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蘊意,附著在建筑上的裝飾則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罩莸慕ㄖb飾是我國建筑裝飾中的重鎮(zhèn),研究裝飾藝術(shù)必然繞不開徽州的建筑裝飾。它是徽州人民生活習俗與審美趣味的間接傳達,精雕細刻的建筑裝飾中,展現(xiàn)的不只是徽州藝人的高超技藝,還融入了徽州人民素樸的民風民俗、倫理道德等深厚的文化寓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徽州人民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理想以及遵從人倫教化的儒學涵養(yǎng),自然之美與人倫之美交相輝映。
關(guān)鍵詞:天人合一;自然之美;人倫美
作者簡介:沈婉婉(1991-),漢族,安徽歙縣人,安徽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前言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qū)、黃山白岳之間,風景優(yōu)美,民風質(zhì)樸,奇麗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景觀共同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shù),“徽派建筑”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群中嶄露頭角,在一些文明古村落,比如歙縣、績溪等地,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而又具有鮮明特色的徽派古建。對于建筑裝飾藝術(shù)來說,它有效地傳遞著特定的歷史文化信息,還給人以審美享受并且予以情感上的震撼,它在使人們體驗到視覺美感的同時,又在向人們展現(xiàn)著其建造時代的人文景觀?;罩萁ㄖb飾類型主要包括具有徽派風格的木、磚、石三雕藝術(shù)形式,以及既有防火作用又有裝飾特點的鴟吻和最具特色的馬頭墻、天井等。通過對這些建筑裝飾的研究,我們從中來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審美特征與文化特征。
一、“天人合一”理想——崇尚自然之美
(一)中國崇尚自然的傳統(tǒng)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并且一直是中國建筑所注重與追求的精神內(nèi)涵。“天人合一”重在“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與西方的高揚“人類中心主義”,主張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觀點截然相反。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天人合一”觀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道“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孟子提出了“萬物一體”論, 孔、孟老莊等所闡釋的“天人合一”雖然不完全一致,但都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親相近這樣的和諧關(guān)系,這可以反映出人們崇尚自然的傳統(tǒng),而這在徽州人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二)徽州建筑裝飾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徽州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產(chǎn)物,徽州三雕就是其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古徽州績溪龍川胡氏宗祠里,有一扇木雕雕刻細致入微,刻的是一池荷葉,在荷葉周圍爬著幾只螃蟹,這樣一幅“荷蟹”圖,向我們傳達的寓意就是“和諧”,“和諧”與“荷蟹”諧音,將“和諧”思想通過自然事物傳達出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然觀?;罩莘课荻嘟ǜ邏?,這高墻深院的第一用處是防盜,第二,從江南多貞節(jié)牌坊可以分析出高墻深院也可保證婦女的貞潔,但這無疑太過封閉,院內(nèi)黑暗少光與外界隔絕,缺乏生氣。于是磚雕木雕則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在屋內(nèi),透過墻壁門上磚雕木雕的鏤空處,同樣可以欣賞到院中的自然美景,聆聽鳥蟲的鳴叫,沐浴和煦的陽光,默默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人與自然的相互感染、相互交融,打破了主客之間對立,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徽派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馬頭墻和天井也體現(xiàn)了徽州人向往自然的情懷。馬頭墻也稱封火墻,顧名思義,這種墻體主要是為了防火?;罩莸貐^(qū)多山地,居民聚族而居,房屋也較密集,馬頭墻就能在隔壁鄰居發(fā)生火災的危險情況下,有效地隔斷火源。