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要]論辯是解決分歧的重要手段之一。論辯是一種由多個基礎言語行為構成的復合言語行為。根據主體的不同,論辯言語行為具有兩種體現(xiàn)形式: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二者都屬于復合言語行為,由多個基礎言語行為組成。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關鍵詞]論辯 言語行為 論證言語行為 反駁言語行為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71-02
論辯亦稱辯論,是一種獨特的言語交際方式。日常生活中個人的目標、信念、認識水平千差萬別,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見分歧,論辯就是解決這些意見分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學科中,由于研究目標、方法和分析對象的不同,論辯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罢撧q的基本單位不是話語或表述,而是言語行為,它是對話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命題內容和意向,這些命題內容和意向取決于言語活動發(fā)展的多種多樣的語境”(Мигунов 2004:198-220)?;谘哉Z行為理論的新成果,本文將全面分析日常交際活動中的論證和反駁的語用特征。
一、論辯、論證和反駁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基礎理論之一。奧斯?。ˋustin J.L)和塞爾(Searle J.R)提出的言語行為的分類是建立在語言學中語法層面的句子的基礎之上。論辯一般依靠多個句子來完成,因而不能被歸入奧斯汀和塞爾劃分出的某一特定的言語行為類型。荷蘭學者埃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提出了一種比言語行為更大的交際單位,即復合言語行為?!皯攨^(qū)分句子層面的基礎言語行為和更高級別的語篇層面的復合言語行為,勸導、承諾、斷言、宣布、請求等言語行為屬于基礎言語行為,論辯是語篇層面復合言語行為的典型例子,論辯由一些基礎的言語行為組成,但它不等于基礎言語行為簡單相加,說話人首先需要用一個基礎言語行為提出自己的論點,該論點涉及命題P,此時,說話人向聽話人說出連續(xù)話語1、2……n,如果這些話輪要構成論辯的復合言語行為?!保◥勰瑐?,荷羅敦道斯特 1991:34-37)
巴蘭諾夫(Баранов А.Н)、安德烈耶娃(Андреева И.В)等俄羅斯語用論辯學者在將論辯視作復合言語行為的同時,還根據主體的不同區(qū)分將論辯雙方分為論證一方(正方)和反駁一方(反方),將論辯言語行為分為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我們將論辯視為由對話雙方的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構成的復合言語行為。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是論辯言語行為的兩種體現(xiàn)形式,二者都屬于由多個基礎言語行為組成的復合言語行為。這兩種言語行為既相互對立,又統(tǒng)一于論辯言語行為之中。
二、論證和反駁中基礎言語行為
巴蘭諾夫(1990:94-95)指出,論證一方和反駁一方的言語行為至少由一組基礎言語行為組成,其中論辯一方通常用一個基礎言語行為提出希望他人接受的意見、觀點、建議、決定等,用另一些基礎言語行為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或理由;依據言語行為的性質和作用的不同,論辯一方的言語行為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論點言語行為和論據言語行為兩種類型。
論證和反駁中的論點和論據主要為斷言言語行為。斷言言語行為是說話人用來表達某種觀點或意見的言語行為,在這種言語行為中,說話人要對其斷言言語行為中命題的恰當性和合理性負責,如果他的觀點受到別人的質疑,他必須提供相應的理由。
例1:方謀說:[1]“蕭先生實在可以佩服,不過枉費心思?!?/p>
蕭澗秋突然問他:“[2]為什么呢?”
“[3]你如此煞費苦心地去救濟她們,她們本來在下雪的那幾天就要凍死的,幸你毅然去救她們,現(xiàn)在結果孩子死了,婦人死了,豈不是……”
方謀沒有說完,蕭澗秋就似怒地問:
“[4]莫非我救她們,為的是將來想得到得到報酬么?”
一個急忙改口說:
“[5]不是為報酬,因為這樣不及意料地死去,是你當初所想不到的?!保ā吨腥A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第183-184頁)
例1中方謀的論點 “蕭先生實在可以佩服,不過枉費心思”屬于斷言言語行為。這一言語行為受到蕭澗秋的質疑,方謀提出了自己的論據,其中話輪[3]和[5]都屬于斷言言語行為。
三、論證和反駁的有效條件
關于論證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Васильев Л.Г,1992:63,Баранов А.Н,1990:21,愛默倫,荷羅敦道斯特,1991:34-37,武宏志,周建武,2010:44)在綜合分析這些觀點的基礎上,我們以下列對話為例,闡述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
例2:夏東海:[1]我覺得呀,咱們真應該準備一禮物給劉星。
劉梅:[2]給劉星?[3]干嘛呀?
