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
[摘要]現代化使得熟人社會向現代陌生人社會轉變,人際關系由習俗型信任轉為契約型信任。當我們期望合作型信任到來時,現代性卻出現了“斷裂”,人際關系在其影響下呈現出斷裂性生產。這種生產有其獨特的邏輯,即時空矛盾邏輯、抽離化(脫域)入侵邏輯和弱反思性邏輯,并可能引致更大的風險。以反思能力培養(yǎng)為突破口,發(fā)揮國家的監(jiān)督導向功能和個人反思再創(chuàng)能力可以避免這種風險,使人際關系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人際關系 斷裂 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43-03
人際關系作為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按已有研究可歸為兩個傳統(tǒng)。一是由林南教授開啟的資本化關系及網絡分析傳統(tǒng),即通過收集客觀數據,采取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定量分析。另一個是以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對社會關系進行分析的本土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所開創(chuàng)的研究大部分是人文主義的,人際互動被看作差序結構與行動邏輯的組合。[1]這兩種傳統(tǒng)對分析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不斷推進,社會轉型明顯。人際關系凸顯理性化,憑借“差序格局”很難把握人們之間的關系。網絡分析傳統(tǒng)認為現代化使熟人社會轉變?yōu)槟吧松鐣?,這種陌生人社會逐漸發(fā)展出網絡式結構,人際關系由習俗型信任轉變?yōu)槠跫s型信任,并朝著“自由稠密的人際關系”即合作型信任發(fā)展。當我們在現代陌生人社會中渴望合作型信任的曙光時,現代性的發(fā)展如吉登斯所說的出現了“斷裂”,現代人際關系也在這種斷裂的引致下出現了不同的特點。筆者既作為觀察者,也作為人際關系的構造者,希望在吉登斯關于現代性分析的引導下理解當前社會的人際關系,從而揭示現代人際關系再生產的邏輯,這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一、理論分析框架
(一)吉登斯關于現代性動力機制分析的主要觀點
1.現代性的斷裂?,F代性是社會生活或組織形式,并且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F代性的發(fā)展,并沒有達到社會發(fā)展?jié)u進模式中的至高點,相反,它是一種與以前的社會秩序具有巨大差異的社會,是一種現代性的斷裂。[2]
2.現代性動力機制。在現代性斷裂的基礎上,吉登斯分析了現代性的動力機制,他認為“現代性的動力機制派生于時空分離和它們的重新組合,這種重新組合導致了社會體系的脫域,并且通過影響個體和團體行動知識的不斷輸入對社會關系進行反思性定序與再定序”[3],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解釋:
(1)時空分離。吉登斯以機械鐘的發(fā)明為例,認為“時空分離及其標準化了的、‘虛化的尺度的形成,鑿通了社會活動與其‘嵌入到在場情境特殊性的關節(jié)點,被脫域的制度擴展了時空延伸范圍,這些制度依賴于時空的相互協(xié)調,開啟了變遷的多種可能性”,[4]因而給現代社會提供了一種特有的、全新的動力機制與建構框架。
(2)抽離化(脫域)。脫域指“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5]。脫域的機制包括象征標志與專家系統(tǒng)。前者作為交流媒介,將符號、信息從特定的時空抽離出來并傳遞;后者則是將社會關系從具體情景中分離出來。
(3)現代性的反思性?!皩ΜF代社會生活的反思存在于這樣的事實之中,即:社會實踐總是不斷地受到關于這些實踐本身的新認識的檢驗和改造,從而在結構上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特征?!盵6]現代性反思性有國家反思性監(jiān)控和自身反思性監(jiān)控兩方面含義。
(二)分析框架
筆者融合“差序格局”和網絡分析兩種視角,并以吉登斯“現代性的斷裂”的動力機制為基礎,類比提出“人際關系的斷裂”這一概念,融入貝克關于風險社會的“反思再創(chuàng)的現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概念,類比分析了現代人際關系的動力機制,從而構建了人際關系分析框架的理想模型。
