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批評話語分析視域中的“人流”建構
——基于一個新三維框架的案例分析*
◎ 侯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人(工)流(產)”話語與墮胎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對其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知識與觀念建構,有助于深化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本文嘗試整合Fairclough三維分析法與Martin等人的評價理論,建構一個整合的新分析框架,并基于此對地方報紙上一則以“人流”知識教育為主題的語篇展開案例分析。研究發(fā)現,該語篇將廣告話語嵌入“人流”科普教育之中,通過各種話語策略建構對它的正面認知和肯定態(tài)度,弱化了其生理危害,遮蔽了其社會、倫理屬性,從而影響相關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人流”話語;墮胎;批評話語分析;評價理論;新三維框架
“人(工)流(產)”是一個復雜而敏感的話題,同諸多其他醫(yī)學技術問題一樣,相關的言說與觀念塑造可能產生不可低估的社會影響,需要學界的關注。就目前來看,對“人流”話語及其社會建構的研究在我國還很少見。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關注作為社會實踐的語言運作,致力于發(fā)掘社會現實的話語建構性,揭示其背后的知識生產、觀念塑造以及對人們行為方式帶來的影響(Fairclough &Wodak,1997),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毋庸置疑,批評話語分析引入中國二十年來取得了不少的進展,針對國內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但整體而言,我們對涉及批評話語分析實質的理論原則和研究方法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田海龍,2016),同時還要增強問題意識,加強以問題為導向的話語研究,進而整合并創(chuàng)新既有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支永碧,2007;吳鵬、王海嘯,2014)。本文嘗試整合費爾克勞(Norman 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法與馬?。↗ames Martin)等人的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建構一個新的三維分析框架,并基于該框架,對地方報紙上的“人流”話語進行分析,考察其背后的知識與觀念建構及其可能造成的行為影響。通過這樣的研究,筆者希望引起學界對墮胎問題語言實踐維度特別是“人流”話語的關注,展示批評話語分析方法在這方面的應用價值。同時,本文也是對批評話語分析問題意識拓展和方法整合創(chuàng)新的探索,希望能對話語研究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有所貢獻。
首先有必要對話語、“人流”話語這兩個基本概念做簡單的界定。在CDA研究中,話語并不簡單等同于語言學家所定義的“高于句子層面的語言單位”(Stubbs,1983:1),也不是思想界、社會學界泛指的某種觀念、思想或學術體系,它既關注語篇(text)本身,也關注語篇所處的語境及其在語境中的運作與實踐方式。受Foucault等人的影響,CDA認為語言不是中性的工具,其使用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權力網絡之中,受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操控。因而,話語的運作被視為一種社會實踐,它往往不易被察覺,卻具有強大的力量:話語通過一系列的陳述和言說,系統地建構它所言說的對象,塑造我們對相關事物(包括人)以及自我的認知,影響甚至決定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Fairclough,1992)。CDA研究就是對話語的批評性解讀,通過對語言實踐的分析與社會闡釋,揭示其背后的觀念建構、意識形態(tài)操控與不平等的權力關系(van Dijk,2001)。
