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珊 曾紀鈺 羅藝杰
關(guān)鍵詞:黔南布依族;口述文獻
摘要:土語的地域性、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及民族性 決定了黔南布依族民間蘊藏著內(nèi)容豐富、種類繁多、數(shù)量浩瀚的口述文獻資源 這些口述文獻以神話、傳說、故事、童話、寓言、詩歌、經(jīng)文、諺語、謎語等方式流傳于民間。全面收集、整理、出版、研究布依族口述文獻 對保護、弘揚布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5-0133-03
1黔南布依族
1.1人口
布依族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的主體民族之一。黔南現(xiàn)有布依族人口近二百萬 州轄十二個縣市均有分布 其中有十萬以上布依人的有都勻、獨山、羅甸、惠水四個縣市;八萬以上的有平塘、貴定、荔波、長順四個縣市;二萬以上的有三都、龍里、福泉三個縣市;翁安縣人口最少 不足二萬人[1]。
1.2語言
布依族有自己的語言 屬于漢藏語系壯侗壯傣語支 與壯語、侗語、水語、黎語有著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布依語劃為黔南、黔中、黔西三個土語區(qū) 黔南州內(nèi)分為兩個土語區(qū)。第一土語區(qū)有羅甸、荔波、三都、獨山的全部以及平塘、惠水、都勻等縣市的部分地區(qū) 其余縣市為第二土語區(qū)。布依族有完整的語音系統(tǒng)、豐富的詞匯和富于表達的語法結(jié)構(gòu)。由于布依族和漢族有長期文化接觸和交流 布依語詞匯中有不少漢語借詞。
1.3文字
20世紀 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布依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1956年 國務(wù)院組織以蘇聯(lián)語言學者為主的有關(guān)專家 為布依族創(chuàng)立了以拉丁文字母為基礎(chǔ)的拼音文字——布依文 并在一些布依族地區(qū)試點推行 后經(jīng)1981年、1985年兩次修訂后 在貴州省布依族地區(qū)廣泛推行。2009年和2010年 荔波縣、山都縣選送的十部古籍文獻先后入選國家第二、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布依族被文化部確認為擁有自己文字的十八個少數(shù)民族之一。
2黔南布依族口述文獻類型及特點
口述文獻(Oral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是一種口述史料固定在各種物理介質(zhì)上形成的具有記憶價值的特殊類型的文獻。其載體可以表現(xiàn)為書面、出版物類別、音像等??陬^性、個人性、文化性、涵蓋性、動態(tài)性是口述文獻有別于其他文獻的主要特征 其中口頭性是口述文獻最本質(zhì)的特征[2]。
從目前收集到的資料看 黔南布依族口述文獻主要以神話、傳說、故事、童話、寓言、詩歌、經(jīng)文、諺語、謎語等方式流傳于民間 可分為三類:①口頭敘事類 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等。②詩歌類 包括敘事長詩、歌謠、諺語、謎語等。③綜合類 包括民間說唱、民間表演、民間戲曲等。
2.1神話、傳說、故事
神話、傳說、故事是布依族口述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布依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是布依族先人對自然、社會的反映 體現(xiàn)了布依族人民對天地形成、人類起源及自然現(xiàn)象等方面的認知 具有豐富奇異的想象力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2.1.1神話。黔南布依族神話可分為七類:①開天辟地神話。如《力嘎?lián)翁臁贰兜辖置迷烊藷煛?。②自然及其變化神話。如《珍珠米與冰雹》《公雞請?zhí)枴贰"蹌又参锷裨?。如《十二個生肖為那樣沒有貓》《茫耶尋谷種》。④圖騰、祖先神話。如《安王與祖王》《天王石》。⑤洪水、人類再繁衍神話。如《阿培哥和他的兒女》《伏哥羲妹造人煙》。⑥起源神話。如《銅鼓的來由》《初婚記》。⑦神和神性英雄神話。如《雷公戰(zhàn)兇龍》《雷公占孽龍》。
2.1.2傳說。黔南布依族傳說可分為九類:①人物傳說。如《莫友芝》《建文帝上白云山》。②史事傳說。如《尹王和都勻》《唐山公與百子橋》。③起義傳說。如《王剛的故事》《太平軍智取獨山城》。④方傳說。如《龍?zhí)犊凇贰抖放裆降南扇耸?。⑤動植物傳說。如《棉姑娘》《哥哦鳥》。⑥土特產(chǎn)的傳說。如《獨山鹽酸的來歷》《天麻》。⑦民間工藝傳說。如《姊妹簫的來由》《斗篷山的兩姊妹》。⑧風俗傳說。如《六月六的來歷》《四月八吃黑飯的來歷》。⑨生產(chǎn)傳說。如《薅秧的來歷》《冰雹的傳說》。
2.1.3故事。黔南布依族故事可分為十類:①幻想故事。如《九個神童》《金元和金春》。②動物故事。如《百獸爭王》《虎與人比本事》。③精怪故事。如《芭蕉精》《莊稼漢與妖女》。④生活故事。如《七妹與憨哥》《天財和地寶》。⑤愛情故事。如《美娘與厄奴》《梁山伯和祝英臺》。⑥機智人物故事。如《甲金的故事》《少靈斗土司》。⑦對聯(lián)故事。如《妙聯(lián)斥選舉》《農(nóng)夫答下聯(lián)》。⑧新故事。如《鄧恩銘的童年》《紅七軍智擒肖守卿》。⑨寓言。如《摘月亮》《巖桑長大難育彎》。⑩笑話。如《賣香屁》《你不是人》[3]。
林伯珊 曾紀鈺 羅藝杰:黔南布依族口述文獻述略*2.2詩歌
詩歌是民族口述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布依族民間詩歌大體分為古歌(創(chuàng)世史詩、英雄史詩)、長篇抒情詩或敘事詩、歌謠三類。其主題鮮明、內(nèi)涵豐富、言語簡練、風格獨特 所反映的內(nèi)容充滿勞動的美、斗爭的美、情感的美 被廣泛應(yīng)用于布依族人民各個生活領(lǐng)域 具有民族凝聚功能、歷史功能、寄予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藝術(shù)功能。
