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瑋 黃泓軻
摘 要:高職學生在交往中常常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以學生小劉的案例為主線,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輔導員在進行溝通過程中應該采取的對策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高職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9-0147-02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在交往過程中,由于成長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個人需要、交往動機等差異會妨礙交往的正常進行,從而形成人際交往障礙。高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其人際交往能力和交往質(zhì)量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今后就業(yè)的發(fā)展。高職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對社會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在期望別人了解、認同、關心和尊重自己的同時,也強烈渴望了解社會和他人。由于人際交往知識的缺乏,在交往中常常會出現(xiàn)想交往但是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交往的矛盾,從而產(chǎn)生各種心理障礙。
輔導員承擔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過程中需要正確樹立角色意識,克服心理偏見,改進同學生交往的方法,進行有效溝通,增進同學生的交往,與學生相互吸引,幫助學生走出交際障礙泥潭。
一、案例展示
學生小劉(化名),平時性格內(nèi)向,和同學缺乏交流,總是獨來獨往。同學們都無法了解其去向,常常出現(xiàn)遲到、曠課等違紀現(xiàn)象,在寢室也不太注重個人衛(wèi)生,成績常不及格。小劉平時在校園里遇見熟人就躲,甚至用物品遮住視線,連進餐時也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小劉從不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在班集體活動時也是一個人玩手機,對任何事情都表現(xiàn)出漠視的態(tài)度。小劉在平時同老師交流過程中,眼神始終處于逃避狀態(tài),害怕同別人目光交流,老師和同學也不易了解其心理狀況。鑒于小劉與人缺少溝通,在人多的情況下表現(xiàn)更不自如,輔導員常常抓住人少的時候同小劉進行交談,并將小劉的情況向?qū)W管辦反映,學管辦工作人員和心理咨詢老師對小劉情況記錄在案,并進行緊密跟進。
二、原因分析
通過對小劉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劉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任何現(xiàn)象的發(fā)生都不是突然的,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仔細分析小劉的日常生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劉的交往障礙在其日常生活中是能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一是小劉在平時生活中表現(xiàn)出性格內(nèi)向的特點,越是性格內(nèi)向的人,越容易產(chǎn)生孤僻心理。小劉平時在交流過程中不愿同別人發(fā)生眼神接觸,結合心理咨詢室工作人員的推斷,小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往障礙。
二是小劉缺乏與人溝通,獨來獨往,不主動參加集體活動,不同老師和同學交流,這些情況更進一步加重其孤僻心理,使其封閉在一個人的空間里,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泄,不良行為得不到改善,從而出現(xiàn)遲到、掛科、不注重個人衛(wèi)生等不良情況。
三是小劉見到家長后情緒激動,也不愿意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說明在小劉的成長過程中和家長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常常表現(xiàn)為認知障礙、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報復心理、異性交往困惑等,小劉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就是由于孤獨心理所造成的人際交往障礙。造成當今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客觀原因
1.家庭背景。家庭對于子女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部分家長對子女缺乏關心和教育方式不當,加上自身素質(zhì)水平所限,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子女形成自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子女進入大學后常常表現(xiàn)出自理能力差、為人處事能力弱的特點,加之不善于自我疏導,長此以往就發(fā)展為孤僻心理。部分學生在早年生活中,由于父母離異或者外出打工等原因,長期缺少家庭關愛,導致自我封閉。
2.環(huán)境變化影響。寬松開放的大學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文化修養(yǎng)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強調(diào)個人興趣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去適應全新的環(huán)境。但是由于他們交往方法不當或者能力有限,常常導致人際交往失敗,甚至把交往看成是一種負擔,漸漸變得封閉自己,忽視了與同學、朋友、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
通過同小劉家長交流,我們了解到小劉來自農(nóng)村,父母長年外出打工,從初中開始小劉成為留守人員,獨立生活,在形成較強的自理能力同時也造成了獨來獨往的性格,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三觀”形成是具有負面影響的;由于小劉家長都是農(nóng)民,對心理教育缺乏重視,對小劉的關心僅僅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在日常溝通中也缺乏溝通技巧,常以訓斥的方式教育小劉,這使小劉對家庭教育產(chǎn)生厭煩心理;由于小劉性格孤僻,同學有時會取笑她,這種不良行為更是加劇了小劉的交往障礙。
