實用藝術』有本質區(qū)別。
但是中國書法藝術,既存在高度的純審美功能,同時又直接服務于生活。這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和西方藝術之間存在的一個巨大差異。
在書法領域,所有藝術的都是生活的,所有生活的也都可以是藝術的。書法把生活變成了藝術,又把藝術完完全全融進了生活。這在世界上其他藝術領域,是不可想象的。
書法以其獨特的樣式和藝術情境,塑造了中華視覺藝術的獨特景觀。在世界藝術史上,以非常中國的方式,塑造了中華美學的文化形象。
二、書法以獨特的方式,演繹了中國哲學的『立象盡意』『天人合德』思維,構成中華美學的重要特色
《周易》率先對中華文明先哲的早期思維做出總結?!兑捉洝は缔o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p>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對書法的載體——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易象思維』的關系做出了說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瓊}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p>
其后,到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對書法的形式語言體系 『筆墨意象』與自然的關系及其思維模式,做出了較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他在《書斷序》中說:『爾其初之微也,蓋因象以瞳嚨,眇不知其變化。范圍無體,應會無方。考沖漠以立形,齊萬殊而一貫。合冥契,吸至精。資運動于風神,頤浩然于潤色。爾其終之彰也,流芳液于筆端,忽飛騰而光赫?;蝮w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或區(qū)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庥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絕,曳獨繭芝絲;卓爾孤標,竦危嶧之石。龍騰鳳翥,若飛若驚。電烻,離披爛熳。翕如電布,曳若星流。朱焰綠煙,乍合乍散。飄風驟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駭也。信足以張皇當世,軌范后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jié)也;矩折規(guī)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固其發(fā)跡多端,觸變成態(tài)?;蚍咒h各讓,或合勢交侵。亦猶五常之與五行,雖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豈物類之能象賢,實則微妙而難名。詩云:鐘鼓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謂也?!?/p>
三、在一意象一與一合德一思維引導下,五千年中國書法史圍繞純形式而展開的形式美學的多維探索,為整個中國視覺藝術美學奠定了基礎
對這一問題,近代文化學者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曾做詳盡闡述。他認為(以下段落均引自林語堂《吾國吾民》):
(一)書法給中國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學。
一切藝術的問題都是韻律問題。所以,要弄懂中國的藝術,我們必須從中國人的韻律和藝術靈感的來源談起。我們承認韻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國人的專利,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探索一個不同的側重點……西方藝術總是到女性人體那里尋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韻律,把女性當作靈感的來源。而中國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則通常滿足于高興地賞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或一塊嶙峋的怪石。由此看來,西方藝術的精神較為耽于聲色,較為熱情,較為充滿藝術家的自我,而中國藝術的精神則較為高雅,較為含蓄,較為和諧于自然。
很奇怪,這種對韻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發(fā)展起來的。
一幅寥寥幾筆畫出的頑石圖,掛在墻上,供人日夜觀賞。人們面對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種奇異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種快感,就非懂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原則不可。學習書法藝術,實則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
(二)書法是無窮的抽象形態(tài)、韻律和結構的『集合體』,通過書法,中國人在抽象形式的美學創(chuàng)造和認知上,得到了全面的訓練。
書法代表了韻律和構造最為抽象的原則,它與繪畫的關系,恰如純數(shù)學與工程學或天文學的關系。欣賞中國書法,是全然不顧其字面含義的,人們僅僅欣賞它的線條和構造。在這絕對自由的天地里,各種各樣的韻律都得到了嘗試,各種各樣的結構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國的毛筆使每一種韻律的表達成為可能。而中國字,盡管在理論上是方方正正的,實際上卻是由最為奇特的筆畫構成的,這就使得書法家不得不去設法解決那些千變萬化的結構問題。
(三)通過書法,中國人建立起了視覺藝術審美的基本概念。于是通過書法,中國的學者訓練了自己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如線條上的剛勁、流暢、蘊蓄、精微、迅捷、優(yōu)雅、雄壯、粗獷、謹嚴或灑脫,形式上的和諧、勻稱、對比、平衡、長短、緊密,有時甚至是懶懶散散或參差不齊的美。這樣,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
(四)幾千年的書法史是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
由于這門藝術具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且每位書法家都力圖用一種不同的韻律和結構來標新立異,這樣,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
四、書法使中華藝術和美學在世界視覺藝術和美學高峰叢林中異軍突起,并率先代表中華文化走出去,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輝煌
書法立足于生活實用信息傳遞工具——漢字,依托于漢字系統(tǒng)的抽象點線編織體,將中華民族先民的獨特藝術審美觀念加以細膩生動的演繹,以黑白點線構建起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純形式抽象審美視覺藝術世界。使中華藝術和中華美學,在世界視覺藝術和美學高峰叢林中孤峰聳峙,異軍突起,和他者拉開了絕對的距離,形成了令人高山仰止的、燦爛奪目的民族特色,并在歷史上率先代表中華文化走出去,形成了區(qū)域性『世界藝術』的歷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