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陸英
(玉龍縣第一中學 云南麗江 674100)
?
納西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式融合傳承初探
周陸英
(玉龍縣第一中學 云南麗江 674100)
摘 要: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麗江納西文化正面臨斷裂危險,讓納西文化通過學校教育傳承發(fā)展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讓納西文化進入高中課堂既有其內(nèi)在的教育價值,又有現(xiàn)實的依據(jù),通過對當前教育的思考,找到漢語、納西語,中華文化與納西文化的共性與個性,將納西文化以滲透式融入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又可以讓學生對納西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在內(nèi)心滋生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自覺傳承納西文化。
關鍵詞:納西文化 高中語文教學 滲透式傳承
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麗江從明代以來,就逐漸形成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諧、互補的文化格局。[1]但這一符合后現(xiàn)代思想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格局正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中面臨著巨大的文化危機,作為納西族聚居地學校,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文化選擇與傳承;作為一線教師,如何才能為納西族個體提供適宜其精神與生命成長的文化場域,如何使學生個體既能習得普適性的科技能力及學科知識以與世界接軌,也能使其了解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傳承人,[2]成了當前麗江教育人必須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結合對國內(nèi)一些教育人士經(jīng)驗的學習及自身教學中的一些嘗試,筆者對納西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式融合傳承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必要性與迫切性。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納西文化傳承有了斷裂的危險,首先表現(xiàn)在作為文化的載體的語言——納西語正逐漸被淡化與消退:
納西族家長與其子女在家用何種語言交流比例統(tǒng)計圖(注﹕這里三種情況都不是絕對,圖中漢話,是指以漢話為主;納西話是指以納西話為主;納、漢都講是指兩種語言使用頻次差不多)[2]
這是西南大學的博士井祥貴在納西族村落——茨滿,對三十戶納西族家庭用語進行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圖。通過圖中納西話在納西家庭使用比例的弱化可以明顯感受到納西文化斷裂的危機正逐步擴大,面對這樣的危機,傳承的迫切性已不言而喻。
2.納西文化進入高中課堂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作為學校,最大的教育職責功能是文化的傳承?;诮嬛髁x與后現(xiàn)代的哲學思想,當前的教育應“強調(diào)知識的多元性、建構性、生成性,突出知識的綜合性、整體性,力求在‘多元融合’的格局上,實施‘整體教育’、‘全納教育’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培養(yǎng)和諧社會中具有獨立人格、健康個性、高尚道德情感的現(xiàn)代人?!保?]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根據(jù)各民族地區(qū)的差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我國新的課程政策要求,民族地區(qū)學校教育中”主要反映主流文化的國家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例為88%一90%,而主要反映民族性的、地方性的文化知識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比例為10%一12%”[4]可以說這為納西文化進入學校給予上制度上的保證。而云南省也積極響應國家的大政方針,采取了一些列的教育配套改革,選取麗江等地作為國家三級課程的試點[2],這些都為納西族民族文化進校園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進入高中課堂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所以作為民族地區(qū)的教育,麗江的高中教育理應承擔起納西文化傳承的職責與功能。
1.納西文化在教育中傳承的現(xiàn)實價值。
納西文化在教育中傳承既能讓本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實現(xiàn)多元文化共存,又能激發(fā)出學生的潛力,充分展現(xiàn)教育的最大功能。課程是文化的載體,傳遞文化是課堂教學的使命之一[5]。
文化、民族和全球認同平衡關系示意圖[6]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與民族全球之間是一個相互包容、認同與平衡的關系,因此納西文化走進課堂,實際上是從傳承的角度對多元文化的一種認可與發(fā)展,同時也讓學生對文化的認識有增益。而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既能從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上使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之間的非連續(xù)性得以鏈接,促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民族個體因發(fā)展現(xiàn)實生活而產(chǎn)生的實際需求,從而對學生潛力的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2]
納西文化在教育中傳承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拓展。教育的另一個功能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前的教育因種種因素導致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促進不夠全面,而納西族是一個思辨能力很強的民族,強調(diào)對事物出處來歷的探究,這其中充滿演變發(fā)展的推理,如果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感知世界的思維與其他文化對世界認知思維的異同,也是從另一個角度拓展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實現(xiàn)了教育的功能。
讓納西文化通過教育傳承,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并為學生的生存打下基礎。從語言的社會功能看,人類語言雖然種類很多,但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2],因此讓納西文化在課堂上傳承,必然對納西語要做較為深入的了解,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納西語與其他語種的異同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為他們以后進一步拓展語言能力打下基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的交際與思維功能有進一步的認識,并在未來的生活中靈活地運用這些語言的功能。
