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王小燕
自然流產與巨細胞病毒、沙眼衣原體、解脲支原體感染的相關性研究
陳誠 王小燕
目的 分析和探討自然流產與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CT)、解脲支原體(M.urealyticum, UU)感染的相關性。方法 以接受治療的74例自然流產者為觀察組,以同期來本院接受人工流產74例無自然流產史者為對照組。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檢測所有入選者外周血HCMV-DNA,應用免疫層析法和分離培養(yǎng)檢測宮頸分泌物中的CT和UU。結果 觀察組自然流產婦女的HCMV、CT、UU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2.97%、29.73%和32.43%,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入選者的
HCMV與CT或(和)UU復合檢出率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自然流產次數(shù)在2次及以上者的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0.23%、41.86%和
44.19 %,顯著比自然流產1次入選者的高,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然流產與HCMV、CT、UU感染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需給予充分的重視。
自然流產;巨細胞病毒;沙眼衣原體;解脲支原體
自然流產多發(fā)于懷孕早期,占全部妊娠的10%~15%。環(huán)境、藥物、遺傳、免疫等諸多因素均可能導致自然流產,病原體感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1]。本文對巨細胞病毒、沙眼衣原體、解脲支原體與自然流產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3月~2015年7月來撫州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74例自然流產者為觀察組,入選者經外周血檢查,排除弓形蟲、風疹、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者以及生殖器官畸形、存在家族遺傳性病、免疫因素異常、內分泌失常者,年齡
23~35歲,平均(26.8±3.4)歲。另選擇同期來本院接受人工流產者74例為對照組,排除有自然流產史者,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為(26.6±2.8)歲,孕6~10周,人工流產1~3次,有0~2次成功妊娠經歷。對比2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一般因素,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選者的標本均與流產發(fā)生后的1個月內采集。
1.2.2 血樣采集 抽取所有入選者3 mL外周血,并進行抗凝處理,保存于-20℃冰柜中,備用。
1.2.3 宮頸分泌物采集 將無菌棉拭子放入宮頸管內1~2內,放置20 s后,旋轉1周,取出后立即放入無菌試管中,并即刻檢查[2]。
1.2.4 檢測方法 (1)HCMV檢測:應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外周血HCMV-DNA。(2)CT檢測:采用免疫層析法對宮頸分泌物中的CT進行檢測,嚴格按照CT診斷試劑盒要求進行相應操作,若控制窗和結果窗中均出現(xiàn)一條線,表明呈陽性[3]。(3)UU分離培養(yǎng)鑒定:將標本接種到培養(yǎng)孔中,并放入培養(yǎng)箱中進行孵育,培養(yǎng)24 h后取出并進行觀察,若培養(yǎng)基孔中呈現(xiàn)桃紅色,表明存在UU,若呈現(xiàn)桔黃色,表明不存在UU[4]。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入選者的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以及HCMV與CT或(和)UU復合檢出率。并對比自然流產次數(shù)≥2次和自然流產1次入選者的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shù)據結果錄入到SPSS 17.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保錄入過程客觀真實,以95%為可信區(qū)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入選者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以及HC M V與CT(或UU)復合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入選者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2.97%、29.73%和32.43%,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HCMV與CT(或UU)復合檢出率與對照組相近。見表1。
表1 2組HCMV、CT、UU陽性檢出情況對比[n(%)]
2.2 觀察組自然流產次數(shù)與HCMV、CT、UU感染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比 觀察組自然流產入選者中,共有43例入選者自然流產次數(shù)≥2次,自然流產次數(shù)≥2次入選者HCMV、CT、UU的檢出率分別為:30.23%、41.86%和44.19%,顯著高于自然流產1次入選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自然流產次數(shù)與HCMV、CT、UU感染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比[n(%)]
自然流產的致病原因十分復雜,包括環(huán)境、激素、感染、遺傳缺陷、子宮畸形等,且尚有部分患者自然流產的原因不明[5]。在此之前,臨床上在對導致自然流產原因進行分析時,多集中在免疫功能異常、生殖道解剖畸形、雙親染色體分析以及母體內分泌系統(tǒng)等方面[6]。近年來,經過大量的研究證明,生殖道感染也是導致自然流產的重要原因。
妊娠期,婦女對可導致宮內感染的病原體普遍易感,宮內感染的風險會成倍提高。由上述結果可知,觀察組入選者的HCMV、CT、UU的陽性檢出率(22.97%、29.73%、32.43%)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HCMV、CT、UU感染與自然流產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其中,HCMV感染可導致胎兒發(fā)育異常,使胚胎發(fā)育停止或出現(xiàn)畸形,進而導致流產[7]。而CT和UU感染可誘發(fā)炎癥,損害子宮內膜,而由炎癥引發(fā)的免疫系統(tǒng)活動會產生大量的抗病原體細胞因子,而抗病原體細胞因子對處于生長中的胚胎有害,且能夠對胚胎植入和母體免疫系統(tǒng)保護胚胎的調節(jié)機制造成一定的干擾,進而導致自然流產[8]。而自然流產次數(shù)≥2次入選者HCMV、CT、UU的檢出率(30.23%、41.86%、44.19%)也顯著高于自然流產1次入選者(P<0.05),表明自然流產與HCMV、CT、UU感染聯(lián)系密切,HCMV、CT、UU感染可能會導致患者反復流產。3種病原體感染與自然流產密切相關,提升自然流產的風險,需給予充分的重視。
[1] 王玲.生殖道病原體感染與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的相關性[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30):16-17.
[2] 李瑤,呂燕玲,容俊,等.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和巨細胞病毒感染與輸卵管妊娠的相關性研究[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12):141-144.
[3] 李敬文,徐軍.不孕婦女286例生殖道支原體、衣原體、淋球菌及巨細胞病毒感染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0,17(22):3088-3089.
[4] 姜翙,陳悅,周燁,等.稽留流產122例的相關因素分析[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12):1705-1707.
[5] 于秀芳,牟艷,鄭學峰,等.感染性流產89例的病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6):64-65.
[6] 鹿靜.孕婦TORCH感染與自然流產關系的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1,40(14):711-712.
[7] 徐婉芳,劉彥慧.弓形體、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病原體檢測與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3,19(9):22-23.
[8] 唐麗娟,譚布珍.生殖道常見病原體感染與稽留流產[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3,6(4):254-2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4.059
江西 344000 撫州市婦幼保健院(陳誠 王小燕)
王小燕 E-mail:779456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