但智慧的徽派人民并不滿足于實用功能,馬頭墻也是他們在審美和文化上追求的一種很好的表現(xiàn)。 馬頭墻有三疊式、四疊式,也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似屹立在狂風中呼嘯的馬頭,氣宇軒昂,黑色的毛鬃加以白墻相稱,威嚴聳立在天地之間,別有一番動態(tài)的美感,這表達了徽州人推崇自然情感?!坝刑媒栽O(shè)井,無宅不雕花”,這里的“井”指的便是天井,天井的設(shè)計也是充分考慮到徽派建筑高墻封閉少光這一實際情況,它的作用就是通風、透光和排水。天井就像一扇向天空敞開心扉的窗子,讓人們與外界親密接觸,晴天,陽光灑進來給人以溫暖;雨天,滴滴答答的雨水沁人心脾。人們不再置于高深墻壁之下,而是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同呼同吸,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二、濃厚的儒學內(nèi)涵——賦予人倫之美
(一)徽州裝飾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人倫教化思想
徽州建筑裝飾內(nèi)容豐富多彩,寓于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也具有深刻意味。它不僅僅滿足視覺的表層審美需求,也追求內(nèi)容等深層的人倫之美。人倫指的是封建社會禮教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各種長幼尊卑關(guān)系。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管子又說,“背人倫而禽獸行,十年而滅”也就是說父親與兒子之間有親情,君王與臣子之間有節(jié)義,夫妻之間有區(qū)別、年長與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間要有信任,這就是人倫之美。在徽州建筑裝飾上,這種濃厚的人倫之情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如在三雕中,《天仙賜子》、《郭子儀上壽圖》,蘊藏著“忠義”思想,體現(xiàn)了人民的盡忠報國之情;如《臥冰求鯉》圖,雕刻的是一個人解開衣服臥在冰上,讓冰自然融化,躍出兩條鯉魚以補給他患病的繼母,這個人如此“孝”行實在讓人感動;還有《乳姑不怠》、《母子》圖等則生動形象地突出了婦女嚴守“婦德”、“勤勞樸素”的美德,這就是徽州裝飾中所反映出來的“忠”“孝”“節(jié)”“義”的儒學思想,賦予濃厚的人倫之美。
(二)徽商對于徽州建筑裝飾賦予人倫美的影響
徽州人大多是由中原遷徙過來的,素有“東南鄒魯”的美稱,徽州還是宋代理學奠基人朱熹的故鄉(xiāng),理學是儒家思想與徽州文化的合體,帶有濃厚的儒學思想,因此,儒學思想在徽州大地上影響廣泛而深遠。徽州人以“程朱闕里”為榮,“仁”“禮”為核心的儒學思想是徽州人踐行的主要道德依據(jù)。特別是徽商,他們自幼受教于儒,接受儒學思想的教育,長期熏陶以致根深蒂固,在以后的經(jīng)商中仍然把儒學思想當作立身之本,素有“賈而好儒”的美譽?;罩菟拿姝h(huán)山,徽州人不得不大量外出謀生,他們或者從賈經(jīng)商,或者業(yè)儒入仕,或者兩者兼事,經(jīng)多代人的努力進取,形成了“官、賈、儒”的格局。徽商致富后榮歸故里,將大部分財產(chǎn)投資到建筑上,將自己對儒學思想的理解,對人倫教化的感受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全都融入宏偉的建筑、特色的裝飾中,這也就是徽州建筑裝飾賦予濃厚人倫教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審美中賦予人倫,“美”、“善”融為一體。
三、結(jié)語
建筑作為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之一,與文化具有同構(gòu)性,徽州建筑裝飾作為盛開在宏偉建筑上的一朵精美的花,綻放的是徽州人民的思維方式、審美追求以及價值觀念等,它是徽州人民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反映了徽州人民對生存環(huán)境的眷戀,折射出他們對人生的深刻感悟。研究徽州建筑裝飾藝術(shù),有助于深層了解傳統(tǒng)民間審美文化藝術(shù),更有利于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為文化之林增添生機。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34頁.
[2]孔子.論語·雍也[M].
[3]孟子.孟子 梁惠王[M].
[4]洪永穩(wěn).從徽派建筑的角度論徽州人審美精神的訴求[J].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五期.
[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530頁.
[6]〔唐〕成玄英.莊子·人間世[M].
[7]程波濤.明清徽州建筑雕飾的意象構(gòu)成模式與文化解析[J],學術(shù)界(月刊)第156期, 2011.5.
[8]汪良發(fā).徽州文化十二講[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第3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