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叢文俊是集書法研究、創(chuàng)作、教育于一身的學者、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長期以來,叢文俊堅持學術、藝術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道路,本著『創(chuàng)意』『建樹』的原則,憑借其全面的知識結構、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宏闊的學術視野,不僅在書法學術和創(chuàng)作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而且也在多學科的綜合考證與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書法史研究領域,叢文俊尤具創(chuàng)新和開拓精神,他系統(tǒng)地整理了考古及傳世所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的文字遺跡,發(fā)表了一系列學術文章,大都為填補書法史空白之作,使當代書法理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叢文俊繼承了清中期以來乾嘉學派優(yōu)秀的治學傳統(tǒng),能對各種書體作追根溯源的研究,上至商周甲骨、金文、小篆,戰(zhàn)國銘文、簡牘、帛書,秦漢磚瓦,漢魏碑碣、墓志,下至晉唐宋明各代名家墨跡無不廣泛涉獵、潛心研摩,并能融會貫通。他以學術研究推動書法創(chuàng)作,故而,叢文俊也是中國當代書壇少有的諸體兼擅的全能型書家。
迄今為止,他已出版十數(shù)部著作,發(fā)表學術文章二百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被海內外專業(yè)學術刊物轉載。據(jù)南京大學權威統(tǒng)計,其論文總被引率居全國藝術學前十名。目前,由他創(chuàng)立的吉林大學古代書法文獻與書法史研究碩士點,已發(fā)展為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他和他的學生的書法研究受到海內外同行的普遍關注。
二十年前,筆者曾邀請幾位同道,在《中國書法》雜志上做過關于方法論的專欄,并以《書法研究方法論》為題,系統(tǒng)地論述了個人的理解。今天回頭再看,當時所關注的許多內容都不再是問題,研究方法、學術規(guī)范都已經被中青年學者熟練掌握,有些甚至發(fā)揮得相當出色。不過,方法的正確運用并不能保證學術的持續(xù)進步,如果長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只能代表『量』的增益,反倒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宋人晁補之《雞肋集》論書有『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妙處不在法』的見解,書法研究的道理與之相同,掌握方法只是初階、是手段,而妙處在于謹慎而富于創(chuàng)意的學術思維,基礎則來自健全的知識結構。
所謂健全的知識結構,指能借以讀懂古人,與古人對話,也就是必須滿足書法研究的需求。今人所病,在于知識面狹窄,即使把注意力都放在書法本體的研究上,也難免流于膚淺,見木不見林。蘇東坡主張學習書法要能諸體融會貫通,專習一體,即與『分科而醫(yī),醫(yī)之衰也』同理。斯言對今天的書法研究來說,同樣具有警示意義。古代書家都系統(tǒng)地接受過傳統(tǒng)國學教育,是通才,其所有所尚在作品和書論中有清楚的體現(xiàn)。對古人而言,書法只是他們游藝志道,展示共性情學養(yǎng)與精神世界的一個小小的窗口,而我們的研究則應該是古人的全部,以便從一個完整的背景上凸顯其書法的意義,其難度可知。
一
書法研究是一門很特殊的學問,始終游走于藝術與文史哲之間,既為再現(xiàn)其三千年歷史文化生態(tài),也在檢驗每個學者的智慧和能力。例如,今天視書法為藝術,卻要從古代文字之實用的書寫中尋繹;今人過分夸大書法的藝術品格時,卻未曾想到需要證明古人的日常用字都是藝術活動;今人歷數(shù)名家經典和金石名跡時,卻不曾想到古人日常用字中的詩文草稿和書信何以會成為藝術經典,工匠修范鑄字或刀斧之跡何以會成為藝術楷模;古人的初衷是什么?是否與今人的見解相同7如此,則需要做好學術的考察和分析,從源頭上、原生態(tài)中、歷史進程中說明其原委。事實上,今人從未克服一廂情愿的研究方式,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見解強加于古人,結論往往會有簡單化、平面化,似是而非的缺陷。