所謂“人流”話語,就是社會生活中圍繞“人流”這一主題展開的一系列語言實踐及其背后的觀念塑造和意識形態(tài)操控。“人流”話語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它處在特定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網絡之中。通過一系列的陳述,它建構人們對相關事物(如墮胎)的認知和立場,影響相關的個人與社會行為。當前,我國的“人流”話語主要以科學(特別是醫(yī)學)的面目出場,其言說往往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那么,“人流”話語究竟在說什么?沒有說什么?被言說的是以怎樣的方式說出的?未被言說的又是以怎樣的方式遮蔽的?它對我們的知識觀念、價值立場與行為方式可能會有怎樣的塑造作用?針對“人流”話語的研究,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希望在這方面做些初步的嘗試,但無意也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做出全面的回答。
CDA研究有不同的分析模式和框架(見 Wodak & Meyer,2016),其中 Norman Fairclough的社會辯證模式或稱三維分析框架在國內應用最多。Fairclough(1992;1995)將話語分為三個維度:語篇、話語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和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話語分析要分別涉及這三個維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Fairclough依此建立了著名的CDA三維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CDA三維分析框架(Fairclough,1995:98)
在操作上,它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描述(description),對語篇的語言特征進行分析,主要涉及互動控制(interactional control)、禮貌(politeness)、身份特質(ethos)、詞義選擇(word meaning)、選詞(wording)、隱喻及功能語言學里的諸多語法范疇,如銜接、情態(tài)、及物性(transitivity)、主述位結構等(Fairclough,1992:235-237);
闡釋(interpretation),研究語篇與話語實踐的關系,即對話語的生成、傳播和消費過程進行分析,主要涉及顯著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篇際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互文鏈(intertextual chains)、連貫、話語實踐環(huán)境五個方面(Fairclough,1992:232-234);
解釋(explanation),分析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主要包括對話語的社會網絡矩陣(social matrix of discourse)、話語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以及話語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影響等方面的考察(Fairclough,1992:237-238)。
Fairclough(1992:231)同時指出,這三個維度分析難免出現交叉,各個維度分析的順序也是靈活的,不同的分析者可以根據研究的需要來把握。
一直以來,系統功能語言學(SFL)都是CDA最重要的語言學基礎,其語篇分析和過程分析大量借助SFL的范疇和概念,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尤其如此(王晉軍,2002)。然而,SFL也是不斷發(fā)展的,以James Martin為代表的新悉尼學派大膽地將研究擴展到小句以上的范疇,走上了話語語義學的道路,評價理論的創(chuàng)立就是其突出成果。依據Martin和Rose的總結,“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和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各種方式”(胡壯麟等,2005:316)。通過對語篇中各類評價資源的功能分析,語言使用者對事態(tài)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得以解讀(王振華,2001:15)。從語言分析的角度看,評價理論與CDA頗有相似之處,它們關注的都是語言形式使用背后的功能,并由此考察語言使用與觀念、立場、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的關聯。因此,筆者將評價分析也納入Fairclough的CDA三維框架,使其成為其中語篇分析與過程分析的補充。也就是說,語篇分析與過程分析中除了Fairclough給出的那些概念范疇之外,也考慮評價資源在語篇中的運用及其背后的態(tài)度、立場與價值觀賦予。