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陳紅剛,王偉明,宋經保(.三峽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保障機制
楊玲1,陳紅剛2,王偉明1,宋經保121
(1.三峽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摘 要: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機制涉及的層面及運行方式進行了研究。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機制涉及教育平臺、策略方法、物質條件、人文環(huán)境、思想認知、管理評價等6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機制的運行方式:課內與課外一體,筑牢教育陣地;有形與無形相溶,完善教育策略方法;硬件與軟件共建,豐富教育物質條件;顯性與隱性齊抓,打造人文教育環(huán)境;宏觀與微觀結合,明白教育的思想認知;過程與結果并重,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與評價制度。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機制;高校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就是將高校體育文化作為教育本體,貫穿到高校教育中,使這種以身體活動為原初載體的特殊校園文化滲透到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讓其在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狹義的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在體育教學中以技能教育和課堂活動為載體,傳授特定的體育意識、價值觀等,從而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以形成具有社會價值的體育品質、體育道德及規(guī)范;廣義的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以高校范圍內的體育精神、體育制度、體育物質等所有體育文化現(xiàn)象為載體,通過教師引導、實踐體驗、環(huán)境熏陶等,促進學生道德、情意、規(guī)范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1]。參考盧元鎮(zhèn)教授對體育文化的界定“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本研究以廣義的體育文化教育為范疇展開。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依托于體育顯性課程,同時又包涵了體育隱性課程全部。體育顯性課程是學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xiàn)的體育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體育文化教育需要體育顯性課程為載體,在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沉著機智、公平公正、團結奮進等意志品質與道德情操。體育隱性課程是學校情景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體育課程,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系統(tǒng),促進學生道德、情意、規(guī)范等個性品質的發(fā)展,它由高校體育物理要素(如場地、器材等)和精神要素(如體育活動中的人際關系、體育風氣、教師人格等)構成[2],體育文化教育中的“環(huán)境熏陶”就屬于體育隱性課程范疇。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與體育顯性課程、體育隱性課程之間既相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其一,就影響方式而言,顯性體育課程是向學生傳遞有形的體育知識和技術,對學生影響是有形的;體育隱性課程是相對隱藏起來的課程,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具有潛隱性,是無形的;體育文化教育通過言傳身教、熏陶感染等路徑實現(xiàn),對學生的影響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其二,就教育系統(tǒng)而言,顯性體育課程是按照體育教材的內在邏輯編排進行的;隱性體育課程主要通過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來發(fā)生影響;而體育文化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有邏輯編排的技能教育、教學活動情境完成,另一方面它也通過學校體育環(huán)境的熏陶實現(xiàn)。其三,就涉及的范圍而言,體育顯性課程以體育知識技能為主要對象;體育隱性課程以體育物質文化、體育制度和非制度文化、體育教育中的人際關系等為對象;而體育文化教育涉及了體育顯性課程與體育隱性課程的全部。其四,就存在狀態(tài)而言,體育顯性課程以具體的體育活動而存在;體育隱性課程以各種有形的或無形的載體而存在;而體育文化教育存在于體育課、體育課外活動、體育文化活動及一切促進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之中。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分支,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包含了思想認知、實踐平臺、教育策略、環(huán)境條件以及管理評價等諸多方面,本研究圍繞這些影響教育的主要因素,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涉及的層面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教育的保障機制內容,旨在為我國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積極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圍繞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保障層面,以及保障策略等內容,初步擬定了《高校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查》(學生問卷)、《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層面及策略》(專家問卷)兩類問卷調查表。