(二)主觀原因
由于大學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yǎng)基本相近,相互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因而受客觀原因影響相對較小,而受自身主觀因素影響更大。
1.社會認知不合理。大學階段是人生中心理變化較為強烈明顯的時期,因而容易對自我評價不正確,認識片面。甚至部分學生以己之短同別人的長處相比較,造成自卑心理。認知上的偏差,使得大學生對別人產(chǎn)生“信任危機”,表現(xiàn)為情緒化、主觀性強和簡單化等特點,進一步影響正常人際交往。
2.遭受挫折,錯誤歸因。任何事情失敗的發(fā)生都可能有多種原因,如果不能正確歸因,挫折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就會嚴重阻礙人際交往。有的學生將交往失敗僅僅歸于一種原因,以后遇到類似場合,就會逃避,遠離群體,進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
3.過分自尊或嫉妒。大學生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內(nèi)向、自尊心特別強的學生。當被發(fā)現(xiàn)弱點或遭遇挫折失敗后,他們常常會為了維護自尊變得敏感而多疑,不愿意參加競爭性活動。當確定別人比自己能力強時,就會認為別人對自己產(chǎn)生威脅,并把這種不平衡的心理惡化為怨恨,希望尋找對方的缺點來詆毀對方,取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
通過和小劉的交談,我們發(fā)現(xiàn)小劉由于屢次在人際交往中遭遇失敗或者遭受冷漠,從而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自己不善交往,招人嫌,因而出現(xiàn)自卑心理,從這里可以看出小劉因為歸因不當,因而造成其人際交往障礙。
三、對策分析
輔導員作為向?qū)W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良師益友,在同學生進行交流時應該有意識地克服對學生的心理偏見,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工作藝術水平。
第一,不可先入為主,克服“首因效應”。輔導員對學生的初步印象一般是通過學生檔案、入學接觸等途徑來獲得的,這一印象將今后的工作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影響并制約著輔導員對學生了解的深入。
第二,不要以點概面,克服“暈輪效應”。人們往往會將一個人的突出特征泛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對一個人的整體評價。如果不認同學生的某一個行為,就會覺得他處處都是缺點;如果學生在某方面上得到輔導員的贊賞,就會覺得他其他方面也不錯。因此,輔導員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意見,防備暈輪效應的負作用。
第三,善始善終,克服“近因效應”。隨著同學生的交往逐漸深入,輔導員對每個學生的印象都在不斷改變,對于已經(jīng)熟悉的學生,一些新的信息又會對其印象起重要作用。因此,輔導員要對全面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成長過程,不能被當前的現(xiàn)象所迷惑。
在小劉案例中,輔導員注意溝通技巧,通過多種方式釋放小劉的內(nèi)心世界,積極引導其打開心扉,面對陽光人生:
一是由于小劉在人多的時候會表現(xiàn)得不自然,因此輔導員常常挑選人少的時候同小劉交流,避免其出現(xiàn)交流緊張的狀況。在交流過程中,也盡量以引導式對話為主,通過微笑、肯定、聆聽等多種有效形式鼓勵小劉表達內(nèi)心想法。
二是輔導員私下關注小劉交際圈,在對小劉進行勸導過程中選定兩名能同小劉溝通的同學,盡量讓其能在適度的交際圈內(nèi)表達自己意見。
三是輔導員避免了“暈輪效應”的心理偏見,沒有因為小劉出現(xiàn)曠課、掛科等不良行為,認為小劉一無是處,反而積極主動地對小劉的學習、生活進行輔導幫助,傳遞正能量。
四是學管辦老師和輔導員在同小劉家長交流過程中,也積極勸導家長以親和的態(tài)度同小劉溝通,讓小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希望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除小劉的人際交往障礙。
四、后續(xù)進展
在小劉休學回家以后,輔導員多次通過短信和QQ方式同小劉交流,但是卻發(fā)現(xiàn)小劉的人際交往障礙越來越嚴重:小劉出現(xiàn)了幻想的癥狀,認為別人能控制其思想;在溝通過程中也常用化名同輔導員交流,談話內(nèi)容也表現(xiàn)出不合理性。種種跡象說明小劉在休學回家后,人際交往并未得到改善。
輔導員也同小劉家長通過電話多次溝通,家長告知未帶小劉到醫(yī)院檢查,放任小劉在家休息,每天除了下班同小劉說點話,未曾進行深入交流;對小劉的反常情況并未深入思考原因,反而訓斥教育小劉,導致溝通無效。
在后續(xù)進展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小劉的人際交往障礙的解除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消除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過程中僅僅依靠學校、輔導員和同學的努力是不夠的,由于家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的努力也是必須的。
第二,在同小劉的交往過程中,學校和老師已經(jīng)努力用溫暖破冰,擴大其交際圈,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引導其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校和老師并未對小劉進行嚴厲教育,而是采用溫情關懷。
第三,由于家庭對這一問題卻沒有足夠重視,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任小劉自生自滅,甚至在溝通過程中起到了負面的影響,這都不利于小劉人際交往障礙的消除。
因此,要想消除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只有通過學校、老師、同學、家庭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打破學生心里的那堵墻,使得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5):31-33.
[2] 王士玲.高職輔導員排除學生交往障礙初探[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8,(5):69-7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