夏東海:[4]人剛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啊,當然應該獎勵人家了。
劉梅:[5]行了,他那算什么好人好事啊?[6]真是,那不是他應該的么。[7]再說,我告訴你,劉星這孩子你可千萬別鼓勵他,也不要獎勵他,只要你一開始獎勵,他就退步了。(電視劇《家有兒女》)
上述對話的背景是星在大街上看到同班同學被人欺負,主動上前幫助了同學。劉星的爸爸夏東海和媽媽劉梅針對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夏東海提出論點“咱們真應該準備一禮物給劉星”,他這一觀點受到妻子劉梅的反駁,通過話輪[2]和[3]間接提出相反的論點“不應該給劉星準備禮物作為獎勵”。隨后雙方進行論據的對抗。夏東海進行論證,而劉梅實施反駁。話輪[5]和[6]是對對方論據的反駁,話輪[7]是提出的新的反駁論據。
為區(qū)分論辯雙方言語行為并對這些言語行為進行模式化描寫,我們用不同的符號表示雙方的論點和論據:
Г—說話人,С—聽話人;
Т —— 一方論點(通常由一個基礎言語行為表達);
Аn—— 一方論據(由一個或多個基礎言語行為構成的論據集,n≥1);
КТ—— 另一方論點(通常由一個基礎言語行為表達的論點,當反駁的對象為對方的論據或論據方式時,КТ可以不出現(xiàn),但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得到重構);
КАn——反方論據(由一個或多個基礎言語行為構成的論據集, n≥1);
(一)命題內容條件
論證:(1)Т是任意的命題;(2)Аn受到所表達命題Т的制約。
反駁:(1)КТ與C的前述Т有直接或間接的邏輯關系(矛盾或對立);(2)К Аn受到所表達命題КТ的制約。
“在命題內容方面,反駁的論點的命題邏輯上直接或間接地由對方的前述話輪推導而來, 受語句主觀內容的操縱,與對方話語可以形成語義對立,這種邏輯關系最為典型的邏輯關系為對稱和壓縮, 還可見其他關系”(武璦華 2010:50)。該條件能夠將論證和反駁區(qū)分開來。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個話輪是夏東海提出的論點,命題內容是任意的,下面的論據為這一論點提供理由,而劉梅以反問句的形式給出了自己的反駁論點,話輪中的命題內容受制于夏東海的論點Т,是對Т命題內容的簡說。
(二)準備條件
論證:Г相信:(1)С不知道(起碼不是自動得知)Т是恰當?shù)?;?)С將接受或已經接受Аn ;(3)Г相信С會接受Аn為Т提供充分的邏輯支持,即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導出Т是恰當?shù)摹?/p>
反駁:Г相信:(1)С不知道(起碼不是自動得知)Т是不恰當?shù)?。?)С將接受或已經接受КАn;(3)Г相信С會接受КАn為КТ提供充分的邏輯支持,即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導出Т的不恰當?shù)摹?/p>
夏東海相信:(1)劉梅不同意“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2)劉梅將接受“劉星做了好人好事”這個理由;(3)這個理由能支持自己的觀點,即“應該給劉星買禮物”,這才能滿足了論證言語行為的準備條件;而劉梅要相信(1)夏東海不會自動知道自己的論點是不恰當?shù)?;?)夏東海將認同理由“劉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應該的”和“不能獎勵劉星,一開始獎勵,他就退步了”;(3)夏東海能從兩個理由推導出“不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這三個條件是劉梅進行反駁的準備條件。
(三)真誠條件
論證——Г相信:(1)Т是恰當?shù)?。?)Аn在認識上是可接受的。(3)Аn對于Т是充分的邏輯支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導出Т的恰當性。
反駁——Г相信:(1)Т是不恰當?shù)?。?)КАn在認識上是可接受的。(3)КАn對于КТ是充分的邏輯支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導出Т的不恰當性。
在真誠條件上論證和反駁也不同:夏東海自己要相信(1)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2)劉星做了好人好事;(3)劉星做了好人好事,所以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這是論證的真誠條件。劉梅自己要相信:(1)不應該給劉星準備禮物;(2)劉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應該的,不應用禮物獎勵,一開始獎勵,他就退步了;(3)由上面兩個理由可以得出不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才能說出上述反駁話語。
(四)本質條件
論證——Г說出Р的意圖是使С確信,以Аn為理由,Т是恰當?shù)摹?/p>
反駁——Г說出Р的意圖是使С確信,以КАn為理由,Т是不恰當?shù)摹?/p>
夏東海的話語是讓劉梅確信,以“劉星做了好人好事”為理由,就應該給劉星準備一個禮物,李梅的話語是讓他確信,以“劉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應該的”和“不能獎勵劉星,一開始獎勵,他就退步了”;所以不應該給劉星準備禮物。
四、結語
論辯是一種由基礎言語行為組成的復合言語行為。在論辯過程中,論辯言語行為根據主體的不同可體現(xiàn)為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兩種形式。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二者都屬于復合言語行為,由多個基礎言語行為(斷言、指令、提問等)組成。這兩類言語行為既相互對立,又統(tǒng)一于論辯言語行為之中,它們是論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論證和反駁的有效條件不等于它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我們具體分析這兩種言語行為中的基礎言語行為的特點,在對比的基礎上,利用具體的語料總結出了這兩種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依據這些有效條件,可以有效地區(qū)分論證言語行為和反駁言語行為。
【參考文獻】
[1]Андреева И.В,Опровержение в 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ом дискурсе[D]:Дис. ...канд. филол. наук. – Волгоград: Волгоградск.гос.пед. ун-т,2008.
[2]Баранов А.Н.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 [D].Дис.д-ра филол.наук.–М:1990.
[3]Васильев Л.Г Аспекты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Тверь:
Тверск.гос ун-т,1992.
[4]Мигунов А.И.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логик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 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сб. статей. –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04.
[5](荷)弗朗斯·凡·愛默倫,(荷)羅布·荷羅頓道斯特(著),施旭(譯).論辯交際謬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6]武璦華.從語用推理看反駁[J].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04).
[7]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