同樣,在書家之個性風格問題上,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把它們放大,再通過分析論說把它們的意義進一步夸大,卻不曾想到文字是社會公器,任何個性都先要滿足于書法之社會的公共意義,從而與繪畫等藝術門類相區(qū)別。況且,書法是全社會用字群體的書寫活動,而以統(tǒng)治意志為依歸所形成的強大的社會向心力,轉而由文化精英來主導風氣并建立價值標準,以此對后學和絕大多數(shù)的用字者形成約束,決定其高下優(yōu)劣和取舍,以此成為傳統(tǒng)。任何藝術個性的歷史意義,都必須體現(xiàn)并融入傳統(tǒng),反之則遭淘汰,或只能存在于欣賞的層面。接下來的問題是,古代哪些作品可以列入經典,哪些只是普通人的書寫遺跡,能否從學術層面嘗試做出藝術、非藝術的劃分?參照張懷瓘《文字論》『文字者……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的觀點,我們可以做出下面的示意:
玄妙——翰墨之——藝術與實用
文字書寫——美與規(guī)范——正體字——官樣——實用
大眾化書寫——俗體——實用
這種劃分大體可以反映書法史的基本狀態(tài),其中有些變數(shù),與后人的好惡選擇有關。
再如,字形、書體之美出于文字規(guī)范,是正字、正體的需要,屬于古典哲學中的『形器』,而品鑒卻要借助『形而上』的思維方式進行審美和聞釋。這樣一來,便使得書法美轉化為抽象與玄妙,批評和議論都要依托于文化、哲理,從平凡的筆跡動態(tài)與字形樣式進入宇宙秩序,與自然、天地萬物具有了泛化的對應關系,以此變得崇高、優(yōu)雅和神秘。同時,書面表達借助文學性描寫、夸飾以及精簡的概括,作為審美的誘導,并與文化、哲理緊密呼應,在『形器』與『形而上』之間營造出傳神、美妙的氛圍而自由往來。當然,還要借助修辭來規(guī)范個體的審美經驗,使書面表達可以超越時空,準確地傳遞思想、知識、審美所得與價值取向。對具體的作品而言,都是即時性的實用遺跡,其全部意義不過是某一特定場景下書寫者固有的能力和水平的展示,卻可以任由后世不斷的審美追加而變得高大豐滿,凝固而成為歷史經典,成為可以用來詮釋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征符號,而這種結果并不是作者的初衷。問題是,很少有人想過,大量的由歷史羅列的評語哪些屬于作品可能具備的,哪些是后來不斷溢出的、夸大的,甚至是扭曲的?后人的評說,乃至于撰寫書法史,大體是借助既有的全部評語來發(fā)揮和寫作,不是歷史的真實,卻被視為天經地義,從未有人懷疑過這種學術思維方式和習慣。再則,不同時期的評論,既有傳統(tǒng)的延伸與豐富,也有時尚的新知與創(chuàng)意,那么,所有不斷產生的新知與創(chuàng)意都是怎樣發(fā)生的?是從哪里獲取支持而成為合理存在的呢?
從文字規(guī)范衍生出來的字形審美,有一個從平凡到崇高、從單純到玄妙的人為的發(fā)現(xiàn)和提升過程。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書寫之美;另一方面,這種無可名狀的書寫之美必須借助于哲理、文學、語言等所有手段與經驗相結合,把處于玄想之中的美妙加以概括提升,以此成為書法藝術審美的書面表達形式。其中,手段既是中介、誘導,也是書法美的存在形式,以此世代層累,無窮無盡。而今人對書法美的認知與借鑒,卻需要穿過層累起來的豐厚文獻,重新復原那些想要了解、把握的所有的藝術內容。但是,事情尚遠不止于此。層累至今的書法文獻早已遠遠超出書法本體所有,諸如詩文學養(yǎng)與字外功、人書合一的性情說、心畫與人品即書品的倫理道德標準及評價體系、雅俗觀與雅俗易位、正書先正人與儒家思想的修身志道及書法的教化功能,等等。那么,這一切都是怎樣發(fā)生的?其文化的、社會的、觀念的基礎都是什么?就學術研究而言,關注現(xiàn)象、探討其中的意義不難做到,但要想理清現(xiàn)象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揭示其所以然和影響,對人和對書法的雙重意義,就不容易了。對今天來說,厘清問題只是學術工作的第一步,還要切實有效地把那些優(yōu)秀的,對當代書法學習與創(chuàng)作、對書法研究都有益助的東西從中剝離出來,才是最難的。
二