應該說,這種嵌入式結合有利于削減二者本身存在的不足,實現有益的互補。一方面,評價理論能為 CDA提供更多易于操作的詞匯、語義范疇,豐富其分析手段;另一方面,將評價系統放置到一個三維的話語框架中予以審視,評價分析與語境結合不夠明朗的問題(李戰(zhàn)子,2004:6)也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具體而言,語篇中的評價資源可概括為三大系統,即態(tài)度系統(ATTITUDE system)、介入系統(ENGAGEMENT system)、級差(GRADUATION system)。態(tài)度系統涉及語言使用者的情緒反應、道德評判、價值判斷和美學鑒賞,因而又分為情感(AFFECT)、判斷(JUDGE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三個子系統。介入系統包括“一系列用以衡量作者/說話人的聲音和語篇中各種命題相互關系的語言資源”(胡壯麟等,2005:319),它主要關注意義對話協商的方式,分為對話擴展(dialogistic expansion)與對話壓縮(dialogistic contraction)兩個次范疇?!皵U展”指的是話語中的介入引發(fā)了對話中的其他聲音或立場,包括引發(fā)(entertain)和摘引(attribute);而“壓縮”則是指話語中的介入挑戰(zhàn)、反對或者限制了其他聲音或立場,包括否定(disclaim)和聲明(proclaim)(胡壯麟等,2005:329)。級差并不局限于任何一個子系統,因為任何評價都會附著一定的強度,可視為“橫跨整個評價系統的人際意義的潤色”(胡壯麟等,2005:330)。級差也可分為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兩類,其中“語勢指的是說話人借此把人際印象以及他們的言語和容量分級(或提高或降低)”,“聚焦指的是說話人借此將其語意義類型的焦點變模糊或變清晰”(胡壯麟等,2005:319)。評價系統可描述為圖2。
圖2 評價系統(胡壯麟等,2005)
將評價分析嵌入 CDA三維分析框架,態(tài)度和級差系統可以作為語篇分析的工具,介入系統則可以進入過程分析維度。我們可以將其描述為圖3:
圖3 CDA三維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的新三維分析框架,筆者以某地方報紙上一篇題為《人流 安全最重要》的語篇(見附錄)為語料,展開批評性話語分析。作為個案研究,它必然會有所不足,因此,筆者并不期望以下呈現的是“人流”話語的全貌,如前所述,它僅僅體現一些初步的探索。然而,基于單一語篇的個案研究也有所長,它能夠更好地保持分析語料的完整性,更全面地展示上述新分析框架面向具體語篇時的操作過程。當然,這也并不是說以上提到的每一個分析范疇將會在本文的分析中出現。以下筆者將順著語料的行文展開話語分析,先呈現語篇分析和過程分析,然后以社會分析作結。
4.1 標題
語篇的標題“人流 安全最重要”似乎是陳述一個無可辯駁的觀點,其背后有一重要的預設(presupposition):人流,有些是安全的,有些是不安全的。在Fairclough(1992:120-121)看來,預設是顯著互文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將話語的隱含意義埋藏在語篇的表層意義之下,在讀者的解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生發(fā)出來。作為一種話語操控手段,預設往往很難被挑戰(zhàn)。這一標題不僅為正文的展開做了鋪墊,還有效地操控了讀者的閱讀期待,人們或許會問:那什么樣的人流才是安全的呢?如何保證人流的安全性呢?然而,真的有完全意義上安全的人流嗎?這一更為關鍵、更有意義的問題卻被話語預設的互文操控所遮蔽了。
從評價分析的角度來看,標題中“安全”“重要”兩個詞語是明顯的判斷資源,其背后隱含著看待人流手術的評價視角。對“安全”與否的判斷,一般來說都是從生理健康的角度出發(fā)的,后面語篇的行文中也在不斷強化這一評價視角。而“重要”一詞本身就帶入一種評價視角,操控讀者看待人流手術時去關注所謂的重要方面。在這一判斷資源前,加上“最”字,使其評價語勢升至最高,更加強化了這樣的效果。
4.2 正文
一個語篇中可能混雜著不同的體裁與話語類型,這涉及篇際互文性,即語篇生產相關的話語習慣與規(guī)則,如文體風格、體裁、話語類型(Fairclough,1992:124-130),也就是說,在某一話語習慣或規(guī)則下生產的不同語篇也構成互文關系。分析發(fā)現,該語篇的正文主要包括兩種話語類型,前一部分(第I、II、III段)屬科普教育話語,后一部分(第IV段)屬廣告話語。前者的主要目的是贏取讀者信任,并初步塑造讀者對人流的觀念與看法,為后文打下基礎,而其后的廣告話語才是該語篇的真正意圖。以下是對這兩個部分的具體分析。
4.2.1 科普教育——贏取讀者信任
