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堂中的“腳手架”,指的是科學教師為了引領學生實現學習目標而提供的支撐。合適的“腳手架”能夠幫助學生積極構建知識,是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在教學中,科學教師要為學生在知識、方法和情感這三方面搭建起合適的“腳手架”。
一、知識的“腳手架”
為了促進學生的認知從實際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轉化,教師要為學生搭好知識的“腳手架”。如執(zhí)教《太陽系》這一課時,在預學過程中,教師發(fā)現不少學生太陽系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本課知識的系統(tǒng)構建有一定的難度,便可以在課前要求每位學生做一份以“太陽系”為主題的科學手抄報,引領學生主動地學習一些關于“太陽系”的知識,為學生搭起知識的“腳手架”。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再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學習和交流,將之前獲取的信息和知識進行傳遞與分享,就會使這個“腳手架”搭得既合理又高效。
二、情感的“腳手架”
為了進一步給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經驗的機會,增強學好科學的信心,教師要為學生搭好情感的“腳手架”。兒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證明:當學生積極參與自我知識的建構時,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學習動機也更強烈。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為學生搭好情感的“腳手架”,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力。
如在執(zhí)教《讓小燈泡亮起來》一課時,課前教師在每組的實驗桌上放了一只看上去鼓鼓的黑色塑料袋,里面好像裝了很多東西,學生好奇地小聲議論著、猜測著。開始上課了,老師面帶微笑地說:“今天我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特別的材料,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塑料袋看一看,拿出來玩一玩,看看這些材料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睂W生迫不及待地打開塑料袋,發(fā)現里面有小手槍、小手電、帶燈的橡膠小青蛙、彩燈串、帶燈的小賽車等等,學習興趣立刻高漲起來。有的學生把彩燈的插頭插在電源上,讓燈亮起來;有的扣動扳機,小手槍“啪啪”響了起來;有的用手捏住橡膠小青蛙的肚子,肚子里的燈一下子亮了起來,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這時教師提出問題:“關于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學生馬上舉手,有的想知道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有的想知道為什么一捏小青蛙肚子上的燈就會亮,有的想知道燈是誰發(fā)明的等等。此時教師順著學生的話題自然引導:“今天我們共同來研究如何讓小燈泡亮起來?!?/p>
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合適的情感“腳手架”。學生先是好奇——袋子里裝的是什么;打開——發(fā)現有很多好玩的;動手玩——在玩中發(fā)現燈會亮;思考——為什么燈會亮,掀起了一陣又一陣思維的高潮,引發(fā)了對生活經驗的回憶。燈,雖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可他們很少會去思考其內在的原理,這樣的“腳手架”讓學生對熟悉的事物提出了陌生化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探究學習的動力。
三、方法的“腳手架”
當學生面臨較高難度的學習任務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方法的“腳手架”。如在執(zhí)教“電磁鐵”時,可以這樣來搭建方法的“腳手架”。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粯訓|西——小磁針。如果我在小磁針上方放置一根導線,在導線通電的瞬間,你們猜猜小磁針會怎樣?
生1:我覺得小磁針可能會快速轉圈。
生2:我覺得小磁針可能會被導線吸上來。
生3:可能不會有什么變化。
師:究竟會怎樣呢?讓我們來試一試(教師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磁針轉動了。
師:小磁針為什么發(fā)生轉動呢?
生1:我認為是導線通電后產生了磁力,才會影響小磁針轉動的。
生2:可能是因為導線通電后吸引了小磁針。
師:也就是說通電導線是可以產生磁力的。有人注意到剛才在你們觀察這一現象之后老師是怎么做的?
生1:馬上將導線和電池斷開。
師:我為什么這么做?
生1:不然,接通電池兩端的地方會發(fā)燙。
生2:如果不斷開,電池會消耗得很厲害。
師:真棒,大家對于前面電路的知識學得很扎實。接通電源后整個電路中因為沒有用電器,處于短路狀態(tài),如果通電時間過長的話,會對整個電路帶來損害。
在這一系列的提問與交流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該如何進行動手操作,還提醒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教師搭建的這些方法的“腳手架”,引導著學生一步步接近目標。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在教師所搭建的“腳手架”的引導下,逐漸通過更高級的思維如分析、綜合、判斷和創(chuàng)造等來解決問題,進而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當科學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為他們搭建了合適的“腳手架”,有了這些“腳手架”的支撐,學生不僅能順利穿越原本有些難度的發(fā)展區(qū),還能在熟悉的背景中主動完成知識的建構,學習的穩(wěn)定性也將得到相應的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朱莉妮,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2154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