2.2.1古歌。主要歌唱遠古對天地形成、人類產(chǎn)生、萬物起源、民族的認識 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所發(fā)生的大事 英雄祖先斬妖降魔、除暴安良的經(jīng)過等 具有極為濃厚的神話色彩。如:創(chuàng)世史詩《十二層天 十二層?!贰妒€太陽》;英雄史詩《辟地撐天》等。
2.2.2敘事詩、抒情詩。布依族不但有各種形式的抒情短詩 還有一種有人物、故事的敘事、抒情類長詩 如《丹姑與王母》《囊花斑》《王仙姑》等 這些抒情、敘事詩在黔南布依族地區(qū)廣為流傳。
2.2.3歌謠。布依族歌謠多為短小的民歌、民謠 以抒情為主 一般不敘事。布依族歌謠有用布依語唱的 也有用漢語唱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重唱;曲調(diào)有大調(diào)和小調(diào)之分。如:布依民歌《好花紅》;歌謠《苦歌》《長工歌》《點兵歌》《繡花歌》《采茶歌》《做客歌》《深夜歌》等[4]。
2.3民間說唱、民間表演、民間戲曲
敘事歌是民間說唱的基礎(chǔ) 是吟誦說唱的結(jié)合 內(nèi)容有敘述個人身世遭遇的 有敘說哲理性故事的 有唱頌成章的史詩 有唱頌古老民族斗爭和優(yōu)美神話傳說的。如:《開天辟地》《賽胡細妹造人煙》《造萬物》《洪水朝天》《酒歌》《王仙姑》等。
2.3.1祭祀歌。包括《鬼師歌》和《孝歌》兩個部分 吟誦說唱和表演相結(jié)合是它的特點。在布依族地區(qū) 驅(qū)邪、做鬼、求子、求藥、開路等活動由半職業(yè)性的布摩、巫婆(迷臘)來施行 并伴有簡單的歌舞。布依族的祭祀歌中有念誦時用的經(jīng)文 叫摩書或摩經(jīng)。其傳承方式有兩種:一是世代口傳心授;二是用文字形式記錄布依族的語音或語義 形成了只有布依先生(布摩)識讀的書面典籍。摩經(jīng)的內(nèi)容涉及歷史、政治、經(jīng)濟、宗教、哲學、倫理、道德、民俗、語言、文字、民族關(guān)系等 是布依族的百科全書。
2.3.2布依族儺戲。又稱“沖儺”“儺堂戲” 一般在迎神還愿時表演。長順、惠水、地區(qū)流行儺堂戲和燈儺;荔波、獨山地區(qū)流行的儺戲包括“喪葬儺”“驅(qū)鬼儺”“生育儺”三種形式。布依族儺戲有儺書 這些儺書是布依族先生祖輩傳承、代代口授心傳、用自創(chuàng)的土俗字和漢字記錄儺戲唱詞及念詞的手抄本。儺書95%以上用布依語念唱 無漢語標點而且只有布依先生能識讀。民間傳說有12本、24本、36本之說 內(nèi)容大致相同。史料記載儺戲出現(xiàn)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儺戲活動集詩、歌、舞、話劇于一身 堪稱現(xiàn)代戲曲的“活化石”。
2.3.3布依族曲藝“相諾”?!跋嘀Z”系布依族語譯音 音為“說唱”。說為主、唱為輔是“相諾”的最大特點。其演唱形式有一人、二人表演。兩人表演時 必須以一人為主 其自始至終又說又唱 另一人只在唱的地方伴唱 俗稱“歌伴”。目前掌握的“相諾”曲目有一百余個 其中傳統(tǒng)曲目有《砍牛歌》《安王與祖王》《爾慶爾剛》等 改編曲目有《勒甲》《構(gòu)皮歌》等 新編曲目有《王升山打土匪》《勒妥更棍》等[5]。
從布依族敘事類、詩歌類、綜合類及布依族曲藝文獻中看出布依族口述文獻具有兩大特點:①歷史久遠 在民間廣為流傳 具有較強的實用性。②獨特的傳承方式使得部分口述文獻具有較強的原始記錄性、活態(tài)性、知識性、區(qū)域性、不完整性、稀缺性、脆弱性、易逝性、不可再生性等特性。
3黔南州布依族口述文獻調(diào)查、整理及出版
黔南州對少數(shù)民族口碑文獻的調(diào)查、整理工作開展比較早。早在20世紀50年代 群眾自發(fā)式的調(diào)查、收集、整理就取得了較大成績。據(jù)1958、1959年的不完全統(tǒng)計 全州搜集到各類歌謠608萬首。1962年11月黔南文藝研究室成立后 調(diào)查、搜集、整理工作更加深入和廣泛。1962—1966年期間 全州共開展五次較大規(guī)模的民間文學資料搜集活動 調(diào)查、搜集、整理布依族民間故事、歌謠108萬字。文化大革命時期 調(diào)查、搜集、整理工作被中斷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相關(guān)資源的調(diào)查、收集、整理工作才有記載。1978—1988年間 全州又進行了10次大規(guī)模的民族民間資源調(diào)查、搜集活動 據(jù)統(tǒng)計12個縣市前后收集整理出民間故事和歌謠資料約145多萬字 其中布依族民族民間故事和歌謠58萬字[6]。
隨著國家“十套文藝集成(志)”和“中國民族文學三套集成”項目的相繼啟動 有關(guān)于布依族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寓言等普查資料收入了各布依族聚居地的文藝集成志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 形成了省、地、州、市、縣資料本 隨后整理編輯成書 相繼與廣大讀者見面。如:《布依族民間故事集》《布依族民間文學:歌謠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龍里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貴州黔南州·獨山縣卷》《黔南民間文學集成資料選》《中國歌謠集成——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卷》《黔南民間文學集成資料選》等。
《關(guān)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國家民委關(guān)于搶救、整理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請示通知》的相繼下達和《1996—2006年全州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的出臺 加速了黔南州全面摸底、調(diào)查、重點整理、審定和出版布依族口碑古籍的步伐。近年黔南州相繼出版了一批口碑古籍 如:《布依族民間故事》《甲金的故事》《布依族民歌選》《布依族酒歌》《布依族民族志》《布依族史》《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布依卷》《布依族古歌》《布依族口傳歌謠系列叢書》等。