第I段交代的是該語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第一、二句的背景描述符合讀者所理解的社會現實,在話語實踐維度,有許多相關語篇可能走向讀者,形成互文效果,諸如《長假后遺癥,排隊做流產》《上海18歲少女2年墮胎13次》等類似標題的文章在報刊與互聯網上屢見不鮮。這樣,話語的“真實性”一開始就在讀者心目中得以確立,一般而言,第一印象是不易改變的。緊接著,語篇通過“有關專家建議”的口吻將其“寫作目的”表達出來。從顯著互文性角度看,這是間接話語表征(indirect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Fairclough,1992:106-107),或者說間接引語的運用,它借用專家的權威說話,對于作為受教育對象的讀者來說,自然是很難有所異議的。
第II段“安全期避孕,其實不安全”表面上與全文主題并無緊密聯系,但它與前面提到的“寫作目的”——“進行科學的避孕指導”相呼應,使讀者對語篇寫作目的的前期認知得到進一步鞏固。從情態(tài)角度分析,這一段所用的情態(tài)詞不多,主要包括兩個表頻率(而且是高頻率)的詞“一般”和“往往”、一個表可能性的詞“有可能”和一個情態(tài)隱喻“避孕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使得它整體上呈現出較強的肯定極性(polarity),與讀者協商的余地并不大。從評價理論的視角來說,這樣的情態(tài)使用似乎構成了引發(fā)性的介入,其人際功能是對話的擴展(Martin & White,2005:104-111),但對介入資源的主體間性功能的考察還需要結合特定的上下文和語境因素(Martin & White,2005:108),從上下文和語篇設定的交際語境來看,其對話擴展的意義并不大。最后,從銜接的角度看,本段運用了諸如“于是”“從而”“因為”“因此”“所以說”等一系列論證式的銜接詞,顯得邏輯縝密,不容反駁。
第III段真正開始了人流知識“教育”,主要圍繞“人流是什么”和“人流有哪些副作用”兩個問題展開。從情態(tài)和銜接分析來看,它與上一段的話語效果基本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本段僅有的一個表可能性的情態(tài)詞“有可能”(兩次出現)指向的是人流手術的副作用。也就是說,唯一較容易引發(fā)對話介入的是有關人流副作用的陳述,而不是人流手術本身。就“人流是什么”這一問題來說,其知識建構明顯有“歸結主義”(reductionism)之嫌:本來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被簡單化為醫(yī)學意義上的某種“手段”和“措施”,即“非常規(guī)避孕手段”“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中止妊娠手段”等,其社會、倫理等多方面的屬性被一概抹殺。此外,從預設的角度看,說“人工流產……不能作為常規(guī)避孕手段”恰恰預設的是:人流可以作為一種避孕手段(不過是非常規(guī)的避孕手段)。這里的人流手術還被描述為“相對安全、簡便”“常用的”,這些詞都屬于判斷資源,表達了對人流手術這一行為的肯定態(tài)度,由于讀者是處于被動地位的受教育者,這樣的態(tài)度很容易得到認同。
對于人流的副作用,這一段的選詞(wording)更具策略性,多是些語義模糊的詞,如“感染”“出血”“早產”,以及專業(yè)術語,如“繼發(fā)性不孕”“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沒有必要的解釋,讀者并不清楚會是什么樣的“感染”,“感染”會有怎樣的后果,因為“感染”本身不是一種病,也不是一種具體的癥狀,一般人對它沒有清晰的概念;他/她們也不知道“出血”的量、頻率、后果如何,而對于語篇的主要教育對象——“青年女性”來說,月經“出血”是司空見慣的生理現象,不是嚴重的出血問題,很多人或許并不會在意。至于“繼發(fā)性不孕”“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這類的專業(yè)詞匯,對于連人流都缺乏基本認識的讀者來說,顯然只是一堆含糊的醫(yī)學術語,不知其所謂何物。
4.2.2 廣告——操控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
詞義選擇(word meaning)是語篇操控讀者解讀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關注關鍵詞的運用、詞義的變遷及詞匯的意義潛勢(Fairclough,1992:236)。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二部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技術”一詞的反復運用??萍荚谖覀兊纳钪胁粩鄤?chuàng)造神話,以致許多人開始迷信“科學”與“技術”,似乎只要有它們存在,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里“技術”不斷得以凸顯,如“微管技術”“可視技術”“無痛技術”“無菌技術”“安全技術”“康復技術”等,但從語篇對這些“技術”的解釋來看,大多顯得比較含混模糊,與上文所分析的醫(yī)學術語一樣,“受教育者”不可能有很好的理解,因而也很難對其提出挑戰(zhàn)。不僅如此,有些“技術”(如康復技術)也只是簡單地與一些技術性工作有關,而所謂的“安全技術”則根本不與任何技術相對應。