對書法研究而言,學會宏觀思考,尤其是具有理論意義的思考十分重要,這將有助于高屋建瓴地強化問題意識,從多層次、多角度來審視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是書法研究的活力所在。發(fā)現(xiàn)問題,嘗試去證實,很容易形成單向思維,忽略其中的誤解和主觀臆斷。所以,在證實的同時,要始終保持證偽的意識,嘗試檢驗問題的真實性、解讀和運用資料的準確性,分析議論中的邏輯關系,是否貼近史實、人物和作品,有無疏漏等。敢于嘗試破解自我,才有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例如,碩士、博士論文寫書家或書家群體的選題較多,依照學術規(guī)范,都要進行時代背景的研究和寫作,以此形成宏觀思考和個案深入研究的學術風氣。按道理,敘論背景都有其針對性,與研究對象緊密相關;書家或書家群體至少要活動幾十年甚至更久,其家世、問學、仕途、交游、詩文著述、作品等都可以按圖素驥,而書法審美思想淵源和取尚,藝術風格和個性與其觀念、性情、學養(yǎng)、師承等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等,都需要往返于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客觀求證,這也是最見功力和治學態(tài)度的部分。遺憾的是,此時所需要的背景敘論往往缺失,或者處于無關痛癢的狀態(tài),或另起爐灶而與文前交代的背景分離。這表明,作者還未能認識到背景的重要性,或者還沒有能力運用多學科知識把握好背景,并把書家或書家群體凸顯于背景之上,與其書法活動相伴始終。
寫背景要有側重,不可一以貫之。例如,歐、虞有共同的大背景,而先天條件和際遇大相徑庭,需要仔細做好差異化的背景研究,這是解決歷史上『抑歐揚虞』現(xiàn)象的關鍵。同樣是商品經濟、市民思想充溢的社會環(huán)境,而北宋蘇、黃、米與明代中晚期吳中的文、祝、王書法氣象迥異;同樣有書畫市場的影響,而吳中諸家與『揚州八怪』所選擇的藝術道路各自區(qū)別;同樣是乾嘉盛世、金石學大盛的背景,而朝野書法取尚各成風氣,等等。事實上,每個書家或書家群體都有足以影響其藝術道路甚至終生的背景,了解并做好這種差異化的背景研究,才有可能改變目前學位論文的缺陷并帶來突破。
背景有顯、隱兩種。學位論文需要交代的背景都是顯然可見的內容,而一般個案研究的背景多為隱性的。其共同點是,好的背景關照往往倍于或數(shù)倍于文章內容,包含了創(chuàng)意思維和宏觀把握問題的邏輯思維,這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即使是作品研究,也應該做到這一點。例如名家草稿,最著名的是《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帖》,如果評論各自的美感風格,由文辭內容引發(fā)的背景則必不可少。此外,《蘭亭序》外延的背景還有:《蘭亭序》版本、真?zhèn)闻c『蘭亭論辯』,王羲之家世、仕歷、書法師承與書體演進中的王書位置,魏晉風度中的王氏其人及其宗教思想活動,大文藝觀下魏晉文學對書法審美觀念的啟蒙與時尚風氣的推進,『尺牘書疏,千里面目』與『字如其人』之書法觀念的濫觴,玄學意象觀與書法審美旨趣的對應等;《祭侄文稿》外延的背景則有:顏書師承、與王羲之『不似而似』之遠接正傳的認知,顏氏家世、家庭教育與其書『篆籀氣』的由來,顏氏家族性格的遺傳對書法的影響,顏氏恪守儒家經世致用觀念下的書法道路與藝術個性的形成,『文如其人』與『字如其人』在顏氏作品中的雙重驗證等;《黃州寒食詩帖》可以外延的背景有:王安石變法中的蘇軾,『烏臺詩案』對蘇軾人生和文學藝術的深刻影響,謫居黃州的生活與文學作品,禪悅之風的潛移默化,性格、操行、識見和『事事第一流』的蘇軾書法的技與道,書卷氣與字外功等。
背景的關照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學術思維能力和境界。周全縝密的學術思維是寫好文章的保障,創(chuàng)意性學術思維則是開拓新領域、創(chuàng)立新方法、推衍新風氣的前提,前者需要扎實的功力,后者需要想象,二者兼?zhèn)淠藶樯线x。想象可以是漫無邊際的玄想,它可以在現(xiàn)有資料和成果中以錐指針度的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可以結合讀書來進行。只要敢于質疑,能夠證明,即可集腋成裘,做出大學問。其實,很多學者都是由識小而成其大的。學術研究必須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文章的優(yōu)劣在于含金量,而不是字數(shù)的多寡,現(xiàn)在的學位論文大都徒具其表,幾萬字、幾十萬字解決不了一個問題,這種文章不寫也罷。宏觀想象要建立在對課題的通盤把握的基礎上,要有較多的嘗試和反復驗證,確認切實可行之后,再做條目梳理和布局謀篇,以創(chuàng)見貫通始終,文中所使用的概念都必須加以界定,以明確異同和所指。例如,明清時期長江下游的商品經濟十分發(fā)達,書畫市場也隨之繁榮,吳中、揚州都很典型。不同的是,明代的吳中書法被市場認可,市場對書家的反饋卻微乎其微,要研究這個課題,清代的『揚州八怪』更能說明問題,而『八怪』之中,又以鄭板橋最具代表性。然而迄今為止,對『八怪』、對鄭板橋的研究已經無所不包,成果十分豐富,很難置喙。筆者曾自其仕途功名想到六分半書,甚覺突兀,科舉字樣了無痕跡,其中必有被忽略、被遺忘處。后乃留意,偶于阮元《廣陵詩事》中得知,板橋『少為楷法極工,自謂世人好奇,因以正書雜篆隸,又間以畫法,故波磔之中,往往有石文蘭葉』。從深入傳統(tǒng),到故為破體,只能是為了迎合揚州不文豪富的興趣和市場需求,也是被呼之曰『怪』的由來。當然,還有功名之格與世俗之位的差距所致的逆反心理等,此不贅言。