4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布依族古籍概況
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4,485部 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255部 布依族經(jīng)書、儺書入選4部 占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總數(shù)的1.56%。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4,485部 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245部 布依族經(jīng)書、儺書入選7部 占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總數(shù)的2.85%。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4,485部 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286部 布依族經(jīng)書、儺書入選5部 占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總數(shù)的1.74%(見表1)。
布依族口述文化是布依族歷史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 是布依族人民通過民間文化口耳相傳、世代沿襲下來的精神食糧和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1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經(jīng)書、儺書一覽表
序號證書
編號書名紀年/朝代署名
/書主申報單
位/個人106861獻酒備用(清)道光姚文撰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206862接魂大全(清)同治七年
(1868)姚蘭芳輯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306863解書神廟(清)光緒十六
年(1890)莫振先撰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406864關(guān)煞向書
注解(清)莫玉昆撰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509848掌決(清)咸豐五年
(1855)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609849修橋補路(清)同治八年
(1869)岑仕龍
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709850架橋還原(清)光緒六年
(1880)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809851罷筵倒壇(清)光緒九年
(1883)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909852祭祀請神(清)光緒十二
年(1886)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1009853儺愿問答(清)光緒十二
年(1886)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藏1109854儺書(清)抄本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館1201496盤古前皇(清)嘉慶十六
年(1811)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wù)局布依文古籍研究館1301497祭解全卷
大小通用(清)光緒六年
(1880)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wù)局布依文古籍研究館1401498祈請婆王(清)光緒三十
年(1904)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wù)局布依文古籍研究館1501499鉅鹿氏(清)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wù)局布依文古籍研究館1601500做橋(清)抄本貴州省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wù)局布依文古籍研究館重要源泉 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jié)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币虼?對布依族口述文獻進行全面挖掘搶救、收集整理、出版研究 對于保護、傳承、弘揚布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5]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7:622-638.
[2]丁海英.口述文獻及其價值[J].群文天地 2012(10):122-124.
[3][4]黔南州文藝集成志書編委會.中國文藝集成:黔南州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4.
[6]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3:302-303.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