該理想模型以“斷裂的人際關系”為切入點,引入時空分離、抽離化和反思性動力機制分析現代人際關系的擴張邏輯,通過反思再創(chuàng)達到創(chuàng)造性自我毀滅,這種毀滅不是破壞其基礎,而是主動地自我更新,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當這種創(chuàng)造與吉登斯預想的至高點不謀而合時,現代人際關系也將向“自由稠密的人際關系”即合作型信任方向推進。
二、現代人際關系的特征
現代人際關系并沒有達到社會發(fā)展?jié)u進模式要求的至高點,而是一種與之前有著巨大差異的狀態(tài),即人際關系的斷裂,以公交車為例進行分析。
(一)人際間冷漠乃至沖突增加
現代化使人變得日益自主,一方面?zhèn)€人能力極大地得到提高,對語言駕馭呈現出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們變得沉默。在公交車上,你很少看到不相干的人能愉快地進行交談。人們似乎都建立了防御機制來保持自己的個性,一旦有人試圖入侵這種防備,緊張乃至沖突的情況就難以避免地上演,這也構成了公交車上人際關系的常態(tài)。
案例:2014年9月26日早上,810路公交車上有一個老弱病殘孕座空著。某站上來一對母女,上車后媽媽將孩子放下說:“那邊有個座位?!弊约壕吞湾X投幣去了,不料就在女孩要到達該座位時,一起上車的大媽突然坐上了這個位子。小女孩望著媽媽道:“媽媽,沒位子了?!本o接著就因車身的晃動摔倒在大媽身邊,小嘴一癟地哭起來。大媽卻一臉漠然,其他乘客也沒有作聲,都默默看著,覺得跟自己沒有絲毫的關系。之后也觀察到許多類似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是當作沒看見或者假裝睡覺,特別是在入冬后,這種現象更明顯。
(二)人際間交流缺失或被阻斷
社會離不開人際間的交流,但公交車像屏蔽儀一樣,阻隔了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他們要么不聞外事,只達目的地,要么擔心別人把自己當作另類欲言卻止。公交車上,人們寧愿借助現代化的交流工具也不用與生俱來的話語能力進行交流,似乎開口就會遭排擠。如此循環(huán),公共話語領域不斷被消解,極富個性的話語領域開始肆意擴展,社會愈是發(fā)展,這種個性話語對人際溝通的阻力就愈加大,人際溝通的可能性就愈小。
案例:2014年10月26日中午,810路公交不算擁擠,一個小伙子和小姑娘坐在老弱病殘孕座上。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和一位50歲出頭的大媽上了車。小姑娘將座位讓給了大爺,小伙子沒動。大媽就對小伙子說:“你怎么不讓?這座位是給老弱病殘孕留的,人家小姑娘都讓了?!毙』镒記]搭理。大媽又說:“素質真差!”小伙子反駁:“我去!尼瑪給老人讓座是應該的,但你不老啊,腿腳也靈便。有年紀大的我會讓的?!贝髬岊D時變了臉色道:“誰家的孩子,這么沒教養(yǎng)!還罵人!”殊不知“我去”和“尼瑪”是小伙子的口頭禪,他們因為接受的文化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話語體系,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快餐式”人際關系成主流
現代性的斷裂性增長使得個人能力不斷提升,加之時間觀念的增強,生產和生活方式節(jié)奏加快。公交車也變成提供服務的“快餐車”,乘客也只為滿足自身需要而上車,他們彼此不認識、異質性和流動性強,人際關系好似享用快餐后所產生的副產品,是臨時性的、一次性的,這似乎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日益成為一種主流。
案例:2014年11月5日810路公交車不算擁擠,在某站停下后,一位年輕小伙子帶著許多行李上車了。上車后,他自己坐一個位子,隨手就把行李堆在另一個位子上。后面上來幾個人,沒有座位,一位女士就開口了:“你這一個人坐了兩個位子啊,能把行李放地上騰出個位子出來嗎?”這個小伙子立刻蠻橫地說:“不行!”女士接著說:“哪有這樣的規(guī)矩!”小伙子說:“怎么沒規(guī)矩?不就是要錢嘛,一個位子兩元錢是吧?我現在再給兩元買個位子!”說著就投了兩枚硬幣到幣箱里。其他乘客見了一時愕然。這種花錢買服務的方式也就越來越使得人際關系“快餐化”了。
(四)個人情緒凸顯
時空關系經歷了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空一體到時空分離的過程。當人們習慣現代性時空分離時,公交開始捍衛(wèi)自己對時空一體的追求權:它使習慣時空分離的人們重回時空一體的狀態(tài),在這里,人們有著共同的時空觀。但人們的思維仍被外界有關時空分離的強制所控,比如上班族要求8點到公司,而公交車可能會因堵車等非確定性因素出現延時、遲到等狀況,如此兩種時空觀就會在個體頭腦中產生矛盾,抱怨、氣憤等個人情緒就會變得突出。