想象包括問題意識,即使面對通識,也不能忘記質疑。如果人云亦云,很可能犯低級錯誤。例如,《歷代書法論文選》把舊題為蔡邕的《筆論》列在趙壹《非草書》之后的漢代書論位置,《解題》稱錄自陳思《書苑菁華》。近三十多年來,很多書法美學史、書法理論史著作文章從之,把它當作漢代蔡邕的書論來加以解讀和發(fā)揮,甚者更視之為中國書法理論的奠基之作。按照學術規(guī)范,先應據(jù)目錄學求之,正史書志、《法書要錄》等均不見著錄,而首見于南宋的《書苑菁華》,此其一疑;既然出自《書苑菁華》,《歷代書法論文選》同時收錄了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一篇,《筆論》乃從中摘選而來,讀之可知二者所用不是同一版本,表明今天的選本并非出于一人之手,《解題》也不嚴謹,此其二疑;文辭內容與漢代人文筆不類,三疑;全文氣息不暢,似非一時一人所作,四疑;文中若干關鍵性論書詞語不應出自漢代,五疑?!豆P論》出于后世偽托,早有學者考定,問題是為什么沒有引起注意?真是咄咄怪事。筆者曾為其版本??保笤偈驴甲C。該文首段『書者散也……不能佳也』,有鮑照詩《蜀四賢詠》『蟲篆散憂樂』佐證,最早不過南朝;二段『夫書……則無不善矣』之語,和虞世南《筆髓論·契妙》、唐太宗《筆法訣》講書寫前的心理準備相似,而與首段所論齟齬,最早不過唐代;三段『為書之體……方得謂之書矣』所論,與漢晉諸書勢用語仿佛,其上限或在魏晉,乃三段之中見解最為樸素、也最早的部分。
二十多年前,筆者曾應《書法報》之邀,為書法愛好者開列必讀書目,其中有兩種書至今還有著重要的學術思維和方法論意義。一是《世說新語》,從不同角度記錄了魏晉士大夫群體的好尚、言行和生活,鮮活的玄學與魏晉風度,鮮活的書家佚事,都有助于我們認識那個時代的人和書法。二是梁廷楠《東坡事類》,從二十多個側面收錄了有關蘇東坡的事跡,對我們深刻認識一個立體的、鮮活的東坡,有莫大的幫助。在筆者看來,吃透這兩種書,學術思維與方法也就有了較高的起點。進而還可以確認,多讀書、會讀書是治學的必修課,也是提升學術境界的必由之路。
三
新的學術思維,并不意味著有什么驚人的舶來理論和方法,我們必須強調行之有效,有時候,它只是從尋常處發(fā)掘出不尋常的意義。對筆者而言,這種努力持續(xù)進行了二十余年,至今還在探索。例如,筆者對書法美學、書法理論研究中把『風骨』『神采』『雄強』『險勁』之類的詞語視為概念、范疇加以論說的做法持懷疑態(tài)度,總覺得今人的主觀成分過多,且一成不變,有強加于古人之嫌。筆者陸陸續(xù)續(x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宏觀與微觀的、橫向與縱向的、獨立而又彼此交互的研究。一是書論釋詞,從單字到詞組、到歷史變遷,選擇數(shù)十個傳統(tǒng)書法批評常用詞語進行解析-二是確認核心詞、原生詞、衍生詞、價值判斷詞,首次厘清古人對書法技法、美感、風格之次第生成關系的敘論,以及如何不斷使美感、風格累增和外延,而后終止于價值判斷,以詞群結構和詞群譜系名之;三是從文體和文學描寫的角度,系統(tǒng)分析了古代書論的文體、書面表達中的文學修辭特點,批評、闡釋書法的實際效果,對深入理解古代書論,明確其各自的學術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四是系統(tǒng)梳理了傳統(tǒng)書法批評方法、不同批評方法的各自任務、表達方式與功用、時尚與歷史傳承等;五是集中討論了書法審美活動中的想象與意象表達,揭示出書寫與審美的泛化對應關系;六是詳細描繪出從書寫技法到審美、再到風格表達的全過程,論述了從技法到理論概括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和終極形態(tài),等等。
通過上面的系列研究,筆者確認:古代書論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審美和批評的產物,本不為理解而設,今天要想寫書法美學史、書法理論史的任務很難完成,正確的研究就是順其自然,還其本來面目。其次,從細節(jié)出發(fā),逐步拓展,從所有可能的方面去了解古人,重新認識古人眼中的書法,不要輕言取舍和出新。第三,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效果最好。兩千年古代書論代表了古人對書法藝術的全部認知與經驗總結,而這種書面語言的內涵包羅廣泛,要有足夠的心理和學術準備,以便親和它們、解讀它們,最終成功地接受和運用它們。第四,培養(yǎng)良好的轉換能力。