納西文化在教育中的傳承也是地方性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需要?!伴_發(fā)地方性課程與校本課程,特別是注重民族文化在課堂上的傳承是云南教育一個重點,也是一個薄弱之處?!痹谖磥淼慕逃形覀冃枰獔远ǖ靥剿鞑⒆吆妹褡逦幕诮逃械膫鞒信c融合的路徑,開發(fā)相關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也是教育變革關鍵環(huán)節(jié)。
2.納西文化傳承在麗江高中教育中的窘境。
雖然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有認識,在高中階段,大部分的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提高學生非民族文化課成績上,因為學校績效工資的考評標準,學生家長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認可標準,學生的成績是最重要的指標,這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教師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考試科目上就不足為怪了。[8]如果說在麗江的小學與初中階段還有相應的部分民族文化教育,在高中納西文化的傳承教育往往變成了真空地帶。不少老師還將納西文化的傳承當成與當前高中教育相悖的事情,認為費時費力不討好,從內(nèi)容上也無法安排與義務教育階段相似的民族文化教育內(nèi)容。
1.納西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式融合傳承的可行性。
在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視界中,人類認識和參與他所在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語言,所以知識的性質(zhì)之一是語言性。[7]語文學科雖然授課用語是漢語,但其作為一種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與納西語在個性中有著共性——都是認識、參與、感知世界的方式,都與生活情境密切相關,都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而納西文化作為從屬于中華文化的一種民族文化,因其改土歸流的歷史,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與影響因此這些兩種語言特性中的共性是解決納西文化在高中如何傳承的實質(zhì)所在,也是納西文化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式融合傳承的決定性的因素,同時更是納西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式傳承時對內(nèi)容及方法進行取舍的最根本的原則。
2.滲透式融合傳承的方法。
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課程標準要求,漢語、納西語的特點,中華文化、納西文化的特征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可以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中對納西文化從如下方面進行內(nèi)容、方法上的滲透式融合教學。
(1)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兩種文字特點的比較,于語言個性中尋找語言共性,促進學生對語言發(fā)展的認識和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語言文字有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不同的語言雖然呈現(xiàn)出的文字形式與發(fā)展歷程都不同,但其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特點,在納西文化的滲透式融合傳承中可以緊緊把握中兩種語言文字中的共同之處,讓學生在了解納西文字特點的同時,對漢字的特征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夯實學生的語基。如在字形字音的辨識記憶教學中,可以對納西東巴造字特點與漢字造字法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種文字都有相同的造字法,都有大量的形聲字,只是漢字發(fā)展得更完善,兩者都可以根據(jù)形符來推斷意義,根據(jù)聲符來判斷大概的讀音。如形聲字“踏”,左邊是形符,表義;右邊是聲符,表音。這與東巴文中表踏之義的“ ”是相似的,“ ”與足有關,表腳踏在地上,“ ”與聲有關,表示其讀音。通過這樣的對比式滲透教學,往往能讓學生有意注意漢字的字形特點,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漢字書寫的正確率,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糾正鞏固學生普通話字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納西語聲調(diào)特點分析學生普通話發(fā)音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將漢語方言音(尤其是西南片區(qū)方言)的特點也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對漢語中方言、普通話語音與納西語音特點及相互影響關系有初淺的認識,這可以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各種語言表達,同時也能讓學生對不標準的普通話讀音進行有意注意,并進行有效的糾正。
(2)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兩種語言構詞及語序特點的比較,促進學生對漢語語句、納西語句特征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漢語、納西語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高考部分語用題解題能力,并形成對語法的新認知。[8]
當前的語文教學、英語教學中都有弱化語法的傾向,但任何一種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形成相對固定的構詞及語序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正是語法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如果要讓語言學習者的能力提升,語法的講授是不可避免的。高中因?qū)W生語言的積累與習得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所以雖然在各種版本的教材都沒有相關的語法內(nèi)容,但在考查高考的語言運用(語用)能力題中有不少就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構詞特點及語序知識,同時文言文因時代變遷關系,有些語句的語序已與現(xiàn)代漢語有了不同,這就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更熟悉的母語——納西語的語序與漢語語序進行比較教學,使學生對古漢語、納西語、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如在分析《鴻門宴》中“大王來何操?”時,可以讓學生翻譯成納西語“考阿子語崩磁?”(納西語音),這就能讓學生明白這兩句的共同之處是賓語前置,并且意識到納西語有賓語前置的特點,而漢語在發(fā)展過程中這種用法已逐漸消退。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加深學生對定語后置等古漢語特殊語序的認識,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也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舉一反三,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涉及到相關的內(nèi)容時,學生就能較為輕松地解決問題,如做高考考查題型中的長短句式變換就會有更大的把握。