案例:2014年12月19日周五下班高峰,810路公交車上人很多,車在近十字路口停滯不前——每次的紅綠燈轉換,車行駛不到2米,過這個路口花了40多分鐘。一名男乘客,可能因為急著回家和司機吵了起來,他說道:“你這是什么技術?。窟B個車都不會開,比烏龜還慢!你看別的車一下子就過去了!”好在司機脾氣還不錯,解釋道:“沒辦法,下班高峰期,忍一忍?!边@位乘客絕不是典型,只是他直接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大多數人則是通過埋怨、嘆氣、自言自語等方式表現這種時空矛盾下的不滿情緒。
(五)人際關系呈現“去身份化”的平等
個人承擔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有趣的是,一旦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上了公交,這種身份的區(qū)別就變得模糊起來。公交成為了一個“熔爐”,身份、地位、權力在其間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多的只是沖突發(fā)生后作為一種報復性資本發(fā)揮作用,而在沖突發(fā)生過程中于事無補,因為在這個空間內,人與人是一種再造的平等關系,是平等的作為乘客而存在。
案例:2014年11月20日,810路公交車上熱鬧至極,在上下車的交接中,問題就出現了:有兩位乘客,A乘客是學生,B乘客是白領,A不下車,站在車門口給右邊的乘客騰出下車的空間,擋住了左邊乘客。這時候,站在左邊的B不耐煩了,說道:“你別擋門口??!別人要下車??!”A回答道:“沒看到我在給這邊的讓路嗎?”“你給我語氣放好點!”B說,A這時也火大了,說道:“你囂張什么啊囂張!”好在旁邊一位婦女勸道:“唉,大早上的,互相體諒體諒?!笔虑橐簿蜎]有繼續(xù)惡化下去了,下車后B仍有不爽地說:“你小子下次別讓我碰見!”A不服軟地反復道:“我等著!看你有那膽不!”就這樣上演了一場沖突。
三、現代人際關系的生產邏輯
(一)時空矛盾邏輯
現代社會使得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從時空限制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具有個性,氏族、家族被單個的家庭乃至個人消解,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人際關系被侵蝕,人際關系呈現出“快餐化”的特點。公交車內的人同樣都作為消費者而存在,這種存在是時空再造一體,但這并未喚起人們的共鳴。相反,人們會因對重回時空一體的不適而想盡快逃離其中。他們雖然同處時空之中,但思維觀念仍然習慣于時空的規(guī)訓、分離,他們會因為相互間的時空矛盾(比如遲到)而抱怨、氣憤、爆粗,嚴重時則會發(fā)生沖突,個人情緒也就凸顯出來成為又一不可忽視的特點。
(二)抽離化(脫域)入侵邏輯
時空的分離與組合產生了兩種類型的抽離:專家系統(tǒng)和象征符號。前者的抽離使得現代性的技術發(fā)明(手機、電腦等)對人際交往的阻隔合理化;后者的抽離則產生了特異的人際關系。筆者在此結合中國傳統(tǒng)人文主義研究范式,重點對現代人際關系的象征符號(以貨幣為例)抽離化入侵邏輯進行分析。
“差序格局”建立在道德要素基礎之上,行動者對不同圈子上的關系人遵循著道德邏輯,人們則進行了深化擴展,從單一的道德要素演變成了包括情感邏輯、倫常邏輯、面子邏輯、技術邏輯、制度邏輯和公義邏輯等多種邏輯,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人際關系的多元差序格局。[7]筆者通過觀察認為在脫域邏輯的引導下,特別是以貨幣為代表的象征符號系統(tǒng)抽離化入侵使得模型有待進一步深入。當作為象征符號的貨幣被引入時,不管是單一的道德要素模型還是多元的模型都會受到影響,并隨著現代性的斷裂式擴張而日益被壓縮、侵蝕,從而發(fā)生轉換,即一方面?zhèn)鹘y(tǒng)“差序格局”的鄉(xiāng)土社會被消解成內在存在的鄉(xiāng)土情結;另一方面在鄉(xiāng)土情結之外的人際間,多因素的模型被壓縮變形。