古人的書法審美多出于形象思維,整理審美所得時既有審美參照系,又有語言的規(guī)范,而做書面表達時要借助帶有文學色彩的意象性詞語,使用雅言加以敘說。對古人來說,有一個從藝術到文學、語言的轉化過程,今天則需要借助這些書面語言去做好反向的轉化工作,以復原或接近古人的書法審美的初始所得。其中意象性詞語比較復雜,包含了從形象思維到象征式的寓意,到其背后的哲理、文化依托,以及觀念、認知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古人看來,美從來都不是止于悅目賞心的單純之美,而必須要有善,也就是思想和意義,也正是書法美所具有的種種思想和意義,才使得書法藝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
例如評價顏真卿書法,古人多取『雄』字為其美感風格的基調,而后斟酌換言,各抒己見。蘇東坡《跋顏魯公畫像贊》用『清雄』,增『清』字以狀其品,尚不出大格;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唐顏魯公二十二字帖》則以『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有似其為人』為評,直接以倫理學的『忠義』和天性、美感的『剛勁』、風格的『奇?zhèn)ァ幌鄬?;鄭杓《衍極》稱『顏真卿含弘光大,為書統(tǒng)宗,其氣象足以儀表衰俗』,明確地加入了教化意義。最典型的是朱長文《續(xù)書斷·神品》的評價:
其發(fā)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揚子云以書為心畫,于魯公信矣……
觀《中興頌》,則閎偉發(fā)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夫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yè)履之純……
從美感風格列以倫理標準擬議其書,最后歸為『心畫』以完成理論概括。其后逐一列敘顏氏書碑,每通皆有其對應的美感風格,以及能夠象征的倫理學內容。凡此之類,不勝枚舉,而言之鑿鑿,相沿成為傳統(tǒng)。
筆者曾思索,當代書法研究的著作文章數(shù)量極大,高等書法教育亦盛,無論是教學需求,還是自學需求,都迫切地希望有書法審美或鑒賞原理、書法藝術風格學之類的專書。那么,為什么不寫出來呢?原因之一是沒想過;之二是西學不服水土,難以成就;之三是難度太大,無從著手。例如,顏體有典型的『雄』的風格特點,如果從技法層面求之,需要哪些筆法的綜合運用,并配合以點畫樣式及結體才能成就其『雄』?雖然藝術問題不能量化,但大慨的約數(shù)還是有的。如果歸納總結出來的技術可行,能否推及其他書家?能否推及其他書體7歷史上二王書法也有『雄』的特點,如果梁武帝《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張懷瓘《書斷·神品》評王獻之行草『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而在形質上,二王與顏書相去甚遠,那么將如何闡釋這種同中之異現(xiàn)象呢?依照筆者的體會,顏書之『雄』多在于『形』,二王之『雄』多在于運動狀態(tài)的『勢』。以此類推,書法史上舉凡評之日『雄』的名家作品大體不出此范圍。如果再推及書體,則篆、隸、楷之『雄』多在于『形』,行、草則多在于『勢』,二王與顏書之正書、行草也是如此。當然,古人也不會滿足于粗略的評述,于是風格類化成為傳統(tǒng)書法批評的一個發(fā)展趨勢。例如,在『雄』之下,『雄強』『雄壯』『雄武』『雄秀』『雄逸』『雄偉』『雄媚』『雄闊』『雄拔』之類的細微劃分與評說,就是古人對同中有異的美感風格的良好把握。如果再加上形象的比喻傳神,還可以有更多、更細微的劃分和評說,古人對書法美感風格的把握和概括描述能力,于此可見一斑。今天若想建立書法風格學,即需全面、系統(tǒng)地做好調查整理工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確立,都要到古代書論和具體作品中求證。如果能把古人的感悟或評說逆向整理出來,再加以適當?shù)睦碚摳爬ǎ瑒t其學術意義之大自不待言。
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古今的知識結構不同,在書法藝術所需要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方面,相差不可以里程計。即使具體到書法啟蒙教學上,也無法和古人比擬,在傳授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差在思維方式的訓練上面。例如,據(jù)孫過庭《書譜》的敘述,初唐時南北廣泛流傳書法啟蒙用的《筆陣圖》,今天尚有傳本,其中被名為『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的部分,或即孫氏所見初唐抄本的內容:
一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陸斷犀象。
乀 百釣弩發(fā)。
丨 萬歲枯藤。
? 崩浪雷奔。
丿勁弩筋節(jié)。
今天的字帖范本只有筆法圖示,別無他說,古人正相反。筆者認為,沒有具體的筆法圖示反而有極大的想象和自由,蘇東坡《題筆陣圖》所謂『筆墨之跡托于有形,有形則有弊,茍不至于無』,即是此意。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每一種點畫的美感特點都以夸張的文學手法描繪出來,以此提升蒙童的想象力并付諸實踐。再次,把技法置于審美觀照之下,成為古代書法傳授的通則,與從啟蒙開始的文學教育相呼應。相反,這些內容對今天的成年書法愛好者甚至許多書家來說,都很難準確地理解運用,遑論更高層面的知識。當技法與美感原理脫離之后,久而久之,人們所關注的也只剩下技法,當代書法輕易地走向美術化道路,輕易地被展廳異化,與此有直接關系。而由于缺少必要的、和古人相同或近似的書寫與審美訓練,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即很難把研究落到實處,由此造成善書者無學術、有學術者不善書的尷尬局面。在古代書論中,技法、美感和風格用語的書面表達受文體和文學、語言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經常會省略一些環(huán)節(jié),如果缺少足夠的書寫和審美經驗,既很難理解,也很難落實。所以,要想做好書法鑒賞原理、書法藝術風格學方面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
書家研究,最忌程式化,忌大而全,不能讓材料和他人的成果沖淡或淹沒自己的見解。筆者經常告誡學生,論文沒有心得就不要亂寫,寫則以自己的見解貫穿始終,讓材料跟著觀點走,不要借用別人的成果充斥章節(jié),或以粗淺的體會代替學術研究。筆者始終反對游談無根之學,堅持無證不信、孤證不立,堅持走創(chuàng)意出新的治學之路。學術研究不怕犯錯誤,就怕想不到、不敢想,一輩子小心翼翼跟在別人后面是做不出好學問的。
例如,前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要有懷疑精神。近百年學術有信古、疑古兩派,筆者曾讀過《古史辨》系列著作和文章,個中也是良莠互見,但疑古并沒有錯,懷疑一切也不可取。所以,筆者讀書是且信且疑的,二者都需要求證。例如,筆者花費大量精力,研味古代書論,分別以十余種話語情境歸屬列敘。換言之,旨在探究古人言論的背景、立場、目的,讀出任何可能存在的言外之意,進而判斷所論的學術價值,于古于今,皆屬有益。具體言之,《東坡題跋》中有《書唐氏六家書后》一則,作于元豐四年(一0八一)五月十一日,其中著名的觀點是『凡書象其為人』『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tài)』等,對后世影響極大。其時蘇東坡貶謫黃州一年多,去歷經九死一生的『烏臺詩案』未久,復前推數(shù)年王安石變法中以持論有異屢遭構陷,可謂歷歷在目,心有余悸,對君子小人之辨也益發(fā)深切,借題發(fā)揮,也在情理之中。此后東坡于《題魯公帖》中反省道:『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挥纱丝梢姡稌剖狭視蟆匪圆蝗珵槌制街?,有隱情在彼,不宜坐實而取用。又,《東坡題跋》中單獨論評蔡襄書法者凡九則,除『記與蔡君謨論書』一則為后人偽托竄入者外,有兩則感傷耆宿凋謝,六則為稱譽之辭,許為『當世第一』。實際上,蔡襄書法并沒有達到超佚等倫的境界,正如黃庭堅所評:『君謨書如蔡琰《胡笳十八拍》,雖清壯頓挫,時有閨房態(tài)度。』依東坡之能,不會看不出來,之所以每多溢美,實為尊師重道使然。其一,蔡襄與歐陽修交稱莫逆,歐公稱其『獨步當世,能謙讓不肯主盟』,東坡從其說。其二,歐公與東坡有師生之誼,東坡多得歐公獎掖,初為及進士第,復得歐公竭力稱揚其文采而名重天下;后赴秘閣、御試,歐公皆為座師,蔡襄也為座師之一。有這兩個因素,東坡始終高視蔡襄,拳拳之心天日可表,山谷與蔡襄無交集,故能無拘無束直陳所見。同樣,山谷評書,于宋人反復力推東坡,至取『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它人終莫能及爾』以塞言路,也是出于尊師重道的原因。如果以審美差異的理論量說蘇、黃之評蔡襄的不同,就會失之于膚淺。