這一部分的第三個小標題“無痛技術 夢中拋掉意外煩惱”則是一個策略性的隱喻,其源域是人流手術,目的域是夢。夢的基本特征就是當時沒有清晰的認識,結束之后什么也不會留下。除了“噩夢”“夢魘”之外,漢語中與“夢”相關的隱喻大多都含有美好之意。這里“夢”的隱喻將人流手術比為一次沒有(清醒)意識、結束后什么也不會留下的短暫經歷,給人的印象是人流手術簡單、輕松而且美好(能“拋掉意外煩惱”)。對受教育的讀者而言,既然如此,那還有什么可擔心,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
從評價理論來看,該部分利用評價資源的一些觀念態(tài)度建構與話語操控特別值得注意。第一,運用了一系列的判斷和鑒賞資源對東方女子醫(yī)院的人流手術進行了近乎完美的評價,如對其傷害,評價為“最小”“小”;對其安全性,評價為“更安全”“安全”;對其手術環(huán)境,評價為“潔凈舒適”;對其術后康復,評價為“快”“健康”“(依舊)美麗”等。第二,運用了一些列表否認(disclaim)的介入資源,如“無需擴宮”“不傷宮頸”“完全無痛”“完全沒有干擾下做手術”“無任何疼痛感和不適”“對感染說‘不’”“萬例手術無過失的大夫、麻醉師、影像學醫(yī)師、護士”等。所謂介入,指的是“一系列用以衡量作者/說話人的聲音和語篇中各種命題相互關系的語言資源”(胡壯麟等,2005:319),White(2004)指出,否認實際上意味著語篇中的聲音與某種與之相反的聲音形成對立,它是壓縮對話、限制挑戰(zhàn)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這里否認資源的運用,壓制了人流需擴宮、傷宮頸、有痛苦,手術會有干擾、有感染,醫(yī)護人員會有過失等觀點。一方面這與語篇標題的預設相呼應,另一方面也對上一部分提到的人流手術的副作用以及可能形成的互文鏈實施了相當程度的消解。
4.3 社會分析
Fairclough(1992:207-214)指出,商品化(commodification)是當今社會變遷和話語秩序重組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商品化,即對非狹義經濟商品生產的領域和機構進行與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一樣的認識與組織的過程。在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是商品化的一個典型代表。雖然肩負著公共衛(wèi)生服務、健康教育等社會職能,但醫(yī)療機構已基本成為按商品經濟機制運作的市場主體。我們看到,各類醫(yī)院診所、各類醫(yī)藥的廣告“滿天飛”,連性病、人流等中國人認為極為隱私的東西都公然地見諸大街小巷和大眾媒體。2006年10月,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fā)出通知,明令禁止在報刊上發(fā)布包括“人流”在內的12類醫(yī)療廣告?!叭肆鳌睆V告本該徹底失去報刊這一話語空間,但實際上,語言的運作遠比想象的復雜。廣告話語已滲透到許多傳統與廣告無關的話語體裁中,形成“體裁殖民”(genre colonization)(Virtanen & Halmari,2005:22),從而以更加隱晦的方式操控讀者。本文考察的這一語篇就體現了這樣的體裁殖民,其中的科普話語是廣告話語的附庸,為其服務。
從話語的社會矩陣視角來看,這一語篇涉及醫(yī)療機構、地方媒體、新聞廣電出版管理部門、普通青少年及社會大眾之間的復雜關系。醫(yī)療機構出于營利的目的,尋找媒體宣傳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包括人流手術這一醫(yī)療服務。但出于社會倫理、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考慮,新聞廣電出版部門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大眾媒體中出現人流手術等多種醫(yī)療廣告。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媒體、網絡媒體、公共交通移動媒體不愿就此丟失商機,仍然變著花樣、運用不同的話語策略包裝人流手術廣告,以此牟利。在這樣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普通青少年及社會大眾總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或是被教育、被廣告投放的對象,或是被保護的對象,然而,當監(jiān)管失靈,保護不到位出現時,他們很少有可以尋求改變現狀的途徑和機制。
