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鋒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廉潔自律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和《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16 年 1 月 1 日起,開始正式認真嚴肅貫徹實施了?!稖蕜t》和《條例》為全黨樹立了行動的高標準,劃出了不可觸碰的底線,標志著管黨治黨的制度籠子越扎越緊。全面從嚴治黨,根子在黨委,關鍵靠擔當,主體責任是“牛鼻子”。其重大意義在于警示各級黨組織必須擔當和落實好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敢管敢治、嚴管嚴治、長管長治,推動管黨治黨各項要求落地生根。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對管黨治黨責任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jiān)督責任。三年多來,隨著我們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走向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升華為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管黨治黨責任被提到最根本的政治責任的高度來看待。責任追究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利器,日趨嚴、緊、硬。黨中央督促有關黨組織嚴肅查處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有關責任人員受到問責。2015年以來,中央紀委又三次專門通報落實“兩個責任”不力受到責任追究的典型案件。這些案例警示我們:部分黨員干部仍然存在模糊認識,認為自身保持廉潔自律就行了,下屬出問題與自己關系不大;有的把管黨治黨責任高高舉起,就是不落地;有的一把手只管任命干部,不去監(jiān)督干部,認為監(jiān)督責任是紀委的事,等等,誤人誤己誤黨。
《準則》和《條例》總結管黨治黨實踐經(jīng)驗,為責任追究提供了法規(guī)依據(jù)和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條例》中,“責任”成為熱詞,共出現(xiàn)79次,傳遞的強烈信號,就是有權必有責、失責要追究;光做到潔身自好還不行,不履行責任或者履行責任不力,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嚴重不良影響的,也要追究責任。既然是黨的領導干部,既然有黨內(nèi)職務,就要履行好“一崗雙責”,在嚴明紀律中體現(xiàn)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這才叫全面從嚴治黨。這是《條例》的一個鮮明特點。
《條例》在總則第三十八條,對直接責任者、主要領導責任者和重要領導責任者的概念進行了區(qū)分。在分則條款中,對違反“六大紀律”行為的處分,涉及“領導責任者”的問責條款比比皆是。在第十章,從三個方面完善了對管黨治黨失職瀆職行為的黨紀處分規(guī)定。其中,最為核心的是第一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提出:“黨組織不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或者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力,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嚴重不良影響的”,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予以紀律處分。這里規(guī)定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也包括了監(jiān)督責任。紀委的監(jiān)督責任,實際上是黨委主體責任的一個具體分工。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當然要監(jiān)督黨的紀律、黨的規(guī)則的貫徹落實。對此,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有清醒認識。
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能不能真正落實,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各級黨組織要履行好黨章賦予的職責,強化政治擔當,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把黨的領導融入日常管理監(jiān)督,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各項工作,運用好監(jiān)督執(zhí)紀的“四種形態(tài)”,做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各級紀檢機關要堅守黨章賦予的職責,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找準定位,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把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做深做細做實,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黨員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既要自身正、過得硬,又要敢抓敢管、動真碰硬。尤其是主要負責同志,更要履職盡責,領出好班子、帶出好隊伍、形成好風氣。