依照筆者的體驗,讀懂古代書論對書法研究來說至為關鍵,如果只是引據(jù)發(fā)揮,即很難保證不出現(xiàn)偏差或錯誤。中國文化中普遍存在著禮儀、人情酬酢現(xiàn)象,評論書法也不例外,唯晉宋齊梁間風氣或有不同。例如,虞龢《論書表》記王獻之少時學書,羲之『從后掣其筆不脫』,嘆日『此兒書,后當有大名』,又述獻之『出戲,見北館新泥堊壁白凈,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羲之見嘆美』,作書與親故稱『子敬飛白大有意』,父親的愛子、推譽之情躍然紙上。又記謝安嘗問子敬:『君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對云:『物論殊不爾』,子敬答云:『世人那得知』,一個狂傲且敢于藐視乃父的王獻之同樣躍然紙上了?!稌V》記敘后者乃云:『自稱勝父,不亦過乎!』是斥獻之有悖人倫綱常,以『勝母之里,單參不入』『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范,以斯成學,孰愈面墻』為佐證,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為結論。此外,并未提出父子書法優(yōu)劣短長的證據(jù)。其實,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中已述及宋梁間『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唯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的書法風氣,孫氏不取以權衡立論,共有意維護綱常倫理已至為明確,不值得采信。又,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引李慈銘云:
晉宋六朝膏粱門第,父譽其子,兄夸其弟,以為聲價。其為人子者,則務鄙父兄,以示通率。交相偽扇,不顧人倫。世人無識,沿流波詭,從而稱之。
由此可見,王羲之推譽其子,王獻之貶抑乃父,應該是魏晉風度中的常見現(xiàn)象,風氣相煽,從俗而已,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嚴重。所論包含水分,也很自然。重要的是今人解讀征引,務必破除迷霧,還原語境,始可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
《書法要錄》收梁武帝與陶弘景論書啟答九篇,文字多寡有差,議論甚佳。其一云:
奉旨……所恨微臣沉朽,不能鈷仰高深,自懷嘆慕。前奉神筆三紙,并今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畫畫抽心,日覺勁媚,轉不可說……正此即為楷式,何復多尋鐘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彌增愛服。俯仰悅豫,不能自已。
雖諛辭滿紙,至于邀奉蕭書以代替鐘王,但人皆以為平常。這是因為,二人位居君臣,必須恪守綱常倫理,尊奉君父,為臣子的天然本分。何況,尺牘書儀,重禮尚謙,授受有別,而此種例證亦多,不煩稱舉。其二云:
晚所奉三旨,伏循字跡,大覺勁密。竊恐既以言發(fā)意,意則應言,而手隨意動,筆與手會,故益得偕稱,下情嘆仰,寶奉愈至。
雖則依舊阿諛,而所述之文辭、意、手、筆四者關系,極具慧識,可以和王僧虔《書賦》的自然、物象、心、手、筆的見解相互發(fā)明。其實,只要剔除諛辭夸飾,即可以在真實的語境中找出有價值的內容,以此推進今天的學術研究。
在古代書論中,筆記、題跋的話語情境比較復雜,問題很多,數(shù)量也大,極難檢驗查證。其中明清堪稱大宗,書法市場和人情酬酢等因素尤為突出,如果加上抄襲前人、金石拓本題跋的種種疏失,以及碑學書論的夸張與偏頗,問題會更加突出,要做的工作也就更多。如果要考慮當代書法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因素,似乎以重新檢討清代金石學以來大量的北朝碑版題跋和碑學論說較為迫切,對推進學術研究也更有價值。
例如,十六國北朝版造像書法普遍有清晰的刀斧痕跡,不同程度地掩蓋了書寫原貌,而現(xiàn)存所有的評說都是面對拓本,徑取刀斧之跡論言美感風格和流派,由此造成與傳統(tǒng)帖學手跡和刻碑、刻帖基本一致的巨大差異。問題在于,評碑與評帖所采用的是同一個語言體系,這會造成極大的假象,以及學術上的欺騙性??涤袨樵谄洹稄V藝舟雙楫》中設置《傳衛(wèi)》一節(jié),首言衛(wèi)氏取法,即生謬誤;次言北魏崔氏傳衛(wèi)書法一脈,又混清河、安平不同郡望崔氏為一,且無實證;第三,既敘名家,復以碑版當之,正是英雄欺人,狗尾續(xù)貂;四是曲解文獻,削足適履,全無求是態(tài)度,其結論『故衛(wèi)家為書學大宗,直謂之統(tǒng)合南北亦可也』尤失據(jù)。推及其他,則《廣藝舟雙楫》之可信者寥寥,直可與康氏《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比并,同為其維新變法的輿論著述,非關書法史實可知也。有鑒于此,筆者曾擬作『清代碑學批判』之課題,以話語情景等多角度進行考辨論說,惜時間不敷用度,遂使提綱擱置至今。不過,這一研究很有挑戰(zhàn)性,值得一試。