我們最后來看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語篇是嵌入科普教育話語的隱性廣告,對人流知識的科普只是鋪墊的,是操控讀者的話語策略,其最終目的還是廣告,為其提供的人流手術做推銷。這樣的話語運作,不僅塑造讀者對人流手術的觀念與看法、態(tài)度與立場,還會引發(fā)或者影響與之相關的情感和行為,如對人流手術的無畏懼感、信任感(因為有各種技術),沒有避孕措施的性行為,懷孕后選擇人流(而不是生產)的行為等。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語篇單純從生理健康和醫(yī)療技術角度言說人流問題,抹殺了其在個人心理、(未來)家庭以及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可能帶來的問題,會導致人們對人流認知的片面化與相關行為的去倫理化傾向,這是十分危險的。整體來講,它會影響人們對性——避孕——懷孕——墮胎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認知與行為方式。應該說,這類人流話語的生產、傳播和消費在我國當前墮胎問題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社會與話語密不可分,一個社會問題的產生、持續(xù)和惡化與相關的話語實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認識并介入這些話語實踐是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墮胎問題與媒體的相關言說和話語修辭的關系在國際學界已有所關注(Cole & Press,1999;Condit,1994)。我國的墮胎問題同樣需要對相關話語實踐,特別是“人流”話語的深入研究,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對“人流”等相關話語實踐的批判性干預。本文運用一個整合了評價理論的新 CDA三維框架,對某地方報紙上的一個語篇進行了個案分析,為中國“人流”話語研究打開了一扇窗口,但它只是初步的嘗試,“人流”話語與墮胎問題的復雜性亟待更多、更全面的 CDA研究的介入。筆者建議,后續(xù)研究可以基于較大量的語料展開,也可以考慮語料來源渠道的多樣性,如醫(yī)護人員與人流手術者的對話、網絡上的人流手術咨詢等。
最后要強調的是,CDA的分析框架與操作方法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不一定要照搬既有的模式,我們可以也需要一些調整和創(chuàng)新,本文在這方面的整合性嘗試需要在更多的實踐研究中得以檢驗和完善,也希望能引發(fā)更多類似的探索。
Cole, E.R.& Press, A.L.1999.Speaking of Abortion: Television and Authority in the Lives of Wome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ndit, C.M.1994.Decoding Abortion Rhetoric: Communicating Social Chang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Fairclough, 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Wodak, R.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T.A.van Dijk (ed.).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Vol.2).London: Sage, 258-284.
Martin, J.R.& White, P.R.2005.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Stubbs, M.1983.Discourse Analysi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Dijk, T.A.2001.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D.Schiffrin, D.Tannen & H.E.Hamilton(eds.).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alden, MA: Blackwell, 352-371.
Virtanen, T.& Halmari, H.2005.Persuasion across genres: emerging perspectives.In H.Halmari & T.Virtanen (eds.).Persuasion across Genres: A Linguistic Approach.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26.