聘請全國10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經過兩次修改,形成了正式問卷。使用“再測法”,間隔兩周,對兩類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問卷再測信度系數(shù)均接近0.9。學生問卷采用隨機分層抽樣的辦法,選取了我國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等地域高校各4所(共計20所),每校不同性別、年級學生100名(共計2 000名)為調查對象;問卷發(fā)放共計2 000份,回收率為93%(回收1 863份),有效回收率為88%(有效問卷1 761份)。專家問卷在全國不同地域的高校,選定50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高校體育教師與高校體育工作管理者為調查對象,其中東、南、西、北、中部高校專家各10名。問卷分封閉式與開放式兩種,采用特爾斐法,經過反復幾輪,使專家意見趨于一致,其中封閉式問卷按照“重要”、“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不重要”分別賦予9、7、5、3、1分值進行打分,主要是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層面的重要程度進行選擇;開放式問卷主要是對高校體育教育保障要素、保障層面、保障策略等進行意見征詢。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
保障機制是機制按照功能來劃分出來的概念,是為管理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研究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保障機制,首要的是理清保障機制涉及的層面,分析各層面的內涵,厘清各層面的關系以及在整體保障過程中的作用[3]。
本研究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和調查訪問,以經典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分析和歸納出高校體育教育保障機制涉及的層面有思想認知、教育平臺、策略方法、物質條件、人文環(huán)境、管理評價等。為了進一步說明各因素對教育的重要性,又進行了問卷調查。將影響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因素重要程度分為5個級別,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并分別賦予5、4、3、2、1的分數(shù)。全國范圍內各高校的50位專家(調查對象)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與教學經驗,對重要程度進行自由選擇,然后根據(jù)每個因素不同重要程度的選擇頻數(shù)與分數(shù)的乘積,來計算每個因素的總分。根據(jù)總分,高校體育教育保障機制涉及的層面依次為:教育平臺(250分)、策略方法(238分)、人文環(huán)境(221分)、物質條件(211分)、思想認知(204分)、管理評價(198分)。
1.1 教育平臺保障
本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專家們一致認為,教育平臺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主陣地,體育文化教育是一種顯性與隱性交融的教育,它依托于體育課堂、體育課外活動、體育運動競賽,以及一切促進體育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覆蓋范圍廣,打造科學、合理及可操作的教育平臺,能起到貫通教育整體過程的作用。教育平臺的設置打造是教育保障機制的核心。
1.2 策略方法保障
本研究調查顯示,96%的專家認為,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策略方法都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專家們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以高校一切體育文化現(xiàn)象為載體,教育資源豐富,如何借助這些富有物質質性、飽含人文意蘊,以及充滿精神導向的資源作用于教育實踐,在于教育者選擇的策略途徑、形式手段。一直以來,高校體育文化是一種自由接受式教育,既無教育過程管理,也無教育效果評價,學生在教育者構筑的體育文化環(huán)境中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體育文化內容,自我完善體育文化素養(yǎng),教育成效主要取決于主觀努力的程度[1]。這種教育對于體育精神的自省有積極意義,但教育規(guī)范性不強,不利于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明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策略方法,形成穩(wěn)定的過程結構與方法體系,是規(guī)范教育的根本,它能減少學生發(fā)現(xiàn)與吸納體育文化內容過程中的困惑,為學生的自我完善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1.3 人文環(huán)境保障
人文環(huán)境是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huán)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民族靈魂,它不僅能夠體現(xiàn)群體的文化積淀,而且還能產生無形的教育影響[4]。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保障機制涉及層面中,人文環(huán)境保障的重要程度總分值高于物質條件保障總分值,表明人文環(huán)境保障在這種“內外兼修”的教育中的隱性價值作用。
