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蔣濤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的契合,讓它本身擁有著玄妙而高貴的精神內核,它把人與自然的交融、主客觀世界的相互映照視作山水藝術的根本,而從不斤斤計較某山某水之形似,故山水之氣韻即畫家其人之氣韻,從山水中體現(xiàn)出來的或崇高或陰郁之美,也是畫家的氣質和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唐代畫家張躁畫論上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千年來不斷被重復,正是山水畫家在客觀與主觀、在物質與性情兩方面不斷向上統(tǒng)一融合的最好例證。
造型,它的本意是創(chuàng)造物體的形象。占有一定的空間,構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過視覺來欣賞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等,稱之為造型藝術。雖然中國山水畫和西方繪畫一樣,離不開點、線、面三個基本的繪畫形式語言和要素,離不開構建山川自然景觀的空間、比例,但是中國山水畫擁有其獨一無二的造型語言,在山水畫中,只有筆和墨的相得益彰,才能真正達到『水暈墨章』之審美效果,因此,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中國畫的核心;同時,中國山水畫講究『空白』『虛實』『禪意』,中國古代山水畫對自然獨特的觀照方式和構圖、章法符合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形成了中國山水畫在『經營位置』方面的獨特理論,為中國山水畫家的『神游』開創(chuàng)了理想的天地,實現(xiàn)了藝術家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天地宇宙的永恒,體味人在此中的自由與審美愉悅。
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相對人物畫和花鳥畫都顯得更為系統(tǒng)一些,無論在技法的傳承上,還是文化思想的變遷上,都能形成一條明顯的文化脈絡,擁有屬于自身特有的圖式面貌。然而,中國山水畫在組建這種圖式語言的時候卻很少提及『造型』這個詞匯,相反則經常以『師法自然』的語氣來訴說筆墨的構架和表現(xiàn)形式,這正是中國山水畫中對形體造型的巧妙運用和轉換,把普通的造型觀念上升到了一個『神性』的高度。
宋元至今,山水畫的形式和內容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它特有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近百年以來,山水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那種以文人畫水墨寫意為主流的創(chuàng)作趨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開始出現(xiàn)了重要轉折,一大批中青年畫家開始嘗試新技法、新材料乃至新工具,在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給當代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氣象,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現(xiàn)代風。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當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固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當人們迷戀于『創(chuàng)新』時,制作的規(guī)范性、工藝性卻使得傳統(tǒng)山水畫的許多人文內涵丟了,形式雷同,缺乏個性,表現(xiàn)的內容和形式幾不相關,以致喪失自我情性。傳統(tǒng)筆墨固然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但流行了千余年的文人筆墨程式太成熟、太古老了,以致許多畫家改變乃至放棄舊的形式語言體系,另辟新路。而新的語言體系目前又難以承擔繼承傳統(tǒng)、承載文化、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重任。這一窘況,也成為了當下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難題。
從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角度考察,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其形成和表現(xiàn)的終極目的都是對一種文化的闡釋。離開了文化談藝術,就是無本之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各種文化思潮、各種藝術形式、各種創(chuàng)作語言,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漫生。一度對傳統(tǒng)的放棄,也使相當一部分畫家疏于對傳統(tǒng)的研究。從歷代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看,無一不是凝聚著強烈的時代文化內涵。荊關董巨、劉李馬夏、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揚州八家乃至近現(xiàn)代的大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建樹于中國美術史,就是因為他們首先把自己投身于時代文化的前列,在研究和繼承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他們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時代文化精神。那么,他們的時代精神體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至今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家?
我覺得,時代精神體現(xiàn)在他們作品的『新』中。新,就是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說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因他們對時代的理解、對生活的深入、對社會的認識、對人生的情感所形成的創(chuàng)作觀,和為此而形成的獨立的藝術語言與表現(xiàn)形式。古人講,『專其神,守其一?!恢挥腥硇牡赝度雱?chuàng)作,其作品才可能產生心靈的震撼。我們常常感慨,古代社會的生產力那么落后,信息那么封閉,物質那么匱乏,可是,卻創(chuàng)造出了那么多的傳世佳作。這里有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作者鉆進去了,完全忘我地與時代融為一體,是在進行一種心靈的創(chuàng)作,一種可以說是自然力的創(chuàng)造。這種不是當時生產力所能左右的,是超出生產力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為什么在某些方面達不到歷史上的創(chuàng)作高峰,就是因為當下許多畫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沒有那么專注和投入。因心態(tài)的浮躁,導致在學習繼承和深入思考上也浮于表面。
如何讓年輕一輩更好地去欣賞和感悟中國山水畫的『氣韻』與『氣度』,進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中國山水畫的意象造型觀,這就涉及山水畫在當代的傳承,在這一點上我們任重道遠。對當代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思考我覺得有這樣幾個關鍵:
一是創(chuàng)作觀的問題。當下的中國山水畫在創(chuàng)作上普遍缺乏一種思想或觀念。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講的最重要的精華是「以神法道」,重在物我的精神感應,『萬趣融其神思』。這就是說,宗炳提倡的『以神法道』,是在強調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應以思維著的精神去探求人對自然的感應。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大道的真質。這就是創(chuàng)作觀。重立神而不廢道,尤其于山水畫家更為重要,這就精辟地指出了藝術家的『神思』在『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學中的恰當位置?!禾烊撕弦弧皇侵袊剿媱?chuàng)作的根本觀念,也是至高的藝術境界。
山水畫是一個大命題。其大是因為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人是和宇宙相通的。又因這個主體性情的千變萬化,使其與山川萬象保持著大氣流貫,充滿生機。這個生機中,除了由山水而引入的浩渺莫測的山水空間外,更可把人對社會、歷史、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融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這讓我們不禁想到清代畫家虛谷的一句畫語:『石即云也,云即雨也?!皇螢橐??云何為雨?簡直就是禪機。佛家禪語日:『田地可謂大矣,而不能置于虛空之外;虛空可謂無盡矣,而不能置于吾心之外。故日:以心觀物,物無大小。』上下四方,古往今來,以至無盡的虛空,所有的都可以容納在藝術家的『心觀內照』之中。可見,藝術家的『心』應該是多大了。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畫家首先要確立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觀,并能把自己置身于『觀』的核心,在山水畫與山水文化的內涵上做深入的挖掘。
二是方法論的問題。有了創(chuàng)作觀,方法是關鍵。先說造型。中國畫不是不講造型。唐張彥遠有一段畫論,『夫畫必以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氣』。畫畫首先要像,畫山是山,畫水是水。但山有四時,有虛有實,有動有靜,有表有里,有血有肉,是一個生命的整體。『全其骨氣』是整的、活的。『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徊粌H要形似,還要『骨氣』,這就是中國畫的造型。骨氣,骨是骨骼,氣是活的、流動的生命。骨要吃透結構,把結構變成生動的形象,然后才能落筆成形,不是簡單的寫生所能完成的。元代倪云林說,士大夫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給了后人很大的誤解?!翰磺笮嗡啤徊坏扔跊]有形似,而是形似寓于神似之中了,只是說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不在形似而已。而石濤講的『似與不似間』則是強調創(chuàng)作重在抒發(fā)性情,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內涵或畫外功夫。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更多地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對傳統(tǒng)山水畫的造型方法存在著偏見,或在文化上沒能足夠地從山水文化的高度去認識造型的真正意義。所以,當代山水畫呈現(xiàn)的是缺乏個性語言和時代精神的形式和寡味平庸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再說筆墨。中國畫家沒有不重視筆墨的。但怎樣重視筆墨,怎樣把筆墨化成有意義的內涵就一直是見仁見智的。像吳冠中先生的『筆墨等于零』,張仃先生的『筆墨無底線』論等,談的角度不一樣,但都在重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很有價值,有利于重新認識我們的中國畫藝術。對于西畫來講,形式、筆墨、線條等,一切手段都是為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服務的,如果脫離了內容,它們什么都不是。而中國畫的筆墨不僅僅是一個手段,筆墨本身也是一個表現(xiàn),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比如元代的王蒙,他畫的山蒼蒼茫茫,生機勃勃。用西畫的方法論分析,他畫得郁郁蔥蔥,水分很飽滿,陽光很燦爛。而中國畫是在一點一畫、一筆一墨中,通過皴擦點染,把筆墨本身的力度、韻律生發(fā)出的生命力流露出來。黃賓虹說,中國畫的每一根線條,它不是『線』,而是莼菜條。這個比喻很生動。中國畫的線,是建立在書法基礎上的線,是有修養(yǎng)的線,是有情有意的線。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挥星橛幸膺€需要對筆墨進行深度的認識和專業(yè)化的訓練。書法是基礎,用筆是關鍵。不僅僅是用毛筆畫畫和寫字,更重要的是從毛筆的特性上去認識和把握筆和墨的內質屬性,以及它的文化含量。這樣才能用筆墨達到與時代氣息相表里、與時代文化相并行的創(chuàng)作目的。
如何認識生活也是創(chuàng)作中的至關因素,它決定著創(chuàng)作的內容。明代董其昌嘗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是說創(chuàng)作要重視畫外功夫,另一方面是說畫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找素材。清石濤說,作山水畫要『搜盡其峰打草稿』,在生活中,除了積累素材外,還要積累人生經驗。歷代畫家?guī)缀鯖]有不重視此的,而對于人生經驗的積累,則大多數是被動地進行。其實,創(chuàng)作的本身就是生活的本身。作為一個藝術家,其作品的高低標志,不單是藝術語言的獨特和藝術形式的新穎,更多而復雜的內涵是體現(xiàn)作品語言和形式背后的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力。所以作為藝術家,應當把精力集中在通過生活來提高藝術語言和形式的表現(xiàn)力。這在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尤為重要。山水、自然、人生,都可以物化為縱橫交錯的點線和極盡渲染的水墨,這樣,筆下的山水才會出現(xiàn)『美不自美,因人而人彰』的境界。
宋代大理學家程顥曾在詩《秋日》中說:『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划敶剿嬚幵谝粋€轉型期。第一次的山水畫變革至今使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邁了一大步。但新時期所帶來的新的創(chuàng)作問題又迫使山水畫將要進行新的變革。在這種狀況下,作為有責任心的畫家都應當認真立足傳統(tǒng),深入生活,不斷地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結語
斗轉星移,物華變遷,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一體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已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山水世界,更多的是人文情懷的關照,科學的發(fā)展讓我們了解了更多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間,手握一管之筆該如何書寫那宏觀的宇宙世界?『心師造化」將釋放出更為無窮的魅力,它將使我們『臥游』于太空,以『傳神』的造型觀念縱橫于宇宙之間。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觀念將脫去它傳統(tǒng)的歷史嫁衣,以本質的思維模式登上新的歷史舞臺,尋找那屬于自己的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