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舒佳
摘 要:高中語文知識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相比,似乎不是“枯燥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似乎也愿意積極投入自己的情感。在高考壓力的影響下,在高中各個學科知識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中語文知識似乎是學生“最喜歡”的,也是“最容易學習”的。可是事實上,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高投入、低消耗的學習狀態(tài)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實現(xiàn)高效化的高中語文教學呢?筆者對此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效化;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知識難度大,專業(yè)性強,是高中各個學科都具備的特點。在高中學段,其實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都令學生感到有極大的“壓力”。如果讓學生說說哪一科還好一些,我相信,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會是一致的。那就是高中語文知識學習還好些,起碼它學起來不枯燥。不過通過觀察實際教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高效化的高中語文教學呢?
一、教學目標要符合實際
先進教育教學手段的應用為教師間的交流與分享提供了更多的契機,可是也造成了一些新的問題。如部分教師不考慮學生實際,從網上、教參上生搬硬套教學目標,致使教師的傳授與學生的理解之間不銜接、作品內容與學生需求之間出現(xiàn)不平衡。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設計目標。以下以《荷塘月色》為例,對三維目標的設定做具體分析:《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含蓄委婉地抒寫了作者面對家庭的紛擾、倫理的重負、前途的悵惘,對現(xiàn)實不滿想逃避重獲精神的自由,荷塘月色下的片刻逍遙無法趕走一個人的孤寂。在此基礎上,教者設計三維目標如下:知識與能力:理解文意,概括出鑒賞意境美的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研讀課文、活動體驗、鑒賞文本,開展個性化閱讀,對自己的結論作出合理的解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流露出的“不平靜”的心情。
二、教學內容從學生視角出發(fā)
語文知識的教學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其教學內容往往是“經典”,與“現(xiàn)實的世界”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如果教師處理不好的話,就會出現(xiàn)“兩層皮現(xiàn)象”。如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果不將工具與人文統(tǒng)一起來,就出現(xiàn)言、文彼此割裂的現(xiàn)象。教師要發(fā)掘學力,將“教”與“學”有機統(tǒng)一起來,從學生的視角確定教學內容:
(1)改教案為學案。長期以來,應試觀念根深蒂固,教師單向傳輸知識,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學力”逐漸消失。教師要通過設計學案,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字詞,把握文言文的興趣點、困惑點,以便教師在課堂調整學習內容,進行合理取舍。
(2)感受歷史與現(xiàn)實的碰撞。文言文所寫作年代久遠,背景復雜,通假字、古今異義等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學習障礙。教師要設計教學情境,用現(xiàn)代的語言去解說文言文,讓歷史與現(xiàn)實融合,讓學生感受到國學就在身邊。如在《師說》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而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事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碑攦煞N思想出現(xiàn)碰撞時,教師引導學生取古人思想中的精華,去其糟粕。
(3)鼓勵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高中課時壓力大,許多選修課程的學習無法在課堂上完成,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疏通字詞,解決疑難困惑,并寫出自己的感悟。
三、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為社會各個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既然我們“擁有”了先進的教學手段,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怎么能不加以利用呢?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于一體,能變枯燥為形象具體,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具有其它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倍受師生的青睞。但多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若使用不當,也會影響教學成效。應用過程中常見問題有:
(1)重媒體輕交流。教師困囿于課件,亦步亦趨地跟從于課件,不敢越雷池半步,淪為課件的“操作員”,忽視了師生的對話交流、情感溝通,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以致語文課堂人文性缺失。多媒體只明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已,絕非課堂的主角,教師應注重師生對話、生生交流,不局限于“預設”,引導學生在交流中促進“動態(tài)生成”。
(2)注重知識的灌輸。豐富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為語文課堂增色不少,也為課堂教學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但部分教師喜歡運用大量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疲于應付,沒有思考的時間、想象的空間,這無異于由“人灌”走向“機灌”。其實,無論是素材的選擇、媒體的運用都要服務于教學,都要以“學”為中心,以激發(fā)學趣、激發(fā)潛能為根本目的。
四、將生活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
知識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生活與語文知識間的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生活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語文教學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會生長得枝繁葉茂。教師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架設語文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品質受到陶冶。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中,學生無法走進盲人的世界,體驗對光明的渴望,對光明的奢求,教師讓學生蒙眼摸黑,或想象一下,在停電的時候感受屋子里的情況,感受到在黑暗中生活之艱難。學生通過感受、討論、交流中感受作者與殘疾斗爭中表現(xiàn)出的堅強不屈與積極樂觀。
五、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評價方式
應試教育為什么如此難以消除?傳統(tǒng)教育教學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弊端?在筆者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評價方式有缺陷。高中語文教學要擺脫評價方式單一、結論片面的弊病,要樹立生本觀,注重學生的表現(xiàn)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要發(fā)揮評價的診斷、促進功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要開展多元化的評價,包括主體多元化,有師評、互評,還有自評;評價內容多元化,有知識技能、過程方法,還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既有口頭、書面、體態(tài)語言,也有導向性評價,模糊評價。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知識教學,在高中學校教育教學中有極大的魅力,學生“喜歡”語文知識的學習,但是,從“有興趣”到“有實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通過教師積極地引導,構建高效化的語文課堂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