高校是一個由師生組成的小社會群體,高校體育人文環(huán)境是高校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定的體育精神環(huán)境和體育文化氛圍,包括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氛圍、人際關系等,它對人的心理有輻射作用,在意識及行為層面上規(guī)范著全體師生[5]。首先學校在長期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極為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它不斷以觀念的形態(tài)移植于人腦中,成為體育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其次,在體育人文實踐活動中,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他人的思想、言論、行動都會對自身產生影響;再次,高校群體的體育意識形態(tài)也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影響著個體意識,成為體育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源泉,體育文化教育中人文環(huán)境能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發(fā)揮著內在的教育作用。
1.4 物質條件保障
物質條件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正常開展的基礎保障。在體育文化實踐活動中,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往往來自于對場地器材的滿足;同時,體育物質的本身質性不僅影響運動參與的感覺與效果,而且構筑著自身的器物文化,它影響著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6],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82%的專家認為物質條件保障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
這些物質不僅包括體育運動所需要的場地設施,還涉及校園體育環(huán)境中的體育建筑、雕塑、壁畫等,以及體育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圖書、音像、資料等。體育建筑、雕塑、壁畫等是高校體育活動的物理記憶符號[7],它能促進學生對體育的深度理解;圖書音像資料與傳媒資訊是體育文化教育的工具,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積淀受教育者體育文化知識,它們在體育文化教育中有著不同的價值。
1.5 思想認知保障
體育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文化在傳遞的過程中,個體思想認知,以及群體的觀點理念等意識領域,對文化傳遞中的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行為表現(xiàn)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8],對教育實施力度有著根本性影響。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中,思想認知包涵3個層面,其一是受教育者的主體認知,是受教育者的體育思想、意識、觀念等,它是參與主體呈現(xiàn)出的某種意識形態(tài);其二是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體育文化教育理念等,它是開展體育文化教育的源泉;其三是學校領導、管理人員對高校體育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在“以人為本”理念下建立的促成高校體育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組織管理體系、良好的溝通渠道、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長效的工作機制等。體育文化教育是主體在意識層面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這種意識層面的實踐活動一旦受到主動的、有序的引導,將會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
1.6 管理評價機制
依據(jù)教育科學理論,規(guī)范的教育應是在系統(tǒng)工程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和一體化運作,以系統(tǒng)內部的協(xié)調運作、整體聯(lián)動為基礎,促進教育的良性運行與有序發(fā)展。相關研究表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中的管理評價,就是通過組織協(xié)調教育隊伍,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人力、財力、物力等作用,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fā)教育主客體的積極性,高效率的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活動過程。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既有顯性教育形式,也有隱性教育形式,在管理評價上也就難以系統(tǒng)規(guī)范,較大程度阻礙了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建立管理評價機制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保障機制的根本。
2.1 課內與課外一體,筑牢體育文化教育陣地
1)科學設置教育平臺模塊。
結合專家問卷調查,本研究將教育平臺的類別設計為“體育課堂平臺”、“運動競賽平臺”、“人文活動平臺”、“校園環(huán)境平臺”等4類。“體育課堂平臺”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體育精神教育隱藏在技能教育之中,同時也可利用體育課加強體育文化知識宣傳;“運動競賽平臺”是學生體驗感受體育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運動的參與感受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人文活動平臺”是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場所,如體育知識競賽、體育人文講壇、體育賽事欣賞等,學生從中積淀體育人文知識,從感性到理性,內化提升體育文化素養(yǎng);“校園環(huán)境平臺”是通過校園體育物資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領悟內化體育文化,如體育建筑標識、體育場館設施等,它是一種微妙的教育領域,不僅可以通過體育的人文美激發(fā)運動文化的認同感和榮譽感,還能使學生積極關注大學體育運動,了解體育文化價值觀。