這種比較教學除了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學習中較好運用語法解決應用問題,也能使學生從語言學習的整體角度意識到學習語言要關注不同語言的特點,這樣才能在使用過程中清晰、準確地表情達意,才能提升語言能力。這種認識對于領悟性強的學生,還有更為長遠與積極的意義:他們能夠在新的語言學習中,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通過已掌握的語言的特點,用融會貫通的方式把握所學的新語言。筆者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往往讓學生對納西語有了更高的熱情與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納西語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進行滲透融合,注重語言的情境性,提升學生對語言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的感知、把握,也可促進學生對情境性問題的思考與判斷,并讓學生感受民族語的魅力。當前的教育過分注重分數(shù)與成績,與現(xiàn)實的結合度不高,所學的知識難以運用到現(xiàn)實的情境中,在片面的書本知識的掌握中,學生越來越散失了對于情境性問題的獨特的“思考力”和“判斷力”。[9]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也結合納西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找到兩者個性中的共性,讓學生注意語言在運用過程中的情境性,感知不同語言同工異曲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往往可以讓課堂內(nèi)容散發(fā)出新的活力。[9]
在進行有關詞語表達效果的分析時,可以從納西語中找到相似的詞語來比較分析,可讓學生對語言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如分析疊詞的作用時,可以將漢語的“搖搖晃晃”與納西語日常生活中形容人走路時情形的“呼呼勞勞”(納西語音)相提并論,不用老師多費唇舌,學生就已七嘴八舌說出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老師再以勢利導,就可以將疊詞的效果加以總結概括,這就讓枯燥的內(nèi)容有了生命力,也讓學生對語言的情境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課后學生也能主動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判斷、思考語言的情境特點。在進行熟語講座時,也可以將納西語約定俗成的諺語等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對熟語的作用及熟語所承載的文化涵義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
語言表達離不開修辭,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因修辭的運用而帶來的語言審美問題,這也是高中語文教學及高考考查內(nèi)容中的一個重點。與其在教學中進行條分縷析式的“解剖”分析,不如在進行相關內(nèi)容的賞析時將運用了與之相同修辭手法的納西日常用語融入課堂,使課堂“活”起來。
語言只用運用才有生命力,語文課堂要讓學生真正把握與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就要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與課堂中的內(nèi)容是有相通之處的,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面對語言的情境問題有更好的思考、判斷與解決的能力,也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將納西語融入課堂可以說是對語文教學在解決情境問題方面的一個突破,同時從具體的教學中,可促進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對語言個性的多元性、共性有所認知,形成學生多元文化的元認知。
(4)在文化理念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將納西文化理念融入教學中,促進中華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形成對納西文化的歸屬感,促進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教育要傳承文化,而不同的文化有著與其他文化不同的元素,但在不同文化外在的種種表現(xiàn)形式下又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共性的文化理念。特別是納西文化早在明代就以形成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理念。將這些理念穿插于教學中,可以實現(xiàn)對中華文化與納西文化的認同歸屬。
如在講析《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關于百姓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觀點時,可以與納西族因?qū)ψ匀痪次范纬傻膶ι搅謽淠具M行保護的民俗相比較。同時也可將儒家的倫理觀念與納西族倫理觀念進行比較介紹。在進行莊子思想的解說時,則可將之于納西族人的生死觀進行異同比較。進行詩歌鑒賞時可引入木氏土司的相關詩作。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同,也可增強他們的民族歸屬感。
文化是民族國家的靈魂,也是存在的前提。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為文化的傳承做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福泉。麗江古城納西和漢文化的相互影響與整合。[A]思想戰(zhàn)線,2005,(2):31
[2]井祥貴,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研究.第三章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理論思考與借鑒.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3]龔孟偉,陳曉端.后現(xiàn)代主義知識教學觀:價值與局限[J].課程·教材·教法,2008,(10):25
[4]王鑒.我國民族地區(qū)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5]金志遠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l.民族教育研究,2009(5)
[6][美]班克斯.文化多樣性與教育﹕基本原理!課程與教學[MI.荀淵,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8.156
[7]錢福東﹕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A]遼寧行政學院學報No. 9,2012( 第14 卷第9 期)
[8][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M].陳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345.
[9]張永祥 知識觀視野下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研究 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