五
書法的文化屬性已經被普遍接受,但書法中哪些東西可以代表文化,它們是如何與文化發(fā)生聯(lián)系的?文化如何作用于書法?書法如何作用于文化?不同書體的文化含義是否相同?諸如此類,迄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系統(tǒng)研究。再如傳統(tǒng)國學,對書法的作用更為直接,也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是,國學浩如煙海,哪些東西與書法的關系緊密,哪些次之?人們經常會毫不猶豫地提出儒道釋三家思想,而這三家各有其龐大的思想體系,我們又如何能確認其中哪些東西曾經作用于書法史、書法觀念、書法批評、書法傳統(tǒng)呢?即使可以列舉若干例證,又怎樣做到具體落實呢?例如,唐太宗《王羲之傳論》云: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
如果只是『點曳之工,裁成之妙』,自小王以下,晉唐很多名家都可以做到,以此為『盡善盡美』的理由,即不免牽強。不過,既然是皇帝喜歡,總要拉起一桿大旗,于是儒家思想中『盡善盡美』的標準被移到書法品評中來。其后張懷瓘在《書斷·評》中議論王書:
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舍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絕倫,妙節(jié)孤峙。
其中『耀文含質』是儒家思想『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換言,『中庸』是對『盡善盡美』的發(fā)揮。后世項穆《書法雅言》置《書統(tǒng)》《中和》等節(jié),把王羲之與孔子相提并論,完成了對王書大統(tǒng)的最后升華。
客觀地看,王羲之書法不過是書體演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他學習張芝的章草,但要人為地切斷他與魏晉一百多年的書體演進和眾多書家的努力和積累,明顯是錯誤的。歷史上的鐘張、二王的比并評說,原本就缺乏可比條件,是忽略歷史積累之后把他們放到同一平面進行比較的,也有唐太宗貶抑小王,導致張芝穿越時空首創(chuàng)一筆草書的因素在內。對處于玄學和魏晉風度籠罩下的王羲之來說,只是當時書家群體中的翹楚,絕不會按照儒家『盡善盡美』或『推方履度,動必中庸』的標準參與書體演進并確立個性風格。幸運的是,他被唐太宗選中,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在被曲解的同時,戴上新的光環(huán)。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環(huán)越來越多,人與作品也越來越偉大、璀璨,成為千載不變的書法大統(tǒng)和楷模,成為教化的工具。《宣和書譜》評唐太宗書法云:
方天下混一,四方無虞,乃留心翰墨,粉飾治具。雅好王羲之字,心慕手追。
『粉飾』揭示了唐太宗尊王的本質和目的,『治具』則把書法的功用說到骨子里了。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宋徽宗崇寧三年(一一0四)六月尚書省奏事云:
窈以書之用于世久矣。先王為之立學以教之,設官以達之,置使以諭之,蓋一道德,謹家法,以同天下之習。世道衰微,官學失廢,人自為學,習尚非一,體畫各異,殆非所謂書同文之意。
『一道德』謂書法的教化功能,亦即《書法雅言·書統(tǒng)》講的『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也』,這與今天對書法的理解大不相同?!褐敿曳ā恢妇S護書法的正宗、道統(tǒng),也是王羲之書法千載獨尊的思想根源,與今天近乎純粹的藝術需求也不一樣?!阂酝煜轮暋皇菫榱撕笪牡摹簳闹狻?,是在強化文字的社會功用,書法的優(yōu)劣及個性風格的有無只是滿足這一大前提之后的副產品,秦漢以降的書法史很難看到百花齊放的局面,也是緣乎此。
上面對王羲之的簡略分析可以視為書法與文化關聯(lián)的管窺一斑,更多的問題和領域,尚有待于日后不斷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這里,還需要強調一點,過去我們以為是書法所固有的東西,如古人的經驗和對書家及作品的評價,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太多的文化附加成分,今天要學會嘗試把它們一一揭示出來,從而體現(xiàn)今天的學術能力和價值,推進書法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