2)針對性制定實施方案。
本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在體育文化實踐活動中,82%的學生特別注重自身的體育基礎、個人身體特點及興趣愛好,他們會根據(jù)這些條件進行不同的選擇。相關專家問卷調查中,部分專家提出了具體建議: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平臺方案,需依據(jù)體育文化特征及文化傳遞特點,結合地域環(huán)境條件與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制定與模塊相適應的活動方案,使他們能看到平臺環(huán)境中對自身有利的因素,積極主動融入到體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中來。結合專家建議提出,4大平臺模塊運行如下(見表1)。
表1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平臺[12]
2.2 有形與無形相溶,完善體育文化教育策略方法
1)制定適宜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問卷調查表明,專家們一致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一種嘗試發(fā)現(xiàn)體育文化內容,繼而內化提升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過程,它與一般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教育的依托性與隱蔽性,在教育策略的制定中要以目標為導向,結合這種特殊教育的整體過程需求,設計教育的模式框架。本課題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構建了“教師引導”、“實踐體驗”、“環(huán)境熏陶”為一體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研究認為,“教師引導”能改變單一隱性的高校體育文化傳播模式;“實踐體驗”能改善“知”與“行”脫節(jié)狀況,“環(huán)境熏陶”能將有形與無形教育結合,影響人的思想,固化與規(guī)范人的行為[9]。“教師引導”、“實踐體驗”、“環(huán)境熏陶”實質上就是體育文化內容獲取的過程,它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沒有先后之分,教育者要做好教育中“嘗試體驗”、“主動體驗”、“自主體驗”三階段的指導與引導,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槟芊e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
2)選擇恰當?shù)慕逃椒ā?/p>
依據(jù)體育文化教育的隱蔽性特征,以及學生對體育文化教育信息的接受形式(有形影響與無形影響),體育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分為無形教育和有形教育兩種。有形教育需要教師通過教導、點撥,讓學生得到體育情感精神方面的教育;無形教育需要教師以個體感染力、課堂環(huán)境氛圍為基礎,通過暗示、垂范,使學生感悟體育精神、體育情操以及體育準則[10]。
本研究問卷調查表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方法的選擇,不僅要以總體教育目標為依據(jù),以教育策略指導,還需結合各類教育平臺教育重點與教育形式,恰當選擇教育方法。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中,平臺類別不一樣,所選擇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體育課堂平臺”主要是對體育文化知識的發(fā)現(xiàn)了解,教育方法重在教導、點撥、暗示、垂范等;“運動競賽平臺”突出學生主體實踐,教育方法重在教導、點撥、暗示等;“人文活動平臺”強調外界信息的輸入與實踐相溶,教育方法重在引導、點撥等;“校園環(huán)境平臺”重在熏陶感染,教育方法重在引導、垂范等。
體育文化教育中,教師不僅要積淀育人所需的文化知識,還需具備滲透與傳承這種文化精神的能力,故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就包涵了文化知識的內練與外展兩個方面。內練是指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夯實文化知識基礎、儲備體育文化教育能源,是教師需具備的基礎素質;外展是將內在的修養(yǎng)實踐于教學中,使受教育者感知、獲取并受益,是教師應有的實踐能力[11]。
2.3 顯性與隱性齊抓,打造體育人文教育環(huán)境
本研究所探討的體育人文環(huán)境,是使師生產生共同態(tài)度、觀點、行為的無形人為因素環(huán)境。
1)以打造特色項目為抓手,傳承與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傳統(tǒng)。
高校體育傳統(tǒng)是指高校群體長期形成并傳承的體育制度、體育精神及體育行為的總和,它潛伏和彌漫在高校各種環(huán)境和不同群體之中,以傳統(tǒng)項目、傳統(tǒng)賽事為具體表象,具有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實踐證明,打造特色項目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體育傳統(tǒng)的有力抓手。結合專家問卷結果,體育特色打造首先是建設學校高水平運動隊,以優(yōu)良的競技成績引領健康向上的競技體育文化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體育傳統(tǒng)的突破口。我國面對普通高校有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程,要求學校體育工作成績顯著,在相應運動項目上形成傳統(tǒng)和特色。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定期開展全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評估工作,這種強調體育工作的成績,注重競技體育的示范引領,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規(guī)范管理的創(chuàng)建方式,無疑對繼承優(yōu)良的體育傳統(tǒng)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二是創(chuàng)新校本特色項目的管理制度,創(chuàng)建院系特色項目,發(fā)揮競技文化在高校中的輻射作用。其三形成以特色項目為龍頭的校、院、系不同級別的體育賽事、體育文化活動,為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創(chuàng)設平臺。