這種轉變使得熟人關系僅留存于鄉(xiāng)土,陌生人關系很難發(fā)展為熟人關系,當我們離開鄉(xiāng)土進行人際交往時,處在相同行動領域的行動主體間的關系由一種實質的不平等轉變?yōu)橐环N形式的平等。一旦交往發(fā)生不快或沖突時,作為轉換邏輯內在方面的鄉(xiāng)土情結就開始發(fā)揮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心理安慰發(fā)揮慰藉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可以作為沖突發(fā)生后的事后報復性資本發(fā)揮作用,人際關系也就呈現出“去身份化”平等,這在公交車上得到了明顯體現。
(三)弱反思性邏輯
反思性是人們對自身行為的一種再審視,是對自身行為意義的再思考,它包括國家和自身的反思性監(jiān)督兩方面的含義。然而“從‘現實的個人出發(fā),對中國人人格特質進行理論的再探索,可以凝練出愛面子、重人情、向善、重才干與尚和五個中心特質”[8],這些顯然阻礙了國人反思能力的提高。人際關系斷裂性不能形成反饋的回路機制,人際關系便獲得了一種公允性:一方面,國家不會拘泥于這種微觀人際關系的斷裂,它完全會自信于地域空間的廣闊、現代性技術對公共空間的再分割以及對人口的控制政策而產生的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現代快餐化的互動中,主體也不會因為自己人際關系的斷裂而反思以求人際關系的連貫。在這種邏輯下,人際關系風險性斷裂擴張存在某種合理性。
遵循上述的邏輯發(fā)展下去,現代人際關系似乎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首先,按時空矛盾邏輯發(fā)展,公交車內斷裂的人際關系會呈現異化、分裂狀況;其次,在抽離化入侵邏輯引致下理性的人際算計將會是常態(tài),人們被金錢和權力殖民,溝通理性越來越被阻斷,并且這種矛盾使得所有人歸于一種形式平等;最后,弱反思性邏輯在上面兩種邏輯的風險發(fā)展下不僅無能無力,反而會使情況進一步惡化,在弱反思的中國,人際關系的斷裂性風險會愈發(fā)嚴重,而這也是改變人際關系的突破口。
四、結語
對以公交車為典型的現代人際關系必須進行理性思考,盡管現代人際關系并非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但轉型期的中國確實理性化迅速,這種理性化又與傳統(tǒng)因素和人們尚未進化的價值理念高度吻合,成為人們走向合作型信任的障礙。筆者希望通過公交車內人際關系折射的現象分析現代斷裂人際關系的生產邏輯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性后果,從而促成反思,以使現代人際關系的斷裂不至于朝著深入的風險擴張,同時筆者認為中國現代社會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必須植根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注入現代因素,以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為突破口,發(fā)揮國家監(jiān)督導向功能和個人反思再創(chuàng)能力。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轉型期人際關系重蹈西方現代化進程的覆轍,使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在發(fā)揮自己的文化優(yōu)勢的同時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康之.“熟人”與“陌生人”的人際關系比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02).
[2]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395-396.
[3]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14.
[4]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17.
[5]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18.
[6]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32.
[7]任敏.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類型及其互動邏輯——試談“差序格局”模型的擴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8]馮大彪,奚彥輝.中國人人格特質的理論探索與哲學反思[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