White, P.R.2004.Appraisal website.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
Wodak, R.& Meyer, M.2015.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3rd Edition).London: Sage.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戰(zhàn)子,2004,評價理論:話語分析中的應用與問題,《外語研究》,第5期,1-6頁。
王晉軍,2002,CDA 與SFL的關系,《山東外語教學》,第6期,10-13頁。
王振華,2001,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外國語》,第6期,13-18頁。
吳鵬、王海嘯,2014,當代西方話語研究述評與本土化反思,《現代外語》,第2期,261-269頁。
支永碧,2007,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新動態(tài),《外語與外語教學》,第6期,27-32頁。
附:語料(段首編號為筆者所加)
人流 安全最重要
(I)目前一些城市未婚育齡女性的人工流產率已高于已婚婦女,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學生。隨著在讀大學生婚禁的解除,這種情況有加劇的趨勢。為此,有關專家建議為青年女性提供生殖健康知識,進行科學的避孕指導,推遲其性生活的年齡,降低人流率,減小對其健康以及婚姻生活的影響,預防心理傷害。
(II)安全期避孕,其實不安全
所謂安全期避孕是根據女性排卵期和精子、卵子在女性生殖道里存活時間,推算出不受孕的一段時期,于是性交就選擇在這段時間里進行,從而達到避孕目的。卵巢排卵一般在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排卵期的前3天和后4天為易受孕期,除了這幾天之外,均為安全期。距離行經期越近,避孕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這種推算法往往是不可靠的,因為女性排卵的時間,受外界環(huán)境、氣候、本人的情緒,以及健康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從而出現排卵推遲或提前,并且還有可能發(fā)生意外排卵。此外,精子和卵子在女性生殖道里的最長存活時間也無從最后定論,因此,安全期無法算得準確,所以說,安全期避孕不安全。
(III)人工流產是一種補救措施,不能作為常規(guī)避孕手段
人工流產是女性避孕失敗不得已的一種補救措施,這一手術相對安全、簡便,因而在臨床也是常用的中止妊娠手段。但人工流產只是一種補救手段,而決非首選的上策。這是因為,人工流產并非沒有任何副作用,它有可能引起感染、出血、繼發(fā)性不孕、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自然流產、早產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嚴重者還有可能因此出血過多導致死亡。所以,人工流產是女性避孕失敗不得已的一種補救措施,并不能作為常規(guī)避孕手段。
(IV)東方女子醫(yī)院,六大技術保障人工流產安全
一、微管技術 把傷害降到最低
提前10天終止早孕,傷害小,恢復快,無需擴宮,不傷宮頸。
二、可視技術 看得見更安全
手術中醫(yī)生在屏幕上可直接觀察宮腔內部狀況,確定孕囊方位,對絨毛進行定點吸引。醫(yī)生看著屏幕做手術,準確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無痛技術 夢中拋掉意外煩惱
采用短效靜脈麻醉方法,40秒內可進入睡眠狀態(tài),麻醉后完全無痛,醫(yī)生可以在完全沒有干擾下做手術,有利于保證手術質量,手術過程僅3分鐘,術后5-10分鐘,術者清醒,無任何疼痛感和不適。
四、無菌技術 對感染說“不”
標準層流超凈手術室采用空氣層流超凈化裝置,除塵滅菌,創(chuàng)造一個潔凈舒適的手術室空間環(huán)境,人流中感染率趨于零。
五、安全技術 專業(yè)所以安全
手術由經驗豐富的萬例手術無過失的手術大夫、麻醉師、影像學醫(yī)師、護士四人共同完成,同時充分尊重和保護術者的個人隱私。
六、康復技術 健康依舊美麗
術后采用人流術后康復系統,恢復子宮肌體活性,避免婦科炎癥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Induced Abortion”: A case study with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
Hou So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bortion as a social problem is tangled with discourse of “induced abortion.”Throug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of relevant text and talk, we would see how the latter shapes our knowledge and views, and whereby get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This paper integrates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CDA model and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to form up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with which it examines a text themed on induced abortion education in a local newspaper as the case study.What is revealed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 the text educational discourse is colonized by advertisement discourse and it shapes positive conceptualization and attitude about induced abortion; through a multitude of discursive strategies, the text diminishes the harms induce abortion may cause to physical health and obfuscates the social, ethical nature of the operation.As a result, it maymanipulate people’s action and way of living connected to this.
discourse of “induced abortion”, abor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AISAL theory, new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侯松,男,湖北安陸人,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后、云山青年學者B崗研究人員。研究方向:批評話語分析、翻譯學、跨文化研究、文化遺產學。
*通訊作者:侯松
聯系地址:廣東省廣州市(510420)白云大道北2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電子郵件:hons9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