2)以先進典型為引領,營造高校體育氛圍。
樹立先進典型,有利于營造高校體育氛圍:其一具有示范作用,體育優(yōu)秀個體與團隊勇于挑戰(zhàn)拼搏、不畏艱難險阻、頑強的意志品質,對廣大學生起著垂范作用;其二具有帶動作用,多數(shù)人都是能夠見賢思齊的,典型可以帶動一大片,能激發(fā)師生體育熱情;第三具有導向作用,體現(xiàn)了學校體育觀念與體育價值取向。
3)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根本,構筑良好的體育人際環(huán)境。
本研究通過調查訪問,認為體育文化教育人際環(huán)境的構筑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能力,教師要積極建設體育精神家園,要尊重學生人格,既要照顧全體學生的利益,又要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人人都能融入集體,感受拼搏進取、公平公正、團結協(xié)作、永不懈怠的經歷與快樂;二是教育者“態(tài)度”與“修為”兩個維度的育人風范,它是人的信念、品質、責任的綜合反映,是一種非權力因素的影響力,滲透在體育文化教育的日常事務中,既是學生實踐體育文化活動的推動力,又是潛移默化引導人的行為,并以溫暖的氣息激發(fā)體育情懷,是體育集體環(huán)境形成的紐帶;三是學校資源信息共享的良好氛圍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指學校領導、體育管理人員、體育教師及體育社團指導員之間的積極溝通與相互協(xié)作,是體育文化教育的隱性保障。
2.4 硬件與軟件共建,豐富體育文化教育物質條件
1)滿足學生對場地器材硬件和軟件的需求。
場館器材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開展的載體,盡管近年來全國高校體育設施建設在加強,但高校擴招學生人數(shù)大幅增加,使場館器材不能滿足學生現(xiàn)實需求,同時場地器材的使用與管理也有諸多地方亟待改進。調查顯示,75%的學生對體育硬件設施不滿意,主要體現(xiàn)在活動面積小、類別單一等方面;55%的學生對場地的使用管理有意見,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外開放后,活動時間沖突與收費不合理等。體育文化教育是一項以實踐為主的教育活動,場地器材的建設無疑是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
以專家建議為指導,結合現(xiàn)實狀況,本研究認為,場地器材的建設不僅要著重物質的質性方面,如場館種類是否齊全、數(shù)量是否充足,場館質量是否優(yōu)良、場館設備是否先進等,還要加強物質的人文意蘊建設,如場館的文明使用狀況、場館的公共開放情況、場館的衛(wèi)生保持狀況、場館設施的愛護情況、場地器材使用知識的宣傳狀況等。
2)創(chuàng)設有校本意義的體育文化符號。
所謂體育文化符號是指體育建筑、雕塑、壁畫、標語等體育標示,它雖是一種體育物質,但卻承載著深刻的體育精神,它通過對學生的視覺沖擊,強化體育文化。調查表明,每一所高校都有著自身的體育特色或崇尚的體育精神,將其外化為一種標示,記載體育文化一路走來的足跡,無聲告訴學生們體育的力量。如清華大學校園的馬約翰教授雕像,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向上,給清華的體育事業(yè)帶來了勃勃生機。有些高校還將體育優(yōu)秀人物的腳印印刻在校園石徑上;有些將校本體育口號投射在巨大的電子屏上,這些都是具有校本意義的體育文化符號,是體育文化教育一部永恒而常新的“書”。
3)豐富體育圖書資料與傳媒資訊。
圖書資料和傳媒資訊是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傳播體育文化知識,進行體育文化滲透的物質載體。
本研究調查顯示,90%的高校體育圖書資料數(shù)量少、更新慢。結合專家問卷結果,本研究認為,一方面需結合體育文化教育的需求,積極爭取一定的購置經費;另一方面讓有限經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要體現(xiàn)體育對人的終極關懷,讓學生能學習查閱到自己需要的體育文化知識。如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調整書籍與刊物的購置比例、按項群建立體育運動知識的類別、設置健身知識專柜等。此外還應注重電子圖書建設,如聯(lián)機、聯(lián)網資料查詢、瀏覽服務,以方便學生查閱。
傳媒資訊是學生獲取體育文化信息最快捷、最常用的方式,調查顯示,86%的學生對體育文化信息、體育文化知識的獲取均通過體育櫥窗、廣播、網絡等媒體,由此可見體育傳媒資訊在體育物質條件建設中舉足輕重。參考前人研究,通過調查訪問,本研究認為體育傳媒資訊建設的核心應在有序性和效力兩個方面,其中有序性包括了傳播時間的充裕、時段的合適、頻次的合理等;效力包涵了傳播內容的全面、合理、時尚等。相關研究表明,傳播的有序性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傳播的頻次較少,缺乏足夠多的刺激,難以使學生對體育文化形成深刻的認識;傳播的效力方面,傳播內容要更加全面,需匯集先進科學的體育信息[12]。
2.5 宏觀與微觀結合,明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認知
1)明確體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認知。
明確體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認知,是在意識層面上為體育文化教育提供保障,它涉及學生、教師以及學校3個層面。本研究以相關認知理論為指導,采納專家建議,結合教育實踐認為:學生層面主要是指學生在教育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需具有的體育文化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教師層面主要是指教師面對這種特殊的教育,應具備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過程;學校層面主要是指學校領導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重任,對體育文化教育所持的信念與態(tài)度。
學生層面的認知,主要建立在教師及時引導與學校定期灌輸滲透兩個方面,不單是要強化體育作為一種人文活動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增強學生的體育觀、體育意識,更要傳遞富有校本特色的體育理念,如清華大學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耶魯大學的“人人參與,培養(yǎng)人才,凝聚共識”;哈弗大學的“人人參與,贏得榮譽,創(chuàng)造歷史,體學兼優(yōu)”等,使學生對本校長期凝結并實踐的體育精神與行為有深刻了解,并形成共識。
教師層面的認知,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正確把握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環(huán)境等方面的特點,樹立正確的體育文化教育觀,如教育整體結構觀念、教育主體價值理念、開放教育理念等;二是建構適合體育文化教育需要的綜合素質觀;三是緊密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分析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使教育具有清晰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學校層面的認知,主要體現(xiàn)在對這類教育的認可與投入,包括精神的、制度的、物質的3個層面,一是精神導向,如體育在學校整體教育中的地位、體育宣傳力度、運動口號制定等;二是與之匹配的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三是經費的投入與合理使用。
2)確立體育文化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理念指導下完成教育任務的要求和標準,它能引導人的行為,能把人的需要轉變?yōu)閯訖C。教育目標的內容一般包括3個維度:即“學會什么知識技能”、“通過哪些過程以及方式方法達到”,“最終實現(xiàn)的標志性成果”。
本研究通過文獻查閱、調查研究、邏輯分析,經過幾輪專家意見修訂,將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總體目標定位為: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道德、情意、規(guī)范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增強學生體育行為的主觀能動性,繼而健全人格,升華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壞主要看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fā)展,體育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養(yǎng)成并滲透在社會生活中。
這一目標是基于以上教育目標的3個維度提出的,首先是讓教育主客體明白教育活動中要掌握的知識、形成的素養(yǎng),即“體育文化素養(yǎng)”;其次了解這一知識素養(yǎng)形成的過程,即“通過各種促進道德、情意、規(guī)范等非智力因素發(fā)展的教育途徑實現(xiàn)”;最終明白所要達到的目標,即“健全人格,升華精神,將體育人文精神表現(xiàn)在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
2.6 過程與結果并重,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與評價制度
1)分清各部門職責,建立聯(lián)動工作機制。
本研究設計了高校體育文化教育4類平臺,并界定各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其中“體育課堂平臺”職責是教授體育文化教育內容,責任單位為學校體育部;“運動競賽平臺”組織不同類別的運動競賽及群體活動,責任單位為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各院系;“人文活動平臺”職責是豐富與創(chuàng)新體育文化活動,主要責任單位是學校素質教育中心、體育運動委員會及各院系等;“校園環(huán)境平臺”職責是完善校園人文的與物資的體育環(huán)境,主要責任單位是學校規(guī)劃處、宣傳部及圖書館所等。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滲透在各個領域,需要內部各環(huán)節(jié)、各部門的協(xié)調運作與整體聯(lián)動,才能有效促進整體教育良性運行與有序發(fā)展。
2)規(guī)范教育管理制度,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本研究通過文獻歸納與調查走訪,將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管理制度歸總為管理條例、實施方案、激勵辦法等3個類別。其中管理條例有體育組織機構準則、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體育場館管理辦法等;實施方案有體育運動競賽計劃、體育文化活動方案、體育健身方法指南等;激勵辦法有集體個人與文化活動相匹配的各類獎勵表彰辦法。
3)形成雙向評價,促進體育文化教育的持續(xù)健康開展。
教育評價是根據(jù)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tǒng)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計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jù)。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因其特殊性,教育評價體系尚未形成。本研究調查表明,目前全國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評價沒有明確的標準,至多是對體育文化活動組織與表現(xiàn)突出者予以表彰激勵。教育評價項目多,且內容豐富,在教育體系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平臺的構筑是實施教育根本。就目前狀況,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評價對象重點宜為教育機構,如學校、學院及各職能部門等;內容應是組織與實施情況;形式包括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類。其作用在于,一是能控制高校各部門體育文化教育的執(zhí)行過程,了解各部門職責內工作規(guī)劃與實施情況,知曉存在的問題,督促落實改進;二是對各部門工作作出總結性的結論,甄別優(yōu)劣、鑒定分等,激勵教育的開展。
此外,以激勵為主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也是現(xiàn)階段促進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有力手段。結合體育文化及體育素養(yǎng)的吸收與形成過程,評價宜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兩方面結合進行[13],一是能準確地、多方面反映學生學習狀況,如參與的次數(shù)、態(tài)度等;二是顯現(xiàn)激勵性,如取得的成績、獲獎的情況等。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影響因素廣泛復雜,教育保障機制涉及了教育平臺、策略與方法、物質條件、人文環(huán)境、思想認知、管理評價等不同層面。厘清各保障層面的作用及關系,探究機制的運行方式,有利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
參考文獻:
[1] 楊玲,韓雙雙.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特征與要素分析[J]. 中國學校體育,2014(8):25.
[2] 姚蕾. 認識體育隱蔽課程[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4):1-8.
[3] 王興,蔡犁,王德新,等. 體育院校為競技體育服務的影響因素及保障機制[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69-73.
[4] 王俊平. 我國當代大學體育“文化本文”思想之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3(4):124-125.
[5] 李志義. 高校體育文化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理論構想[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96-98.
[6] 楊艷,王向紅.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文化導刊,2013(12):86-89.
[7] 李康. 基于WSR方法論的高校體育文化構建影響因素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4(5):89-91.
[8] 王智慧. 體育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體育文化實力的維度解析與提升路徑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11,32(4):30-31.
[9] 楊玲. 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87-93.
[10] 姚蕾. 體育隱蔽課程的設計[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2):74-77.
[11] 楊玲. 專業(yè)化進程中體育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修煉[J].體育學刊,2010,17(8):56-58.
[12] 辜德宏,劉雪勇,常德勝. 高校體育文化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5):1-8.
[13] 曾敏,王定宣. 和諧體育文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7):109-110.
·競賽與訓練·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YANG Ling1,CHEN Hong-gang2,WANG Wei-ming1,SONG Jing-bao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2.Wuhan Music Institute,Wuhan 430060,China)
Abstract:The authors studied aspects involved in and running manners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involves such 6 aspects as education platform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aterial conditions, humanistic environm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running manners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integrat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battle field; blend the tangible with the intangible, perfect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build hardware together with software, enrich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handle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 concurrently, build humanistic education environments; combine the macroscopic with the microscopic, clarify ideological cognition of education; value processes and results in an equally important wa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assurance mechanis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簡介:楊玲(1969-),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學校體育。E-mail:522109481@qq.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13YJA890032)。
收稿日期:2015-06-27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6)03-01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